挫折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0-12-10 幼儿园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游戏的重要性 幼儿园游戏的重要性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母亲没有说话,只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无声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一个中国孩子摔倒了,母亲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有的还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这是一个小而简单的故事,可是当你听完这故事时,你是否会觉得还有一点其他的什么味道吗?久久回味着!你想知道这三个不同国度的孩子以后会怎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将来成长的孩子中,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从小就离开父母去闯生活;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风无雨时尽情享受父母的照顾,有风有雨时,更是躲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面对。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应付挫折,会让孩子活得更好。父母过多的保护往往使孩子的翅膀越来越软弱!
一、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成功,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的“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挫折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他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二、儿童常见的几种心理挫折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很容易受到挫折。常见的心理挫折有学习挫折、交往挫折、情感挫折等。
1.学习挫折
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而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就是学习挫折。
2.交往挫折
由于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惶恐,害怕与人接触。这种情绪体验就是交往挫折。
3.情感挫折
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获得情感满足。当朋友欺骗了自己,或是背叛了自己,因为朋友之间的变故而造成情绪、情感波动就是情感挫折。
实例分析儿童遇到挫折的反应
1.焦虑。
焦虑是孩子预感要发生不良后果时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是孩子处于挫折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烦躁不安。例如:我们班有个叫顾**的小朋友,他常常是一个人玩,你时常看见他一个人独处。班上的几个调皮的小朋友每次看见他一个人玩就喜欢去做“恶作剧”,此时他受到了交往方面的挫折。他不知道怎么和同伴说,不知道怎么来解决这件事。他的表现是:先大叫,然后跺脚。还不解气满教室的乱跑,嘴里还不停地边哭边说“干吗呀,干吗呀,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此时他的焦虑、他的烦躁不安、他的担心与恐惧油然而生。
2.冷漠。
有些孩子在受挫折后,并不表现出自己的愤怒情绪,而是压抑自己,以极为冷漠的态度对待挫折,这种挫折反应形式称为冷漠。冷漠是表面上漠不关心,实际上并不是不在乎不在意这件事。例如:我们班有个叫王**的小朋友,他对于学习不感兴趣。特别是数学。一次数学课上,小朋友都在做题目了,他看看旁边小朋友都在动笔,他无动于衷地看看,然后在纸上乱画。老师问他,他说不会。表现出一种冷漠、无所谓的态度。此时他遇到了学习方面的挫折。当老师耐心教他,他会了以后,高兴地拿着作业本给每个小朋友看。说明他的冷漠是表面现象,他的内心还是很想得到老师的帮助与肯定的。
3.攻击。
攻击是孩子遭受挫折后所采取的一种激烈的行为方式。攻击行为又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直接攻击是指当孩子受到挫折后,所引起的愤怒情绪,从而对对方发起直接攻击行为。例如:我们班的张**是个很有自信心的小朋友。总是觉得自己最好。什么都好。在一节美术课上,A小朋友说他画的不好看。他立刻大声的辩解:“我画得就是好。”他们的争吵引来了一组的小朋友。结果大家都支持A小朋友的观点,一起指着张**的画说不好。张看这么多人都指正他,他越来越难过,然后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就是好嘛,就是好嘛。”此时他看见了人群里的A同学,想起就是他挑头的,立刻捶了A同学一拳,两人都哭了。此时的张**遇到了情感的挫折,因为大家都不认同他,他的一拳属于直接攻击行为。那么转向攻击行为又是什么呢?转向攻击指当孩子受挫后,把攻击对象转向于其他的人的行为。例如:我们班的李**小朋友有一次下午和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了矛盾,结果他‘吃亏’了,心情很不好。当他外婆来接他时,一进门,他就边哭边拍打外婆说:“你怎么才来呀,我不是叫你早点来的吗。”外婆说:“我已经早了呀。”“没有,我是要你第一个来。”其实李**他是把挫折感通过攻击外婆而发泄出来。
4.耍赖。
耍赖是孩子在遇到挫折后不承认结果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受挫后的表现方式。例如:我们班的汤**小朋友下围棋很好,一天他主动要和老师下。结果下着下着他感觉自己快要输了,把棋子一扫说:“我不想玩了。”此时他遇到了挫折,他输不起,只能赢不能输。不敢面对事实。
5.逃避。
逃避指孩子在受到挫折后,不敢面对现实,拖延时间,陷入一种幻想之中,在想象中寻求满足。例如:我们班王**小朋友过生日那天,他请了许多小朋友去参加聚会。而且是在下午来接时一个个当面发出邀请的。刘依然很自信地认为自己能被邀请到。可是一个、两个、一直到10个还不是她。她心里有点难过,一个人到旁边没人的地方去玩了,等妈妈来接她时久久不愿离去,她还在等,因为王**和被邀请的小朋友还没有走,她想看看是不是到走的那一刻自己才被邀请。一直在拖延时间,处于一种幻想的境界。当他们都走了以后,发现自己还是遭遇到了挫折才哭了起来。
在不同的挫折情境下的反应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大人应该从孩子受挫后的反应中及时去感知孩子的挫折以及原因,而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疏导,让孩子顺利地走出挫折。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挫折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走出大人爱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解决的事,家长不要去帮忙。如:孩子摔倒了,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想要玩具,就得自己去拿;衣服呢?要自己去穿、去脱……切不可把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由家长去包办代替,把他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除得干干净净,要让孩子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儿童的抗挫力是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长的,所以要扩大儿童的知识面,丰富儿童的经验,才能有效地提高抗挫力。1.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讨论:当接到陌生人打电话找你家人,却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怎么办?当你在公共场所与父母失散了,你怎么办?遇到火灾怎样做?遇到困难怎样寻求帮助?等等,通过讨论使幼儿懂得一些基本常识.2.教给幼儿一些生活小常识,如:不小心烫伤了手脚应赶快把烫伤部分在冷水中浸泡;沙子入眼不能用手揉,要不断眨眼用泪水冲掉沙子,并尽快找成人帮助;蜜蜂蜇人后会死去,你不去惹它,它不会随便蜇人等。有了一些常识,儿童遇事就不会惊慌失措,而且慢慢学会了独立应付偶发事件。
适当地给予批评,尝一尝失败的滋味,也是一种培养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好方法。许多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聪明伶俐、骄横傲慢、好胜好强,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在各种游戏和竞赛中,父母总是让孩子胜利,做事情总是表扬孩子做得最好……这样孩子久而久之产生只能接受表扬、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偶尔接受批评,便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于这样的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并予以适当的约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让这些孩子做主角,经常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做做配角,在竞赛活动中,也不要想尽办法让他们胜利,适当地让他们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知道成功的艰难,以增强其抗挫的能力,使他们今后能经得去大风大浪的考验。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度不等的情景训练。正常情况下,儿童遇到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并及时给以语言和态度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困难,以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障碍,培养孩子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能冲破阻碍、重新站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老师和家长要教给他们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它、克服它。不过设置的情景应适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水平,把握好困难和问题的难度,避免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不敢去做,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与同伴交往,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开始,作为家长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儿童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儿童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发生了矛盾,哭着向家长求援,家长不要急着去帮忙,对孩子所遇到的这种挫折应该和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在平时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这使家长的“你行”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我行”!
在人生浩瀚的大海中,挫折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生命之舟从起航到彼岸。生命之旅无坦途,挫折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无数的事例已经证明,能否正确的对待挫折,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世界的主人必须学会竞争才能生存,而面对竞争只懂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要充满自信,有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也是当前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小学孩子,他们的社会交往正处于一个高涨期,他们迫切的希望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交流。在这期间你会发现他们犹如一个个的社会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在游戏中。角色的增加,交往次数的增加,那么遇到的挫折也就会随之增加。因此,小学孩子的挫折教育就尤为重要。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几件事情就能见效的,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进行,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终孩子拥有强劲的翅膀,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爸爸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父亲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性
现代家庭中的父亲忙于工作,在职场上全力打拼,而母亲的工作则相对比较轻松。于是,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甚至渐渐淡出,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这种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和发展状态,
一、父亲的角色:
从生物学角度看,父亲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现代社会中,父亲却成为了教育孩子的局外人,我们需要找回父亲更多地参与到教育孩子当中来。当爸爸就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我们国家没有一部《家庭教育法》,其实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法”的颁布是有助家庭关系和谐和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同时又把教育孩子的权利与义务给予了家长。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教育孩子上有分歧,更多的时候是母亲在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可是母亲在教育孩子上那种母爱,又很难在教育孩子上进行有效对待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持、责任、勇气等,均是在父亲的鼓励和积极参与下培养起来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边缘化”,均会对家庭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在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减弱或缺失,母亲将扮演多重教育角色,除去自然的母亲(爱与关怀、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外,母亲还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有些母亲还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老师的角色,一个人多种角色,让母亲自己无法清晰的定位自己,同时让孩子无法适从,原本是天性中爱的港湾和成长中坚实的臂膀的功能被遮蔽!
二、父亲教育的优势: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十二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因为,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女性教育是很重要的,母亲以女性那种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缺点。男性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特点往往是女性所不具备的,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思维上女性形象思维比较好,男性逻辑思维比较好,这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从教育的方式上看,男性教育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男性倾向于自立,因此教育孩子也要自立。他们往往不是对孩子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独立的去处理问题,因此对孩子溺爱的成分就比较少。如果一个孩子摔倒,孩子并没有哭,可是母亲却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又是拍土,又是揉,硬是把孩子的眼泪揉出来了。而当父亲的往往不是这样,他们会说:走路怎么不注意,站起来,往前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孩子并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给孩子以自信心。
2、男性往往喜欢冒险,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冒险行为也适当给以鼓励。如果孩子从高台阶往下跳,当母亲的往往会严厉的批评。可是父亲就不是这样,他们会伸出大拇指对孩说真棒!
3、男性往往爱活动,他们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4、男性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让孩子劳动不只是让孩子去扫地、擦桌子等等,而往往是和孩子一起用锤子、刀子等工具去修理东西,制作玩具,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5、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较强,他们和孩子在一起往往会搞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果孩子把玩具拆开,当母亲的往往会骂他们一顿。而当父亲的往往置之不理,甚至会和孩子一起去拆玩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再教孩子把玩具装好。当父亲的往往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也会激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孩子一般都爱和父亲一起玩游戏机、玩电脑等,这些对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都是很好的。
6、男性一般比较爱下棋,他们和孩子在一起下跳棋、下军棋、下象棋、下围棋,这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7、男性不像女性那样爱干净,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取支持态度。据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身体就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尔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8、相对女性来说,男性比较喜欢劣性刺激,如困难、饥饿、劳累等等,他们往往认为这些是人生必有得经历,因此认为孩子碰到这些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这些劣性刺激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孩子往往依赖于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谈话往往具有哲理性。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在孩子成长中,父母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应该做到阴阳平衡。
三、如何正确表达父爱
(一)、留出充足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度过
每天至少要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与孩子聊天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人际交往的状况;帮助您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的孩子一起去探索一些他所不知道的知识与奥妙。做孩子成长的“同龄人”,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好朋友,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与时俱进。
(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做孩子的倾听者,问清楚事情的真相,让孩子感到他在父亲这里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是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几句贴心的话,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三)在实施父性教育时,父亲与母亲的分工要明确,
作为父母,您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孩子以后的行为习惯,您可以在某些事情上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情绪。当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做事情时,孩子会对您发脾气,甚至会以哭闹来要挟您。这时作为父母,就应该站在同一战线上,两者用一致的态度来对待。事后再耐心解释为什么父母会这么做,同时教给他怎样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
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是一种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现象,应引起我们家长的警惕。父亲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给孩子一些父爱。当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应尽可能地消除“没有父亲”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母亲尽可能地要“母代父职”,与孩子多做一些男性常做的活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请家庭中的其他男子,如爷爷、叔叔、外公或舅舅等尽一份“男子影响”的责任,给孩子一些“父爱”,防止教育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请母亲们相信,作为家长,父亲与你一样爱着孩子,只是他们在教育和表达中与你的方式不同,请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去实践教育!
早教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早教是胎教的自然衔接,在胎儿出生前,一部分父母会给宝宝做胎教,比如胎教音乐、胎教语言、胎教抚触等,这些刺激会在胎儿的脑部形成一定数量的信息,并且对胎儿的感觉器官、大脑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神经元结构的形成。其实,对新生儿的教育是胎教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也是胎教和幼儿早期教育的衔接,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早期智力,意义重大。
三年的大脑发展黄金
宝宝从出生到6个月之内是大脑细胞增殖的高峰期,到3岁以前则是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高峰时期。新生儿和胎儿一样,不仅需要充分的营养供给,还需要外界给予持续不断的适度刺激,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他的神经系统发展。所以,胎教和新生儿的早期教育是互相自然衔接的。
感觉+视觉+触觉的刺激
孩子出生时大脑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神经细胞还未成熟,神经纤维也没有完整的髓鞘,相互之间的联系几乎没有形成。在宝宝刚出生时,就应当给予他大量的感觉器官刺激,通过感觉细胞传达到大脑,这样才能促进神经细胞的成熟。另外,同时还要给予他各种声音的刺激,其中包含语言和音乐。这种适度和适时的感觉、视觉、触觉的刺激,也正顺应了早期教育的内容,两者之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婴儿期是早期教育的启蒙期
看着新生儿纯真无邪的小眼神,父母总会觉他除了吃和睡外什么都不懂,怎么教育呢?其实,新生儿出生后就能从各种嘈杂的声音中辨认出自己的母亲,只是他的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告诉你他有多聪明,所以千万别小看他的能力。如果说新生儿只知道吃和睡,那么人生的早期教育就应该从婴儿期的吃和睡抓起。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教育孩子迟早要做,那为什么不早点开始呢?父母越早开始做出这方面的努力,孩子将来为此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小,但收获一定不小。
规律应该从婴儿期建立
美国的心理学家对那些智力超群的孩子研究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规律,且睡眠质量佳。相反地,对那些有多动症的孩子研究发现:他们在婴儿期都有不规律的睡眠习惯,且睡眠质量不佳。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也证实:父母能否成功地就婴儿的吃睡问题上建立好规律,这件事对孩子将来的情感发展和认知等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这不仅会关系到孩子身体是否健壮。其次,还会影响到他的智力、行为的发展。以美国为例,无论是科学的育儿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知识书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即遵循规律,并且呼吁这样的界限设定应该从婴儿出生后就开始。
婴儿期问题对成年后有影响
对婴儿的“早教”可以从规律的喂养开始,给他建立每日吃、玩、睡有节律的生活,这也是宝宝拥有良好睡眠的前提,对他的智力发育有所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在孩子还是个小婴儿时,就会训练他独自睡觉,但国内的父母则截然相反。其实,在“同床”这件事上,宝宝如果从小在睡眠上就养成了对父母的依赖,这就会让孩子丧失与身俱来的独立自然入睡能力,成年后也会造成一些行为、情感发展上的不独立、怯懦、依赖父母等问题。
感官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感官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新生儿时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也是他发展自身能力的黄金时期,切勿错过。比如,孩子出生后2~3周,他的眼睛就具备了认知色彩的能力,此时可对其进行视觉方面的训练;2~3周大的孩子还能聚精会神地听声音,此时就可以给他播放之前胎教时播放过的音乐,以此来唤起他对音乐的回忆和感受。此外,父母还要抓住这个事情,尽可能用简单的单词说给他听,训练他听音,为他日后学习说话作好准备。在情绪教养方面,此时的孩子也是最易接受的时期,父母要养成日常亲切对话的习惯,这对于孩子良好情绪发展有莫大的帮助。
很多人会问早教教什么?
作为父母,需要具有思辨的头脑,不要因为看到别人说错就是错,别人说对就是对,尤其是在针对孩子的成长问题上。父母需要客观分析自己在面对孩子教养问题上的不足,甚至是错误,理性思忖孩子成长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作为父母的需求是什么,两者之间如何达到平衡。当父母拥有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后,也才会有教育的审美能力,才会产生有质量的选择,知道孩子早教该学什么。
早教首先教育的是父母
早教首先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孩子的成长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的,因为所有教育的选择都是父母思想的体现。如果不能从两人世界的夫妻成熟蜕变成三人世界中的父母,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对早教做出错误的判断:一种是早教等同于应试学习;一种是认为早教不需要。只有当父母能够正确认识了早教,才会能意识到陪伴孩子成长才是早教的核心价值,父母的角色无人能够替代,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父母学会了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并且在相处的过程中理解孩子的行为,通过不断完善自我、家庭的教养氛围,从而才能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成长元素,这才是早教学习的第一步。
在家庭教育中汲取素材
早教需要父母根据家庭情况进行选择,所以父母需要根据孩子早期发展的个体差异,全方位的考虑孩子成长的需要都有哪些,能满足孩子哪些需求。比如,一个搞艺术工作的母亲,她的家庭就充满了艺术氛围,所以她可以提供给孩子足够的认知艺术的机会和艺术体验。在农村生活的家庭,可以借助先天的自然条件,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自然风貌。
通过外界获得成长机会
父母作为早期教育的实施者,并不能包办所有的家庭教育。因为,当父母客观地分析自我后,会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对孩子早教的部分时,就可通过外界的资源来完成对孩子早教的补足,比如幼儿园、早教机构等。但这种补足必须结合孩子的特点、父母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补。比如,一个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孩子玩的父母,就很可能需要借助一个亲子班来开拓自己的思维,从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宝贝玩耍的技巧,这就是一个补全的过程。比如选择某个早教,他们独特的课程综合了精彩趣味的游戏、运动、体操、音乐、舞蹈、接力比赛、骑乘游戏等,在每周一次的结构性的适龄性课程中,孩子们在获得无限欢乐的同时收获力量、平衡、协调、敏捷和灵活性的发展,进而发展社交能力,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作为第一课堂是孩子们接受教育最早、最深、最广的场所。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在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起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达到的“奠基”作用。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和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对3000名0~7岁孩子的智力发展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四五岁以前的智力发展相当于以后13年的总和,由此可见,学龄前是儿童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把握好这个时间段的启蒙教育将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要靠父母提供,家所给予的安全感、归属感、亲情等是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条件,正所谓“血浓于水”。与师爱相比,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更深刻、长久、广泛,因此家庭教育蕴含着千丝万缕的感情因素,表现为对孩子的体贴、疼爱、期待、赞许……孩子在父母面前的性格角色,也往往最真诚无掩饰,因此,父母一声叹息、一个眼神可胜过老师、旁人很长时间的说教。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它时刻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在人生成长中,青少年时期尤为重要,学龄期孩子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极少,且社会活动一般在家长、教师的陪同下进行,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班级上课制为孩子提供了集体学习、活动的场所和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但有其弊端——统一性。
一个教师管理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对学生个体而言,可能教师的关注就很有限,相对而言,千千万万家庭环境千差万别,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发挥特长、培养兴趣,且往往是一个“学生”三四个“教师”,教育力量很丰厚。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成果有深刻影响。正面影响,如良好的家庭教育补充,使孩子懂事、明礼,全面发展,身心愉快。负面影响,如家庭教育不及时或父母教育思想不正确,可能使学校教育事倍功半乃至失败。因为孩子与父母的特定关系,可能教师花长时间进行的教育被父母一句话否定,因此,家长应积极充当学校教育的助手,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进行指导、督促、检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当孩子的引路人。
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大致有以下4种:
一是权制型,家长包办孩子由内到外各方面的事。
二是放任型,家长忙于他事,不管孩子,放任自流。
三是民主型,家庭中人人平等,均有发表观点、讨论的权利,以心相交,以理服人。
四是对立型,子女与父母对着干,视同仇敌。
以上4种关系中第三种是最科学、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应充分尊重子女,信赖子女,使其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孩子能力,有利于其身心发展。
反之,则沦为第一、二甚至第四种类型,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成员要达成默契,以榜样的力量示范,以感情熏陶,以理智教导,用行动证明,培育孩子正确看世界的眼光,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启示孩子尊重每位亲属以及他人,让孩子心中有归属感、安全感,开启孩子心中永恒的幸福之源。与此同时,作为家长还要尊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性日渐提高,其思想观点可能与家长不一致,这并不是坏事情,我们不能一定要孩子按我们的思路来做,这样势必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而应随着孩子的思路去想想,即使孩子的观念幼稚,家长的苦心孩子一时无法理解,家长也不要急躁,不应采取直接否定式对策。总之,家庭教育只有讲方法,讲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有一次,一名叫妞妞的小女孩儿在朗读结束后,孩子们又照例说妞妞这儿读错了,那儿表现得还不够好。小女孩儿不等听完就大声地反驳,后来趴在课桌上哭起来。她奶奶在旁边看了很不高兴,希望老师说说班里的孩子别提意见了。这时老师没有听家长的意见,而是说:“妞妞,你先别哭,你在台下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别人哭过吗?同学们喜欢你,愿意帮助你才给你提意见啊!你听听同学们提的意见对不对?如果再这样老师不喜欢你了。其实你已经非常棒了,如果再听听同学们的意见,提高一点点,那就更棒了。”听到这话,妞妞破涕为笑。
替孩子摆平挫折不可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惠新说,这是一起典型的挫折教育案例。我们有太多孩子像妞妞一样平时娇生惯养,享受的是“赞美教育”,听不进批评,受不了挫折,遇到困难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如果遇到小挫折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而是替她摆平挫折,等她真正遇到人生大挫折时就会一蹶不振。她说,同学们的意见对妞妞而言就是一次小挫折,这位老师处理得非常好,通过一次小挫折让妞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理解同学们的善意,又用换位法启迪孩子接受同学们的意见,最后又用“威胁”加表扬的方式让妞妞走出挫折。
张惠新说,家长首先要认识到,挫折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全是坏事,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很多情况下,挫折处理得适当,会成为今后孩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按挫折强度引导孩子
遇到挫折不可怕,关键是孩子遇到挫折我们家长该怎么办。
挫折的大小程度不同,孩子的性格各异,家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方式也要不同。对平时一帆风顺、心高气傲的孩子要让孩子通过挫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重新审视自己,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然后让孩子尝试独立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通过克服挫折,帮助孩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感,找到成功感。
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又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埋怨、批评,要以鼓励为主。本来他信心不足,遇到挫折自信心又受到打击,如果这时再采取批评的方式,只会雪上加霜,将孩子逼进死胡同。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孩子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中找到自信。
挫折教育是为了教孩子学会应付挫折,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提高耐挫力。但挫折强度太大或受挫的频率太高,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则适得其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畏惧挫折,遇事不敢去做,变得缩手缩脚。有些孩子甚至会由此变得冷漠、忧郁、情绪过度紧张。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孩子的可接受度。
吃苦教育不是挫折教育
张惠新说,我们提倡挫折教育并不是让家长人为地为孩子创造挫折,不要误解“吃苦教育”就是挫折教育,其实,孩子在成长中挫折无处不在,关键是遇到挫折该如何处理。
有很多挫折本来是不应该有的,有时孩子会被家长“创造的挫折”彻底打垮。张惠新每年接触上百起案例,有很多就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只能第一不能第二,甚至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逼孩子去实现。孩子因为接受能力、年龄等所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认为自己很失败,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挫折感就越强,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受不了而发生性格扭曲。这样人为的挫折不会教育好孩子,反而可能伤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