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徒有虚名的爱——过度保护

发布时间:2020-12-28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幼儿园保护牙齿的说课稿

朋友家的孩子10岁了,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奇怪的是,每到周末她只呆在家,从来不去找同学玩,因为她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

因为她从小就是在长辈的“关爱”下长大的。从来没接触过同龄的孩子,更别提和外人沟通。在上学之前,她的生活中只有家人。

也是因为“还小”这两个字,每天都被大人护在中间。我每次带着她出门的时候,看到熟悉的邻居她不敢打招呼。在超市让她去找收银员拿一个袋子更是怕的不行。

这些行为很多妈妈认为是“爱”,其实这是“过度保护”!这种行为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他们会因为妈妈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并且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很惶恐。

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过度保护孩子的妈妈,很难认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认为“别人也都这样做”,我这样只是为了孩子能健康地成长,可是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并不健康!

1、妈妈要学会放手

学会让放手之前,妈妈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未来,都有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妈妈要适当制造机会让孩子学习,多给他适度的探索空间,让他逐步学会独立地面对事情。

2、批评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中,妈妈的欣赏与鼓励永远是孩子有力的支持。但这个过程中也要有必要的批评。当孩子总是依赖你不愿意自己动手的时候,妈妈要及时地批评教育孩子,告诉他:“为什么你不自己试试呢?”

3、孩子要学会冷静的处理问题

一味的保护,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妈妈总是说,你得小心这个主意那个。其实,妈妈更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冷静的处理危机,而不是把所有的“危机”都列出来,告诉他不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过度保护,增加分离恐惧


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对于父母是否有类似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离开时都显得迟疑或内疚,这种焦虑的行为反而会增强小孩对分离的恐惧感,他会想:原来父母亲也是这么害怕和我分开呀!

就像照顾生病的小孩一般,我们对一个有分离恐惧小孩应该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陪他,并且在几个星期内暂时不要出远门;但这和过度保护是不同的,父母在这时应保持一个愉快、自信的态度来面对小孩,时常鼓励并夸奖他,一步步减少他对你的依赖,父母亲的态度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最效的工具。

可是当他发现妈妈是如此的在意他的恐惧时,他就会做许多事情来测验妈妈,以确定妈妈不会和他分开;如果妈妈对他百依百顺的话,他更可以用这种分离恐惧来控制妈妈。对这种情形,妈妈要先观察出什么是过度的要求,并很认真的拒绝这种的情形,妈妈要先观察出什么是过度的要求,并很认真的拒绝言种不合理的要求,只要态度温和而坚定,这样的情形很快会消失,才不会造成将来长久的困扰。

老人的过度保护助长孩子依赖性


早上,我带孩子们在塑胶场地上玩健身球,一个家长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昨天晚上我跟阳阳的爷爷吵架了,孩子要大人喂饭,不喂就不吃饭,我边凶孩子边告诉阳阳,你马上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学着自己做了。不想这个小家伙不但不听还朝我瞪眼睛骂我,他爷爷还在旁边“助威”着说:‘你不怕累着孩子,孩子吃饭的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长大了自然就会。孩子毕竟还小,你跟他计较什么,别要求太高。’哎!我爸爸妈妈实在是太骄惯他了,说多了,老人家就要生气,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知道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但面对她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阳阳小朋友已经跟我相处三年了,对他非常了解,在幼儿园是个“胆小鬼”,因为没有家人这把“保护伞”在身边,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吃饭也是自己完成的,可到了家里却成了个“大霸主”,造成他这种“两面派”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的爷爷奶奶,因此,我们老师和他父母的家园配合政策也就无法实施,夫妻对两位老人也没有办法,孩子因为有爷爷奶奶的“坚强后盾”,所以在家非常张扬跋扈。类似这种现象的家庭也存在不少,相必在我们老师家庭中也存在着吧。

记得在三月份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家长会上,小学高老师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中提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家长做好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上了小学,有很多事情如整理书包等都得由孩子自己完成。家长会结束后,一些家长留下来还跟我聊了会儿,在和家长的谈话中可以听出他们都有一种紧迫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生产过程越来越趋向自动化,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摆在孩子面前的将是激烈的竞争。今天的孩子将要走父辈们没有走过的路,将会遇到许多未曾遇到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应付各种挑战,依靠自己去创造未来的生活。这需要孩子具有独立性。

做了十四年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与老人交流的也不算少,在年轻父母的要求下再怎么做老人的思想工作,他们的心声依然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现在都只有一个,不宠他们还宠谁呀!有些事情孩子做不好,我们自己再做一遍不是很麻烦吗?”阳阳的爷爷奶奶就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下给阳阳创设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裕环境”。孩子在这种“全自动化”的生活环境中,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泯灭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滋长了孩子的蛮横无理。孩子一旦离开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情感上会很不适应,社会适应性差,老人的过度保护对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在助长孩子依赖性的同时,还抑制了他们意志力、坚持性、自信心、应变能力、不怕困难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我想对老人们说:“关心孩子是做长辈天经地义的事,但你们能保护孩子到老吗?要知道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洗漱、穿脱衣裤、整理玩具、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也增强了。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要及时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受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只会索取


疾病的传播,意外的随时发生,危险的玩具,存在巨大隐患的饮食,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种种危害,都在强化家长们过度保护孩子的态度。

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是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他们觉得别人也都这样做。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大部分是有许多忧虑的人:怕孩子摔倒受伤,而不让孩子骑自行车、剧烈跑跳、参加集体对抗等活动;严厉要求孩子绝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总是不断地给孩子暗示那些有可能发生的拐骗、绑架、火灾等事故。这样一来,孩子在发展过程中,许多要经历的、挑战的课题都没能面对。而且像这样总是给孩子烙上事故或是事件危险性的印迹,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除了家人,其他人都是不能相信的。结果呢,就变成了那种依赖家长的孩子,对于危险信号总是很敏感,长大了哪怕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也会紧张不安。

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还有一个错误,就是阻碍了孩子独立发展。受着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会因为自身取得的经验不足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

替孩子去做事和事先告诉孩子要怎样做才是安全的,这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你一个人做不了。在父母的这种态度下,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并有了轻易放弃的倾向。

偶尔,在某一个瞬间,这类父母会感觉到自己在过度保护,就突然产生从现在开始你自己看着办的想法,于是什么也不帮了。这显然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处理办法。自律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要通过渐进式的成长而形成。所以,如果没给孩子一些采取自律性行动的机会,当有一天突然一概不管或一概管不了的时候,就会让孩子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

受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在社会上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家里,家长会帮他解决所有问题,但在外面没有人帮忙的时候,孩子就会退缩。在人际方面,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这样的孩子也只会索取,无法形成平等的关系。

不幸福的孩子的问题大多相同。在他们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真爱。当他们表现好,我们就爱他们,当他们犯错或者令我们不愉快,我们就少爱他们一些,这样不论他们积累了多少的赞美、权利、愉悦感和安全感,他们都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予,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动,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有效帮助。

溺爱=过度的阻碍,它不是爱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时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有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们会有感觉,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父母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这个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长大的孩子会坚信,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实现他的愿望,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并且,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经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这种苦果的确是父母的严重溺爱种下的。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她的父母。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她会非常自责,会痛哭流涕地请求父母的原谅,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过不了多久又会对父母发脾气并动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她潜意识深处知道,她现在经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她折磨父母,其实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帮我解决困难了?以前,她习惯了有困难找父母,她越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她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那时的挑战的难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她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那么,什么是真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并且,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独立探索时化解一个挫折时所产生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权利。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自动会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

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过度的阻碍。

过度保护教育让孩子丧失自我学习能力


过度保护教育让孩子丧失自我学习能力

一说到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总是有着太多的抱怨:不走脑子,错过的题改了之后还是一错再错,写作业磨蹭,一边玩儿一边写,效率很低……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家长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依然没有提高,学习态度也没有改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学习能力的丧失呢?

过度保护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担心或不安而采取过分保护、包办代替以及控制孩子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

五年级的小光是个既孝顺又懂事的孩子,可是他的学习却一直让妈妈十分头疼,表现在不爱动脑子,写作业磨蹭,一边玩儿一边写,学过的知识常常记不住,妈妈最恼火的是小光的错误率特别高,错过的知识改过三四遍还会错,而且不该错的也错,每次考试卷子上全是红杠。为了小光的学习,妈妈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从检查作业到每天的复习,检查作业中的错题,找到后再帮小光抄下来,督促他改正,如果还不会,就给小光再讲解,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外语,门门如此。尽管这样,小光的成绩仍然是全班倒数。妈妈特别生气,自己付出这么多辛苦,却看不到一点效果,妈妈的脾气自然好不了,把恼火全撒到小光身上,整天在学习上指责小光,逼着他学习。除了学习之外,小光想玩儿、想看电视的要求,妈妈一概不答应。

和平区教研室教研员、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周梅认为,小光母子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家长过度保护的教养模式,在孩子学习问题上的一个体现。小光妈妈在孩子的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多,参与了小光学习的全过程,但是小光却没有自由的成长空间,造成他对学习很厌烦,一提学习就咧嘴。从小光来说,他厌烦妈妈催逼着学习,控制他的一切,不让玩儿也不让做他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小光还离不开妈妈,他在学习上对妈妈强烈地依赖,他得借助妈妈才能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结果他对妈妈越是依赖,他的学习责任感和学习能力就越每况愈下,越是学习能力不行,妈妈就越着急。

过度保护教育的三种表现方式

一、家长常常为孩子过分地担心与不安。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家长唯恐孩子学不会,考试考不好,老师会批评。二、时时处处包办代替。家长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业、健康、交友甚至前途有太多的担心和不安。这种不安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分地负责,给予过度的帮助和保护。三、对孩子严加控制。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忽视孩子的能力和倾向,希望孩子完全听从家长的要求和标准去做,以家长的意志为意志。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观点,如果家长对孩子时时过度保护,孩子没有了自己的需要,就不会有追求和目标。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使孩子丧失学习责任感。二、剥夺孩子能力增长的机会。三、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四、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而学习责任感的丧失使孩子经常不能独立品尝成功的果实。“你看怎么样,我给你讲对了吧,让你背这个对了吧。”家长经常这样对孩子说。尽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但是他会有独立品尝成功果实的体会吗?如果是孩子独立完成考了好成绩,他会特别开心,也会形成他日后学习的一个推力。

面对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让孩子做学习全过程的主人。

一、培养孩子学习责任感,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后果。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的作业、考试错得很多,在班里很没有面子,被老师批评,就情不自禁地包办代替。家长要丢开这个面子,让孩子学会自己负责任,他上课没注意听,写作业不认真,知识没掌握,测验没有好成绩,哪个地方错了,孩子下次就会警醒,而家长的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失去这种责任心,过后还会错。

二、要让孩子自己成为学习全过程的主人。学习全过程从预习开始,上课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并检查,有错误要及时改正,之后是复习,迎接考试,考试后要总结,改正错题。而很多家长除了上课不能跟着听,其他过程几乎都在参与。有一个家长为了让孩子不再出错,买了九本检测题,让孩子一遍一遍地做。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主动学习,还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

三、如果孩子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题,家长不要立即上前告诉孩子答案,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要让孩子养成主动找错、改错,不懂不会的问题要及时问的习惯。这是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关键因素。现实情况是家长给孩子找错,错题本也是家长抄,然后再讲解,督促孩子改正。

周梅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可是学习却这么费劲,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些是因为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家长在学习上过多地参与和关注。孩子抱怨没有时间玩儿,情绪不高,学习热情衰减,学习上肯定不能积极面对,只剩消极抵抗了。

过分保护造成恋母心理


孩子在1岁半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母亲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恋母情结”,即男孩对母亲的爱超过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带着某种占有欲。

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母亲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母亲一个人亲热,孩子愈依恋她,她愈高兴,她不愿意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就会冲淡对她的感情。母亲的私心使她不能替孩子的将来着想。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而母亲的言行和感情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呱呱坠地后,母亲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婴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怀抱,女音的呼唤,缠绵的歌声,轻柔的爱抚,这种种良性的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这样会人为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

4岁左右的幼儿,动作和语言的发展使他们开始喜欢同小伙伴交往,也愿意同母亲以外的人接近。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整日只想围着母亲转,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对他的智能、合群行为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能适应社会。

两周岁的孩子,对母亲心情的变化已经很敏感了。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比较容易溺爱子女。当母亲听到孩子哭闹时,心中顿然不快,便会百依百顺。不少孩子就用哭闹的手段来取得母亲的重视,而母亲总会以各种抚爱的方式来安慰孩子,如此多次反复,便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作母亲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将来必须同各种人接触,必须具有社会化的感情,才能同别人协调地工作和生活。不然,母亲就等于害了孩子。

宠爱要有度


宠爱要有度昨天搭车看见一个小孩和父母一起上车,刚好有两个并在一起的座位,他爸爸跟妈妈坐下了,他就坐中间那一点位置,但是他不愿意,闹着说他没位置坐,他爸爸就起来让了个位置给他坐。我就坐在他隔壁,他指着我的位子跟爸爸说:“坐这里”。本来我就很反感这种任性的小孩,我就盯着他,让他不敢再说话。

现在的父母把小孩当小皇帝的宠,小孩也把自己当成了小皇帝,想要啥要啥,想干嘛干嘛,真是让人觉得很无语。其实小孩出现的很多问题来源的是父母的教育,我很后悔那天盯着那个小孩,我应该盯着的是那对父母,让他们难堪,让他们无奈,让他们意识到小孩的问题。

久而久之,这种孩子就会肆意妄为,认为周围的人都围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这种孩子的心智还没成熟,心理年龄偏低,自理和独立能力差,根本没办法独自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还是得一味的依靠父母,等父母的庇荫不在的时候,那种不能接受,那种怨天尤人,可能会吞没了他的生活!

如何度过有意义的端午?


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日了,中国人的节日和吃得东西都会有关,端午我们该吃什么呢?你想过如何在假期过得别有滋味吗?端午我们会吃粽子,鸭蛋,因为那是纪念屈原的,我们会吃黄鳝,因为正好肉质是最美味的时候,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这些平常的东西,你知道怎么做吗?有尝试过如何亲自动手吗?在清明过后,我们就要开始腌制咸鸭蛋了,腌制十天到十五天,那样时间正好,而每个地方做鸭蛋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我记得妈妈教自己的做法是,把鸭蛋洗好,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记得用笔在鸭蛋上注明日期,那样就不会忘记时间,味道也适中。在坛子里面放一包粗盐,调配好水,调匀,知道全部溶解,把鸭蛋放下去,因为盐水的浮力可以把鸭蛋浮起来,期间记得把小坛子放在太阳底下晒晒,那样鸭蛋才会出油,那样的味道更美味。

粽子:我们人人爱吃,可是你有亲手动手做过吗?尝试自己的劳动果实,那样的滋味是别有风味。芦叶在市场上提前买好,糯米也要晚上泡好,那样粽子才会咬起来比较糯。芦叶记得在开水中烫下,因为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高难度的是不会的,烫过的芦叶包粽子的时候比较容易。

把材料都准备好,粽子的口味,要自己弄好,红枣的要提前泡好,豆沙的,要提前炒好,因为嘴巴比较叼的缘故,不喜欢吃外面买的现成的豆沙,而做豆沙馅的方法很简单,把红豆泡好,然后在锅子煮,那层壳自己会掉下来的,把壳去掉,然后再加红糖一起煸炒,直到变成颜色变红色。

肉馅:一定要把肉切成小块泡在将有里面,里面要加鸡精,糖,胡椒粉,少许黄酒,姜片。而做肉馅的米也要伴着酱油,那样的粽子才会入味。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为了煮好分辨不同的味道,要准备不同的绳子,或者几个扎在一起,那样可以认出来,不会到最后不知道哪个是哪个味道。

包的时候先把粽子叶以1:3折成漏斗状,一定好用手握好,以防下面的漏出来,按照一定的比例,房馅料,喜欢吃吃得可以多放点,不喜欢吃得可以少放点。放到漏斗的最低的边为止,然后把多出来的叶子盖住漏斗的口,如果必要要多加一个叶子,一定要弄得结实一点,不然等煮的时候的就散了。

煮得时候记得把水盖过粽子,记得先用大火然后用小火,煮的时候可以加几个鸡蛋进去,那样的鸡蛋味道很好,很香。大概一个小时,就可以尝到自己亲手做得美味了。

端午假期,为什么不亲手做粽子呢?尝着自己做得粽子,心甜甜的,因为是自己亲手包的,比买来的更好吃,不要觉得麻烦,不想做。端午可以增进彼此家庭的感情,和乐融融地做着一件事情,平时工作学业忙,怎么能享受到这些呢?

相关推荐

  • 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在参加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我:“遗传呗!”他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
    2021-10-11 阅读全文
  • 过度保护,增加分离恐惧 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对于父母是否有类似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离开时都显得迟疑或内疚,这种焦虑的行为反而会增强小孩对分离的恐惧感,他会想:原来父母亲也是这么害怕和我分开呀! 就像照顾生病的小孩...
    2022-03-22 阅读全文
  • 谦虚的名言 谦虚是成为一个好人和好领导者的必要条件。——杰克·韦尔奇。名人格言能够启示我们克服现实的险阻,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该都有接触过名人格言吧,你收集了多少关于的名人格言呢?您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与“谦虚的名言”有关的最新信息,建议您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并制定明确的职业计划!...
    2024-07-21 阅读全文
  • 有关谦虚的名言警句200句 虚怀若谷,得志者心怀谦卑,名言警句启迪智慧。励志书籍、名人传记、网络资讯等均可找到丰富的名人格言。愿你在这些格言的指引下,不断提升自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024-02-28 阅读全文
  • 安徒生说过的名人名言摘抄(38条) “青春开始长大,像童话一样,童话里我闭上眼睛寻找我的象牙塔。”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对名人格言不陌生吧,优秀的名人名言对人类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以下句子 为编辑整理的安徒生说过的名人名言,还请你收藏本页句子以便后续阅读!...
    2024-01-10 阅读全文

在参加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我:“遗传呗!”他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

2021-10-11 阅读全文

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对于父母是否有类似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每次要离开时都显得迟疑或内疚,这种焦虑的行为反而会增强小孩对分离的恐惧感,他会想:原来父母亲也是这么害怕和我分开呀! 就像照顾生病的小孩...

2022-03-22 阅读全文

谦虚是成为一个好人和好领导者的必要条件。——杰克·韦尔奇。名人格言能够启示我们克服现实的险阻,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该都有接触过名人格言吧,你收集了多少关于的名人格言呢?您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与“谦虚的名言”有关的最新信息,建议您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并制定明确的职业计划!...

2024-07-21 阅读全文

虚怀若谷,得志者心怀谦卑,名言警句启迪智慧。励志书籍、名人传记、网络资讯等均可找到丰富的名人格言。愿你在这些格言的指引下,不断提升自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024-02-28 阅读全文

“青春开始长大,像童话一样,童话里我闭上眼睛寻找我的象牙塔。”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对名人格言不陌生吧,优秀的名人名言对人类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以下句子 为编辑整理的安徒生说过的名人名言,还请你收藏本页句子以便后续阅读!...

2024-01-1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