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给孩子买这些食物 影响健康
发布时间:2021-01-11 给幼儿讲故事 食物幼儿园教案 教育孩子笔记大多数孩子喜欢逛超市。超市里面东西很多人很多东西都可以在超市买到。但是我们在挑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了,有得食物很便宜都不要帮孩子买。这些食物不要再给孩子吃了,有害健康。
1.肉丸、鱼丸
丸子是很多的孩子都喜欢的,可是这些丸子里面的肉量是很少的,里面全部都是添加剂,可是说垃圾食品,对孩子的健康非常不好。
2.罐头
罐头类的水果不可以让孩子经常,因为罐头食品为了可以放久一些,经过很多的加工就失去它本来拥有的营养,孩子吃了不仅伤害身体,还影响智力。
3.儿童专属食品(f236.cOm 活动范文吧)
现在超市里面有很多儿童专用的食品,可是这样的食品对孩子的专用根本就是按大人的需要的标准来做的,在一些产品里面有一些添加剂,所以在买的时候还是要慎重一点。
4.冷藏水果
有人认为冷藏的水果保鲜好看上去表面非常的漂亮,可是这样的水果有很多的病菌,如果不知道话,吃多了就会出现食物中毒,建议大家还是买新鲜的水果。
5.精肉馅
很多人为了方便都喜欢买一些剁好的肉馅的,因为这样的肉馅是通过机器弄成的,不卫生又不健康。如果为了方便,最好就起买一些肉,然后自己弄一个机器每次想吃肉馅就自己打碎。
温馨提示:
所以在帮孩子买东西得时候,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不要看写着儿童就要买了。我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逗弄孩子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有很多大人见孩子逗孩子玩,拿孩子看玩笑。其实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孩子心理,甚至会留下阴影。
一、大人聚会拿孩子开玩笑
一群亲友在餐馆吃饭,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与自己同龄的朋友,笑着对只有四五岁的男孩说:“儿子,叫哥哥!”
这名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得不知所措。
随后,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父亲的朋友则说:“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一旁的阿姨则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见孩子不理,阿姨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最终,孩子“哇”的一声被吓哭了,一桌子大人终于心满意足地全笑了。
拿性别打趣易使孩子自我怀疑
特别是3到6岁的儿童,如果已经有了性别意识后,再这样询问他们,孩子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怀疑,有的孩子则会想:“你为什么要这么问,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她认为这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尽量不要用这种方式逗弄孩子。
二、春节禁止亲戚“逗娃”小贴士
马上就要春节了,亲友之间的聚会少不了,成年人应该从3个方面注意:
第一,成年人不要为了显示亲热随便“逗”孩子。
孩子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判断事物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小玩笑对成年人肯定不算什么,对一些孩子来说也无所谓,可是对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伤害。试着回忆一下,可以发现很多人的记忆里还深刻地保留着一些童年时不愉快的事件。
在不了解孩子性格特征的时候,哪些玩笑尽量少开呢?比如,不要随便拿孩子自己的东西,不要向孩子索要东西来试探孩子是否“大方”,尤其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不要嘲笑孩子的身体特征,例如头比较大,发型比较特殊,缺了几颗牙齿;不要用威胁来要求孩子亲近,“叫阿姨,叫啊,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车”“来,找叔叔来,不来,叔叔抓你了”然后做出一脸凶恶状;不要故意戏弄,让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话”,尤其是人多的场合……
第二,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传。
例如“不能随便要别人东西”,大家都会这样告诉孩子;可是成人“逗”孩子,要他的玩具车,而自己不给还被爸爸批评“小气”,孩子的思维就会混乱了,或者发现:成年人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孩子的行为是学习来的,所以有孩子在场时,成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第三,父母要会保护孩子。
中国人讲究面子,即使心里觉得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阻止,那牺牲的就是孩子的心灵。父母应当温和制止“逗”孩子的亲友,实在不好意思不妨岔开他们的注意力,或者找个理由将孩子抱开。
三、将孩子进行比较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很多家庭决定要两个孩子的不在少数。张女士说,家里是双独,所以在女儿4岁的时候,她生了家中的老二,家里的注意力也全部转到了小宝宝身上。
“邻居们有时候会逗孩子,‘你妈妈会更爱小弟弟,不管你了怎么办?’”张女士说,每逢有邻居这样问,女儿就会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表情非常可怜。她说,虽然知道邻居们只是逗孩子,没有恶意,但是听了还是不舒服,她更能理解女儿可怜的心情。
所以,在坐月子的时候,尽管不能抱孩子,公公婆婆还不允许女儿到屋里来打扰妈妈,她还是坚持把门打开,每天吃饭的时候坚持让女儿和自己一起吃。“这样孩子心里会好受些”。张女士说,不然真的觉得会对大女儿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她说,有时候别人说多了,女儿心里终归是会难过的。
张女士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真实的伤害已经对她的女儿甜甜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在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甜甜说:“你妈妈有了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在此后的几个月内,这个疑问一直让甜甜纠结、恐惧和不安。似乎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甜甜经常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打弟弟,到后来甚至发展到当着大人面就会无缘无故地打弟弟、掐弟弟。
过分强调会造成恐慌心理
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的确已经有不少家庭拥有两个孩子,这也需要家长格外关注第一个孩子的情绪。如果有家人或者朋友对孩子说“你父母将来会不疼你了” 这样的话,会对孩子更多造成的是恐慌而不仅仅是伤害。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一旦有人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孩子的反应就是“父母是不是真的不爱我了?”在这种时候,家长应该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依然像之前一样爱你”,最好再亲亲孩子,抱抱孩子,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慌。
四、拿糖果引逗孩子
余先生前几天带儿子乐乐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多年不见,氛围很好,大家互相以上学期间的绰号打趣。余先生的同寝室兄弟见乐乐性格有些内向,就大声问他: “除了妈妈以外,爸爸有没有亲过其他阿姨?”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余先生觉得有些不妥,但寝室众人关系很好,他也觉得不便制止。
过了会儿,另一个同学把乐乐叫到跟前,拿出准备好的进口巧克力当作礼物,并对乐乐说:“你爸爸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叫他大狗,那你就是小狗了。来给叔叔阿姨们表演下小狗是怎么叫的,叫得好叔叔就把巧克力给你吃。”于是,爱吃甜食的乐乐不仅学小狗叫,还在叔叔们的怂恿下趴在地上学小狗爬。
余先生感觉非常尴尬,但见同学们兴致都很高,而且并无恶意,才忍住了没对室友和儿子发火。
用物质逗弄易误导孩子
给孩子吃糖果,让孩子去做事情,这在很多家长看来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危害,但是,这会误导孩子,让孩子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有的孩子会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取悦大人。甚至有的孩子认为,大人提了这个要求,如果不去完成,会是没礼貌的,这实际上是取笑逗弄孩子的行为,会让幼儿产生心理冲突,对原有的观念产生质疑,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一般开这种玩笑的人都是比较熟悉和关系要好的朋友,但是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告诉朋友:不要逗弄我的孩子。
幼儿心理健康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要知道幼儿时期其实就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个人的个性还有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幼儿时期而形成的,因此心理学家们把幼儿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然而,一些专家通过在幼儿园对孩子的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一种自私、自负还有任性或是脾气暴躁以及孩子的感情脆弱和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一些不良个性特征非常普遍,据专家分析,孩子的这些特点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家庭是幼儿的根源地,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所以说家庭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而其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还有个性和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认为,孩子不生病健康的生活着,幼儿这个时期根本不需要什么教育,要让孩子吃好玩好就可以了,家长们往往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现代的家庭中,大多都是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而轻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特别的注重饮食营养摄入,而在情感上却有所忽略。注重于成人包办代替,然而却轻视了幼儿独立性培养。由于现在的家庭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现象,所以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孩子在家中可能会与家长谈伙伴之间的一些事情,这时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尤其重要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改掉一些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 都免不了一通数落或是打骂责备等。然而,家长朋友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你的宝贝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如果做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一些事情不介意的话,用一种得过且 过的心态,那么这个时候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当你的孩子看见了正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进行战争时,孩子的心理会感到很害怕,同时也会变得非常胆小。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因此,如果家长朋友们你在你的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那么就请你首先分析一下自身的原因,卡那可能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
3.家长的教育观点不同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对于孩子说谎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孩子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有时家长可能会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其实这不是孩子有意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不过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的教师找家长,如果是爸爸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要是找妈妈的话,孩子回家可能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因此孩子就会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所以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孩子在妈妈和爸爸面前说的话会不一样,就形成了一个说谎的习惯。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不过在家长的眼里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幼儿园的一些集体活动,在不同的事情中家长可能会从成人的角度来认为对孩子的不公平等,可孩子却认为这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长时间的下去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
5.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现在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因此由长辈或是保姆带孩子的现象特别的多。要知道长辈都是用一种宠爱的方式来带孩子,一方面长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可能通常较父母的知识水平要低,在他们的眼里带孩子主要是看管好孩子的安全和喂养问题而不重视教育问题。所以在这方面不如父母亲自带孩子。另一方面长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活动,而且还会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还有心理发展受到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 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对策与建议
1.无论是家长也好还是孩子的护理人员也好都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不要总是批评孩子要及时地表扬。这样会给孩子树立起一个信心。
2.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形象,如果你对孩子的一些特点感到不满意的话,那么首先你要检讨一下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3.积极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在人多面前不要打骂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同样也是很强的。要多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给孩子以鼓励。勤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不要在孩子面前摆家长的架子,最好是以朋友的心态来与孩子友好的相处。
夫妻吵架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恩爱的夫妻也难免会遇到矛盾,发生激烈的争吵。一般的争吵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问题,但是过于频繁,涉及人身攻击,或产生家庭暴力争吵,难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造成孩子心理健康。
除了让孩子恐惧之外,还可能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了这种不健康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为人父母的你,准备好了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吗?
【事件回放】
因为和老公吵架,陈娟把孩子和装有衣物的包裹丢弃在15楼的楼道旁,任凭孩子怎么哭闹,陈娟丝毫没有回心转意,丢下孩子立刻离开了。在楼下做保洁工作的沈大妈听见楼上有孩子的哭声,顺着楼层往上查看,发现了被陈娟丢弃的女婴,报了警。通过问询民警得知,小两口因琐事起争执,有些重男轻女的丈夫说了些难听的话,妻子一时冲动才把刚刚40天的孩子丢弃在楼道内。
1、年幼的孩子会把父母的争吵归咎到自己身上
争吵是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大人这种激烈的情绪,在孩子眼里会有怎样的解读,恐怕是很多父母没有认真考虑过的。吴国源表示:“孩子的观察点和大人完全不一样。打个比方,我们去逛街看到的是橱窗里的摆设,五光十色的街景,而同样的场景里,孩子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的腿和鞋子而已。大人的激烈的情绪,比较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害怕、悲伤、无助等负面情绪。大多孩子都会以哭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恐惧害怕。有时候,也会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个案。夫妻两个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受惊的孩子吓得大哭,小便失禁了。几年之后,孩子都已经上学了,但是只要一紧张恐惧还是会小便失禁。”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理解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孩子们大多会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特别是有些时候,夫妻之间闹矛盾,却把孩子当出气筒。吴国源提醒说,这会造成孩子心中的黑色记忆和黑色自我认知。孩子会觉得“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我不听话,都是我的错。”有些孩子拼命努力读书,希望父母能喜欢自己,减少争吵。他们把父母的不和归咎到自己身上,结果一生都很自卑,遇到问题时,还容易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一般来说,6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对父母吵架的问题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到青春期以后,会完全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
2、潜移默化中孩子习得用吵架处理事情的方式
孩提时代是学习模仿能力非常强的阶段。而父母往往是孩子首先学习模仿的对象。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会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在采用攻击性行为解决亲密关系问题和矛盾。当他发现父亲或母亲采用责骂、摔东西,甚至暴力来解决问题,居然使另一方闭嘴了或是胜利了,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这些不好的处理方法,并且认为吵架、谩骂、暴力都是解决人际问题的办法,这些方法会被孩子用到自己的社交中——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面,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更糟糕的是,在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时,夫妻一方采用自我虐待,如撞墙、自杀等方式,这样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严重。吴国源指出:“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率很高,就是因为不少女性在和丈夫吵架后,喝农药证明自己的清白,或是以此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实际上是通过自我伤害来惩罚别人。这样极端的方式如果被孩子习得,那么等孩子长大后,在处理恋爱婚姻等亲密关系时,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常事了。”
3、把孩子当筹码会造成孩子内心撕裂性伤痛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在发生争吵时把孩子当筹码,让孩子参与其中。“我和你爸离婚了,你跟谁?”“你说!你喜欢你那个骗子爸爸,还是妈妈?”……有的父母吵架,就带着孩子回娘家,对孩子抱怨丈夫或妻子的不好。吴国源提醒说:“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撕裂性的伤痛,不管夫妻是否因为争吵而分开,对孩子来说他的爸爸、妈妈,任何一个他都不愿失去。这种把孩子当做筹码卷入争吵的情况,会对孩子的情绪、行为以及性格有重大的影响。”
与这类争吵激烈甚至把孩子卷入的夫妻相反,有些夫妻不吵架,打冷战,冷漠处理。在吴国源看来,这种冷漠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杀伤力更大。“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间不说话,孩子其实是恐惧的。有些孩子会通过闯祸,不停地闯祸来引起关注和关爱。还有的孩子还会生病、受伤,只为了让父母一起来看自己。”
4、最好的补救方法是当着孩子面和好
如果已经当着孩子的面大吵了一架了。那该如何补救呢?最好的办法,是当着孩子的面和好。吴国源指出:“夫妻吵架后,要明确地在孩子面前和好,告诉孩子,吵架的事情过去了,爸爸妈妈和好了,爸爸妈妈都爱你。也可以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给与孩子拥抱、抚摸、陪伴。也可以采用孩子的方式,比如拉钩啊,亲一个啊。”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细心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也成为了父母的镜子。你是怎样的,孩子就会习得。吴国源提醒说,为人父母者,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其他小伙伴在一起时,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父母们要更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表现正确处理矛盾的形式。转
打骂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不开心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孩子们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主要原因。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取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
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股……”,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这些话,一定要说给孩子听!
父母都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受一点伤害,
但外面的世界,既美丽又残酷,
父母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会有幸福,但痛苦和迷茫,
所以,为了让孩子有一颗乐观的心,
这些话,一定要说给孩子听!
1、孩子,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
自你出生那天起,注定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喜好、修养、性格都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比如有人会因为你的相貌、成绩、爱好等等不喜欢你,总之,你必须认清这个现实。
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你更不用因此而否定自己。坚持做自己就对了,别忘了,爸爸妈妈永远在背后支持你!
2、孩子,多说谢谢
孩子,作为父母,我们给你生命、抚养你、照顾你,这已经对你是最大的恩惠。
除了我们,你身边的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去这么尽心尽力帮你,所以,当别人帮你一次的时候,一定记得要认真的说声谢谢;若别人不想帮你的时候,也不应该心怀怨恨,要让自己心中充满正能量。
3、孩子,凡事靠自己
孩子,你身边任何人,都不能陪你一辈子,
我们会老;你的兄弟姐妹,也要忙于自己家庭,的生活琐事;就连你的孩子,早晚也会离开你,去成家立业……
所以,你必须得有自己的爱好,有健康的身体,自己快快乐乐地走到最后!
4、孩子,生命无比珍贵
孩子,活着是最美好的!
人到中年,爸爸妈妈越来越明白生命有多可贵,比起那些功名成就浮云,我们更希望你平平安安的活着。
所以,答应我们,在你最无助、最痛苦、最孤独的日子里,你都要选择坚强地活着,不要轻言自残、轻生,你的生命是我们给的,你无权放弃。
5、孩子,常回家看看
你一天天长大,你的路会越走越宽,你会越飞越远,但爸爸妈妈恰恰与你相反,我们会日渐便来,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狭窄。
所以,今后,不论你工作多忙,请抽空多回家看看,尝一尝我们为你做的饭,我们老两口最大的欢乐,莫过于看看你,只要你过的很好,我们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