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随笔:老师我听话
发布时间:2021-02-03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教师教育随笔记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老师我听话周四这天,我们班的孩子来的特别的齐,很高兴说明孩子们的身体都好了,都回到了我们这个可爱的大家庭中了,他们高兴地玩耍,没有来的小朋友还挂念着这几天在学校学什么了没有,看着孩子们那稚嫩的眼神,那股好学的劲头,感觉很欣慰。就在中午快放学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浑身没有劲,四肢乏力,头晕晕的,就自己拿出了体温表量了一下,有点发烧,此时我们班的程子琪小朋友跑到我身边悄悄的和我说:“老师,我听话,我听话你就不会生病了。。。。”此时的我已经哽咽了,对孩子脱口而出的话感到很惊讶,很感动,不知道该和这个小精灵说什么,只是轻轻地说了声:谢谢你
,宝贝。只见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和其他小朋友轻声说:别说话了,老师生病了,要是咱们不调皮了老师的病就会好起来了。不一会教室里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孩子们一起说了声:“老师我们听话。”我真的很感动,谢谢宝贝们,谢谢孩子们,有你们是老师一辈子的幸福。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幼教随笔:老师,我能行!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每天对孩子进行常规训练,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渐渐地大多数孩子诸如吃饭、小便等日常行为习惯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班的琪琪小朋友什么也得老师帮忙。
一次上课,别的小朋友都拿着小椅子做到了前面,只有琪琪小朋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哭,直到我把小椅子给她拿到前面,她才停止了哭泣。不仅这样,琪琪吃水果的时候,果皮吐得到处都是。她小便从不自己脱裤子,都是哭着让我给她脱。琪琪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她的意思就是让老师帮她)
琪琪小朋友从不跟小朋友玩,一般都是跟在老师身后。我试着跟孩子交流,慢慢地她跟我熟悉了
,有了安全感。我让小朋友们向她伸出友谊之手,琪琪爱跟伙伴们玩了。现在还常常跟小朋友比赛吃饭、穿衣等,小便也不用老师给她脱裤子了,还经常跟我说:“老师,我能行!”
看着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作为老师我也感到自豪。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找准突破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教随笔:老师,我不去
我想:孩子的身体固然重要,但心理上的健康也是必不可少。来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吧,别让他逐渐走进自闭的圈套。
建坤是个胖乎乎的男孩,长的个头很大,可不知为什么老是生病,妈妈和他看医生,医生说是免疫力低下,让他注意营养,注意环境,不能受凉、受寒等。
他妈妈和我们交待好了,告诉我们:早操和户外活动就不要让他去了。从此,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建坤就留在教室里,自己坐到小椅子上一动不动。
这天,别的班级邀我们到他们班一起做游戏,别的孩子都兴高采烈的去了,只有建坤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不去。”我说:“老师叫你们去做游戏,不是做操。”“不,我不去”说着便抽泣起来,“建坤,老师跟着你去看看好不好?”“不,我不去”。泣不成声!!!我实在不敢让他哭,便退步了。孩子们都去游戏了,只有建坤留在了我的办公室里,我给了他一本故事书,他就安静的坐在了小椅子上。
对他的行为我不禁心寒,家长的过分保护导致了孩子心理上的不健康,他已经认为自己没有了出去玩、跑的权利,像一支笼中的小鸟,安然自得享受着妈妈给他的一切。然而,它能就这样被妈妈保护一辈子吗?不可能,以后的路很长,会有更多的“寒冷饥饿”等待他,到那时,他又能对谁说:“老师,我不去”再来说他的交往能力,由于长时间的生病,这个孩子在班里已经没几个朋友了。有时我嘱咐孩子们和他做游戏,他总是用“我不去”回绝,我不知道没有朋友不会交朋友的人生路上会遇上什么。
我想:孩子的身体固然重要,但心理上的健康也是必不可少。来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吧,别让他逐渐走进自闭的圈套。
幼教随笔:老师亲我了
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进步。
看到崔志达小朋友高兴地和其他孩子交谈,我不紧想起那一次美术课后的转变。
记得那一次上完美术课,小朋友都拿着自己撕贴的蝴蝶围着我,让我看,我忙得应接不暇。无意中,我发现崔志达也拿着他的作品站在旁边,怯怯地看着我,那眼睛里分明充满了期望。崔志达是个很特别的孩子。他生性胆小、孤僻,常常是整天坐在那儿动也不动。今天他虽然没开口来喊我,但也算走出了第一步。于是,我连忙走过去,接过他的作品,虽然那是一幅不很成功的作品,但我从作品中看到了他的进步,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并当着小朋友的面亲了他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崔志达竟对我笑了,还主动地向我问好。他的爸爸对我说:“昨天崔志达高兴地说,赵老师亲我了,就像妈妈一样。”听了这话,我很欣慰。以后,我发现他的进步,及时表扬他,现在,他变得活泼多了。
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进步。
老师,我听话了
最近,小班新来了个叫池清源的小朋友,刚过三周岁,他个子不高,但是一双小眼睛却炯炯有神,整个身体就像个随时就要弹起的皮球一样,一看就是个好动的孩子,奶奶嘱咐说:“俺这孙子太调皮了,在家都管不了了,老师您好好给俺管管。”我心里想:又一个“小刺头”,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有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惯着、姥姥姥爷疼着,出现错误了,你想说说他护着,他想管管你拦着,弄得好好的孩子到最后变得无所适从,啥习惯也没养成。我倒想看看今天这个“小刺头”到底有哪十八般武艺。
序幕开始了,多数孩子刚入园时都会哭闹,演一出难分难舍的戏,而小池却不同,一来就到了玩具区那里,玩的很忘我。我一看,这不挺好吗,注意力还满集中的,可能是家长比较客气,故意把自己的孩子说成那样,夸大其词了。心里正想着,突然哇的一阵哭声打破了这和谐的气氛,王子谦哭了,一问,原来是小池把他推到了,而小池则早不知跑哪儿去了,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小插曲不断上演,渐渐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每次户外活动,总能看到他孤独的身影,虽然他也玩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国家规定3—6岁的幼儿可以入园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我觉得除了接受一些显性的教育外,还有一些隐性的教育,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虽然没有对小池进行刻意的教育,但是经过一个月的集体生活,小池在变。
一天下午,马老师说:“小朋友,要分奶片吃了。”听到这个消息,多数小朋友都乖乖的坐到了小椅子上,只有池清源和王欣妍两个小朋友没有坐好,王欣妍是因为手上弄上脏东西了,我领着她去洗手,池清源也跟着到了卫生间,回来时马老师已经开始分钙片了,两个小家伙刚开始还没太在意,一会儿可能觉得自己的表现有可能得不到奖励了,欣妍立刻说:“老师,我听话了。”池清源也跟着说:“老师,我听话了。”还快点去拿了个小椅子坐下,王欣妍则坐在了木板上,坐的姿势很好。奶片快要分完了,小池的眼睛一直盯着马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说着:“老师,我听话了。”“老师,我听话了……”说完还把小椅子整理了一下。马老师还是没有给他奶片吃,并告诉他:“你来晚了,车已经开走了,等下一班车吧。”看到别的小朋友津津有味的吃着,小池的小眼睛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很是不自在,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希望小池健康活泼的长大,希望他的明天更美好。
幼教随笔:老师,请你帮我……
通过这一件小事,让孩子懂得了“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礼貌教育不是讲个故事,说说道理这么简单,而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及时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就会成为最理想的教材。
下午起床后,我正给孩子们梳头,烁烁走了过来,想拿钢琴上的皮扣,可是她人小胳膊短,够不着,就对我说:“你把皮扣给我吧!”我看她十分费劲的样子,刚想帮她拿过来,可她刚才的话突然在我的脑子里闪了一下,于是我改变了主意,问她:“刚才你说什么?”她不解的望着我:“想拿皮扣啊!”我点点头,对另一个孩子说:“洋洋,请你把桌上的书拿给我,好吗?”说的时候,我故意在说“请”的时候加重了语气。烁烁是个聪明的孩子,马上意识到该怎么做了,她对我小声说:“老师,请你帮我拿下皮扣来吧!”我笑着点点头,把皮扣递给了她:“不是老师不想帮你,而是因为你刚才太没礼貌了,现在,你这么有礼貌,老师特别喜欢帮助你!”烁烁不好意思的笑了。
通过这一件小事,让孩子懂得了“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礼貌教育不是讲个故事,说说道理这么简单,而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及时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就会成为最理想的教材。
幼教随笔:幼儿教师写随笔
写得好的随笔,这样既鼓励了写作者,又推广了教师身边的经验,让教师觉得更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营造了全国教师互相学习的氛围。
许多幼儿园都要求幼儿教师写教育随笔,并将它作为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然而许多幼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写教育随笔的重要性,她们写随笔仅仅是为了应付园领导的检查,因此在写作时,要么是记流水帐似地简单叙述某件事情,要么是查找有关幼教资料,从中东抄一句,西摘一段,揉合在一起完事。这种走过场的做法使写教育随笔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我认为幼儿教师要写好教育随笔,首先应充分认识写教育随笔的重要性,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述而且作。我们一些教师常把写教育随笔认为是一种负担,一听说要写教育随笔,她们就说:“我们平时忙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写东西!”每当教师有这种想法时,园领导就应在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活动中,带领教师学习有关文章,让教师认识到“述而且作”的重要意义,让教师明白教育教学与写好随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为只有经常写,才容易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欠缺,才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问题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经常认真写随笔的教师,她总是时时留心有关教育教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和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案例,能自觉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成果、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有新的起色和突破。只要教师有心,我想教师作文的时间,总是有的。
二是有感而写。一些教师知道写教育随笔的重要性,也想写,可一旦写起来,却又不知从何着手。也许一些教师会说,自己每天带孩子,事小又繁琐,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其实写作应该是有感而作,这样写的东西才有血有肉,才有价值。因此,教师在写随笔时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是点滴体会,将它写出来,也比东抄西摘来的东西有价值得多。教师要写出真情实感,也须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幼儿生活琐事到活动组织过程,从幼儿园教育到幼儿家庭教育,教师都应注意观察、分析,不断地拓展教育随笔的内容。
三是为用而写。教师要对自己做的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转变观念,把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是写随笔的最终目的。当整个幼儿园的教师都形成一种乐写、会写随笔的气氛后,园领导就要引导教师朝写的终极目标方向去努力,即便写随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了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达到为用而写的目的,我采取的做法:一是在教师的每一篇随笔上写批语,要么肯定优点,要么直言不足,以帮助教师提高写作水平;二是和教师一起探讨随笔的写作技巧;三是在业务学习时学那些
写得好的随笔,这样既鼓励了写作者,又推广了教师身边的经验,让教师觉得更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营造了全国教师互相学习的氛围。
幼儿园随笔:老师的椅子
为了便于老师课间休息,幼儿园特意在班上给老师配了一把椅子,它比孩子们的椅子要高一些,也大一些,没想到,就是这把小小的椅子让我受到了教育。
下午,孩子们吃完饭,我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完后,我问孩子们:“谁能上前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可以坐在老师这把大椅子上讲,我们来个‘故事王’比赛!”话音刚落,就听见有孩子喊“我讲!”不看就知道是班里的小能豆――陈昭硕。他勇敢地走上前,讲起故事来,虽说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情节也有点语无伦次,可他会带动其他的孩子来表现自己,树立自信。讲故事比赛就这样开展起来,孩子们每天都期盼着那个幸福时刻的到来。
自从班里举办“故事王”的活动,许多孩子变得更开朗活泼了。张馥婷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很难听到她的声音,她也从来不主动与其他的小伙伴交流。这天,我就特意请张馥婷上前来讲故事,她低着头,没有回应我,我走过去,领着她的小手,把她带到前面,她依然低着头,其他孩子自发地拍手为她加油,她依旧不情愿。为了不让大家扫兴,我和她一起背诵一首学过的儿歌,我知道这需要时间,要慢慢来。
第二天,吃过早饭,就有孩子向我告状说有人打架,我赶紧过去,只见张馥婷和孙铭泽在抢那把椅子,他们互不相让,挣来夺去,我上前制止,孙铭泽松了手,张馥婷却乘机夺过椅子,坐在上面。我蹲下身小声问:“婷婷,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她用从未有过的声音说:“我会讲故事,我要坐这把椅子!”说完竟哭了起来。我把她搂在怀里,轻轻地开导和教育她,“大家都可以当‘故事王’,只要你能大胆为我们大家讲故事,你也会成为一个非常棒的‘故事王’的!”。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也中接受了教训,做任何事情,教师应考虑得周全,对孩子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量避免孩子们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幼儿教师随笔:教师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一直以来,幼儿教师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做,孩子才肯听我们的话,我们的班级才能好管理。然而,我们虽然表面上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指令去行动,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真正的感受,忽略了他们真正的需求。
我常常在思考,我已经很努力和孩子交流了,为什么还是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怎么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交流?怎样做,孩子才肯信任老师,同你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其实,我们是很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但是孩子们为什么要拒绝呢?我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我认为,是我们倾听的方法不正确,没有为孩子提供与我们交流的机会,而直接否定了孩子的话,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接受孩子的感受。
教师如果能真正倾听孩子,认同孩子的内心感受,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说出他们内心的想法,与他们产生共情。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倾听孩子,理解他们的感受呢?下面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几点倾听技巧:
一、倾听要真诚、专注,而不能敷衍了事,心不在焉
相信我们很多老师都可能会有下面的体会:
入园时的一个情景:
幼儿:“老师,我昨天帮妈妈洗衣服了。”
教师:“嗯”(边听孩子说话边和另外一个孩子的家长说话)
幼儿:“我把衣服洗得可干净了,妈妈都表扬我了!”
教师:“嗯,老师知道了”(看都没看那个孩子,还是继续着谈话)
幼儿:“老师,你在听我说话吗?”
教师:“在听,在听。”
孩子望着还在一直忙着谈话的老师,失望的走开了。
老师虽然回应了孩子的话,但是看着老师心不在焉的样子,孩子心里会怎么想呢?孩子多么希望老师能够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听听他的话语,分享他的喜悦啊。换做我们那个孩子,我们会怎么样呢?你还会把自己的事情告诉老师吗?还愿意与老师分享你的感受吗?
当孩子与我们说话时,我们应该放下手里的工作,眼睛真诚的看着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很认真的在听他讲话,而不是在敷衍他们,给孩子提供一个说话的机会,也给老师一个倾听的机会。
二、倾听时的简单回应,更利于沟通
在与孩子的交谈过程中,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回应孩子的对话,而不是提问孩子或是提建议地回应,孩子会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因为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是多数情况下,由于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教师的“为什么”“应该怎样”只会给他们增加难度,从而使沟通很难再继续。孩子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愿意和一个逼他们做出解释的人谈话。
在一次美术课上,子浩跑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小雨把我的彩笔帽弄丢了。”
老师:“嗯。”
子浩:“没有笔帽的彩笔会干掉的。”
老师:“是这样的。”
子浩:“你让我们用彩笔的时候一只手拿笔,另一只手拿笔帽!这样就不会丢了!”
老师:“老师是这样说过。”
子浩:“那我回去告诉小雨!”
老师以关心的心态,用简单的句子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倾听中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正和孩子们一起玩跳绳,猛猛突然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齐齐和刘翔打我!”我拉着猛猛让齐齐和刘翔给他道歉,可是没等他们说完,猛猛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于是我抱着猛猛坐到石凳上,他哭了好一会儿,然后慢慢停止了哭泣,对我说:“杨老师,齐齐是我最好的朋友,他经常去我家玩!”我说:“嗯,”他接着说:“他不应该和刘翔一起打我!”我说:“他们这样做你很伤心,是吗?”他使劲的点点头,又趴在我怀里了。过了一会,他对我说:“杨老师,我想自己去玩一会。”我说“没问题!”
我们通常会认为,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你说出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例如,孩子摔倒了,我们通常会扶起来说:“不疼,不疼,一点也不疼”这样的话来安慰孩子,其实这样反而让孩子感觉到你不能理解他的感受,因此反而会更伤心。
四、倾听中学会赞赏孩子
手工课上,秦晴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纸盘画对我说:“杨老师,你看我的画漂亮吗?”我拿过画看了看说:“上面有一道彩虹,你用了六种颜色,粉红色的小兔子好可爱,还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呢!”秦晴高兴极了,说:“老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我一会画完了,还要拿给你看!”
教师用赞赏的语气说出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孩子听到这样的描述后,就能够明白老师在赞赏自己。教师把孩子好的行为去体验并详细的描述出来。与简单的说一句“真漂亮”“你真棒”相比起来,孩子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你在很认真的倾听他的讲话,在意他的行为,从而愿意和老师交流。
爱孩子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技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与孩子交流过程中的点滴,用心去倾听孩子,理解他们的感受,与他们产生共情。这样,孩子们才会愿意把他们的“小秘密”“心里话”告诉老师,把我们当成他们可以说悄悄话的朋友,从而加深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感情,让我们和孩子之间零距离,倾听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