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发布时间:2021-01-04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给幼儿讲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一天早晨,包熙媛被奶奶送到幼儿园。“早上好,包熙媛!”我迎上去和她打招呼,令我诧异的是她在抹眼泪。“怎么了,有不开心的事情?”我话还没说完,包熙媛“哇”的大哭起来:“奶奶早点来接我,早点来”我诧异转向她的奶奶,她奶奶说:“不知怎么搞的,这几天都不肯上幼儿园,以前可不不这样啊”。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几个好孩子的名字,其中有她,说她是个好孩子。连续几天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老师不需要提醒她什么,小朋友面前我也没少表扬她,这样的好孩子居然不想上幼儿园!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你看她每次吃完点就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不吵不闹,知道上课了还那么神气;上课时,小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举手发言也特别积极:玩玩具、做游戏时也特别懂事,和小朋又们很友好相处;游戏结束了,会把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成了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包熙媛真棒!”“老师喜欢包熙媛!”这样的话每天都会重复。久而久之,在老师的表扬下,孩子的脸上没有了以往的笑容,而是多了一份严肃,一份认真,以及好孩子这个称号带给她的压抑。 孩子的自我评价标准主要来自成人。幼儿园中,老师具有绝对权威,每一次的表扬对孩子来说都是对她行为的一个强化。而现在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多局限于“神气”“动作真快”之类的语言上,孩子也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坐神气、听话才是好孩子。为此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孩子的标准,在老师单调的表扬声中,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状态,被老师冠予的高帽子成了她的紧箍咒,她怎么还能快乐起来呢?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们应该改一改“看谁最安静!”“看谁动作快!”“看谁最神气!”诸类的评价口号了!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做个孩子爱戴的好老师
日出日落,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当“孩子王”已经十多年了,这期间有过欢笑,有过泪水。许多事情像飞逝的流星一晃而过,而有些事情像发了芽的种子在记忆里开花、结果。
那天,我打扫完卫生,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于是随手拿了把椅子便坐下休息。这时,坐在我旁边的桐桐,从椅子上站起来,把椅子一转,又坐下了。我说:“桐桐,不能倒着坐椅子,这样太危险了。老师以前说过,不能倒着坐椅子的,你忘了吗?”他看看我,一脸无辜地把椅子转过来。旁边的楚鑫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你不让我们倒着坐椅子,可你自己还倒着坐呢!”我这才发现自己是倒着坐的。
孩子的话让我无以言对。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孩子们好奇心强,时时处处都想模仿,都在模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为人师表,要严格要求自己,文明教人、文明育人;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我们幼儿教师——幼小花蕾的培育者,更应该把文明放在首位。那文明是什么呢?文明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幼儿做出榜样;文明就是教孩子们擦鼻涕,教孩子们穿脱衣裤、扣纽扣、系鞋带,不怕苦,不怕累等等。
做好老师很难,做幼儿爱戴的好老师更难。有人说,我们幼儿教师像个演员,有时扮演孩子的老师,有时扮演孩子的朋友,有时还要扮演孩子的妈妈,既教他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又教他们怎样认识世界,怎样做个好孩子?不管是老师、朋友,还是妈妈,我们都应该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真正给幼儿以好的影响,真正做幼儿学习、模仿的“榜样”,做幼儿爱戴的好老师。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才会启迪孩子们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习惯,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快乐,甚至会影响孩子将来一生的发展,让我们拉起文明的手,扬起诚信的帆,撒播我们的友善,做幼儿爱戴、喜欢的老师吧!
适当地给他们带上个“高帽子”
上课了,孩子们还在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没了,似乎没有停下的意思。我敲着小铃,声音提高八度,大声的喊:“小朋友,上课了!”可是竟然没有人理我,我着急了,这成何体统,作为老师,上课时竟然无法安静下来,哎!
正在我无计可施时,忽然心生一计,何不利用上次从杂志上看到的“赏识教育”的方法来试一试。
于是,我故作神秘的、悄悄走到瑶瑶的身边趴在她耳旁说“你知道吗?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长大一岁了,你看,他们现在都能自己管自己啦,上课时,认真听讲,不用老师说就会小眼睛看老师;还能不随便说话、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
其他小朋友见我和瑶瑶说悄悄话,也都凑了过来问:“老师跟你说了些什么?”我装作听不见,继续和瑶瑶说:“你看,轩轩小朋友做得多好,眼睛一直没有离开我,坐得也很神奇。”孩子们渐渐地明白了,一个个声音都小了,最后活动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
上课了,我时不时地说一句:“看某某会自己管理自己了,小眼睛一直跟着老师走;某某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回答了许多的问题。“就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轻松地教,孩子轻松地学,而且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的。
通过这次尝试,我感觉到大班孩子的荣誉感、自豪感特别强,适当地给他们带上个“高帽子”,就会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即使是没有做到的幼儿,听到你的“高帽”,也会马上照办。如果能够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这对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这也再一次证明:赏识孩子远比批评孩子的效力大。
教给孩子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帅帅刚入园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想剥开吃,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撕开封口,他生气了,啪的一声把糖扔出去好远,气哼哼地说:“我不吃了!”见帅帅十分懊恼,我把糖捡起来,耐心的对帅帅说:“帅帅,老师教给你一个好办法,你一下子就能撕开了!”帅帅一听,赶紧跑了过来。我指着糖纸上的锯齿压边说:“你把两手的拇指、食指对齐,捏紧小锯齿,一拧就开了。”我示范了一下,帅帅又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试着剥开,果然帅帅摆弄了几下就撕开了糖纸,帅帅笑了。见帅帅美滋滋地吃起了糖,我告诫他说:“遇到不会做的事情,先动脑筋想一想,没有办法了可以问老师。你把糖扔了,怎么能吃到糖呢?”帅帅笑了。从此凡是有锯齿压边的食品袋,他都能自己打开。一次鹏鹏让我撕虾条封袋,帅帅听到了,赶紧跑过来喊:“鹏鹏,我教给你一个办法……”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往往发脾气,当孩子确实无力解决时。老师在给予安慰的同时,给孩子以指导,将增加他面对挫折的信心。让孩子面对挫折,并给予他激励与指导,煅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能令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放手,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有时,我们老师还会为教与不教而举棋不定,理念让我们放手,实际有恐于孩子不会。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到“孩子是活动的主体,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去做”这一教育理念的真正含义。
有一首歌名叫《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我觉得教师的教育也该如此,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总把孩子攥在大人的手心里,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美,多给孩子一些心灵的沟通,那么孩子的发展远远高于你的预想。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把握好爱的度,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恩恩走上梯子,他迈着小步子一点一点往前挪动,走了两小步,他身子晃了下,弯下腰想用手扶点东西,但是没左看看右看看,没什么可以扶的,于是又直起身子继续往前走。他还是挪着小步子一点一点往前走着,到了中间了,他看到有梯子他扶了一下,然后又继续往前,他的速度稍微加快了一点。快要走到终点时,恩恩加快了脚步,两只手往前准备扶住梯子,终于,他扶到了,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转了身子,从梯子上爬了下去。
恩恩挪着小步子说明他有些害怕,但是他能够坚持走完,并且没有求助他人,还是很勇敢的。
他又自我保护的意思,一路上一直在寻找可以扶手的东西,当走到后面一点时,恩恩其实已经变得大胆多了,步子也加快了。
平衡能力一般。
两条梯子是加大了难度的,路程加长了,而且平衡木较窄且旁边没有扶手,因此幼儿在心理上是有些恐惧的。
我们在地上放了垫子,可以缓冲幼儿的心理障碍,同时可以站在孩子的身边,鼓励他们,适当地给予他们帮助,让幼儿发现保持身体平衡的方法。
让孩子少一点牵挂
爱的故事《宝贝,老师也想你》
近阶段,出去学习的有点频繁,每次出去学习回来,走进幼儿园,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走进教室,会享受一种高标准的欢迎仪式,不管孩子们在干什么,都会雀跃欢呼地喊:“牛老师回来啦!牛老师,我想你啦!牛老师,你去哪里啦?”让我心头总是一热,一种幸福感动的感觉。“孩子们,先上课,老师也想你们!”
去乳山学习两天,回来的时候,晚上王伊曦的姥姥说:“孩子说,你到别的班了,不在中二班了。”还特意把孩子领过来说:“伊曦,你看,牛老师没走,牛老师是出去学习了”。孩子才开心的笑了。
还有小朋友问:“妈妈,牛老师去哪里了,怎么不来上课呢!”
更有意思的是李昊阳宝贝,我回来上课的时候请他说儿歌,他竟然说:“你这么多天不上课,我都学不会了!”
特别是几个小姑娘,会抱着我说:“牛老师,我想你了,”还会把穿的新鞋子、新衣服展示给我看。调皮的小男孩更是急不可待的告诉我:“牛老师,我想你!你去干什么了?”
静下心来,回味孩子们的表现和表达,真的有一种感动,一种不舍,每次我都会真挚的告诉孩子,老师也你们,老师做梦都梦见你们了。
孩子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是对老师的一种爱,一种见不到老师的小牵挂。老师想跟你们说:老师爱你们,老师想你们,老师想鞠老师,想岳老师,因为我们中二班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一天都希望快乐的在一起。
同时我也反思,以后出去学习是不是应该先跟孩子说一声,就想自己的孩子一样,出差也会跟孩子说明一下。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了老师为什么不在幼儿园。这也是对孩子的爱的表现。别让孩子们牵挂!
为了孩子,少开电视
电视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电视节目富于教育性和娱乐性,也是知识的源泉。坐在家里就可知道国家和世界大事。但是目前电视中有一些节目内容不适合儿童观看,父母要注意节目内容,陪同孩子一起看,对他们进行诱导、讲解,孩子受到教育、开发了智力、丰富文娱生活,将受益不浅。
通常建议宝宝在2岁以前尽量不看或少看电视,如果2岁前宝宝大量地看电视。会给宝宝带来4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1、对宝宝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澳大剥亚的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当宝宝看电视时,专管视觉、分析、计算等功能的大脑左侧皮质,会因注意力随画面的转移而呈散乱状态。接受颜色信号的右侧皮质也会丧失信息抑制力,让左右皮质之间的通路减少,而呈现脑构造破坏的惯性状态。长时间让宝宝面对着电视画面,宝宝的大脑细胞发育将受到抑制。这种抑制会带来脑神经结构性和神经细胞化学性的损伤,这种损伤会影响宝宝正常脑功能的发育。
2、抑制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于年幼的宝宝还不能清晰地思考,也不能进行建设性的想象,电视影像会在宝宝的脑中留下一些不受处理的图像,长久地在脑中徘徊。如果没有成人的启发和讲解,年幼的宝宝不理解所看的图像,这些图像就在宝宝的脑海中遗留下一些永久性的扭曲内容,使宝宝变笨。多看电视还会使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受到抑制。许多老师报告,一些常看电视的宝宝们不能看懂没有图的故事,因为电视枯萎了宝宝在自己脑中制造图像的能力。此外,宝宝对待事物持之以恒的能力也因多看电视而大受破坏。他们习惯于看上几小时的电视,却难以处理一件在30分钟或1小时内就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些宝宝受不了一些较难学的事物。每当需要他们长时间专心完成一项任务时,遇到一个小困难便马上想放弃。
3、影响宝宝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于那些不会说话的宝宝来说,电视的声音对宝宝只有单向的沟通,宝宝坐在电视机前,毫无选择地不断接受图像和声音的冲击刺激,却习惯性地不作任何主动的反应,长此以往,主动反应的语言智能,便因缺乏使用机会而日渐停止进化,甚至出现退化。于是许多电视迷宝宝,到了3岁仍旧不会说话,当旁人要对宝宝说话时,宝宝的目光也不懂得要跟别人的目光接触,常常像个半盲的人似地东张西望,而所发出的声音都局限于“嗯”“唔”等无多大意义的单音。受电视损伤比较严重的宝宝。甚至可能出现自闭症的倾向。
4、难以形成良好的注意力
长期机械式地看电视,宝宝失去了主动思维的能力,而且注意力品质也不高。那些在低幼年龄痴迷于电视的宝宝进入幼儿园后,往往无法很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因为这时候,孩子已经习惯了电视那种快速度的信息播放频率,对于课堂上老师呈现信息的方式和比较缓慢的速度难以适应。于是,孩子就容易通过做小动作、开小差、看着黑板发愣等等来进行自我平衡和弥补。到了小学阶段就表现出学习能力低下,“弃学厌学”等现象。
孩子任性好不好
所谓”任性”就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即知是错误也要坚持。在走访亲友和亲友来访时或外出购物时,孩子的任性往往给家长带来很多尴尬。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任性也在增长,孩子和父母的“间距”也在增长。“任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人与身具有的个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启迪而表现的不同。理性的表现为:以真理为目标,以现实为依具,表现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执着精神,一当心中锁定了理想和目标,不惜牺牲一切,终生为之奋斗。历史上有成就的伟人和学者无不具有这种品质和精神。而非理性的表现为:以我为中心,个人喜好为目标,不以现实为依具,表现为: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唯我主义,理想和目标往往是狭隘的和脱实际的,实践中表现为蛮横无理,霸道和刚愎自用。历史上的暴君,独裁者和孤家寡人无不具有行为品质。所以孩子任性总以为是个缺点,并为之懊恼和沮丧,甚至喝斥于前,动笞于后,事毕造孩子的逆额反心理。我们既然知道“任性”是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简单的,用粗暴的方法去进行教育,而是要结合孩子实际从心理上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见,春雨润物。只要你有一棵火热的爱心总能找到方法的。
要给孩子留面子
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个别的父母,当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仍不管在什么场所都毫不顾及孩子的面子,或训斥,或打骂。搞得子女很下不来台。即便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作为父母也一定要留点面子,绝不能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训斥打骂。这是教子的大忌,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在别人面前特别是不能在众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你对于孩子应该采取这种宽大为怀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与你合作,才会有益于孩子产生自重、自爱、自尊和要求受人尊重的情感。
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个别的父母,当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仍不管在什么场所都毫不顾及孩子的面子,或训斥,或打骂。搞得子女很下不来台。即便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作为父母也一定要留点面子,绝不能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训斥打骂。这是教子的大忌,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在别人面前特别是不能在众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你对于孩子应该采取这种宽大为怀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与你合作,才会有益于孩子产生自重、自爱、自尊和要求受人尊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