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家庭教育的四个锦囊
发布时间:2021-01-12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园四个太阳说课稿幼儿园与小学大不同,二者在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人际交往、教育评价、学习环境、师资力量、竞争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导致儿童在这一阶段必然面临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一阶段家长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该起到什么作用经常弄不清楚。
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关键期,是学业纪元的预备期,是儿童自身学习发展的奠基期,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期。如果孩子一生要面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社会,面对不同的环境、同学、老师,而家长是一直伴随期间,扮演者“老师”、“同学”、“朋友”、“闺蜜”等众多角色。马老师认为尤其在幼升小这个关键适应期,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需掌握四个原则,轻松帮助孩子幼升小。
一、寻找共同话题,做孩子的朋友
很多父母发现这一阶段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对朋友的话反而听得进。其实,不是父母爱孩子不多,照顾不周的原因,而是与孩子缺乏交流的缘故。大人总觉得自己忙,不知道孩子的心是那么细,那么孤独,尤其是独生子女,天天困在家里,内心更加孤独。
我们在一年级的班级中调查,班中守纪律,品德好,学习优秀的学生,说他们的父母经常会在睡觉前和他们聊聊天,父母跟他们讲工作的事情,让他们说说学校里的事情,说一会儿,道声晚安。我想,如果父母注意与孩子加强沟通,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就会接受,反之,则不接受,今晚就开始吧
二、养成好品格,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为父母者不一定是高官巨贾,文人学士,用自己的丰功伟绩,家财万贯来做孩子的榜样。但可以做一个善良,有爱心,负责任,勤奋踏实的人。
不必用语言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你孝敬父母公婆,孩子看见了,他将来就会有样学样,反之亦然。路边的玻璃,你弯腰捡去垃圾堆,那么你这个行为就是“善举”,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善”的种子。
或许你的工作不是高尚,但你兢兢业业去做了,你就给了孩子认真的品格,带着认真品格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是优秀的。父母教儿几乎是无法说,只有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因此,惟有多做。为人父母,不必苛求孩子将来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如果孩子将来幸福,快乐,自食其力,那么,我们的任务就完成,就是成功的父母。
三、养成好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首先是人,即使孩子将来成为伟人,现在能把饭菜做出来就饿不了他。什么东西都要学习才会的,不给孩子机会锻炼他怎会?我知道很多家长一是担心孩子家务劳动会妨碍孩子的学习;
但是我们会老的呀,孩子将来也会有家庭的。不是常说有大学生因生活不会自理而退学的吗?我有一个朋友,生活方面什么都不会,大学结业后宁愿不去好的城市,也守在父母周围吃“老奶”,上个月甚至公司公派去美国进修都不敢去。真无法想象,将来他的父母老了怎样生活。我们无法教育孩子将来一定挣大钱,但我们现在就一定可以教会孩子家务,今晚就让孩子自己洗衣服吧!
四、亲子共读,让爱潜移默化
你会每个月至少带孩子去一次书店看书吗?是否有意识地帮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书是人类进步的梯,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终生终身受益。孩子不停地阅读,就永远不停地学习。很多家长喜欢扮演老师的角色,经常教孩子学习课本的东西。我认为倒不如多花时间和孩子进行有益的阅读。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潜移默化。一个日夜打麻将的母亲,她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在麻将声中的学习,难有效果的。父母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跟着看书的。和孩子一起看吧!
你会订一种以上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吗?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极少会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真的,玩具很快就会过去,而给孩子一辈子都有用的知识,是很多父母缺乏的意识。一家人,共同看那带着油墨香的书报,将是孩子童年最幸福,最美好的回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升小入学后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问题
家长要想能很快适应新阶段的要求,就要对家庭教育新阶段将要面临的新课题提早进行研究。孩子刚上学时,功课并不重,只要智力正常,都能得满分,即使有差距,也不会很明显。我的体会是,即使是学习不用心的孩子,每天与同学之间拉开的差距也只是一点点,就像民间愿意用“一根线”来形容夏至到冬至的昼夜长短变化一样,一点也不显眼。如果家长当天能发现,要补很容易。怕就怕家长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点差距,没能及时发现、及时补救,并找到原因,防止它一再发生。家长要想让孩子成绩好,就要从孩子一入学就对他抓紧、盯住,不仅不让他落在别人后面,还要想法让他能每天有“一根线”的优势。如果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被落下了一点,那就督促他及时赶上去。为此,家长最好能在孩子入学前,买一套教材自己先看一看,了解一下孩子入学后第一学期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照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估计一下他学起来会在那个地方略有困难。这样在孩子入学后,自己在辅导学习时就能心中有数了。
万事开头难,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难”并不在功课上,而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家长对孩子的课后辅导,要注意发现他各门功课有没有知识点的遗漏,更要把功夫下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孩子入学后,学习习惯的养成,涉及到在学校和在家里两个方面,而且在校的时间比在家多。家长既要掌握他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他在校的情况,才能配合老师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又涉及到一个家长如何经常与老师沟通并默契配合的问题。这些,作为孩子还没有上学的家长,都还没有切身的体会。最好能在孩子入学前,主动找一些孩子比自己大的家长,听听他们在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的经验教训,以便自己到时候能少走一些弯路。
家庭教育小述
家庭教育小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想要孩子成龙成风,家长需要有新的家庭教育理念,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做一个有修养的家长。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待人接物,长幼有序。在家里要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让孩子知道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要遵守公共道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要在同学中去比阔;要让孩子有羞耻感,同时,要知错必改;要养成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在社会上乐于助人。
教育孩子,应该做个有原则的家长。做人做事要有原则,处理原则性问题时,对待孩子语气要和缓,语言要坚定:这个不行,但是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教育孩子,就应该做一个有进取心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勤”字当先,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进步;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要逃避责任;要鼓励孩子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遇事不人云亦云,而是多动脑筋,拿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孩子,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宝贝。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无声的拥抱,一次眼神的交流……故事中往往蕴含着更多的道理,爸爸妈妈要陪同宝贝阅读、交流、分享故事。
教育孩子,就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不要动不动就以家长自居发号施令;在发现孩子的长处时要及时表扬,相反,在发现他的行为规范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批评;要杜绝言行不一致的事情,如自己邀人在家里打麻将,却叫孩子关起门来做家庭作业,效果怎么会好?
智慧是从光辉中流淌出来的一种能量,家庭教育极其重要。在爱的感召和教育下,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相信孩子会在家庭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庭教育概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或家庭开展的教育。具体说,就是父母或长辈在家里开展的对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传统上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正规的课程、教材、教法、甚至认为家庭教育是随意的。
这在某些情况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理解家庭教育显然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活动,尽管它没有学校教育中那样的教材,但它的内容是固定的;尽管它不一定像学校那样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但家庭处处是教室;尽管它的教学方法看上去“不专业”,但活泼的形式恰恰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真谛是通过无形的方式实施有形的教育。然而,对特殊儿童而言,其家庭教育的某些内容则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例如,聋儿的听力语言训练需要和学校教育相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家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即把儿童培养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力量,自己生活幸福的守法的公民。
当然,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可能是不同的,但守法、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目的不变。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教育目的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措施上相应增加一些而已。
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然后才是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
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令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潜能充分发展和遵纪守法。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三种具体任务,即健康身心、塑造人格和辅导功课。大体上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分成下列几个方面。
1.塑造社会需要的内容。社会需要的内容的含义或范围非常广泛,大到法律法规的遵守,小到买东西排除都属于这个范围。
2.矫正缺陷和不良行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祛邪扶正。那么,那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行为和不良行为,如撒谎、偷盗等都是需要矫正和消除的。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儿童上学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4.文化知识的辅导。在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文化知识的辅导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5.成家立业的内容。成家立业的内容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之一,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例如恋爱、婚姻的内容,理财的内容,生儿育女的内容,处理家庭矛盾与关系的内容等。
对特殊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还要加上一些针对不同儿童特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
家庭教育中的四“心”误区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区。
平常心变补偿心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
专家指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好好地做一个平常人,这才是父母应该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变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举动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设计的模式却变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贪玩,父亲就认为他得了多动症,带到医院就诊。医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亲坚持己见,医生便对孩子说:“你没病,你父亲有病。”
责任心变虚荣心
有个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儿考重点学校,女儿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可见虚荣心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惧怕心变代替心
有个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装,母亲发现他忘记带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诉孩子,果然,孩子回来后说:“这次我冻得够呛,以后一定要记着多带 一些衣服。”孩子就此积累了经验。但大多数的父母却不是如此,孩子忘记带伞,他们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学校门口,结果,孩子老是不记着带伞,心想,反正父 母会送来的。专家指出,不要因为惧怕孩子犯错,就去代替他干活。因为,犯错也是一笔财富。
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现代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认为,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最自然的生态环境,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基本的,幼儿的成长不能欠缺家庭天伦和乐的生活气氛。家庭这个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人一出生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是幼儿最重要的安全基地。人类最初的幼儿教育是家庭承担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责任转移到幼儿园。幼儿教育发展到今天,从“还幼儿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态”的观念出发,家庭的重要性又重新受到重视。在现今的社会情况下,幼儿园不能消亡,但却不能以幼儿园来取代家庭。
(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孩子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瑞典?贝肯罗斯博士)。我国的研究(IEA,1992)也证明,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效果,家庭并不亚于幼儿园。当然两者的特点、长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在城市,尤其是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家庭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幼儿园的影响。幼儿入园前在家庭里生活的经历、积累的经验、形成的行为习惯、获得的能力、特别是语言等对幼儿园教育有重大影响和制约作用,入园后的教育效果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三)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
首先,家长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有良好而持久的影响。家长参与幼儿的在园活动能够大大地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改善幼儿在家中的行为和密切其与家人的关系;家长参与的本身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幼儿园多么重要!”从而学习的态度更认真。其次,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有更好的保证。此外,家长本身也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各种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等等。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特点是家庭教育特有规律的体现。家庭作为一个教育环境,与社会学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而又生活时间最长的社会场所。家庭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的情感作用是任何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于个体品德、行为习惯以及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㈠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区别
⒈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看:
幼儿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单纯的师生关系,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天然的血缘关系,不仅表现为社会关系,而且还表现为自然关系。
幼儿园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是人为地形成的。教师是由国家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委派的,教育幼儿是国家和社会交给的一种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双方的社会地位和角色,都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双方是要离异的。而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们只要能生养子女,就做父母。父母是子女天然的教育者,人们从做父母的那一天起,教育子女的义务就历史地落在肩上,是不可能推卸的。不管子女有多在年纪,有多少学问,有多高地位,父总是子女的教育者,子女要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且家庭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般是不可离异的(除非解除亲子关系)。家长是子女终生的教育者,子女总是家长的受教育者。
⒉从实施教育的环境上看:
幼儿园为教育工作而设,是专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幼儿园的一切设施专为进行教育工作而设,幼儿园所有成员(包括师生员工)都是为从事教育工作和接受教育而集中在一起,从而结合成“幼儿园”这样一个社会团体,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服从于教育工作,并为培养人才服务。应该说,幼儿园作为专门的育人环境,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
家庭虽然有教育的职能,但家庭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人的社会团体。教育只是其职能之一,并不是唯一的职能。家庭同幼儿园比较,虽然结构简单,规模小,成员数目也少得多。但是家庭不象学校那样是一个专门性的社会团体,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实体,它具有多种功能。家庭环境主要是一个生活环境,其中一些因素可能会妨碍孩子的发展。
⒊从教育者自身的条件上看:
幼儿园的教育者——教师,一般都是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教育工作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唯一任务和全部工作就培养教育幼儿。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家长,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训练,缺乏教育理论修养和知识,对教育工作不太熟悉。而且也非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可能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子女教育工作上。
⒋从教育内容上看:
幼儿园教育的教学内容,是由国家教育机关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按照幼儿园的性质、任务,以及幼儿的特点来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学大纲来指导,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科学的教材为依据。教育教学内容,一般不能随意更换,教师要按照教育教学大纲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家庭教育的内容,则一般没有什么固定的内容,常常是家长认为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遇到什么事,就教什么内容,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内容,较为灵活机动。
幼儿园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大部分时间用于系统地向幼儿传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一般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多是侧重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立的能力。至于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一般是配合幼儿园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教育,督促或辅导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幼儿园教学的补充和助手。
⒌从培养目标上看:
幼儿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或者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目的和任务,由国家确定的,幼儿园必须旬对待法律那样,坚决照办,努力去实现。此外,幼儿园还要接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监督,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而家庭教育,尽管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和制约,但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并不完全相同于幼儿园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特别是受父母的经历、思想觉悟、文化素养、职业、教育观、志趣和爱好的影响。
⒍从教育途径来看: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考核。家庭教育一般没有什么计划,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随时随地进行的。就是说,家庭教育工作往往寓教于日常的家庭生活之中。
幼儿园教育,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抽,是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和训练仅是其辅助的形式。家庭教育一般都是面对面的个别教育、个别指导、个别训练,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更是如此。
⒎从教育方法上看:
幼儿园教育通过提问、练习等方法让幼儿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通过说服、榜样、奖惩等方法培养道德、训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而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通过家庭环境、家长言行等来培养孩子为人处事的能力,塑造个性。家庭教育中家长更随意地进行教育,而幼儿教育则严禁教师体罚、责骂幼儿。
㈡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特点:
⒈家庭教育的奠基性
在0~5岁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从心理上、生活上幼儿对父母有极大的依赖性。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人格塑造、个性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以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⒉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教育内容广泛、丰富,从日常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的学习,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包罗万象,远远超出幼儿园、学校教育所涉及的范围。
⒊家庭教育的普遍性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都必须接受家庭教育,从幼年时期开始直至成人走上社会,个体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作用。
⒋家庭教育的复杂性
家庭教育在现阶段仍是一种自发的阶段,但更多地取决于家长自身及家庭环境、家庭生活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知识能力有限,家庭祖辈对孩子的溺爱,父母的感情用事,往往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很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影响,使家庭教育缺少可控性,更为复杂、艰巨。
对家庭教育特点的了解和掌握,不仅使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扬长避短,从客观规律出发,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家庭教育的八个“一分钟”
家庭教育,总是让许多父母措手不及。其实教育孩子很简单,只要每天都花上十分钟用心与他们交流。
1、一分钟接触。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2、一分钟倾听。
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3、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4、一分钟矫正。
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5、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6、一分钟赞美。
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孩了的身上总会有它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7、一分钟参与。
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8、一分钟惩戒。
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不文明行为等,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绪上的冲动,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在孩子自责时、有他人在场时、孩子特烦躁时不要惩戒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