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跟孩子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发布时间:2021-02-05 幼儿园安全远离陌生人说课稿 幼儿说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许多父母都会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和陌生人有所接触对儿童发展是有益的。所以对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与陌生人互动。
为此,今天为父母们找到了以下平衡的建议:
1、让孩子知道,谁是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告诉孩子,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过来,说要给他/她一些小零食,或者要求帮助(比如寻找走失的狗之类的),必须大声地拒绝,并且马上跑开。另外,绝对不可以上陌生人的车。
2、教会孩子,要根据人们的行动来判断他人,而不是外貌。
3、有一点可能很重要:教会孩子相信他们的本能。告诉他们如果感到不对劲,就算说不上来为什么,也要马上跑开。
教会孩子,当他们觉得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以摔东西、尖叫等等。如果有陌生人试图强迫他们,要大叫“救命!我不认识你!”或者“救命!这不是我爸爸!”。
4、尽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去上学都最好能找到一个同伴。
5、找到“安全地带”。
带孩子出去的时候,把那些紧急情况下他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告诉他,比如警察岗亭或者消防站,让孩子明白如果发生意外,哪里可以求助。教会孩子不要去“危险地带”,比如黑暗小巷子、茂密的丛林等。
6、如果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该怎么办?
告诉他去找穿制服的人,比如警察、保安。如果附近没有穿制服的人,或者带着孩子的人。
最后,仍然要提醒他们相信本能:如果他们感到不太喜欢眼前这个人,那就跑开去找别人。
另外:
父母们不太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陌生人伤害。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并且告诉孩子们,在别人越界的时候,他们该做什么。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了?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我说话了呢?”现在不少家长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
大多数的孩子成长到某一个阶段,会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而对父母的说教感到不耐烦,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同龄的孩子说的话简单易懂,不会讲些大道理;而老师、父母总是喜欢说些指责他们的话,所以无形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后也就敬而远之了!
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是一件难事。
试着用他们能懂的简单道理,教他们明辨是非就对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想法,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
一般家长工作都非常忙,而查阅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那么,下面几个要领也许有帮助,不妨一试!
(一)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
孩子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这时,父母可以间接方式询问,让孩子说出心事。倘若孩子不肯说,不妨写便条、书信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动不动就责备孩子,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把情况告诉你。等了解情况后,父母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他说:“我了解你的心情,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我是这么解决的……”这样才能让孩子认同你的看法、想法。
(二)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孩子:
孩子有时会和父母商量,希望父母同意让他参加某些活动,这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等的立场,为他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以强制的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不要想当然地命令他怎么做。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纳他的看法和想法。
(三)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你的想法:
看到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或听到孩子说错了一句话,父母通常会生气地斥责。但是,这样的效果反而不好,会引来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倘若你改变了口气,对孩子说:“听着,只要给我三分钟就可以了。”“我只说一分钟,好吗?”撤除他的防卫线,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可以不要……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刚刚讲的那句话……你不会让我失望,对不对?”尊重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同等的地位,孩子会感觉到他被期待、被尊重,也会下定决心改正偏差行为。
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把心事告诉家长和老师,只是担心会“惹”来责骂。因为没有掌握交流方法,家长和和老师往往丧失了很多与孩子们“交心”的好机会。
以上的三种方法,建议家长和老师可以试一试!
跟孩子应该好好说话
跟孩子应该好好说话xx爸平时对xxxx真是尽心尽力尽责的,xx喜欢吃什么他会精心的准备,陪着一起做手工,一起玩角色扮演,平时的接送几乎都是他,不可谓没耐心或照顾不好,但他的情绪却并不总是管理的那么好。
昨晚,我跟xx都洗漱、刷牙完毕上床,准备讲了故事睡觉了,xx爸在书房电脑上看电视,xxxx想再吃点零食,充分沟通后xx还是表达着非常想吃,我便同意让她自己下去吃,吃完后直接喝水、漱口,不再刷牙了,于是她便自己下床去找她那零食,零食盘里没她想吃的那种,我想起我包里还有一小包,让她去我包里拿,xx爸可能听到声音了便到客厅,看到xx刷完牙要吃东西,便大声训她:“总是晚上睡前要吃东西,那还刷什么牙呀,买那么贵的牙膏干啥?穿这么少,感冒了就得去医院,看是谁难受?------”说了一大堆,我一看那情况,赶紧从床上下来,帮xx妞从包里把那小零食拿出来,用眼睛制止xx爸继续下去,拉着xx妞上床,好好拥抱着,当时是真的心疼孩子,xxxx委屈的撇着嘴,眼泪在眼中打转,紧紧的抱着我,我用手拍拍她,好一会儿情绪平息了,她跟说:“爸爸是不是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喜欢吵他,他现在跟他们一样,不会好好说话?”我笑笑说:“有可能吧!你爸很爱你,你也知道,但他的情绪管理一直不好,有时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弄弄就发火了!他是担心你穿的太少感冒,也担心你刷完牙再吃东西长驻牙,会牙疼!”xx妞点点头,开始做鬼脸吃东西了。xx爸也许是之前跟我在一件事情关点上不一致,当时有说过两句,我没在意那么多,正常带xxxx准备睡了,他自己情绪上还没调整过来,xx妞这情况上就发作了,唉!有时真是大人的问题!
对同一件事情上,大人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同,容忍程度便不同,xxxx之前也有刷完牙又吃东西,当然,这样的做法并不好,如果能好好跟孩子沟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的那顿吼,只让xx妞觉得爸爸态度不好,对她发火了,她做错了,具体哪儿不对她并不明白,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吗?
第二: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孩子不是出于自身本意行事,而是查看他人的脸色,习惯后便成了一身的奴性,少了自我的内在肯定和自信心,更少了创造能力,他更多的是看他人的看法而非自我的想法。
第三:会对亲子关系造成极大的伤害,孩子会认为只有做的事情符合父母的心意才会爱他,心里有事儿也不敢轻易跟父母沟通,青春期将会更加叛逆。
第四:给孩子的所做的榜样是:发火是解决问题的最方便的方式,许多妈妈说自己孩子总爱发火,脾气不好,请问:您平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的?
在育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成长,远比看许多育儿书更重要,比关注婆婆是如何喂养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对不?
不要跟孩子玩幽默
当父母使用讥讽的言辞拿他们年幼的孩子来开玩笑的时候,孩子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吗?
按照加拿大一位研究者的看法,这不太可能。她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要满10岁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讥讽可以是有趣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彭妮佩克斯曼说,这一结果具有广泛的意义,关系到从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到如何理解欺凌弱小行为的一系列事情。
过去6年中彭妮佩克斯曼一直在对讥讽行为进行研究,她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孩子到5岁时开始能领会最简单的讥讽,对讥讽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但直到8岁时他们还是不能感觉到其中的趣味。因此,(在说者与听者之间)还是有一种隔阂。他们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与所说的话相反,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幽默。”
此外,10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总是会把讥讽的言辞当真,哪怕它是出于幽默的用意。
人们还不完全了解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理解讥讽言辞的方式,但彭妮佩克斯曼说,相关因素可能包括这种言辞在家庭中出现的次数、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等。实际上,由于儿童电视节目都是出自成人的手笔,其中的大部分幽默对其目标观众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妈妈写给儿子:这10句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导师。最近,看到一篇母亲写给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孩子的信,字里行间是母亲在人生问题上给孩子的金玉良言,一起来看看!
写这信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你正站在人生节点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时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开启。
第二,有些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第三,彼此约定:我们好好工作,你好好读书,谁也不让谁操心。
01
不管大小,一定要有目标
人可以没有伟大理想,但不能失去目标。我们都知道学习辛苦,但孩子,你也应该明白,上课、作业、考试,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
多年之后,我希望你感激现在这个拼尽全力的自己,而不是徒然悔恨。
02
用心打磨自己的性格
在家里,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皇帝,但在学校,“皇帝”太多,没人有义务处处照顾你个人的小情绪。
即便你的成绩优秀、才艺出众、表现出色,能够让人真正喜欢与你交朋友的,依然是你的热情、善良等等好品质。
03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在学校,学习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好却体质差,这是顾此失彼。
有人说,人生在世总要被比来比去,10几岁比成绩、20岁比学历、30岁比能力、40岁比阅历、50岁比财力、60岁比体力、70岁比病历……
但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要比身体!所以,儿子,好好锻炼吧!
04
坚持,坚持,再坚持
一个人的未来由知识、能力、态度决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增长,而态度却由习惯养成。你在良好习惯培养上,有时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现在,端正态度还来得及。未来,我希望你所做的一切,是既利已又利人。
05
既不自傲也不自卑
在你的一生中,也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爸。不要以为世界少了自己,地球就转不了,不要以为个人渺小,就自我放弃和抛弃。
06
朋友是能和你一起哭的人
如果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前行,那么你一定是幸运的。不妨找一些比你强大、比你优秀的人做朋友,这样能够激励你奋进。
当然,还要记住,朋友要以诚相交,在朋友落难时,要尽自己所能施以援手。与自己一起笑过的人易忘记,与自己一起哭过的人最难忘。这就是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07
爱情那些事,适合就好
早晚有一天,你是要谈恋爱的,我以过来人身份忠告:花前月下漫步总是美好的,甜言蜜语更是迷人,可别忘了现实中还有风霜雨雪。
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就这样的心理,就好。
08
父母的这些小心思
为人父母,谁都渴望与子女的距离短些,但随着儿女的成长,属于你们的天空肯定会越来越广阔,与父母的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也肯定会越来越远。做父母的,当然特别在乎自己到底能够占据儿女多大的天空位置!
因为,父母的天空与儿女的天空恰恰相反——随着一天天老去而变得愈来愈小。我凡人百姓,同样拥有大众情怀,同样在乎你是否常在身边。儿子,父母的心,你是否读得懂?
09
永远不要去计较得失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得意,也不可能永远失意,得意时,你要清醒,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比自己厉害的人,要记得自己的渺小;失意时,不退缩,坚持下去:过去是怎样走过来的,现在就怎样走过去。
10
家,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亲人是缘分,这辈子,即使无法与你一路伴行,但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总会想着为你遮风挡雨一程!即使无能与你一路并肩作战,但在艰难险阻的时候,总会想着与你一同分担苦痛!
这辈子,无论我们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
3个问题测出你会不会跟孩子说话!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要先问你这样三个问题:
1、关掉所有的通信设备和娱乐设备,让孩子知道你用百分百的关注陪伴他们,你隔多久这样做一次?
2、你觉得孩子信赖你吗?为什么?
3、当你取得孩子的注意力的时候,你听的和说的一样多吗?
如果这三点都没有做到,那么不要去埋怨孩子不跟你沟通,事实上是你自己拒绝了沟通的机会。
我家辰辰也是个倔强孩子,小男孩到了他这个年纪,总爱跟爸妈闹别扭,明明藏了小心事,问也不说,问急了,就往自己房间里躲,在被子里一滚,把自己裹成个蚕宝宝,嚷嚷道:“别问了,别问了,我要睡了!”
现在哪里就到了睡觉的时间!我也不戳穿他的小谎话,就拿了杂志,坐到了他的床角,边翻翻杂志,边看着他睡觉。
果然,过不了一会,辰辰就从被子里扒出个小脑袋,盯着我看,“我要睡觉了。”
我就笑着说:“妈妈好久没陪辰辰了,今天妈妈看着辰辰睡觉。”
辰辰噘着嘴不吭声,接着就不理我了,闭着眼装睡觉。然而,他在床上翻来覆去好一阵,终于忍不住了。
辰辰睁开眼,看见我还坐在床沿,就有点不好意思啦,他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妈妈,我要告诉你一件事。”
我微微笑,好戏终于上来了,原来我们家辰辰打算给漂亮的小班长写情书啦,可是他作文没峰峰写得好(峰峰也喜欢班长),正发愁呢!
才读小学二年级的傻儿子情窦初开啦?都知道给漂亮班长写情书啦?人家看得上你吗……好吧,这的确是件大事情,懵懵懂懂的情感最需要爸爸妈妈合理的引导,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后果难测,也许在小学还不会有什么,等大一点,到了初中高中,可能就有严重的后果了。
我庆幸今天自己坐到了儿子的床沿,让孩子自愿跟我讲出了他的这个小秘密,我相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我们也能通过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说,一定不要跟孩子有沟通障碍!
当你和孩子有沟通障碍的时候,找个他在房间的时候,在他床边坐着。安安稳稳地坐那儿就行!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拥有全世界的时间似的,在周围营造出宁静祥和耐心细致的感觉。这是你全心全意把注意力分给孩子的时间,等待他做好准备。在孩子愿意开口和你说之前,你可以拿本杂志翻翻,消磨点时间。最终,他肯定会屈服。
下面是可以猜到的事情经过:
1、无可避免的,你的孩子肯定会大叫:“到我房间来干吗呀!出去出去,这是我的房间!”不要就此罢休,这或许是他的房间,可是,付房钱的可是你哦
2、把你驱逐出房间的意图失败后,他会无视你。没关系,反正你有的是时间。
3、最后,孩子终于说话了。少安毋躁——肯定会的。
4、见机行事,说话要当心,这可不是你说教的时候,是你倾听的时间。
5、谈话最后,孩子很可能会就他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寻求你的指导。
你坐在他们的床边,这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就是“我是你妈妈,你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没有什么电话比你更重要,没有什么电视或者邮件比你脑袋里想的东西更吸引我”。
试试吧!爸妈们!每次都奏效。每次你都能有新发现:孩子最近的生活有什么新动向?经常尝试的话,你的孩子可能嘴上不承认,但真的会期待这样的谈话!
我们实际上是怎么做的呢?
1、一下班就催着孩子吃饭、写作业、洗澡睡觉,根本不留谈心的机会?
2、发现孩子有事瞒着自己,心里就着急,非逼着孩子说出来,最后爸妈和孩子都又吼又叫不开心?
3、孩子不想说,不想说就算了,根本不管?
别做这三种父母!多跟孩子交流,更要注意交流的方式,孩子实际会乐意跟你交流,他也期待爸妈全身心的关注!
做个好爸妈,隔三差五就坐到孩子床沿上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和孩子分享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