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准备会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起步-致年轻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0-12-28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在小朋友还处在幼儿阶段时,教育问题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阶段。因为从小良好的教育氛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位二年级孩子家长的经验分享,学习一下吧!
【家长分享】
我是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刚从幼升小的时候我也很迷茫,平常没什么时间陪他玩。晚上回来要督促做作业等。感觉教育力度不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我老觉得我孩子会在以后竞争不过他们。
暑假的时候我带他去玩。和他深入交谈了一下。发现兴趣还挺多的。后面就开始找培训机构给孩子。去了几个。发现效果都不是很好。太刻板和机械化了。孩子不是很懂。很快就失去了兴趣了。感觉在消磨孩子的兴趣和耐性。同时对家长来说也挺浪费钱的。[76范文网 WwW.fw76.COM]
5.1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厦门科技馆玩。发现也有课程。还以为就是科技馆那样的地方。然后有免费的试听课。给孩子报了个机器人的试听课,发现回来以后立马叫我给报了班。从最简单的编程组装开始学。至今学了快5个月了。都没放弃。中秋来台风的时候闭馆了孩子还在家闷闷不乐的自己组装。
现在孩子在数学方面和别的孩子比已经遥遥领先了。讲道理,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成功引导孩子兴趣的机构才是好机构啊!
看了以上的分享,各位家长是怎么想的呢?小编倒是觉得,这位家长说的很有道理,兴趣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找不到好的引导方式,兴趣最后也会失去。所以,各位家长在引导孩子的兴趣时,一定要找对方式哦!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更好的做两个男孩的父母?
现在由于二胎的开放,家里有两个孩子也很正常,尤其是两个男孩,父母为了孩子各自成家立业以后,两兄弟能不能和睦相处一直担忧着,下面我给各位家长说说我的看法和做法。1.首先要让孩子小时候有个快乐的童年,两个孩子要同等对待,不要让他们各自产生嫉妒心里。
2.趁着孩子对人生不太成熟的心里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互敬互爱、互相团结,懂得谦让别人,长大之后就会有好的品质,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会融洽。
3.告诉他们,做哥哥的要有当哥的样子,要勇于担当,知道照顾和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懂得感恩,要懂得拥护和爱戴自己的哥哥。
4.遇到困难要多和兄弟商量商量,互相学习,谁对就听谁的,这样不仅增加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还会促进兄弟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5.多带两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兄弟俩互相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默契心里。
6.家长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在处理自己兄弟朋友之间的事情时,要掌握分寸,如果孩子在身边,不该说的就不要说。
很简单,公平对待,教育好是第一关键,我家三个孩子,我哥,我姐,我,家里很穷,我老爸说没钱也毕业让我们读大学,我老爸干石匠,小时候为了交学费愁的很,我第一次考高中没考上,我说不想上了,他说不上就逼我去烧砖,我一听,烧砖很辛苦,我还是回学校继续复读考上了,后来上了大专,我哥本科,我姐是实在学不进去初中数学一直考0分,没办法才不上了,我跟我哥家里是没钱,但是上完大学我们自己挣,我哥一个月现在1万8工资不多,至少首付付了,老婆娶了,我也不考老爸老妈,我自己也做生意,我跟我哥说爸妈你们别出去打工了,我们已经上完大学可以自立,可是老爸说我还没娶媳妇,坚持出去,我说我自己赚钱自己解决不用你在操心,只要家里人在家健康没什么病,我在外面和我哥就能赚到钱
这问题很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我们农民最怕父母一碗水端不平,其实想想,只有父母从小给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从小就不争不抢长大后心正别太自私。不要因为金钱,利益伤了一家人的和气。我老公自已,没人和我们争家产,我们也没有家产。如若他兄弟俩,我认为吃亏的会是我!斗不过自已的良心!将心比心如若懂得感恩的人他不会太为难自已的同胞兄弟,现在要做的是父母别偏心,我有一双儿女,买东西都一样,所有吃的都平分。一块糖也一人一半。现在形成习惯,有好吃的都会留给对方。我不希望以后他们因为利益伤了亲情
准备好了,和孩子一起阅读
沈老师让我为我园新生家长学校第二次授课,主讲内容是有关亲子阅读的,为了这次讲座,我早早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10月30日晚上,我园的多功能活动厅里如期迎来了3个小班的家长们,在沈雁副园长的主持下,家长们认真听取了我为家长们准备的发言稿,题为《准备好了,和孩子一起阅读》。3—8岁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期,抓住这关键期加强幼儿阅读意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当务之急。我又结合实例指导家长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并向家长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有计划地为孩子添置一些书籍;每天腾出15~3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和阅读;在阅读中启发幼儿思考(),假设想象等。也许是这样的讲座很实用,好多家长都主动拿出笔来认真地记录着。
确实,亲子阅读是家长、幼儿、图书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只要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就一定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一定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讲座结束后,我觉得还可以加一个互动的环节。如在结合实例指导家长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前,先了解一下,在座的家长目前对亲子阅读遇到的困惑等;当我向家长们提出几点建议后,也可以再请几位家长讲一讲你在家与孩子一起阅读时有哪些好的方法,哪怕是一句两句话,也是相互学习的好机会。
期待下次的发言更精彩!
选好参照物 让孩子轻松跳起来
随着“啪啪”的巴掌声,隔壁传来了豆豆的哭声。“看你一身泥的,怎么这么不小心?别的孩子怎么就不会滑到呢?”豆豆的妈妈一边打着豆豆,一边不停地数落着。刚下过雨,豆豆和一群孩子刚才在一片空地上玩耍,一不小心跌到了。听着豆豆的哭声,我想,这样的水地里,不要说一个六岁的孩子,就是我们成人有时也会摔倒的,为什么要如此责怪一个六岁的孩子呢?
很显然,豆豆的妈妈之所以责怪豆豆,是无形中把没有跌倒的孩子作为豆豆的参照物了。因为别的孩子没有跌跤,而豆豆摔倒了,那么也就理所应当该挨打受骂了。这虽然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但我们做家长的在生活中却常常去犯,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给孩子选择好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生活中,有些做家长的,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但又偏偏抱着随大流的思想,不负责任地把孩子送进了音乐速成班。一旦发现孩子没有什么起色,却又马上斥责到:“你看人家是怎么学的,你也不是有十个手指头吗?”如此下去,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受到了伤害,而且还会对家长所选的参照物产生恐惧和仇视的心理。与此相反,生活中有些家长呢,他们却根本不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参照物,一切由着孩子自己。其实,孩子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毕竟有限,即便是他们自己选对了参照物,获得了成功,也会为此浪费了时间,多走了弯路,更不要说那些没有选对参照物,根本就挖掘不出自己潜质的孩子了。
聪明的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参照物的时候,不仅事先对孩子有了透彻的了解,而且对参照物的选择也是很富有科学性的。它们所选的参照物就像是在树枝上悬挂一个苹果,只要孩子踮起脚尖或者蹦一蹦就可以得到。而且随着孩子得到“苹果”能力的提高,他们对孩子得到参照物的难度又是在不断增加,不断变化着的。采取这种方法所选的参照物,一可以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二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踏踏实实地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整个过程。孩子也就会在追求这种可望而又可及的参照物中,自由健康地成长起来。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
好父母就别怕孩子让你丢人在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你就可以经常发现孩子让父母“丢人”的情况,特别是周围的眼光都聚集到你和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少家长真希望地上有一个洞的。那孩子都做了什么?无非是当众哭闹了,或你说的孩子不听和执行,或说了让你下不来台的话,或和其他孩子表现不一致,或做了不符合成人道德观念的事情,等等。而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只是自己的孩子表现的不如别人孩子“好”,有些家长就感觉丢人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家长非常在意孩子在外面的表现,难道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孩子得到“赞许”和羡慕的眼光,就算孩子做错了,父母也是感觉挣得了脸面。而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误,或得到鄙视的眼光,就不管孩子做的是否正确和恰当,立刻感觉到自己丢人了!为什么这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不看问题的实质,仅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荣耀与耻辱的象征。
前几天,我应几个家长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的体验课,有一件趣事是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当我掐点带着孩子赶到的时候,活动即将开始,可是场面上极其混乱。4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教室里面大呼小叫地玩耍,当给孩子发完坐垫、老师准备开始的时候,许多孩子还不能安静下来。于是,老师开始利用“木头人”的游戏,收拢孩子,可依然有几个孩子满场飞,当然这也包括我的女儿,呵呵。
看到我女儿拿着垫子在地上玩,时不时还招呼几个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老师不时地提醒孩子赶紧坐好,说老师马上要讲故事了。此时大家认为我XXX会怎么做?我当时是什么也没有做,只在旁观。而其他几位家长,按捺不住了,马上劝说自己的孩子踏实下来。而当老师真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开头不久,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能仔细听故事了。
今天在这里,我不想说老师的控制力能力问题,也不说其方法是否得体和恰当,我只想说的是:假若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听从老师的话,已经坐好的了,老师说“请小朋友安静下来”,并且老师的眼光无数次扫过你不踏实的孩子,其他家长也蔑视看你和欣赏看自己孩子的时候,你会脸红,感到丢人吗?会去强制自己孩子安静下来?还是先带孩子出门?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从孩子的认知和道德上看,孩子们也是没有问题的。理论上,当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比较拘谨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能在几分钟内适应。所以,孩子不是通过是相对安静和审慎,就是通过大声说话、捣乱来排泄自己的恐惧。如果带孩子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上课,家长是应该提前半小时左右,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场地和结识其他孩子。
比较特殊的是,孩子遇到陌生环境,若有几个孩子是熟识的,则环境影响大为下降,孩子们反而会快速适应环境,并主动去发现、利用环境进行游戏。如果此时老师讲的没有趣味性,或想加以约束的话,孩子不仅“听”不到,还会认为这是非常好玩的事。此时家长想强行制止,是很有问题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或是影响到心情,导致后面的课几乎没有心思去听。所以,此时老师就显得很关键了,需要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抓住孩子的心。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事例,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某男孩平时几乎不喜欢吃零食,某天看到另外一个女孩在吃零食,去要对方未给。于是这男孩就打了女孩几下,结果女孩反被其父母认为这个女孩小气,搞得男孩的父母难看死了,当着众人的面训斥男孩丢人!可问题是,这男孩的父母为什么感觉丢人?就是因为自己孩子打人,且对方孩子挨打,感觉自己没有教养好?
说实话,这男孩的父母是挺丢人的,只不过这个“人”,不是孩子丢到,是父母自己丢的。当问起男孩为什么打人,回答也简单,就是“饿了”!而男孩为什么饿,因为是男孩中午11点半吃的午饭,而事发时间是7点,孩子不饿真是见鬼了。虽然那个女孩不会分享有一定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男孩父母没有注意孩子需要进食,是不是问题更大呢?所以,孩子出问题了,就应该找问题的根源,而不要看表象。
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其天性的自然体现,成人的道德观在他们那里,是说不通的。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最基本需求,怎么还能要求孩子展现优良的精神?这个例子和我XXX亲自经历的实例,是很相像的,对家长而言,都是比较“丢人”的。但两个例子比较大的区别是,前者家长可以暂时旁观,因为孩子没有什么错误,而后者则必须向孩子承认错误了,说责任都是自己的,没有照顾好孩子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
所以,通过上面两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看待孩子的表现,不能是站在自己的“脸面”立场上。许多时候,家长一定要敢于“丢人”,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当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很多事情就可以进行教育的了。而家长感觉“丢不起人”的时候,对自己、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失去耐心。当然,当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就需要及时制止,一是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二是让孩子明白界线在什么地方。
不能否认,现在的父母压力比较大,自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于是,不少就把希望寄托给孩子,给他们最好的教育,甚至从怀孕时就开始胎教,出生后进行双语教育,然后是无数的兴趣班,结果是想让孩子事事都做到最好。但这样的苛刻教育,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完美心理,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如果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做事生怕自己给父母“丢人”,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你不能总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对孩子而言,成长和学习是第一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成人眼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也是从这个过程中过来的吗?所以,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和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别担心自己已“丢人”了。否则的话,家长就被“耻辱”蒙住了眼睛,失去观察孩子背后原因的机会。
最后,我XXX稍微总结一下,当一个家长,遇到孩子让自己“丢人”的时候,其实不是坏事。一方面,很多父母感觉“丢人”,实际上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正常和充满活力、探索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你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做一些预防,让孩子学会快速适应和正确应对。而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说明家长有忽视孩子的地方,或是自己教育不到位了,让你知道问题所在。(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