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满足可以让孩子学会等待
发布时间:2021-09-11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导读:爸爸妈妈要求宝宝等待时的语气必须坚决,让宝宝感觉到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于宝宝的哭闹也要想办法分散其注意力,让宝宝觉得哭闹也没有什么用。
延时满足,即延长时间来满足愿望、需求等。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谁家不宠,谁家不疼。宝贝们的愿望就是大人们的“圣旨”,怎敢不从?!长久下来,也养成了“公主王子”们娇纵、任性的坏脾气,延时满足的结果往往会引发一场不小的“哭闹”。
“你家宝宝是否有要求就必须马上满足TA,否则就大发脾气?”这是近日网上出现的一个调查,此贴一出现,立马受到了小爸小妈们的“热捧”——
闹闹妈:我家闹闹脾气差得不得了,他的要求必须要马上满足,否则就躺地上大哭大闹。
轩轩妈:我家轩轩也是这样啊,要吃肯德基就必须马上去,迟一分钟都不行!
子皓爸:子皓也有这个毛病,我说是他妈妈宠出来的,他妈还跟我强调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就一个宝贝谁家不宠啊?!
普通妈:小普通现在已经是“金口”了,言必行,行必快,如不行或不快,就坐地上耍赖。
……
不到半天时间,此贴就成为头条。看来,这样的现象在宝宝们身上还是非常多见的。不过我们从回帖中也不难发现,小爸小妈们面对此情大多顺从地以“即时满足”而告终。殊不知,如此的“时间效率”对于宝贝成长其实是一剂“毒药”,最终导致不良后果。
即时满足——NO!
★不良后果一:宝宝性格急躁
宝宝想要什么,父母马上给予,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的动作稍慢一点,宝宝就大呼小叫,性格急躁,缺乏耐心,今后做事情容易有始无终。
★不良后果二:宝宝无法感受到幸福
宝宝想要一块泡泡糖,妈妈马上给他买;宝宝想吃肯德基,妈妈马上带他去;宝宝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妈妈马上送给他。所有的东西,都这么轻而易举地得到,宝宝才不会珍惜,也感受不到幸福,反而会觉得这是应该的。【jz139.Com 迷你句子网】
★不良后果三:宝宝不知道爱惜玩具
有些宝宝的玩具箱里,放着几十件玩具,但宝贝对于玩具的态度往往是喜新厌旧,没玩几天就扔一边了,有时还拿玩具乱扔、乱摔,对玩具一点都不爱惜。假如这件玩具是宝贝等了几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按时去幼儿园才得到的礼物,他还会如此不爱惜吗?
★不良后果四:不懂得尊重别人
宝宝的要求被迅速而无条件的满足,长此以往,会让他觉得唯我独尊,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更谈不上尊重他人。
延时法则——YES!
其实,妈妈们对于自己的“顺从行为”普遍不认可,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已经成为城市孩子的通病,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可以预见的。爸爸妈妈们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宝宝的耐心,而培养宝宝的耐性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技巧就在于“延迟满足”,让宝宝学会等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等待时间由短而长
因为很多宝宝已经有了小“金口”的倾向,让他等待很久也许有些“残忍”,我们可以从1分钟开始训练。比如宝宝想吃冰激淋,妈妈可以跟宝宝说:“请等妈妈一会会,让妈妈把这件衣服晾好就给你拿。”而这个晾衣服的过程不能太长,最好控制在1分钟之内。几次“训练”下来,宝宝对“等待”有了一点点的适应,妈妈们就可以让等待的时间不经意地慢慢延长,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宝宝们的耐心也会随着等待的时间延长而增强。
2、父母必须言而有信
“延迟满足”就必须有一个理由、一个承诺,比如“等衣服晾好了后……”、“等爸爸回来再……”这就要求小爸小妈们言而有信,承诺了必须做到,否则会让宝宝觉得爸爸妈妈不讲信用,下次再也不受骗了!所谓的“延迟满足”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3、态度明确,口气坚决
爸爸妈妈要求宝宝等待时的语气必须坚决,让宝宝感觉到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于宝宝的哭闹也要想办法分散其注意力,让宝宝觉得哭闹也没有什么用。
4、“延时满足”不能一刀切
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延时满足,爸爸妈妈要对宝宝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断,决定哪个能马上满足,哪个需要再等等,哪个跟本就不能满足,将延迟满足与即时满足、适当不满足灵活应用。
网络妈妈献计献策
★果果妈妈宝贝6个月
我们宝宝现在特别喜欢仍东西,把东西仍出去了一下子拣不回来就特别着急,这个时候我就跟他说:“宝贝,等一下啊。”然后就慢慢地去拣,拣到了也停顿几秒钟再给他。几次下来,他就没那么着急了,甚至会笑着看我拣玩具。
★小雨妈妈宝贝13个月
小雨想要喝奶,我看他还不是很饿,只是奶瘾发作了,就跟他说:“现在水还是开的,等水温一点妈妈再给你泡奶。”刚开始他会哭闹,但看我的表情很认真也相信了,我就等时间差不多了再告诉他,水温了我们可以泡奶喝了。这个等待的过程不算太长,但确实培养了他的耐心。
★婳婳妈妈宝贝两岁半
小婳去超市时看到想吃的就要我给她拆开来吃,我就告诉她现在还不能吃,一定要付了钱才能吃,不然警察叔叔会来抓的。说着我还特意指指超市的保安,她相信了,虽然还是很想吃,但会要求妈妈快点去付钱。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小婳学到了“超市的东西必须付过钱才是自己的”道理。
★唐唐妈妈宝贝3岁
唐唐已经是一个大宝宝了,很多道理都懂,所以对他的延时训练时间跨度可以长一些,比如他想要一个玩具,我就跟他说:“等宝宝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就买来当生日礼物送给你。”一般他都会听话,而且会掰着指头等待生日的到来。我发现这种等待来的礼物他会特别珍惜和爱护。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学会等待不伤害孩子的兴趣
玩沙活动每个孩子都喜欢,又到了玩沙的时间了,孩子们象欢乐的小鸟一样“飞”到了沙地,一个个很快找到了自己玩的地方,饶有兴趣地玩起沙子来。
不知不觉,玩沙的时间结束了,我对孩子们说:“宝贝们把玩具收起来,我们该回活动室洗手了。”我连喊了三声,孩子们都整理好了玩沙工具,只有乐乐没有整理,还在那边玩。我喊了一声乐乐!乐乐说:“我还不想回去呢,再玩一分钟好吗?”是啊,孩子们正玩在兴头上,当然不愿意回教室了。但是,我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时间观念啊。于是,我说:“那好吧!再玩一分钟好了!”“好!”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生活中,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难免会碰到孩子们爱玩,不肯收玩具的情况,我们对待这一问题,要动脑筋,既要顾及孩子的兴趣,又要使孩子遵守一定的约定,“再玩一分钟”类似这样的提示与约定,会引导孩子们在欢快的心情中自然接受,不至于伤害孩子的兴趣和波及孩子的愉快情绪。
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
有位妈妈向我咨询,如何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她告诉我她儿子几乎每天去幼儿园都迟到。即使她比平时早半个小时叫他起床,结果照样会迟到。她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非常不好的拖延习惯。幼儿园阶段还好办,学校和老师一般不会太计较孩子上学迟到这件事。但是孩子以后上小学了,该怎么办?
我大概问问她孩子的日常作息,发现她儿子其实每天的起床时间跟伊伊差不多,都在7点半左右。穿衣服需要10分钟左右,刷牙洗脸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接下来吃饭,这是令这位家长最头疼的地方,因为需要的时间永远无法预计,短则20分钟,长可达1小时以上。一旦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孩子就会拒绝吃饭,然后家长就必须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一通道理,直到孩子高兴了才会吃饭、上学。个别时候,甚至还会采用“逃学”的方式来对抗。因此,对于他来说,迟到就成为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习以为常了。
做事拖延,没有时间管理意识,即使在成人世界中,也是一个杀伤力很强的坏习惯。善于管理时间的人,总能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取得良好成果。反之,则会引发一连串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当人们的“拖延”行为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时,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时,就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心理学家称之为“拖延症”。
孩子性格塑造的最佳期是在幼儿早期,所以家长要重视幼儿时期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我告诉这位妈妈,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首先是家长的问题。我们要知道,孩子爱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其实,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孩子就对时间慢慢有了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自己管理时间的规则意识。
我们是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开始注重培养她时间观念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到小区里面玩耍,出门前我们都会指着手表,告诉她,比如当短针到哪里,长针到哪里,我们就得回家。如果是我单独带她出去玩,半个小时后,或是她妈妈,或是外婆就会出来找我们回家。后来伊伊还总结出来,如果是外婆叫她回家,她可以比妈妈叫她多玩一小会儿,因为虽然都是半个小时,可是外婆没有妈妈走得快。等她大了点,我们还特意给她买了一只钟表模型,挂在她的房间,临出门前,我们就会帮助她把时间确定好。有时候到时间了,她会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想看看是她赢了,还是时间赢了(她把自己提前回来当成是自己赢了)。绝大多数时候,伊伊都能按时回去,偶尔她耍赖,我就会让她选择如果遵守约定,明天还可以出来玩;否则就不能出来玩了。我常常看到小区里有很多家长,无论使用什么招数,都很难把孩子按时叫回去。究其原因,要么是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哀求,冲破了家长的心理底线;要么是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退让,毁掉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这样做,对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与规则意识,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就拿小学来说吧,学校和老师对于纪律和秩序都会比较重视。所以,为了孩子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需要逐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管理能力。
首先,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因为还不会看钟表时间,所以孩子们一般是没有太多时间观念的,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对时间有个基本认识,了解过去的时间是不能回来的,并对昨天、今天、明天等不同的时间概念有个大致理解。
其次,可以逐步教孩子认识时钟,让他们对每天的时间有个大概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告诉他们每天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起床和上学等。这样,他们就会对人们每天的作息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最后,家长在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或玩耍的时候,可以一次约定一个时间段。这样可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1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10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1个小时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们就逐渐学会珍惜时间,并意识到失去的时间是不能重现的。
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规则意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约定做一件事的时间,比如玩电子游戏,可以约定从什么时间开始、玩到什么时间结束。在约定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自己当裁判,亲自下令开始和结束。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先决定看多长时间,然后让他自己监督自己,如果超过时间家长再督促。
有一次,我和伊伊约好玩半个小时的游戏,伊伊爽快地答应了。在游戏过程中,她会主动关注过去了多少时间;当半个小时到了,她也会主动结束游戏。这令我感到其实孩子是很愿意遵守时间和规则的,只要家长稍加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得很好。
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认真去做,还可以让孩子自己预计完成这件事情需要的时间,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当自己的事情认真完成后,剩下的就是自由支配时间,可以自行安排。
另外,很多时候,孩子喜欢拖延,也和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做好父母要求的事情,达到父母制定的目标时,他们才有可能被爱。这个时候,拖延就会成为一种工具,孩子通过把事情完成的时间拉长,来享受父母在完成过程中对他的体贴、照顾,使自己那些被允许的部分得以维持,尽量让结果来得更晚一点。
所以,对待已经开始拖延的孩子来说,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爱,这个是基础。只有孩子内心不存在恐惧,才能正视不完美的结果,而不惧怕去完成一件事情。
我们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不把我们的选择强加于孩子,我们需要尊重他的选择,但是如果他进行了自主的选择,就一定要完成。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才是这件事情的主人,他必须对此负责,不能有所依靠,父母没有办法帮助他完成。孩子一旦成为时间的主人,做事效率就会很高,也就不会养成拖沓的坏习惯了。
吵架也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导读:大多数青少年认为,他们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了。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霍姆斯的观点报道说,对青少年而言,冲突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培养健康的个性、得到社会认知的技巧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等道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青少年问题专家塔比莎???霍姆斯撰文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不但不会令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疏远,反而会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
研究称:孩子与父母吵架可以令父母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吵架的次数应以每日一次为宜。这样做有益于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
霍姆斯认为,一般青少年只有在被逼无奈、被迫扞卫自己的立场时才会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十几岁的孩子与父母发生了争吵,表明他们希望父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与想法,并很在意父母的意见。
大多数青少年认为,他们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了。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霍姆斯的观点报道说,对青少年而言,冲突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培养健康的个性、得到社会认知的技巧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等道理。
事实上,父母不应该因为与孩子发生争吵而感到担忧。相反,如果孩子事事顺从,从不与父母发生争吵,则应当注意其是否出于以下原因:
①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交谈,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
②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敢反抗现状。
③孩子害怕父母会因为自己的不同意见而做出激烈的反应。如果是这些原因导致孩子不敢争吵,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当然,吵架也要适度。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冲突。在吵架的过程中父母需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观点,并应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父母还需要尊重孩子的观点,并且要勇于承认孩子的正确观点和自己出现的错误。
案例:耐心等待,适时引导
随着新的《纲要》的颁布,发展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越来越得到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区角活动就是这样一个体现幼儿个性发展的渠道。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大班的班主任。不光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也担任区角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从初次接触区角活动,到现在能较完整的组织一次区角活动。我对区角活动的内在教育价值的开展的整个流程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教师的指导在整个区角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幼儿就等于是自由活动,没有任何教育价值可言,相反,如果教师不合适宜的频繁指导,没有从幼儿自身的需要出发,那么对于幼儿来说,也就没自主性、个性化而言了。
场景一:今天,区角活动新增加了一个材料:简易天平。我没有告诉孩子们怎么制作天平,只是展示了成品,让他们自己动动脑筋,想办法制作天平,并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轻重。陆龙龙和陈过来玩了。于是我便做在旁边准备指导。他们两人试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准确地把天平搭起来,让他一高一低地翘着就认为是搭好了。我告诉他们再看看有没有装准确,可过了好长时间他们都没找出错误。我忍不住手把手地纠正,我想让他们看到成功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我也意识到这样地指导不够理想。
场景二:几个孩子在玩种子贴画游戏。这个游戏大班上学期就已经开展过了,所以大部分幼儿对于这个游戏是很熟悉地。但对于年龄小的几个幼儿来说,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谈奕天就是其中的一名幼儿。几次活动下来,我发现他对于种子贴画这个游戏很感兴趣,而且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但他每次都选择了飞机来进行粘贴,而且还不是很像。于是这一天,我便问他:“天天,你为什么只粘飞机呢?你可以试试贴其他的东西呀。”他听了我的话只是睁大眼睛看着我,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但是我发现他一下子成了泄气的皮球,原本布满笑容的小脸,一下子就没有了光彩。我真后悔自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为自己的莽撞感到内疚。
评析:事后我针对这两个有些遗憾的事例,进行了反思:“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介入最为合适?以哪种方法去引导孩子最有效?”经过反思,我认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沉静的观察者。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真正需求。而教师的指导应该掌握分寸,在幼儿遇到困难,希望得到教师支持、帮助时再进行。不要盲目指导,更不要操之过急。教师要做到善于等待,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以上两个事例中,我虽然也耐心地观察了,但对幼儿活动地介入还是显得操之过急了。像谈奕天,我还没弄清楚他的动机、想法,就急着引导,抑制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也抹杀了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制作简易天平中,我没有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也没有进行隐性指导,直接将方法教给他们,让他们失去了一次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等待,如何在等待、观察中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遇到的困难,适时的介入,帮助,并应注重如何“引”,而非如何“教”。
教师在指导时,还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平行游戏的方法介入指导。在简易天平这一事例中,当陆龙龙和陈两人制作的天平有高低、不平行时,教师可以说:“咦,这个天平怎么好像翘翘板一头高一头低呀?”幼儿在教师的隐性指导下就会去想这个问题,并找到最终的结果了。通过这种指导方法就能减少幼儿被强制接受的无助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还应重视同伴之间的示范作用。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比大人加入的环境要自然、轻松的多,也更有效。教师可以在活动时多展示一些幼儿作品,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会学习,获得间接的经验。
教师在选择方式时还应做到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孩子,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如: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多给他时间探索,而对于那些能力教弱的幼儿,教师应及时指导,不能一直等待“奇迹”的发生;对于那些骄傲的孩子,教师可采用平行游戏的指导方法,减少直接干预。
总之,要组织好一次区角活动,教师救应学会如何去等待,如何去指导。而要做到这一些,就需要教师在每一次区角活动中,多观察、多探索。
孩子多大可以学跳舞?
跳舞既能强体健身,又能培养宝宝的气质,并且由于跳舞经常要进行脚色扮演以及进行各种感情抒发,因此它是一种出格适合小伴侣们的集体“游戏”。
3岁宝宝的活动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长,身体的柔韧性非常好,节奏感稍为差一点需要学习以及巩固但总体而言,此时宝宝已经具备了学习跳舞的基本能力,可以循序渐进开始培养他的跳舞能力。
孩子7-10周岁开始学舞蹈正好
孩子开始学舞蹈,应该在7-10周岁之间,这时,孩子的身体骨骼发育比较完全。但是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对舞蹈产生兴趣,就应该从3-4周岁开始,在幼儿园时期可以锻炼一下幼儿对舞蹈的协调性,例如跳一些儿童舞蹈之类的,不太需要舞蹈基本功的练习。5周岁以后,就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少儿舞蹈基础培训。
5—7周岁的时候,属于学舞蹈的初期时段,不要过分地让孩子做劈腿、下弯腰等高难度的动作。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做动作,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这样培训2年左右,就可以要求孩子的基本功专业一点了。
身体的“黄金”比例好适合学舞蹈
按专业舞蹈演员的要求来说,需要一个身体的‘黄金’比例。
什么叫身体的‘黄金’比例呢?就是腿长必须长于上身长度12厘米,双臂伸展开要和身高长度相同或者长于身高。但是现在很少的家长把舞蹈作为一个孩子未来的专业训练,大部分都当成一种业余爱好和培养好气质的一种方式,那么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一般健康的孩子就都可以了。
再者就是学习舞蹈很重要的自身条件了。例如身体的柔韧度、力量、弹跳力等,都很重要。有的学生柔韧度很好,但是没有力气,踢腿、抖肩都没有劲儿,就需要多做一些力量方面的练习。这都需要因人而异,也是可以通过加强训练改变过来的。
还有一种就是有的孩子上了一两节舞蹈课后就会有腰疼、腿疼的感觉。
同龄孩子一起循序渐进地学
学舞蹈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学的孩子,她的身体柔韧度肯定不够,那就需要慢慢来教她如何下腰、如何劈腿等基本功。不要硬性的规定她下腰到哪一个高度、劈腿要多直。除非身体柔韧度很强的孩子,否则硬性要求容易把孩子的韧带抻坏。再者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起学习是不可取的。例如5岁的孩子和8岁的孩子骨骼、身体发育各个方面都是不同的,这样容易顾此失彼,无法了解孩子的真正状态。同一年龄段的孩子身体发育是一样的,一同训练有的孩子有个别现象,就比较容易发现了。
还有就需要家长平时的督促。比如有的家长说,我怎么感觉孩子学完舞蹈也没有挺胸抬头走路呢?我就回答说我没有发现啊,我觉得她一进到教室的时候就会挺胸抬头,非常有要跳舞的感觉了,因为孩子在家长面前会放松下来,也就不太注意走路的姿势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学完舞蹈就有所改变,那也不一定的。大部分的孩子要学习4年以后,才能看出他从身体到气质方面的一些变化。
专业学习舞蹈的孩子应从5岁开始启蒙
对于一些想让孩子进行专业舞蹈学习的家长,赵老师建议,专业学习的孩子也应从5周岁起开始启蒙教育。
例如要报舞蹈特长生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舞蹈10级就算满级,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想要报舞蹈专业的孩子应该就可以考满级。但是平时可以多练习练习,坚持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