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行为习惯:怎样让孩子从模仿中走出来

发布时间:2020-12-16 幼儿行为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好习惯故事

整理了行为习惯:怎样让孩子从模仿中走出来,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像是孩子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后就已经有了模仿能力,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

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对你绝对地信任。

一、模仿的形式

1岁以内,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别人说话。因此,在对宝宝说话的时候,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宝宝会慢慢模仿你说话的样子,尽早学会说话,可能还会学会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

到了2岁,孩子更喜欢模仿一些你的行为,像是洗脸、梳头、推车等,不仅仅是模仿,很多时候还会有些创造性的动作。不过,模仿也不一定是好的,爸爸妈妈要明白控制和规避风险。

自己在用刀,剪刀的时候要跟孩子说清楚,这是危险的东西,只有爸爸妈妈才可以用。3岁之内,有些动作千万不可以让宝宝模仿,比如开火做饭、开微波炉、用打火机、插电源等。

二、模仿的意义

对宝宝来说,要是宝宝看到某一行为但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的话,可能会非常困扰。像是有的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

爸爸妈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孩子。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孩子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孩子智能和认知的发展。

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

三、如何引导不同年龄的宝宝模仿

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主动去模仿别人的行为。爸爸妈妈在这个阶段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过也不必尽求完美,因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孩子会走路以后,非常喜欢去外面走走,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

对于好奇的人事,尤其是喜欢的人,孩子会主动去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对于“喜欢”最原始的表达。这时,父母不能用严厉的语言来命令孩子不要去模仿了,而是用商量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模仿好的方面。

孩子天生爱模仿,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比方说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如果孩子一下子学不会,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帮助。让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得到锻炼,由孩子的好动、爱模仿来培养孩子的动作协调,以及灵敏的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四、宝宝总是喜欢模仿别人怎么办

3-6岁是幼儿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这段黄金时期。孩子喜欢模仿,观察能力很强,但孩子一直模仿他人的行为,没有自己的主见,其实也是不好的,爸爸妈妈应该多加关注。

虽然说3周岁的宝宝喜欢模仿,但同时他又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喜欢被支配,总是追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如果宝宝喜欢盲目从众,胡乱模仿,最好采取以下的措施:

1、给宝宝说胡乱模仿别人的坏处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如果一直模仿别人,别人会看不起你,认为你一点都不聪明,是一个“跟屁虫”。

2、鼓励宝宝动脑筋想办法

爸爸妈妈可以跟宝宝讲:“我们的宝宝很聪明,只要学会动自己的小脑筋,一定会顺利完成的!妈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3、培养宝宝的独立思维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积极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思考,引导宝宝灵活地思考问题,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5个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宝宝从“模仿”变成习惯


宝宝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人格发展。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不管是大人、同伴、喜爱的玩偶或是电视节目,孩子很容易被其所吸引,进而模仿。生活中孩子有些不当的行为习惯,大部分是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所影响,特别是父母亲。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却造成家长和孩子间相处困难,甚至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造成困扰。

宝宝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趁孩子还小时纠正,将可能影响他未来人格发展。父母在帮助幼儿改正坏习惯时,要先了解幼儿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真正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方、寻求解决方法,让孩子能逐渐远离这些不良习惯,使家长和孩子间的相处能更加的顺利。

由模仿养成习惯

宝宝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在谈论,为什么别人的宝宝都会乖乖吃饭、睡觉、收拾玩具……可是我的宝宝怎么教都教不好,总是要弄到破口大骂、生气,才可以解决。

成长中的幼儿,在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是很普遍的。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幼儿容易出现的坏习惯,除了由模仿而来外,绝大部分还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习惯的养成。

父母5种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

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

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让宝宝从“模仿”走向独立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一、模仿的形式

1岁以内,孩子对语言有着极强的兴趣。他会听你说话,模仿你的语言。所以,你要面对宝宝说话,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他不仅能尽早学会说话,甚至连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

到了2岁,孩子更多的是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洗脸、梳头、推车等,有时甚至有些创造性的模仿,喜欢玩过家家类的游戏。但是,模仿毕竟有好有坏,家长要懂得控制和规避风险。一定要把药品、清洁用品,以及剪刀等危险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3岁之内,有些动作绝对不能让他模仿。比如开火做饭、开微波炉、用打火机、插电源等。

二、模仿的意义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孩子看到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儿童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和焦虑。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现,也不能模仿,两岁左右最明显。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儿童。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儿童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

模仿有利于宝宝理解他人的情感

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它不仅仅在做动作如用手抓玩具摇鼓时活跃,而且在观察别人如何拿起摇鼓时也变得活跃。大脑会模仿该动作,同时我们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他想拿起摇鼓晃动发出声响。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再简单一点说,通过对周围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

三、如何引导不同年龄的宝宝模仿

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主动地去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语言。父母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要注意自己地言行习惯,尽可以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不过也不必尽求完美,因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

孩子会走路以后,就会经常在户外走动,所看所闻也会丰富起来。对于好奇的人事,特别是喜欢的人,孩子都会主动去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对于“喜欢”最原始的表达。这时,父母就不能用严厉的语言来命令孩子不要去模仿了,而是应该用商量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模仿好的方面。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让孩子学学和模仿汽车和特种车辆的喇叭和报警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它们的跑、走、飞和游的,如果孩子模仿不上来,家长可以给予正确引导。根据孩子的好奇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由孩子的好动、爱模仿来培养孩子的动作协调,以及灵敏的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四、宝宝凡是喜欢模仿别人怎么办

3-6岁是幼儿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喜欢模仿,说明幼儿观察力比较强,喜欢获得别人的认同,但是如果宝宝事事都模仿,不喜欢自己动脑筋想问题,凡事没有主见,确实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了。虽然说3周岁的宝宝喜欢模仿,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喜欢被支配,总是追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如果宝宝喜欢盲目从众,胡乱模仿,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干预:

1、给宝宝讲模仿别人的坏处

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幼儿:凡事喜欢模仿别人,就会被别人瞧不起,认为不聪明、不能干,是个“跟屁虫”,这该多难为情啊。

2、鼓励宝宝动脑筋想办法

爸爸妈妈可以跟宝宝讲:“宝宝最聪明能干了!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肯定比他们想的更好!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会干得更好!”

3、培养宝宝的独立思维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教给幼儿一些方法,想出一些点子、主意,开启宝宝思维的阀门,引导宝宝灵活地思考问题,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孩子让家庭和学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学习也成了家庭和学校唯一的连线点。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学校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很多学者也认为教育应该是家庭、孩子和学校三方共同配合和努力的结果,但仅仅对于学习来说,学校的义务就大得多。

教育,也就是要求教师应该是教书育人,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但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多把这种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家庭里,孩子从学校回来,好像又进入了另一个“学校”,感受不到一点家的温馨,父母越来越像老师,学习慢慢地侵蚀着孩子的全部。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就像是背上驼着沉重货物的驴子一样,只能低着头,被人牵着慢慢走着。他们不知学习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吧,当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一下子没有了牵引,没有了沉重的压力,却迷失了自己。

家,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享受父母爱的温暖港湾,但孩子越来越不想回家了,是因为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在家里,父母像是另一个老师一样,总是说着教育的话,总是督促着孩子写作业,总是写完了还有一堆课外的作业,在他们的感觉中,家除了吃饭休息外,已经变成了另一所“学校”。

很多父母们也跟我抱怨说,老师发来作业的短信,就是要我们好好的督促孩子写完作业,如果孩子写不完作业,老师就会打电话来责怪我们没有尽到责任,我们也感受到学校的压力,所以最后只好把这种压力又加到孩子身上,不惜一切地让孩子完成作业,为了达到好成绩,有时还会给他们额外的作业,竞争太激烈了,不多做些,就会输在起跑线了。本来我们工作一天了,压力也很大,回家就是想放松下的,结果还要为了孩子的学习发发脾气,真的很累。

怎么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呢?我想这应该是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担起的责任。

首先学校应该让孩子减负,不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让学生在适合的时间内可以把作业写完,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一个负担,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第二,别对孩子过多的压力,包括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去享受学习,不要把学习当作是为了满足老师的期望的工具,有些老师很喜欢讲:“我做那么多,都是为了你们好,为了你们都能学好,考到好成绩,我付出了那么多,你们总该给我点回报吧。”无形中,他们就会认为考到好成绩是回报老师的唯一途径,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为了老师而学,却失去了学习最初的快乐。

第三,别为了学习的事去为难家长。如果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不会让他去学校了,到了学校,学习的事当然就是老师自己的事了,虽然说的有点武断,但细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除非学生有了行为上的问题,则可以找家长,三方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在学习上,家长的作用不是去教孩子写作业,而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开心地做完作业,仅此而已。

第四,对于家长,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期望架在孩子身上,别让孩子从小就背负那么重的压力去学习,而失去了学习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而学,并快乐的学习。在家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并提供孩子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疼爱和家的温暖,别一回来就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教育这,教育那的,并且对于自己的付出夸大地塞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只有学习好才能报答父母。

第五,真正解放自己,就要解放孩子,让孩子在家能做一些课外的,感兴趣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学习,当作业完成时,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多做少说,孩子能体会的可能更多。家就是家,不是另一所“学校”。

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吧,让你的孩子也能快乐的学习!

行为习惯:如何让小孩子听话


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让小孩子听话,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孩子都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听话的时候让人特别喜欢,皮的时候也让人束手无策。很多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胡闹选择用棍棒来解决,或者任由孩子胡闹,这些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是会导致孩子走歪路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守规矩。

1.营造快乐的氛围

妈妈在教孩子规矩的时候,不要严肃地板着脸,最好是在一个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如果妈妈脸色不好看,一本正经地说教时,孩子反而会听不进去。相反,如果是在说说笑笑中跟孩子讲道理的话,孩子反而会更加容易按照你所说的做。

2.把握好规矩的边缘

规矩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所以在制定规矩的时候也不能把规矩制定地太死,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发挥也是很重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孩子想和朋友外出玩耍,不想做作业的话,妈妈就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现在出去玩可以,但前提是,你得向我保证会在晚上7点钟之前把作业写出来,如果你无法完成的话,那么你必须先把作业完成再出去。”这个规矩既给了孩子选择的空间,也不耽误孩子的学习。

3.是规矩就一定要守

既然有规矩的存在,就代表着不遵守规矩要有一定的惩罚。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却没有惩罚的话,那要规矩干什么?

4.要坚定和有耐心

因为孩子还小,记忆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有时候会把规矩忘记。

爸爸妈妈既要坚定地灌输孩子要遵守规矩的理念,也要一直教育孩子守规矩,有的妈妈可能会觉得很烦,不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说,可是没有付出又哪里来的回报呢,所以,爸爸妈妈为了孩子还是要耐心地教孩子要守规矩,直到他记住为为止。

怎样让孩子改掉磨蹭的习惯


我们做事儿总是风风火火,所以总是会感觉孩子动作慢吞吞的。看见孩子那副磨磨蹭蹭的样子就更烦了。我表姐就是个急脾气,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看着我外甥那一慢一慢的模样,就气不打一处来。催他快点快点,就是没有用,最后差点动手打人了。其实家长们总认为孩子磨叽,这就进入了一个误区。在班级的妈妈群里,平时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做事拖拉的问题。从早上起床、穿衣,到吃饭、做作业,再到晚上洗漱、睡觉,没有一件事情不要催,而且往往要催上好几遍,而其中最让家长头疼的还是做作业拖拉。

孩子拖拉表现各有不同,我们家孩子曾经也有重度拖拉症,今天主要以做作业为例,来讲讲拖拉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首先,孩子做事拖拉,究其原因,还得从学龄前谈起。2-4岁,是孩子建立规则和秩序的敏感期,同时也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举个例子。明明小时候的例子,我们家上楼需要换拖鞋,每天晚上上楼睡觉前明明都要把他换下来的拖鞋放到从下往上数第三个阶梯右边的第一块地砖上,而且两只鞋子要摆得整整齐齐,不能一前一后歪歪扭扭。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敏感期,只知道这熊孩子怎么这么纠结,不就一双鞋子么,随便一放不就行了,反正明早下来还要换。这样想着,所以每每牛牛在这件事情上耗费太多时间,我就要不耐烦,不停地催促,甚至冲着孩子发火,但是这些似乎对孩子都没什么影响,他每天还是照旧要把鞋子摆放整齐,然后才肯上楼。

这个例子里,很明显可以看出,明明那个时候正处于建立规则和秩序、以及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在他的小脑袋里,所有他喜欢的东西都要按照他的规则来摆放,容不得有一丝的混乱。这个时候其实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可以培养孩子物归原处,以及规律的作息时间和作息地点。而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制止,而应该是耐心等待,否则,会导致敏感期的滞后,这种滞后,会导致孩子做事没有秩序,随心所欲,没有任何时间观念。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呢?后来采取了比赛法和规则效应法,通过这两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小丫的拖拉问题。

1、比赛法:父母可以与孩子比赛,早上起床时我们会和小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谁洗脸洗手快,同时设计了一张“比赛”表单,每天记录完成的时间。如果有进步,周末的时候就会带孩子去公园玩一天,做一些她喜欢的户外亲子游戏。

2、规则效应:父母可以给拖拉孩子立点规矩,如规定孩子半小时内吃完早餐,超过时间就不让吃了,只能吃中午的午餐;孩子10分钟内洗不完脸,就收走脸盆,并不许看动画片,这样孩子就会快点吃饭、洗脸。

在坚持使用以上方法两周后,就很好解决了小丫上幼儿园迟到的问题,不但不迟到,每天还能提前10分钟到达幼儿园。

放学回来,想几点开始做作业?先做哪门功课?罗列作业事项,选出优先顺序。需要多长时间?估算每门需要的时间,不知道的可以先定一个大概时间,后续再改。

以上,由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以孩子意见为主,不切实际的地方家长可以给予建议。试行一周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

行为习惯:在孩子成年之前,一定要让他养成这样好习惯


整理了行为习惯:在孩子成年之前,一定要让他养成这样好习惯,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个好习惯对孩子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物质方面满足孩子,同时还要注重孩子精神方面的建设,平时要给予孩子一些指导,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些好习惯。

一个人具备良好的习惯,对他的一生都会有所帮助。但是好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一般都是要从小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孩子拥有良好习惯呢?孩子有个好习惯会带给他什么好处呢?

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等,孩子拥有一个好习惯能够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规范,从而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良好习惯能够让孩子有一个独立自主的行为性格,孩子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孩子知道怎么样去照顾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知道怎样和别人更好地相处。通常具备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注意力容易集中,做事情也比较专注,会更容易成功。

1.不挑食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宝宝可能会受到爸爸妈妈不健康的喂食方式的影响,平时会比较爱吃肉,所以整个人会变得越来越胖。爸爸妈妈看到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就会惯着他,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不吃蔬菜也是没有关系的,这就养成了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

在给孩子喂食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多点耐心,让孩子慢慢尝试着吃一口,也可以想一些办法来让孩子吃蔬菜。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饮食习惯。

2.水是最健康的“饮料”

据相关报道: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喝含糖的饮料,那么孩子以后的肥胖率将增加55%。肥胖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疾病,高血压、肥胖症、抑郁症等等都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爸爸妈妈尽量不要给宝宝喝含糖的饮料,如果宝宝实在是馋的话,可以给宝宝喝一些牛奶。爸爸妈妈要让孩子知道“水是最健康的饮料,拒绝喝含糖饮料。”

3.每天运动一小时

我们这里所说运动不是成年人的体育运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也可以称作是运动。平时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是运动。

所以,在孩子吃完饭以后,最好不要让宝宝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一些运动方面的兴趣,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跑步等等,让孩子养成一个爱运动的好习惯。

4.参加团体活动

一个好的团体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还能使孩子养成关怀他人、自律等良好的品质。在团体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学会怎样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相处,会了解应该怎样团结合作完成一个小活动。

相关推荐

  • 父母5个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
    2021-02-24 阅读全文
  • 宝宝从“模仿”变成习惯 宝宝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
    2022-02-19 阅读全文
  • 父母5种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
    2021-09-14 阅读全文
  • 让宝宝从“模仿”走向独立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
    2020-01-11 阅读全文
  •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孩子让家庭和学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学习也成了家庭和学校唯一的连线点。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学校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很多学者...
    2020-10-30 阅读全文

年幼孩子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

2021-02-24 阅读全文

宝宝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

2022-02-19 阅读全文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

2021-09-14 阅读全文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

2020-01-11 阅读全文

让父母从孩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孩子让家庭和学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学习也成了家庭和学校唯一的连线点。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庭和学校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很多学者...

2020-10-3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