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件事扭转隔代教养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1-01-29 教育教养笔记 幼儿故事3岁 幼儿园面试说课稿3分钟隔代教养是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养话题。前几日就听两位妈妈聊及这个话题。
甲抱怨:
我婆婆太溺爱孩子了,搞得我对孩子严格一点,就像是虐待孩子了一样。只要我去管孩子,婆婆就护着。难受极了。孩子似乎现在也是跟她更亲一些。
另外一个就在边上劝解:
看开点,孩子反正是你的,别跟婆婆抢了。要知道,你俩关系搞僵了,家庭氛围满是硝烟,反而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婆婆一把年纪,不可能变了,但你可以。
劝解的不无道理。在一个家庭内部,无论是父母关系紧张,还是父母与老人之家的关系紧张,这种紧张和冲突都会给家庭内部爱的流转造成阻滞,并容易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困扰,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然而,有一点似乎劝反了。我宁愿去这样陈述这个家庭中的事实:是老人在跟妈妈抢孩子,而不是妈妈在跟老人抢孩子。即使老人带孩子再有方法,但妈妈永远是孩子的最佳抚养人。把孩子和妈妈刻意分开/隔离,对于学龄前孩子而言,尤其是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而言,就是一个严重的创伤事件。
在这个问题上,妈妈们出于直觉,对于孩子主要抚养权的坚持是正确无比的。但是如果的确遇上了顽固的老人,这位老人一定要跟妈妈养孩子的方法反着来,甚至刻意“离间”妈妈和孩子间的关系,那么直接跟老人发生冲突、甚至争吵绝不是个好方法,干脆把孩子拱手交给老人更不能行。
下面所要分享的一个故事,是我自己的一个小故事。供有隔代教养困惑的父母参考。
我家的小男孩如今4岁。孩子出生以后,公公婆婆过来帮我带孩子,虽然会有一些小分歧。不过,总体上还算和谐,我并没有因隔代教养的问题而操心太多。这一点,我要特别感谢老公的支持。他一直在自己的父母和我之间扮演润滑剂的角色。遇到冲突,一般都会站到我这一边。不过不用力过猛,不会让老人不舒服。而我也总是见好就收。
但是去年寒假我遇到了问题。孩子幼儿园的寒假即将来临,我早早把孩子交给奶奶、爷爷。他们一起回老家待了两个月。两个月后,孩子变化很大。
在此之前,他早已可以自己吃饭、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也可以自己独自入睡……我以为,只要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得好,并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就足以抵挡得住两个月的分离。而且在这两个月里,我每天都会跟他通电话,并通过电话跟爷爷、奶奶沟通一些教养问题。
然而我低估了老人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事情慢慢地脱离了我的掌控。老家买不到儿童用的小马桶,怕蹲久了孩子的腿会麻,于是开始给儿子“把臭臭”;因为天冷,所以开始全权替孩子穿衣服;因为老家里啥都新鲜,孩子吃饭不专心,怕吃到冷饭,于是开始喂饭;因为孩子喜欢,所以隔一天就给他买一个玩具……慢慢地,刷牙、睡觉等各种好习惯被一一打破。
当我对这些教养方式提出质疑和反对时,得到的回复是:老家环境和北京不一样,等回了北京再按以前的方式办吧。我深切体会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困境。
回京后,爷爷代替妈妈,成了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吃饭必须要爷爷喂,洗澡必须要爷爷洗,睡觉必须要爷爷陪。而且去任何地方都要爷爷陪同,如果爷爷不去,就不出门……他似乎已经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独立完成,而且在家时离开爷爷5分钟就要哭得撕心裂肺,甚至幼儿园开学了都拒绝去上。共情、转移注意力等各种方法通通无效。而爷爷总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因为不忍心看到他哭。
我陷入了隔代教养的困境。我要把孩子“抢回来”。于是,我做了下面几件事:
第一件事,开一个家庭会议,说服爷爷和其他家庭成员与我的教养观念保持一致。
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孩子重新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涉及到对孩子重申规矩。给孩子立规矩最合适的人就是和他关系最好的人,因为建立了情感联结,立规矩会变得简单很多。当然,我也可以变得严厉,凭借威严让他害怕而强迫他按照规矩做事情,但却不能让他从内心里认同。这样做的后果是,规矩只能建立在表面,而孩子会离我越来越远。
现在给孩子立规矩最有效的人就是爷爷,所以我必须要爷爷的教养观念与我保持一致。还有家里的其他成员,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因为溺爱而妥协,规则建立都可能进行不下去。
于是,一天晚上,在孩子睡着之后,我们坐到一起,召开家庭会议。
虽然一开始,讨论得比较热烈,意见分歧很大,好在孩子爸爸力挺下,最终我毫无争议地被选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在讨论具体育儿问题时,我也知道了,老人并不是不知道溺爱的危害,只是他们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于是,我又将可能存在的育儿问题和应对方法等详细地列了一张表,贴在墙上。这么做的好处是,给老人提供了一个细致可行的育儿参照标准。
这么认真、正式地聊育儿问题,我家还是第一次,感觉效果不错。尤其是第一责任人的确立,会让隔代教养问题变得简单很多。接下来,再碰到问题时,不会你一言我一言地讨论不休,不用担心孩子成为心机宝宝,不好管教。
第二件事,高质量陪伴,尽快和孩子重新建立起情感联结。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习惯培养,而在于孩子缺乏安全感。他在老家已经习惯了爷爷的百般呵护,习惯了依赖,可回到北京,却要严格执行各种规则,一宽一严两个不同的环境让他不适应,只有爷爷的宠爱才能让他获得安全感。而要他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我必须与他重新建立情感联结。
还有一点很重要,虽然家庭会议确定我为第一责任人,但在我和孩子重新建立起情感联结之前,我都只是隔山打牛,很被动。如果孩子撒娇、哭泣,就很有可能让爷爷心软,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而最好的办法是,我重新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直接影响他。
为了和孩子重新建立起情感联结,我每天下班到家,不看手机,不看电视,全心陪伴孩子。在增进亲子感情上,亲子阅读和游戏是两个非常好的工具。所以,我每天都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他喜欢的科普类绘本——《第一次发现》丛书,和一本情感培养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妈妈》等。我还会和他一起摆积木,玩开火车等他喜欢的游戏。
除此之外,每到周末,我和孩子爸都会带孩子出去玩,不是去爬山,就是去郊野公园,或者博物馆。就这样,断裂的情感联结在一点点修复。虽然他睡觉还是要爷爷陪,虽然刷牙时还需要爷爷在身边,虽然出去玩的时候他还是要爷爷一起去,但是渐渐地他可以和爷爷分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而我对他的影响力也渐渐增强。
第三件事,给爷爷找件他喜欢的事情做,转变他对孩子的依赖。
当一个四岁左右的孩子,不能独立去完成一件小事情,离开一个人还会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时,除了安全感的问题,更多的是大人的问题。孩子是敏感的,他知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可以和大朋友一起玩;奶奶每天跳广场舞,和其他奶奶们一起玩;唯独爷爷一个人在家,爷爷的生活重心就是他。所以,他会认为“我和爷爷是最好的朋友,我必须时时刻刻陪伴他。”从这个角度上说,与其说孩子依赖爷爷,还不如说是爷爷依赖孩子。
所以,必须给爷爷找一件他喜欢的事情做,这样既可以让他重新找回自我,生活更加丰富,又可以减少他对孩子的依赖。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在办了一张健身卡之后,爷爷每天都积极地健身锻炼,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孩子自然看到了爷爷的变化,他知道爷爷已经找回了自己的生活,他也需要独立了。那段时间,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对爷爷的依赖在减少。
就这样,一方面爷爷减少了对孩子的陪伴时间,一方面我增加了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间。一个半月后,他终于可以独自玩积木半个小时以上,我终于又可以单独带他出门玩,上幼儿园时他又能很愉快地和我说再见了。两个月后的一天,他跟我说:“今天我要和爸爸妈妈睡”“我最喜欢妈妈了”……以前那个可爱的孩子又回来了。
现在,虽然他有时候还会边吃边玩,或者贪玩不肯睡,但这些都是小问题。重要的是,通过努力,我现在又重新成为他“最好的朋友”,对于我的话,他会听。这会让以后的教养变得容易很多。
我想,阅读这篇问题的人大多数都面临隔代教养的问题。有的人可能还需要处理更复杂的婆媳关系,有的可能还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但不管怎样,隔代教养的关键问题都是建立情感联结,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和老人建立情感联结。愿我的经验能给你以启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只生不养隔代教育存分歧
现如今,年轻一代父母“只生不养”现象普遍,据上海市妇联等单位近期发布的《京沪穗家庭隔代喂养调查报告》显示,49.9%以上的家庭,幼儿的喂养和照看依赖于(外)祖父母。虽说老人经验丰富,在某些方面比父母更懂得养育孩子,但现实中,2/3的隔代喂养家庭在教养孩子上存在分歧,且由(外)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有三心二意、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墨守成规、知识陈旧老人喂养经验亦是双刃剑
再过几天,遥遥(化名)就1岁5个月了,但牙才出了4颗。这是咋回事?遥遥的奶奶和妈妈一起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缺钙。
“牙齿(个数)=月龄-4~6,以此计算,她应该长11~13颗牙,4颗牙显然太少。此外,她的囟门也没闭合,空隙很大,还有肋缘外翻、X形腿。”河南省围产医学会委员朱晓华问道:“遥遥缺钙如此严重
,平时是咋吃的?”
原来,遥遥妈休完6个月产假就上班了,女儿的吃饭问题全托付给了她奶奶,偶尔才喂女儿一次母乳。要说,奶奶做饭也很精细,稀饭、面条,变着花样做,没有亏待孩子。然而,她给孙女的饮食安排里却忘了重要一点——补钙,既不常让孩子喝配方奶,也没让孩子吃过鱼泥及肝泥,咋能不缺钙!
“在喂养上,老人的确有很多优势。”朱晓华说,其一,老人亲自参与过一个甚至几个孩子的养育过程,实践经验肯定比年轻人多,比如遇到孩子头疼脑热等问题,他们不会像新手爸妈那么慌张;其二,祖父、祖母辈的人大都功成身退,有的是时间在家照顾孙子辈;其三,父母工作压力大,普遍缺乏耐心,而生活安定的老人则恰好相反。比如做菜泥、鱼泥等辅食,老人不仅有耐心,也有时间做。
你可能要问:既然优势如此多,为何还会出现遥遥的缺钙事件?
“老人喂养多是经验之谈,其中一些可能已过时甚至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由于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差,易墨守成规,就会存在不科学喂养的隐患。”朱晓华说。
但是,相比而言,隔代养育在喂养上还是利大于弊,祖父辈们若能及时吸收新的科学喂养知识,更能扬长避短。
事事代办、过度保护阻碍孩子自理能力、独立性发展
然而,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等方面,隔代养育就可能弊大于利了。
“从自理能力和个性上,你很容易判断一个孩子是父母带大还是隔代养育的。”省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徐菁说,通常,隔代养育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一点,甚至不会自己吃饭;他们的个性也比较极端,要么胆小,要么霸道。
为什么会这样?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许慧说,俗话说“隔代亲”,老人比父母更溺爱、迁就孩子。然而,儿童早期是要发展很多技能的,如果老人事事代办或过度保护,只能让孩子错过探索新事物的最佳年龄,阻碍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徐菁举例说,2~3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但往往孩子的一个动作,老人就能猜出他的所求,便立即满足他,长此以往,孩子少了表达需要,会影响语言发展。
“由于生理的原因,老年人一般喜静不喜动,这样会不自觉地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个性发展、能力增强。”许慧说。
经常让孩子待在家里,接触新鲜事物和与人交往的机会自然少了,可能导致视野狭小,不敢面对生人,缺乏探索欲和创造力、想象力,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固执、退缩、胆小等性格。
此外,老人多关注孩子的吃穿,却很少和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可能造成孩子孤独、冷漠的性格。
1岁6个月前父母要和孩子最大程度地相处
现实生活中
隔代教育身边故事的启示
隔代教育,确实减轻了年轻父母身上的负担,弥补了他们育儿经验的不足。老人带孩子,父母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参与社会工作,这对年轻父母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但老人带孩子,也可能出现种种弊端。请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身边故事1
刘伟特别淘气,在爷爷面前更是如此。晚饭的时候,刘伟爸拿起碗到厨房盛饭,走过刘伟身边时,刘伟瞅准时机,一伸腿,把爸爸绊倒在地,爸爸手里的饭碗也飞了出去。刘伟爸火了,追着要打刘伟,刘伟转身溜进了爷爷房间。刘伟爸忍着疼追进房间,一抬头,自己的爸爸横在面前,挡住了去路:“干什么?不许打孩子!”老爷子板着脸。刘伟爸无奈地说:“爸,他伸腿绊我!这孩子学坏了,我必须揍他一顿。”老爷子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这都躲不开,笨不笨?好了!吃你的饭去。”刘伟在爷爷背后偷笑。
警钟:不少隔辈人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我们不提倡打孩子,但是适度的批评和约束不可少,然而在老人的干涉下,父母往往难以管束孩子。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因此养成顽劣、冷漠的性格,缺乏爱心,不懂体贴,任意胡为,不守规则。
身边故事2
小增的爸妈都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小增出生后,两人由于工作忙,无暇照顾小增,就把小增送回了老家。小增的爷爷对孙子倍加呵护,常常带他到树林里的小河边玩。小增手里拿着根小棍,攉拢水,玩玩泥,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心满意足。回家时,爷爷会把小增背在背上,一路摇回去。小增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是在老家上的。小增的爷爷陪伴了小增12年,在小增上初中前去世了。于是小增的爸妈把小增接回到身边,结果发现儿子和自己的心理距离很远——和爸妈不亲,冷漠,不主动和爸妈沟通。
警钟:孩子的心完全系在隔辈人身上,本应该建立在父母身上的深厚感情就淡漠了,因为隔辈人无意间夺走了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其实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孩子2岁前没有归属感,2岁后才有,并且越来越强烈,谁与孩子最亲近,孩子的归属感就会落在谁的身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可能多和孩子接触,把孩子扔给隔辈人,最后可能还会把麻烦留给自己。
身边故事3
蒙蒙是个7岁的男孩,上小学一年级。他做事磨蹭,动作缓慢。初入学时,老师一说话他就紧皱眉头,一副听不明白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说的什么呀?急死我啦!”并不时把小拳头攥得紧紧地。上课写作业慢,做课间操也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体育老师反映“他就连齐步走都比别人慢半拍。”在家里,他的爸爸妈妈也对这一点非常不满意。
警钟:蒙蒙的缺点就是隔辈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所致。蒙蒙的爷爷就这一个孙子,姥姥家也只有这么一个外孙,可以说他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传统的观念使蒙蒙的长辈对他格外疼爱,倍加呵护,事事代劳,使他得不到任何锻炼机会。而且,老人的身体在一天天衰老,动作、思维越来越慢,孩子与老人相处久了,活动节奏也跟着变得缓慢。
有些老人怕孩子出问题,磕了、摔了不能向儿女交待,为了不出意外,严格控制孩子的行动,不让孩子跑、跳,结果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延缓了孩子的发育,甚至阻碍了孩子的认知。
身边故事4
小玉也是在隔辈人照料下长大的孩子。一天,午餐时间到,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把课桌上的东西都收起来,准备吃饭。”同学们都收拾起来,唯独小玉一动不动。老师把小玉叫到身边,问她:“刚才老师说的话你听见了吗?”小玉回答:“听见了。”老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按要求做呢?”“这不是对我说的。”小玉从心里拒绝听老师的话。
老师只好重新对她提出要求:“那现在老师要你和同学一样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
隔代抚养有害儿童心理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隔代教育的坏处
隔代教育的坏处
1、思想观念陈旧:隔代家庭中祖辈家长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爸妈的受教育年限,而且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之中,祖父母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还有一些祖父母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2、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祖父母不是怕孩子摔了,碰了,就是怕孩子在玩中出问题,思想上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孩子不磕不碰就好,不了解孩子的爱玩、爱动的天性,不了解孩子年龄、生理的特点,阻碍了孩子的正常运动、发展。
3、容易对孩子形成溺爱。多数祖父母会经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4、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隔代抚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5、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