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如何让孩子成为听课高手?这一点太重要了!

发布时间:2021-01-20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教师如何听课 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听课

如何让孩子成为听课高手?你的孩子会听课吗?很多家长会困惑地问:“我的孩子学习挺努力的,可是,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我不禁反问:“你的孩子会听课吗?”他们开始笑,在他们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孩子的脑子笨才是关键。可是,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上课时孩子不会听课。有一项对武汉300多名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听课效果越好,所学功课的成绩越好;听课效果差,则成绩也比较差。每节课虽然都是45分钟,但是学生是否会利用,效果大不一样。利用得好,45分钟里可以加进5分钟、10分钟。相反,如果用得不好,45分钟里就得减去5分钟、10分钟。再说,学生上课听课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上的45分钟如何利用,大有学问。让孩子成为听课高手听课可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哦!除了听课前让孩子的身体、情绪状态准备好外,还需要知识上的准备。上图就展示了听课的完整状态。要想提高听课效率,还得做好预习和复习。★听课前:做好预习知识量越来越大,要求孩子更多地进行理解、联系与思考,而非单纯死记硬背。如何为思考留出更多的空间呢?答案就是预习。通过预习,可以发现新课中的难点,等老师讲到时格外注意;也可以掌握每节课的基本内容,快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有些孩子说:“预习重要是重要,可作业都做不完,时间那么紧,哪有时间预习?”确实,现在的孩子学习够紧张了。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中等的学生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前者做作业快,效率高。在相同的学习时间里,他们可以留出10-30分钟的时间预习。如果预习了,听课效果就好,作业做得就快,预习的时间自然就节省出来了。所以预习是形成良性循环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时间确实很紧,怎么办呢?1.对于听课效果好的科目,少预习或不预习;对于听课效果差的科目,多预习。2.单科课程的预习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主要是把握整体知识内容,记录或记住对于个人的难点和课程重点,方便听课时在此处集中注意力。3.实在没有时间预习,可以在一门课开始前的课间花2分钟快速浏览,从而快速进入听课状态。★听课中:注重理解有了好的预习做基础,只能保证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更有效的地方,便于我们更好地当堂消化知识。有些学生上课拼命记笔记、抄板书,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有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课堂上的内容,自然得不偿失。该怎样记笔记呢?记笔记的“三原则”:1.宁可笔记记不全,也要先听老师讲课的内容。2.课本上讲述很详细的内容,不再做详细的笔记。3.不抄老师的板书,而是重点记老师的分析思路与解题方法。只要坚持这三个原则,孩子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还能获得宝贵的复习资料——课堂笔记。★听课后:及时复习有了前面的预习和认真听课,能保证孩子记忆和理解的深度。但遗忘是一种自然规律,对抗遗忘的利器就是科学地复习。因此在听完课后,还应及时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有计划性的复习习惯,从而将所学知识深深地印入脑海。记得制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格进行提醒哦!如果家长将以上的预习、听课和复习的方法传授给孩子,孩子听课的效率就会更高,成绩自然会更优秀。高考状元的听课法宝那些考入名牌大学的高考状元们有什么学习法宝呢?研究后发现,“听懂每一堂课”是高考状元们考高分的第一法宝。老师们讲课,常常是“课堂45分钟,课后10年功”,高考状元们的听课箴言是“课堂走神1分钟,课后摸索半天功”。那如何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呢?如何让思维在课堂45分钟里与老师时刻同步呢?分享几个诀窍供您和孩子借鉴:一、每天坚持累计不少于1小时的中等强度的体能锻炼,每天保持课间10分钟彻底放松休息的好习惯。课间多做一些轻体力健脑动作,为课堂45分钟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储备足够的脑力。像伸伸或蜷蜷手指、左右手交替按摩指尖、伸伸懒腰等都是不错的活动。二、调节听课心态,优化听课意识,在潜意识里喜爱听课。对于不太喜欢的课可找来一张白纸,认真列出喜爱这堂课的十几条优点、理由,隔一天重复一次,慢慢就能说服潜意识喜欢这些课,进入积极的听课心态。三、在听课过程中,要放松心情来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不要抱着一种紧张的记忆心态来死记硬背,这样很容易造成脑神经疲劳,反而使听课的注意力涣散。四、老师讲课结束后,不要急着看书做作业,而应闭上双目,放松后仰头,把刚才听课的重要内容再像放电影一样回味一遍,把老师讲课的内容真正印在脑海中。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知识:如何让宝宝成为“听话”的孩子?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们足够的耐心去经历那些坎坷和辛酸,然后才能看到我们可爱的宝宝长大成人,那时我们体会到的将是一个成功的父母收获的喜悦。而在这一大串的坎坷当中,怎样让宝宝听话应该是排在前面的一颗大绊脚石。

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平时听话的孩子突然叛逆了,这着实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不已。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甚至会延长孩子的逆反期。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当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先不理他,等他情绪完全平静下来时再去和他讲道理。当孩子表现好时及时鼓励。另外还要尽量让孩子的生活内容丰富一些,当他有了不合理要求时您可以带他去做另一件事。平时和宝宝多沟通,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式来渲泄自己的情绪。

另外,宝宝不听话,有时是不理解父母所说的意思。妈妈可试着用手势,或者用行动告诉宝宝某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可以用摇头,或者比划打很疼的样子来告诉宝宝,某件是不能做的。有时宝宝只是好奇,妈妈越不想让宝宝做,宝宝就越想知道,如果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妈妈可用试着跟宝宝一起尝试这件事,让宝宝知道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比如有些家长会特意让宝宝摸不太热的水杯,让宝宝体会到热水的可怕,宝宝自然下次不会摸了。这样经过两三次以后,宝宝就会知道要听妈妈的话了。

如果父母能做到上面这些方法,我们的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拥有一个合合乐乐的家庭。其实除了做到这些,父母还可以给自己的宝宝早点做早教,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空间,自由的去发挥,开发大脑的潜能,目前有款电子早教产品可以帮助孩子改善性格,培养好习惯,家长们就不用担心孩子不听话这个问题,这个产品好像是叫微故事,可以看视频,看图片,听音乐,方便携带,耐摔,不伤眼,平常喜欢看电视,玩手机的宝宝,甚至影响到宝宝不吃饭,不睡觉,不听话等情况下可以用微故事去引导,安抚他们,这样宝宝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让父母不在担忧他们的未来,早期做早教会让宝宝们赢在起跑线上,孩子的开心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行为习惯:如何让小孩子听话


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让小孩子听话,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孩子都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听话的时候让人特别喜欢,皮的时候也让人束手无策。很多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胡闹选择用棍棒来解决,或者任由孩子胡闹,这些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是会导致孩子走歪路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守规矩。

1.营造快乐的氛围

妈妈在教孩子规矩的时候,不要严肃地板着脸,最好是在一个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如果妈妈脸色不好看,一本正经地说教时,孩子反而会听不进去。相反,如果是在说说笑笑中跟孩子讲道理的话,孩子反而会更加容易按照你所说的做。

2.把握好规矩的边缘

规矩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所以在制定规矩的时候也不能把规矩制定地太死,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发挥也是很重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孩子想和朋友外出玩耍,不想做作业的话,妈妈就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现在出去玩可以,但前提是,你得向我保证会在晚上7点钟之前把作业写出来,如果你无法完成的话,那么你必须先把作业完成再出去。”这个规矩既给了孩子选择的空间,也不耽误孩子的学习。

3.是规矩就一定要守

既然有规矩的存在,就代表着不遵守规矩要有一定的惩罚。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却没有惩罚的话,那要规矩干什么?

4.要坚定和有耐心

因为孩子还小,记忆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有时候会把规矩忘记。

爸爸妈妈既要坚定地灌输孩子要遵守规矩的理念,也要一直教育孩子守规矩,有的妈妈可能会觉得很烦,不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说,可是没有付出又哪里来的回报呢,所以,爸爸妈妈为了孩子还是要耐心地教孩子要守规矩,直到他记住为为止。

不要让孩子太听你的话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您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您会满意吗?虽然您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您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我认为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您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您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您没有成功,人们就说您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问他:“您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您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您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创造。

如何让孩子乖乖听话


你千万不要小看一个两三岁孩子的智商,因为,在要不要起床,要不要穿衣服的问题上,他们的“抗争”经常会表现出惊人的“智慧”。

一则刊登在近期美国《育儿》杂志的文章就描述了一名心理学硕士妈妈与自己两岁儿子凯文之间的“较量”。

此外,她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乖乖听话。

不妨装装糊涂

即使是最不听话的小孩,在父母显得无能为力时,也会同情父母。所以,有时候要让孩子相信你需要被帮助。

如果孩子拒绝将自己的玩具收起来,你也可以拿出些玩具,然后把它们放到浴盆或厨房的碗橱中。当孩子提出抗议时,你就可以装作很无辜地说:“我不是已经将玩具放到玩具盒里了吗?”这时候,孩子会同情你,然后帮你把玩具放回它们该呆的地方。

引导他看到积极的一面

孩子因为愿望没有达成而吵闹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平淡无聊的事情变得有趣。比如,孩子想到操场玩时,突然下雨了。这时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一场很棒的雨哦,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在屋子里野餐了。”这会激起孩子的兴趣,进而变得兴奋起来。

巧妙利用逆反心理

如果你说东,孩子就说西;你说西,孩子就说东。这时候,不如反其道而行。

比如,当我希望儿子能动作迅速一些时,会假装很赶时间,“我拿不准,你能不能在我出发之前收拾好哦。”然后,他就会冲到衣橱前,拿出自己的鞋子和夹克,迅速穿好衣服。

正话反说的方法,是利用了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特点,使双方都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但这种方法一定要采用有趣的方式,而且不要过度使用,否则,孩子也会识破的!

学会说“好吧,但是……”

对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来说,只要让他们知道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会表现得非常配合。因此想拒绝他们的要求时,家长们可以采用“好吧,但是……”的说法。你可以说:“好吧,你可以吃一个面包,但是,我们应该先一起吃晚餐。”或者说,“好吧,我们可以看一会儿动画片,但是我们要先把玩具收拾起来。”孩子们通常会反抗“不”,但无法反抗“好吧,但是……”

提前准备点吃的

或许,大部分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但如果能提前给孩子切几片苹果预备着,也许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让孩子们感到舒适开心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尽量满足他的基本需求——食物、睡眠,这些就足够了。

如何让孩子长高


如何让孩子长高身高应该是家长们对孩子成长最大的期望,都希望孩子可以长得高,除了基因问题之外,孩子的身高和饮食运动等方面都是有关系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让孩子长高?

如何让孩子长高

1、不挑食。人的长高过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婴幼儿时期,另一个是青春期,这个时期促进长高营养是基础。要给孩子多吃些富含各类营养的食物,如鱼、虾、瘦肉、禽蛋、花生、豆制品、牛奶等优质蛋白质;富含钙、磷钙等无机盐的食物,尤其是钙,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虾皮、豆制品、排骨、骨头汤、海带、紫菜等;富含锌的食物如猪肉、牛肉、羊肉、动物肝脏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人们常说“孩子睡得好,长得高”。现在的孩子由于功课负担重,不仅白天学习压力很大,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复习功课,熬到十一二点睡觉那是常事。而人体的生长激素在白天处于低水平分泌状态,在夜间十一二点达到分泌高峰,但此时必须处于深睡眠状态,才有利于生长激素发挥作用。如果孩子迟睡,就会影响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一两年后,这些孩子的身高将明显低于早睡的孩子。因此,孩子在晚10点前就应该进入睡眠。而且每天保持8-9小时的睡眠。

3、多选有利于长个的运动体育运动是增高的最好途径,孩子的活动应当选择轻松活泼、自由伸展和开放性的项目,比如游泳、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单杠、跳绳、双手摸高(树枝、篮板、天花板等)、双腿跳等。而那些负重、收缩或压缩性的运动,比如举重、举哑铃、拉力器、摔跤、长距离跑步等,对身高增长是不利的。

4、保持愉快的心情。影响孩子生长的重要的生长激素,在睡眠和运动的时候分泌较高,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分泌较少。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处于受到批评、责备,父母争吵的环境中,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那会严重影响孩子长个子。

孩子长高吃什么

1、奶制品

人体的长高,决定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其中下肢长骨的增长与身高最为密切。也就是说,只有长骨中骺软骨细胞的不断生长,人体才会长高。钙、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多补充牛奶、虾皮、绿叶菜、海带、紫菜等含钙、磷丰富的食物。骨骼生长离不开钙,牛奶中钙含量很高,被誉为最佳补钙食物。每天让孩子喝500毫升牛奶促进长高。此外,孩子长高与其睡眠质量和睡眠时段有关,睡眠也是使人体长高的“营养素”。

2、豆制品

豆类是植物性食物中唯一可以和动物性食物相媲美的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一直受到保健人士和素食者的喜爱。可是豆类中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素,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此外,构成黄豆的细胞又都有一层较结实的细胞壁,这层膜阻碍人体对黄豆营养成分的吸收。但在加工豆制品过程中,由于加入一些其它原料(如制豆腐时加卤水)和技术加工,使黄豆中含的胰蛋白胰抑制素及结实的细胞膜遭到破坏,这样就会大大有利于人体对其营养成分的吸收。所以,优质的豆制品比整粒的豆子对人体更有益处。

3、蔬果

新鲜的蔬果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尤其是维生素C比较多。增强抵抗力。一些绿叶蔬菜也别小看了,含钙量也不低啊。

孩子长高的运动

第一:体操

一些适合儿童的广播体操,对于儿童的长高都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浑身微微发热达到增高的目的,因为发热意味着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血液流动加快营养物质更快的传输到全身。

第二:跑步

每天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跑步10到20分钟,对于儿童的长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这种全身运动会让全身骨骼都得带刺激,营养物质加速被身体吸收,通过这样的运动,儿童的食欲会增加,平时吃饭也会更多。

第三:悬垂

悬垂一直是长高很好的一种运动,对于儿童同样也是这样,可以让儿童双手握紧单杠,然后悬垂在单杠上,稍微坚持10秒左右,每天做3-6次就行。

现在家长们知道如何让孩子长高了吗?想要让孩子长高,就要在孩子的饮食方面多多注意,同时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相信一定会有效果的。

家园共育:家长该如何陪孩子玩?这几点尤其重要!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会变傻”是欧洲家长的一句谚语。由此可见在欧洲,玩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中国年轻父母参考。

这个时代,婴儿时期也变成了激烈竞争的一部分,几乎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天,父母便急于为他们的孩子开始了人生规划。家长认为早教班和培养爱好对孩子很重要,而这时候他们的孩子还在摇篮里。今天的孩子们带着家人的期待进入了幼儿园。父母通常会忘记轻松的童年对孩子的至关重要。

孩子们是通过玩来发现世界的

孩子们希望所有的时间都在玩,而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通过早教班来学习新事物。应该记住,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是通过玩来发现世界的。孩子玩一些简单的东西就会产生生动的想象力,例如,在孩子的眼里,一个装家用电器的纸箱可以变成一个床,一座房子,一座城堡等。

两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模仿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动作。 孩子们尝试着刮胡子、晾衣服等。自由的玩耍提高了这个年龄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应该记住不要用成人法则来制止孩子们玩,如果你的女儿想要给她的娃娃穿不匹配的衣服或想把天空画成红颜色,请不要“纠正”。如果她被纠正并用成人指导的“正确”的方式玩玩具,她会失去信心和兴趣。 父母经常倾向于有趣的智力玩具,但这些玩具对孩子来说可能太复杂了。

孩子们怎样懂得分享

两岁的孩子还不懂什么是分享。 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想带走另一个同龄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这个被拿走玩具的孩子可能会哭, 甚至对拿他玩具的孩子发脾气,这是很正常的。 然而这个时刻,很多的家长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小朋友们要懂得分享”。可是家长们想过没有,分享这个概念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显得太先进了,孩子之所以不去争抢是因为他们觉得“不能抢,要分享”是父母的命令。

如果两个孩子同时抓住一个玩具,或者去抢别人的玩具,请家长引导孩子去玩别的玩具。其实一开始孩子们并不真正关注其他的孩子,而是喜欢某个玩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一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心态,他们会主动表现出慷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稍加引导,“孩子们应该轮流玩一个喜欢的玩具”,这便是分享。

潜意识行为限制孩子的视野

父母下意识区分女儿和儿子。 难道女孩天生应该喜欢玩娃娃?只有男孩可以玩汽车和玩具士兵?女孩不应该去爬树或玩男孩的游戏?父母在抚养子女,有一些行为和活动限制了孩子的视野,性别偏见告诉家长,女性是弱者。

选择合适孩子年龄段的玩具

父母应该选择能让孩子认真坐着玩一段时间的玩具。 选择的玩具需要更多的感官参与,同时使用触觉、视觉和听觉。 感官参与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比如视频游戏不是培养注意力和专注力,只会导致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波动。这些视频在屏幕上有快速移动的图像,不需要思考, 孩子仅仅是机械的看着目标移动。这仅仅是为了好玩,没有学习。选择合适的玩具让孩子必须有关注的对象。而拼图游戏、乐高玩具会强制一个孩子必须思考和发挥其想象力。

花时间陪你的孩子

父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陪他们的孩子,而不是只给孩子买玩具,父母也应该和孩子一起玩玩具。例如乐高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关注力的玩具。然而,如果你离开孩子,让其独自玩一套乐高,周围是一堆碎片,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父母应该演示如何拼装玩具。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画画、拼图。帮助孩子聚集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不应坐着看电视或希望让孩子年长的兄弟姐妹陪孩子玩。孩子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指导。

家长得警惕这个“第一杀手”,为了孩子一定要看!


每年夏天的6月至8月,是儿童溺水的高发季节。几乎隔三差五就有溺水新闻的更新!非常痛心!

儿童溺亡新闻

5月6日,在江苏常州,三名男孩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跑到水塘边玩耍,不幸溺水身亡。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岁,最小的5岁。

5月14日,在黄石大冶又发生了一起溺水悲剧:三名孩子午饭之后,在没有大人的看护下,一同去家附近的沟渠玩水,最终都不幸溺水身亡,最大的孩子年仅十岁。

5月14日中午,海口市4名16岁左右的少年在南渡江椰海大道海瑞大桥桥头段玩水时,其中1人不慎溺水3人被困水中。形势危急之际,迅速赶到的琼山消防官兵成功救出3名少年,不幸的是,溺水少年被救出时已无生命体征。

诸如此类溺亡事件不断刷屏.......然而孩子永远回不来了,纵使父母撕心裂肺的痛,也无法阻止鲜活生命的消逝。

溺亡已经成为孩子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关于防溺水的警钟也一次次敲响!希望家长重视起来,加强防备心!

夏日已至,不忍再看悲剧上演,那该如何避免悲剧发生?遇到儿童溺水怎么办?今天小编整理一些防溺水知识,希望大家永远用不到,但这是每个家长、老师的必修课,每个人都应该补上!一起来学习,然后教给孩子吧!

01

如何预防

家长或监护人,千万不能让儿童单独去水源边和泳池游泳,不能疏忽。特别提醒家住郊区的父母,要时刻叮嘱孩子不要私下或者结伴去野生水域游泳。

儿童溺水防护6个要点

1. 尽量不要让孩子私自接近危险水源,不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2. 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幼童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去玩水。在农村稍大点的孩子,夏天去玩水很正常,经常也有溺水事故发生,但稍大点的孩子毕竟也是孩子,玩瘾大,玩着玩着就会忘了小的孩子。

3. 坚持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浮身物,并要求孩子下水前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

4. 在水中不要喂孩子吃东西,被呛住就危险了,水中互相嬉闹也是尽量避免,防止呛水窒息。

5. 和孩子一起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陪伴孩子学会游泳。

6. 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02

如何辨别溺水?

很多家长都想错了,真正的溺水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儿童溺水大多是站在水里,安静地死去,没有挣扎,也无法挥手呼救,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挣扎拍打水面。很多时候大人就在身边而浑然不知。

6种迹象辨别溺水者

1、无法挥手和呼救

溺水者一般不会呼救,因为他们连喘气都困难。一个人溺水时,嘴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这中间他们压根没时间呼吸,更别提说话、呼喊了。

他们的双臂也会本能地伸到身体两侧,向下压水,好让嘴巴浮出水面。小孩则可能将手臂前伸。总之,他们无法划水朝救援者移动,或把手伸向救援设备。

2、身体在水中竖直

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没有踢腿动作,他们只能挣扎20秒~60秒,之后下沉。如果这个人是在游泳,他的身体可能更水平,并且他双腿是在踢水的。

3、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一旦溺水者无法呼吸,他就开始翻白眼,并且眼睛无法聚焦,目光涣散。他们看起来可能只是抬头在看天空、岸际、泳池边或码头。这个时候你要问:“你还好吗?”如果他们能回答,大概就没事。如果眼神涣散,可能只有不到半分钟的时间救他们一命。

4、头往后仰,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

溺水者一般头会往后仰,嘴巴向上张开。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孩子也可能头向前倾,整个人横趴在水面上。

5、爬梯动作

跟正常游泳踢水动作不一样,溺水者的腿的动作好像在试图爬上水中一个看不见的楼梯。

6、安静无声

小孩在戏水时会发出很多声音,当发现孩子安静无声时,就该去看看怎么回事。

03

如何施救?

看到这里,家长们已经知道如何预防,但是预防的同时,溺水急救知识和技能也要学会哦。营救溺水者,只有30秒钟的黄金时间!救人刻不容缓,以下6点要知道!

儿童溺水后的正确施救方法

1. 迅速救上岸

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2. 清除口鼻堵塞物

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3. 倒出呼吸道内积水

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4. 人工呼吸

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5. 吸氧

现场有医疗条件,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6. 脱下外套

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落水如何自救视频

如果你是和同伴一起游泳,

也不要盲目下水施救!

① 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声呼救,并及时呼叫110,千万别单独救人。

② 如果溺水人离岸边不远,可以就近寻找绳子或竿子把人拉上岸,衣服也可以。

③ 需要下水救人时,一定要大声告诉他,不要惊慌,有人在救他(虽然他可能也听不到。)

④ 营救的时候绕到溺水者的身后,迎面施救可能被溺水者抱死。施救的时候用手托起溺水者,尽量让他呼吸空气,然后将其向岸边推。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是永远抹不去的伤。

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0到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因溺水身亡的儿童高达2万名,而同期死于交通事故的儿童为3000多名。

美国每年儿童死亡最多的是车祸,第二就是溺水。溺水不仅仅是泳池,很多是在湖水海水,还有自己家的澡盆。(中国的情况更严重)

孩子的0-3岁为何如此重要,看完你就明白了!


01

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建立依附关系的人,而不是培养适应能力。

每个母亲,初为人母时,都是惴惴不安甚至是惶恐的。不仅仅是出于对这个小孩的爱,更出于对我们人类发展的不了解。自己的生命开始和另外一个生命捆绑在一起,还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就要去对另一个生命负责,这是一种压力。有些妈妈在这样的黑暗中看到成长的那缕曙光,看到自己要去的那个方向。可也有妈妈开始退缩,开始放弃母亲的权利和职责。

我见到很多让老人主导或者阿姨带孩子的妈妈,她们推诿的原因各色各样。无非经济、家庭矛盾、自身的身体等等原因。我尊重这些妈妈的选择,也理解个中的不易。只是面对这些孩子时,我的心情会很难过。金子般重要的三年啊。佛家说因果,“凡人怕果,菩萨畏因”,等孩子到某一年龄的时候,你想改变那个果,是很难很难的,需要种下更多的善因,才能结出善果。

3岁前的孩子,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里,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包括自己的身体,他都不会使用。他先要绑定一个人作为他的镜子,在这个镜子里他看到这个世界看到自己。如果这个时候和孩子的绑定关系没有做好,这个孩子长大为成人之后,也会在人际关系中去寻找被绑定的人。

通常,孩子会选择妈妈作为那个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会在孩子3岁前觉得失去了自我,被捆住手脚没有自由的原因。但请你坚信,这个过程是孩子必须的,也是短暂的。好好享受这段时间,给够了,孩子就能很好的与你分离。你和他一起,用爱用欣喜用无限的好奇相处,这种绑定将是你一生值得回忆的一段温暖岁月。

02

在3岁前你所做的一切,无法立刻看到效果,他缓慢释放在整个人生中。

有的人看了上一条或许要说:“没那么严重吧,我们家小区很多孩子都是老人24小时带的保姆带的,个个阳光灿烂身体健康。该走的时候走该跳的时候跳。3岁前又没有记忆的,也不学东西,反正是长身体,没关系的。”好吧,我无法用你肉眼可见的答案来说服你,作为专业老师的我们是可以凭气场感觉来感受到那个孩子的状态,可这又是很难言表的。

教育是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可前者的时间长度远远要超过后者,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等不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叫做人。于是我们转向更容易看出来好坏的做事,教孩子学会一些技能,展现一些才华。我们的教育已经培养了太多技能专家,太多争取荣誉的机器,却少有人将自己的使命寻找到,用内在的力量去完成深入灵魂进入骨髓的使命。3岁前,6岁前,就是这样一个无法迅速看到结果,却极其重要的培养内在力量和弹性自我的时刻。那个主要抚养人的内心要有很坚定的理念和对教育的了解才能守得住。

03

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身体感官感受,而不是思考。

3岁前孩子是图景化学习,应该将孩子的发展能量用于行动而非思维中。这一条规律,对于目前急躁的中国社会教育非常非常重要。

这个思维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知识,他是更广义的,包括讲大道理,讲孩子没有通过他自身体验无法理解的那些抽象词汇形成的大道理。

比如“这个东西里面有添加剂,吃了会身体不好”,什么是添加剂?如何不好法?这些都是孩子无法理解的,他听到这个话后的第一反应是尝一下。那该怎么办?成人用行动决定,这是家庭中的权威感,妈妈不买,孩子自然就吃不到。讲大道理的教育、用暴力控制孩子的教育、怕麻烦而给孩子无限制自由的教育都是一样的,是偷懒教育,是成人没有办法的一种能量宣泄。

我看到太多的孩子,在新事物面前失去尝试的勇气,嘴巴里说的都是一套套的道理“这样危险的”“弄到水要着凉的”“宝宝好孩子不跳的”……面对此,我只能深深的叹气。在保证孩子不会受到大伤害的前提下,3岁前让孩子自由的探索实在是太重要了。

04

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你可靠的爱,而不是过多的物质。

走在大街上,看到孩子们穿得越来越漂亮,手上的玩具也越来越新潮。可我耳朵里经常听到的声音还是“我家有这,你没有吧”“我让我妈妈买一个,哼”。人类的欲望是最容易膨胀和升起的,而且越快满足越容易失去满足感,靠外在物质的满足没有止境。

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孩子内在的爱得到的越充分越自然,他对外在物品的需求也就越少。妈妈送的礼物能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却无法代替缺失的陪伴和母爱。恰恰相反的是,在物质上能够控制住,用心生活,用心关爱孩子的家庭教育,最能滋养孩子的内在。减少物质的给予,增加精神的交流。

05

在3岁前,孩子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吸收和模仿能力来学习,我们无处遁形。

中国俗话说3岁前的孩子是没有记忆力的,这也使得很多人觉得3岁前只要把孩子身体带好就可以了,其他的孩子都不懂的。如果真是这样,大自然的进化论就太可笑了,白白消耗三年的精华时光,作为高于动物的人类,难道真是这样低能吗?

实际上,这三年对于人类来说,上天赐予了最神奇的宝贝,就是超强的感觉器官,这使得我们具备了吸收能力和模仿能力。你是否发现,两岁左右的孩子学习说话不是当时立刻学会的,而是每晚的自言自语和反复吸收模仿中学会的。同样的,孩子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和学习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

更为神奇的是,当你很想休息推开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更粘着你,似乎他读懂了你想推开他的心思而不愿离开。我时常建议全职妈妈们不要请阿姨,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懒得动,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会影响孩子也会使得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如果妈妈们常常闲的没事情做,孩子就会“妈妈!妈妈!”的呼唤你,以填补你内心的无聊。而当妈妈真的很忙碌,告诉孩子我在做什么,你可以等一会儿也可以来和我一起做,孩子常常就会同意。这就是因为孩子强大的感觉器官能触及到我们的内在,我们所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我们所做的事情。

如果你不喜欢家里带孩子的那个人的某个方面,那就不要让他带你的孩子,因为孩子迟早也会具备这点。如果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个特质,那就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努力修行改进,否则孩子无法避免这样的轮回。

06

在3岁前,孩子有成为一切可能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成长你自己。

所有的教育都将是自我教育,我们无法改变他人,除非他自己内在想改变,我们只能提供适度的帮助和耐心的等待。

但我们能决定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愿意改变吗?

我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吗?

我们自己的人生将要走向哪里?

我们的成长就是孩子脚下的那一块基石,孩子将垫着这块石头,看到更远的地方。

相关推荐

  • 如何让孩子学会听课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学习,遇上孩子功课有点不会的,马上给予指导。可是家长并不能代替孩子学习,长此以往,家长感到力不从心,孩子也学会了依赖,学习成绩也难有提高。其实有一...
    2021-03-22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如何让宝宝成为“听话”的孩子?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们足够的耐心去经历那些坎坷和辛酸,然后才能看到我们可爱的宝宝长大成人,那时我们体会到的将是一个成功的父母收获的喜悦。而在这一大串的坎坷当中,怎样让宝宝听话应该是...
    2020-06-20 阅读全文
  • 行为习惯:如何让小孩子听话 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让小孩子听话,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孩子都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听话的时候让人特别喜欢,皮的时候也让人束手无策。很多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胡闹...
    2020-12-14 阅读全文
  • 小孩子如何成为象棋高手,50条建议 1.将你作为象棋选手的经验和技巧与小孩子分享。2.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一个专门的象棋教学账号。3.为小孩子制作一系列关于象棋的教学视频,以便随时随地学习。4.在视频中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情,增加吸引力。5.为小孩子提供每日的象棋谜题,增强他们的解棋能力。6.引导小孩子开展线上...
    2023-10-09 阅读全文
  • 如何成为中国象棋高手 1.热爱象棋:培养孩子对象棋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爱上这个古老而有趣的游戏。2.寻找好的师傅:为孩子找到一位经验丰富和热情洋溢的象棋导师,他们将在技巧和战略方面指导孩子。3.规范学习时间:制定一个每周几次的规律学习时间,让孩子养成每天坚持学习象棋的习惯。4.基础教学:从象棋的基本规则、...
    2023-10-09 阅读全文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学习,遇上孩子功课有点不会的,马上给予指导。可是家长并不能代替孩子学习,长此以往,家长感到力不从心,孩子也学会了依赖,学习成绩也难有提高。其实有一...

2021-03-22 阅读全文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们足够的耐心去经历那些坎坷和辛酸,然后才能看到我们可爱的宝宝长大成人,那时我们体会到的将是一个成功的父母收获的喜悦。而在这一大串的坎坷当中,怎样让宝宝听话应该是...

2020-06-20 阅读全文

整理了行为习惯:如何让小孩子听话,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小孩子都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听话的时候让人特别喜欢,皮的时候也让人束手无策。很多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胡闹...

2020-12-14 阅读全文

1.将你作为象棋选手的经验和技巧与小孩子分享。2.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一个专门的象棋教学账号。3.为小孩子制作一系列关于象棋的教学视频,以便随时随地学习。4.在视频中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情,增加吸引力。5.为小孩子提供每日的象棋谜题,增强他们的解棋能力。6.引导小孩子开展线上...

2023-10-09 阅读全文

1.热爱象棋:培养孩子对象棋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爱上这个古老而有趣的游戏。2.寻找好的师傅:为孩子找到一位经验丰富和热情洋溢的象棋导师,他们将在技巧和战略方面指导孩子。3.规范学习时间:制定一个每周几次的规律学习时间,让孩子养成每天坚持学习象棋的习惯。4.基础教学:从象棋的基本规则、...

2023-10-0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