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著名实验:“考高分就给孩子奖励”后患无穷
发布时间:2020-12-23 给幼儿讲故事 教育学高分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孩子学习总是磨磨蹭蹭,用礼物甚至物质激励孩子,效果却未必好……无数家长在激励孩子主动学习上非常用心,但方法不当,只会事倍功半。今天分享两个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用什么激励是后话,关键在于“马上就给”
“等你考上第一名,我们就去旅游!”“只要你表现好,你生日时我就给你买你要的那款游戏机!”……不少家长喜欢许诺“未来”,但孩子可不吃这一套。
这是因为,人性都有一个特点——重视眼前的利益,即使经过冷静的思考,相较于未来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们仍然会选择眼前的利益,以及当下的满足感。
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比如今天,你告诉孩子说,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会给你一个500块钱的红包,但是如果你愿意多等一周,我就给你550元的红包——这个时候,孩子会想,就多忍一周,还能多获得50块钱,感觉不错啊!反正是半年后的事情,再多等一个星期也没什么关系,所以他欣然接受这个条件。
但是如果换一个场景,假如孩子明天就要过生日,你给孩子500块钱零用钱,这时候你再提出这个条件,孩子就不太愿意了——他希望立刻获得这个满足感,所以他会优先选择,先拿这500块钱。
这是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有兴趣的父母可以测试一下孩子,看看他的真实反映。总结来说,即使孩子明白,我要拥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当下就要好好学习,他还是会忍不住要玩,要满足当下的快乐,会把学习抛在脑后,心里想——明天再学就好啦,不差这么一两天的。
类似这样的拖延症,其实并不局限于孩子,很多大人也有,例如明明知道该减肥了,却输给了眼前的诱惑,大吃大喝。或者是明明知道要戒烟,却还是忍不住要到一个墙角去抽一口。
换句话说,只要把奖励放在孩子面前,提高当前学习的诱因,孩子才会优先选择当下努力。这种诱因,我们称之为“马前的胡萝卜”,希望父母明白这个特性,明白这个道理,如何让孩子立刻就用功读书,而避免往后继续拖延。当然什么样的激励也非常重要,还要避免“得寸进尺”。
▋考高分就给奖励!这种承诺事倍功半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激励方法,是“考高分就给你奖励”,但比起“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您认为,哪一项激励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力呢?
哈佛大学的弗莱尔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来自250所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大约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第一组的孩子,获得了“产出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奖励,另一组孩子,获得了“投入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虽然对于孩子来说,在不同的实验中都表现出了干劲和喜悦,但是结果呢,读书给于奖励的孩子在成绩上会有显著的提升。而考高分才给奖励的学生,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
这个结论有点意外,其实,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测试孩子对奖励的行动和反应。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行动是非常明确的,只要你看书,只要你做题你就能获得奖励,相反,考高分给奖励,却没有告诉孩子怎么样做的方法。虽然孩子也充满干劲,但他不知道怎样做,无从下手。
弗莱尔教授在实验后进行调查问卷,采访了“考高分得奖励”小组的学生,发现,几乎所有孩子对学习的态度,都变成了“我要仔细读题”、“我要认真检查”等围绕着考试技巧来进行的反思,而没有“思考不懂的问题要向老师提问”、“上课要认真听讲”、“多阅读”等提升成绩的根本原因。
所以,家长们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奖励孩子的投入,而不是奖励孩子学习之后的成果,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重视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中学以后,更适合直接用钱激励
那么,经常奖励孩子,是否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外在诱因”,奖励孩子学习,就是一种外在诱因,很多家长担心经常使用这种外在诱因,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成功让孩子愿意学习,但在长期看来,却不免担心,孩子会不会模糊了学习的目的,丧失了学习的乐趣。
实际上,确实有外在诱因排挤内在诱因的案例,例如献血给钱,献血者反而减少。因为使用金钱等外在诱因之后,献血来回馈社会的内在诱因消失了,这点确实要注意,否则容易本末倒置,但是前面提到的,哈佛大学的弗莱尔教授做的对比试验中,还分别对有奖励的实验组和没有奖励的对照组进行了观察,结果是,得到奖励的孩子并未丧失读书的乐趣,内在驱动力依旧旺盛。
那我们来继续引申一下这个话题,用钱来进行奖励可以吗?
这个答案是可以的,但是要区分年龄。《苹果橘子经济学》的作者、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en,也做过一个对比实验,他以奖杯来替代奖金,作为孩子学习的奖励,奖杯的价格并不昂贵,也就大概100块钱左右,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同样金额的奖杯比金钱更具备激励效果,从这个试验可以得出:孩子小的时候不妨使用金钱以外的东西作为奖励,例如奖励一个奖杯,颁发一个奖牌来激励孩子的干劲。
但是对于初中、高中以上的孩子来说,金钱的效果可能更好。相信很多家长对于给钱的这个行为感到犹豫,我倒是认为,只要钱给的正确就没有问题。支持这个论点的根据,也是来自于弗莱尔教授的另一个实验后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得到金钱的孩子,不但没有浪费金钱,他们感觉到这钱确实来之不易,反而会减少在娱乐游戏零食衣服方面的开销,变得更加珍惜。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给孩子特殊的“奖励”
给孩子特殊的“奖励”说起给孩子的奖励,总是会让人想到很多物质的东西,在我看来奖励不分贵贱、大小,重要的是适不适应自己的孩子,在孩子身上能不能体现出其价值。
我对儿子特殊的奖励就是在儿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在他额头送上大大的香吻。
昨天晚上睡觉前,我给儿子数点第二天早上可以得到的“奖励”,比如早上能够按时起床1个,自己穿衣服1个,自己洗手洗脸1个,自己背书包下楼1个。儿子说:“妈妈,我都能做到”,我说好吧,如果你都能做到,那妈妈就给你4个奖励。为了那点“奖励”儿子满怀信心的睡觉了,准备迎接第二天大大的“嘉奖”。
早上时间到了,儿子还在呼呼大睡,我喊儿子起床他睡眼朦胧的就坐起来了,没哭也没闹(以前要是起的早就会在床上哼哼唧唧半天),看他表现不错我先在他额头上送上一个大大的香吻,儿子顿时睡意全无,想起了昨天晚上的约定。“妈妈我要自己穿衣服”,我说好吧,然后他自己拿起衣服自己穿起来,中途有实在穿不上的我又辅助的帮了下忙,穿完后儿子又自己去卫生间洗手、洗脸、搽脸,临出门前又给我说:“妈妈我自己背书包下楼”。娘俩很高兴的下楼。
走到车库我把书包放到车子上面,然后蹲下正视儿子,在儿子额头上深深的亲了4下,并且说儿子你能按时起床穿衣洗脸,今天表现很棒!!~~儿子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给孩子主导权 学会奖励孩子
中美对比
中国妈妈:杨女士,女儿宁宁,4岁
我最近发现,宁宁不管干什么都要奖励。写字、画画、自己刷牙、叠被子,帮着摆摆碗筷什么的,都得以给钱、买玩具、买零食的方式给予物质奖励才行。我觉得,这就是因为她爸爸太忙,一回来就买这买那给宁宁“补偿”闹的,而宁宁呢,也是越大越知道了钱的“好处”。我担心,这样做,总有一天会把宁宁惯坏的。
美国妈妈:凯希女士,儿子布赖恩,6岁
前段时间,布赖恩的老师告诉我,说布赖恩在班里不爱读书,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然后,我把布赖恩叫到跟前,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布赖恩说,他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问题或者大声朗读,他怕答错或读错了被别人笑话。
为了鼓励布赖恩克服心理障碍,我给他特制了一张日历表,如果他当天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或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可以得到1颗星。如果一个星期他能得到3颗星,就可以在周末时得到奖励,到商店去买他喜欢的文具或玩具。如果一个星期得了5颗星,他就可以得到最高奖励,在周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看电影、到餐馆吃饭、打球、去游乐园,全家人都得服从。此外,他还可以晚半个小时上床睡觉,多玩一会儿电子游戏。
事实证明,这样的奖励很有效,几个星期后,布赖恩变得自信多了。
专家点评
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一般来说,深受小朋友欢迎的奖励有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精神奖励包括对孩子成长表示鼓励、肯定、满意、赞叹、尊重、佩服和欣赏等;情感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等;活动奖励包括与妈妈一起去公园、一起玩,听大人讲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物质奖励包括买冰淇淋、球、书、杂志,特别的零食、玩具、服装等。
有的父母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给孩子的奖励越多,就越会让他们延续好的行为习惯。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心理学家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奖励,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这样。过多的奖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得到奖励的东西上去,而不是出现父母希望的行为。所以,奖励要多样化,同时,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少用“讨价还价”的形式进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梅耶斯博士:美国家长很喜欢口头鼓励孩子,“你做得真好!”“太棒了!”“你真聪明!”这类表扬孩子的话常常挂在家长的嘴边。但我认为,虽然家长的口头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如果再加上其他方式的奖励就会更有效。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买新玩具、买新球鞋;也可以是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到公园游玩或打球;还可以是让孩子享有一些平时享受不到的权利,如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从长远来讲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而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
当然,作为最容易实施的口头鼓励,家长一定不能吝惜。并且,要记住,任何奖励也不能代替拥抱孩子这种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因为他们对家长的这些举动感受最深。
相关链接:
奖励要注意三个关键
1.奖励要有可见性。孩子只看表面行为,如果父母心里赞扬孩子,脸上非常严肃,在孩子看来就是种“惩罚”,因为他没能力读懂你的心。
2.奖励要及时。孩子心理变化很快,时间一长就会忘了为什么奖励,这样使奖励与良好行为不能形成一种联系,奖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不及时奖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位置,而不把良好行为坚持下去。
3.奖励的目的要明确。当父母奖励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原因。因为孩子得到某种奖励时,如果对为什么得奖不清楚,他就会只关心能否得到奖励,和得到奖励的大小。比如,孩子画一幅画,颜色用得非常丰富、准确,父母就奖励了他。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把原因向孩子讲清,他们就会认为是因为画画得了奖励。于是,为了得到奖励,他会再画大量的画,却不会注意画的质量。显然,父母没有达到奖励的目的。
哈佛博士教家长怎么“打”孩子
哈佛博士教家长怎么“打”孩子
“孩子不仅可以打,也应该打!”近日,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语出惊人,称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打孩子”。
父母是一种特殊的岗位
在济南举行的一场主题为“规矩和爱”的公益讲座,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到场,吸引了近千名80后家长。
“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特殊的岗位。”王涛博士解释说,这个特殊岗位从业人数众多,综合专业要求高,但岗位培训却很薄弱。比如,公司新员工上岗,需要岗前培训。“在养育宝宝之前,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做好父母,所以我们都在无证驾驶。”
“请问各位爸爸妈妈,教育孩子是理念重要还是方法重要?”王涛说,两相比较,理念更重要,理念不转变,同样的方法取得不了预想的效果。
他举了个例子:有个妈妈,教育孩子出了一些问题去请教专家。专家发现她总是指责孩子,告诉她要多欣赏和肯定孩子。这位妈妈无奈只好肯定和表扬孩子,最初几次还有效,但逐渐失去了作用。
王涛告诉家长们,教育孩子要掌握四个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爱和规矩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共同成长原则。
孩子可以打但要用“杖”打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孩子不听话时可不可以打?针对年轻家长们的困惑,王涛一语中的,见解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不能直接用手,要用杖打。”
“孩子可以打,这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但需要讲究艺术。”王涛认为,孩子不听话,家长可以打,必须先学会如何打,要掌握四个原则:
其一,不能在发怒的时候打孩子,不能借助打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打孩子是因为规矩而打,不是因为愤怒而打,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触犯了规矩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是在给孩子‘做规矩’”。
其二,不能用手打,也不能用鞋子打,一定要用杖打。“要让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疼爱他才打他,而是因为他犯了错,父母不得不打他,而父母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杖’就是规矩的具体体现,要让孩子害怕规矩,而不是害怕父母。”王涛说,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其三,家长打孩子前,一定要与孩子有语言交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不是爸爸打你,是爸爸不得不打你”。
其四,打孩子需要爱。孩子犯了错,父母也要一起受罚。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王涛还剖析了在教育孩子方面,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的差别,他认为现在的年轻家长要做既有爱又讲规矩,二者高度平衡的“严格型”父母,而不应做溺爱型、放任型以及严厉型的父母。
他现场举了一个例子:中国孩子走路时不小心绊倒,中国父母通常会一个箭步冲过去,赶紧把孩子抱起来,神态紧张,表情夸张,大呼小叫,心疼得不得了,结果孩子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殊不知孩子摔跤时自己已经很紧张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能起到缓解紧张、安抚的效果,孩子一般反映为大哭,要妈妈抱。”
王涛说,更有甚者,很多中国家长会把绊倒孩子的地方打两下,以此来安慰孩子。“时间长了,会让孩子认为,一旦犯了错,首先要怪罪环境和他人,这样他还会自己负责任吗?”
与中国父母不同,美国的父母处理起来分为三部曲:
第一,父母会走到孩子绊倒的地方,蹲下;
第二,语气平静地轻声问孩子两句话:你没事吧?需要帮忙吗?“这样孩子会比较快乐地恢复,自己站起来,并向父母表示感谢”;
第三,父母会指着孩子绊倒的地方告诉他,“宝宝,这里有一个小坑,下次走路时要小心。”王涛说,美国父母会让孩子知道,自己绊倒了,主要是自己的责任。
哈佛博士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家长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29日,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做客西安时语出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而且应该用‘杖’打,但一定要讲究打孩子的艺术”。
为何打让孩子反思做的错事
“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了,就会把你的孩子宠坏了。”为了说明孩子是可以打的,王涛开场便引用了这句美国谚语。
在现场,王涛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一名成功的美籍华人企业家,教育儿子也用“杖”打,但发现儿子就是不听话。有一回他发现儿子又违反了规矩,便问儿子怎么办?结果小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打呗”。这位企业家很简洁地告诉孩子,“爸爸是你的教育者,你今天做出这样的行为爸爸有责任,今天我来接受这个规矩”。然后,他将“家法”打在自己身上。结果他第一次打自己的时候,孩子冷漠的脸就消失了,第二次打的时候孩子下跪了,边哭边求爸爸打自己。此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有愤怒,愤怒会让家长失去理智,“这时应该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该打孩子”。王涛说,打孩子要区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另外一种是“做规矩”。如果是为了“做规矩”就可以打,此时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做过的错事。
如何打打孩子时要用“杖”
“打孩子绝对不能用手,需要用‘杖’(我国古代的家法)。”王涛说,因为用手打太显随意,同时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可以让自己有冷静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父母想打他,而是因为他破坏了规矩,父母不得不打,特殊的工具对孩子也有一定的震慑力。
王涛说,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之前要和孩子有语言的交流,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打他。最后一点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是因为爱。很多的家长是在打过孩子之后才心疼,而在打的过程中只是觉得非常解气,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是更加心疼。
当天,这场以“规矩与爱之情商的培养”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共吸引了1000多名家长,也给家长和孩子们送上一份别样的六一节礼物。
【相关链接】:“中国虎妈”式教育引发热议
说“虎妈”是当下世上最知名、最富争议的妈妈并不为过,这位美国的华裔母亲、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因其严厉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而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版面。
“虎妈”热潮的背后,有着中美两国国势一扬一抑,以及美国教育颓势引发国民不满和危机感的大背景,也因为“虎妈”教育方式本身,引发了教育科学领域的重新认识和检讨。不过,“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被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
培养孩子自控力,一个实验就可以!
你是一个自控力很强的人吗?在工作和学习中,你能够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还是严重拖延,沉溺于社交网络和在线游戏?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用他的专著《棉花糖实验》告诉人们:自控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选择。
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那么,“棉花糖实验”到底表达了什么?
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执行功能:成功人生的必备技能
执行功能让人能够实施计划、解决问题,它促进了人的心理功能的灵活性,对语言推理和高效学习也十分必要。执行功能发展得好的孩子在追求目标时能够有效抑制冲动性行为,记住指令,家庭教育案例并且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这些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数学、语言和文化素养测试中的表现比那些执行功能弱的同龄孩子更好就不足为怪了。
掌控感:“我就是能”
“掌控”是一种你能够自主决定自己行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你能够去改变、成长、学习以及征服新的挑战,孩子们越把自己看作积极结果的原因,他就越有可能在棉花糖实验中选择延迟满足、控制冲动倾向,将自己有助于达到预期结果的行为在各种情况下一直坚持下去。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到,并且真的做到了。
乐观:对成功的期待
保持乐观与对成功的期待意义非凡,要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能运用努力和能坚持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结果的原因。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家长不应使用强硬的语气要求孩子去克制自己的行为,而育儿网应该去耐心地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控制,并将这种自我控制的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
其家长需要在生活中多多给孩子鼓励,在孩子表现很好的时候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时候应该让孩子觉得等待是值得的,等待后实现的是更高价教育培训网值的目标,简单的说就是在等待过后将获得更大的奖励。
★总之,家长应该努力提高孩子对现实奖赏的抵制能力,同时对远期目标作出较高价值的评估。也就是说,需要帮助孩子减少对立即奖赏(短期目标)的关注,引导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的奖赏(长远目标)中去。
孩子培养自控力,一个实验就可以!
你是一个自控力很强的人吗?在工作和学习中,你能够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还是严重拖延,沉溺于社交网络和在线游戏?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用他的专著《棉花糖实验》告诉人们:胎教自控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选择。
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棉花糖实验
那么,“棉花糖实验”到底表达了什么?
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亲子无忧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少儿教育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执行功能:成功人生的必备技能
执行功能让人能够实施计划、解决问题,它促进了人育儿网的心理功能的灵活性,对语言推理和高效学习也十分必要。执行功能发展得好的孩子在追求目标时能够有效抑制冲动性行为,记住指令,并且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这些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数学、语言和文化素养测试中的表现比那些执行功能弱的亲子无忧同龄孩子更好就不足为怪了。
掌控感:“我就是能”
“掌控”是一种你能够自主决定自己行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你能够去改变、成长、学习以及征服新的挑战,孩子们越把自己看作积极结果的原因,亲子无忧他就越有可能在棉花糖实验中选择延迟满足、控制冲动倾向,将自己有助于达到预期结果的行为在各种情况下一直坚持下去。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到,并且真的做到了。
乐观:对成功的期待
保持乐观与对成功的期待意义非凡,要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能运用努力和能坚持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结果的原因。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家长不应使用强硬的语气要求孩子去克制自己的行为,而应该去耐心地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控制,并将这种自我控制的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
其家长需要在生活中多多给孩子鼓励,在孩子表现很好的时候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时候应该让孩子觉得等待是值得的,等待后实现的是更高价值的目标,简单的说就是在等待过后将获得更大的奖励。
★总之,家长应该努力提高孩子对现实奖赏的抵制能力,同时对远期目标作出较高价值的评估。也就是说,需要帮助孩子减少对立即奖赏(短期目标)的关注,引导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的奖赏(长远目标)中去。
好动的孩子就是患了多动症吗?
现在,有许多家长为自己孩子的好动而发愁,担心他们是否患了多动症。学校里大多数的老师也都喜欢比较安静的孩子,而顽皮的孩子则被作为坏孩子对待,有的老师会对这些好动的孩子说:“叫你父母带你去看医生,是否得了多动症。”那么,好动与多动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好动是否就是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以儿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发病的主要是10岁以前的孩子,除了很小的一部分是由于孩子大脑功能紊乱引起以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孩子自身的性格所造成的。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具有以下特征:
1.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多动症最突出的问题。比如,患儿常常不能专心地做任何事情,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做事基本上都是有始无终,就是玩玩具也是东一个,西一个,丢三落四,见异思迁,做作业没有父母的督促根本无法完成。
2.好动。患儿无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都坐不定,站不定,活动常常无目的性,上课经常做小动作,自控力很差。
3.学习成绩差。这些儿童智力与学习成绩不成比例,也就是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很差,学习成绩差往往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所致。
4.其他的行为问题。绝大多数的多动症儿童都是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比如打架、恶作剧、说谎、偷窃、离家出走等等。
好动的孩子与多动症的孩子是有明显区别的,虽然注意力也不那么集中,但是,他并不表现在任何的场合中。在他感兴趣的场合,他的注意力可以表现得相当集中,而且非常安静,做他感兴趣的事也能有始有终,比如安静地看电视、画图,甚至可以坐很长时间去玩他心爱的玩具赛车。同时,好动的孩子往往比较天真、淘气,一般没有不良的行为。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好动并不是什么缺点,安静也不见得是什么优点。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天真、好动的,而且这种天性恰恰能够帮助孩子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年轻的父母们不要轻易将孩子好动的天性和多动症划上等号,从而盲目地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要积极利用和发展孩子好动所带来积极作用,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好动的孩子一样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