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逗弄孩子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1-09-11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有很多大人见孩子逗孩子玩,拿孩子看玩笑。其实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孩子心理,甚至会留下阴影。

一、大人聚会拿孩子开玩笑

一群亲友在餐馆吃饭,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与自己同龄的朋友,笑着对只有四五岁的男孩说:“儿子,叫哥哥!”

这名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得不知所措。

随后,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父亲的朋友则说:“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一旁的阿姨则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见孩子不理,阿姨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最终,孩子“哇”的一声被吓哭了,一桌子大人终于心满意足地全笑了。

拿性别打趣易使孩子自我怀疑

特别是3到6岁的儿童,如果已经有了性别意识后,再这样询问他们,孩子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怀疑,有的孩子则会想:“你为什么要这么问,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她认为这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尽量不要用这种方式逗弄孩子。

二、春节禁止亲戚“逗娃”小贴士

马上就要春节了,亲友之间的聚会少不了,成年人应该从3个方面注意:

第一,成年人不要为了显示亲热随便“逗”孩子。

孩子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判断事物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小玩笑对成年人肯定不算什么,对一些孩子来说也无所谓,可是对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伤害。试着回忆一下,可以发现很多人的记忆里还深刻地保留着一些童年时不愉快的事件。

在不了解孩子性格特征的时候,哪些玩笑尽量少开呢?比如,不要随便拿孩子自己的东西,不要向孩子索要东西来试探孩子是否“大方”,尤其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不要嘲笑孩子的身体特征,例如头比较大,发型比较特殊,缺了几颗牙齿;不要用威胁来要求孩子亲近,“叫阿姨,叫啊,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车”“来,找叔叔来,不来,叔叔抓你了”然后做出一脸凶恶状;不要故意戏弄,让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话”,尤其是人多的场合……

第二,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传。(Www.YS575.com 述职报告之家)

例如“不能随便要别人东西”,大家都会这样告诉孩子;可是成人“逗”孩子,要他的玩具车,而自己不给还被爸爸批评“小气”,孩子的思维就会混乱了,或者发现:成年人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孩子的行为是学习来的,所以有孩子在场时,成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第三,父母要会保护孩子。

中国人讲究面子,即使心里觉得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阻止,那牺牲的就是孩子的心灵。父母应当温和制止“逗”孩子的亲友,实在不好意思不妨岔开他们的注意力,或者找个理由将孩子抱开。

三、将孩子进行比较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很多家庭决定要两个孩子的不在少数。张女士说,家里是双独,所以在女儿4岁的时候,她生了家中的老二,家里的注意力也全部转到了小宝宝身上。

“邻居们有时候会逗孩子,‘你妈妈会更爱小弟弟,不管你了怎么办?’”张女士说,每逢有邻居这样问,女儿就会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表情非常可怜。她说,虽然知道邻居们只是逗孩子,没有恶意,但是听了还是不舒服,她更能理解女儿可怜的心情。

所以,在坐月子的时候,尽管不能抱孩子,公公婆婆还不允许女儿到屋里来打扰妈妈,她还是坚持把门打开,每天吃饭的时候坚持让女儿和自己一起吃。“这样孩子心里会好受些”。张女士说,不然真的觉得会对大女儿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她说,有时候别人说多了,女儿心里终归是会难过的。

张女士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真实的伤害已经对她的女儿甜甜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在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甜甜说:“你妈妈有了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在此后的几个月内,这个疑问一直让甜甜纠结、恐惧和不安。似乎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甜甜经常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打弟弟,到后来甚至发展到当着大人面就会无缘无故地打弟弟、掐弟弟。

过分强调会造成恐慌心理

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渐放开,的确已经有不少家庭拥有两个孩子,这也需要家长格外关注第一个孩子的情绪。如果有家人或者朋友对孩子说“你父母将来会不疼你了” 这样的话,会对孩子更多造成的是恐慌而不仅仅是伤害。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一旦有人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孩子的反应就是“父母是不是真的不爱我了?”在这种时候,家长应该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依然像之前一样爱你”,最好再亲亲孩子,抱抱孩子,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慌。

四、拿糖果引逗孩子

余先生前几天带儿子乐乐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多年不见,氛围很好,大家互相以上学期间的绰号打趣。余先生的同寝室兄弟见乐乐性格有些内向,就大声问他: “除了妈妈以外,爸爸有没有亲过其他阿姨?”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余先生觉得有些不妥,但寝室众人关系很好,他也觉得不便制止。

过了会儿,另一个同学把乐乐叫到跟前,拿出准备好的进口巧克力当作礼物,并对乐乐说:“你爸爸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叫他大狗,那你就是小狗了。来给叔叔阿姨们表演下小狗是怎么叫的,叫得好叔叔就把巧克力给你吃。”于是,爱吃甜食的乐乐不仅学小狗叫,还在叔叔们的怂恿下趴在地上学小狗爬。

余先生感觉非常尴尬,但见同学们兴致都很高,而且并无恶意,才忍住了没对室友和儿子发火。

用物质逗弄易误导孩子

给孩子吃糖果,让孩子去做事情,这在很多家长看来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危害,但是,这会误导孩子,让孩子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有的孩子会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取悦大人。甚至有的孩子认为,大人提了这个要求,如果不去完成,会是没礼貌的,这实际上是取笑逗弄孩子的行为,会让幼儿产生心理冲突,对原有的观念产生质疑,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一般开这种玩笑的人都是比较熟悉和关系要好的朋友,但是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一定要告诉朋友:不要逗弄我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打骂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不开心

“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孩子们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

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主要原因。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

“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取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

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股……”,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

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一、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专家指出,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二、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听得表扬,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

专家称,孩子常常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表扬,家长、幼儿园老师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扬依赖症”,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这样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体验和原动力,常常会很情绪化,缺少安全感。

三、家长的怕输心理和处处都要孩子争“第一”

专家表示,家长常常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当孩子不如别人或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会非常着急,抱怨的话、情绪化的行为就会出现。经常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与能力。

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让孩子时时、处处争“第一”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争“唯一”——我就是我,我与众不同!因为差异就是资源、就是优势。同样是“棒”,但 “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标上却有本质的区别。应该了解分析孩子的特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切实的目标,让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发展。

四、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孩子畏惧困难

专家表示,家庭温柔的陷阱,特别是隔代疼,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准备好了“清道夫”、“铺路石”,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使孩子胆小、畏惧困难,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应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办代替。如:让孩子适时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等等,尝试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让孩子多次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才能应对失败的考验。

五、孩子的心理营养未得到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没有得到行动上的自由、独立与正常情绪的释放。通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与愿望,孩子只能围着成人的指挥棒、“晴雨表”来转,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东西,经常被严令禁止。当成人高兴时,拉过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又嫌弃孩子话多,不愿理睬。长此以往,就损伤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对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放开孩子的手脚,不要过度干涉和妨碍孩子的自主尝试。跟着孩子的需要走,孩子想“自己来”,就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做。孩子没主动要助,无论孩子做成什么样,只要没有危险家长就不参与。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帮助时,家长也要马上回应,当孩子觉得不需要的时候再停手让他自己做。从而,让孩子与家长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

六、母亲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会常常产生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母亲太过强势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们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约束多让孩子失去自我

每天早上6点半,5岁的齐齐已经在唱英文歌;晚上10点钟,乐乐练习的钢琴曲还在不厌其烦地奏响,可生活“充实”的齐齐却整天郁郁寡欢的。“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中一种急于自我实现价值的表现。”儿童心理专家指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言行,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相当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如何正确地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所欠缺的一种技能。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一名优秀的人才,她们常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是她们的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的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其子女身上,把自己的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的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过分苛求事与愿违

“现实生活中,妈妈强势的现象很严重,后果也很可怕。”儿童心理专家介绍,可以说,严厉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只是因为沉缅在对儿女前程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她才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然而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打击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过分苛求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会增大,会有被抛弃的恐慌。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再不合妈妈的意,妈妈都无法抛弃自己时,向上的动力也会消失,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恋母情结伤害孩子

“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这样强势母亲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极少被提起,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过多的关爱,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只有自己和母亲,因此孩子已经6、7岁了甚至更大还和母亲同床共眠,甚至在一个被子里。”我市着名心理学专家高春鸿表示,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是缺失的,可有可无的。父母虽然都爱孩子,但无意中忽略了父亲的作用,所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个认同的对象。

事实上母亲强势,受其危害的不只是孩子。因为从实际的交谈中,我们常常发现母亲更离不开孩子,母亲会因为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而将儿子作为“替代配偶”,作为情感的依托的惟一对象,这同样也是强势母亲对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

父亲作用别被忽视

“要注意的是这个“强势”的程度,如果是将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强行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我认为这个关系就有些畸形了。”高春鸿坦言,这种决策过程不应忽视父亲的作用,只有双方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事务的管理,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夫妻双方共同商量,才可以避免一方的盲目,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就孩子上培训班这一事而言,对于子女需不需要上培训班,上什么样的班等决定,都应由家庭成员包括子女共同商议得出。

家教不当影响孩子心理


关键词:家教心理影响

导读:一个有问题的青少年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及早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一个问题青少年的出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开学才1个多月, 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便出现了一个现象:12-20岁之间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往有所增多。医生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父母与子女沟通不畅引起的。

“就算出院了,我也不会再回家,我会想办法生活下去的,我恨他们,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他们亲生的。”13岁的小文(化名)抱着被子坐在床上,撅着嘴慢慢地说着对父母的种种不满,眼睛里写满了不理解与埋怨。

小文,因是超生的女孩,刚出生即被送到表姨家寄养,五岁后接回父母身边。父亲经常夜不归家,而母亲对哥哥的偏爱令小文对父母更加排斥,女儿在社会上认识的朋友打扮另类,并且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不愿女儿与她原来的朋友在一起相处,更不同意女儿转到普通中学,经多番沟通,小文与父母各执己见,无法达成一致,之后小文拒绝入学,沉默寡言,并开始夜不归家,仇恨父母,父母认为女儿精神有问题,常用哄骗的方法带女儿看精神科医生,并骗女儿服用精神科药物,以致女儿更加痛恨父母,离家行为愈演愈烈。

“妈妈,你的爱让我喘不过气,我真的活得很痛苦。”上大二的小雨眼睛里尽是忧郁和焦虑。小雨父母均是知识分子,她是父母的养女,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母亲非常害怕小雨离开自己,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小雨只能选择离家最近的学校,大学也是如此。看着同学们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小雨的内心非常苦闷与孤独,在家里,父母给了小雨优厚的物质生活,但这些都不是小雨想要的自由与理解。上了大学后,小雨与一名家在外省的男同学相爱,母亲知道后,马上要求小雨同男友分手,小雨极度压抑,烦躁不安,无法坚持上学,遂自行入院治疗。

小强,12岁,重庆人,父母在他五岁时,双双到东莞打工,小强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小强非常溺爱,上学后,虽学习成绩优秀,但小强却渐渐染上了偷钱骗钱的坏习惯,并用偷与骗来的钱上网、打游戏、买零食和玩具,爷爷奶奶虽然知道,却没有严加管教,导致小强变本加历,性格顽劣,调皮捣蛋。小学毕业后,小强考上了一间重点初中,却因在开学典礼上不停地捣乱,屡教不改被校方劝退学回家,父母只有把他接到身边,但小强多动的习性一点不变,无奈的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了医院接受治疗。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德民提醒家长与学校,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养教育,多观察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及行为举止,学会与子女平等地沟通,正确引导和教育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而不是强制或溺爱,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防止青少年因叛逆而导致精神心理障碍。

相关推荐

  • 打骂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
    2022-04-13 阅读全文
  • 过早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导读: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小小的就开始学习知识,认为早学就会多学到,就会更博识,其实不然。 问:我的儿子有2岁了。我很想让我的儿子早读一点书,您说我该怎麽办?(网友shuq)过早教育会影响心理健康么?...
    2021-10-07 阅读全文
  •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一、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专家指出,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
    2021-09-07 阅读全文
  • 母亲太过强势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们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约束多让...
    2021-09-22 阅读全文
  • 打屁股会影响孩子性健康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家庭问题研究实验室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遭受打屁股或其他体罚的孩子,长大后其性问题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报道,新研究主持人之一默里·施特劳斯表示,研究人员对4项相关...
    2021-12-04 阅读全文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

2022-04-13 阅读全文

导读: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小小的就开始学习知识,认为早学就会多学到,就会更博识,其实不然。 问:我的儿子有2岁了。我很想让我的儿子早读一点书,您说我该怎麽办?(网友shuq)过早教育会影响心理健康么?...

2021-10-07 阅读全文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 一、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专家指出,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

2021-09-07 阅读全文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们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约束多让...

2021-09-22 阅读全文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家庭问题研究实验室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遭受打屁股或其他体罚的孩子,长大后其性问题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报道,新研究主持人之一默里·施特劳斯表示,研究人员对4项相关...

2021-12-0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