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每天三个拥抱表达对孩子无尽的爱
发布时间:2021-03-01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拥抱的交流方式,对于孩子与家长之间感情的培养相当重要,下面一起来看看每天如何给孩子三个拥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先说早晨第一次拥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开始于妈妈的唠叨和指责之中:“你怎么搞的,这么慢吞吞的。”“你怎么只吃这么一点?”“你到底是缺了哪根筋,丢三落四的。”……这些情绪化十足的负面言语,只会让孩子不舒服,从而影响他一天的情绪。
其实,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或是任性、发脾气,也不妨先给他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你的拥抱中稳定下来,然后再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刚才你的书还在沙发上,装进书包了吗?”“我们一起抓紧时间,这样就不会迟到了。”这时哪怕你再唠叨,孩子也乐意接受。美好而快乐的一天便由此开始。
再谈谈傍晚第二次拥抱。
傍晚回家了。见到孩子,许多妈妈会边干家务边机械地问:“今天在幼儿园(学校)过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样的干脆:“好!”他其实是拒绝了你的询问,因为他觉得你并不重视他。
所以,无论你手头有多忙,请放下手里的一大沓报纸或水淋淋的青菜,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会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他会觉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他的身上,从而乐意和你分享他的快乐与烦恼。
“你看起来很高兴,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或“宝贝,你好像不太高兴,有什么事情能告诉妈妈吗?”诸如此类的开头,会让孩子觉得你了解他,而孩子所希望要的只是被了解。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话,是对他倾吐襟怀的最好鼓励。
第三次拥抱,可以在孩子睡觉前完成。
不少父母忙于事业家务,恨不得早点把孩子哄上床。但其实,孩子会从你敷衍的态度中看出你的不耐烦,然后又用同样的不耐烦来对付你。
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可有没有很多陪伴孩子,其实,只需要在孩子临睡前在他床边坐一坐,给他讲上一两个故事或几句亲热的话,末了再给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孩子就很容易带着你的关爱进入甜美的梦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的关爱来自父母的拥抱
正如宝宝胃肠如果缺少了食物就会感到饥饿一样,他的皮肤缺少父母满怀爱心的抚摸,也会感到“饥饿”。胃肠的饥饿,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成长;而“皮肤饥饿”则会妨碍其智力的发育。
或许下班时候的挤车、塞车,让你回到家里已一身的疲惫,没有兴致去把孩子;或许晚饭之后,你还有外语要读、论文要写,没有时间去抱孩子;或许你认为孩子有保姆去带、有爷爷奶奶在哄,孩子不哭不闹,玩得好好的,没有必要去抱他。你可能还想,孩子吃得精细营养,玩得高档新潮,已经生活在甜蜜之中,父母是不是常抱孩子,恐十自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正如宝宝胃肠如果缺少了食物就会感到饥饿一样,如果很少有人去抱他,他的皮肤缺少父母满怀爱心的抚摸,也会感到“饥饿”。胃肠的饥饿,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成长;而“皮肤饥饿”,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会妨碍其智力的发育。“皮肤饥饿”与智力发育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与神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
皮肤“饥饿”的恶果
印度狼孩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狼孩被救出之后,虽经有关部门用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教师对其进行艰苦耐心的教育,终归不能回到人类让会,其智力一直停留在婴幼儿的水平上。有学者说,其原因除了他婴幼儿时期与狼为伴失去了与人沟通的机会之外,还因为在其智力发育的关键期,没有谁去抱抱他、摸模他、亲亲他,使其皮肤一直处于“饥饿”状态有关。
我国一位心理学家普调查过一个偏僻山村的育儿状况。这里的村民文化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国己经成立了50多年,竟没有一个人走出小材考取高中以上的学校。
经过他细心的研究,发现这与他们陈腐的育儿方法不无关系。这里祖祖辈辈采用“沙缸育儿”的办法:由于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到田间劳作。无暇照看孩子,便将小儿放到沙缸之中,任其屙尿,使之渗入沙中,致使孩子整日里只能与猫狗为伴,没谁去抱抱他。除了经济因素外,缺少父母的爱抚,孩子的皮肤长年累月遭受“饥饿”也是其智力发育所需的“营养”匿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9年,美国神经科学协会会议上曾有多篇论文证实:婴儿如果缺乏父母的抚爱,皮肤经常处于“饥饿”之中,对日后智能发有会产生严重的不良生物化学效应。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皮肤的抚摸有助于适度地产生一种激素,而这种激素有利于婴儿克服烦躁的情绪。这种激素又与大脑司职思维和记忆的部分相联系。缺少父母的爱抚,婴幼儿体内这种激素的分泌就会受到阻碍,往往使其智力的发育受到影响。日本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抱抱孩子、抚摸孩子,能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为其智力的发育起到催化作用。如果孩子生下来,就失去了与父母的皮肤接触,在其成长过程中会表情冷淡、性格孤僻,并难于和别的孩子交往。
抚爱孩子的技巧
1抚摸孩子的手。有句俗话是”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话早己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大脑的不同区域掌管着人体的不同部位,换句话说,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在大脑中占有或大或小的位置。而手在大脑中所占的范围比人体的任何部位都要多。既然小小的一双手要大脑中那么多的领域来支配,那么,运动手掌与十指也必然会使大脑的神经受到刺激,得到锻炼,这就是手巧与心灵息息相关最坚实、最有说服力的生理基础。所以,抱孩子的时候,要多多地抚摸他的手,舒展他的手,牵拉他的手,把握他的手,亲亲他的手,用脸去慰贴他的手。另外,做父母的应多和孩子做一些抚摸小手的游戏,像”斗斗飞“、”拉大锯“、”挠一挠“等等。
2多摸摸孩子的头。头皮距离大脑最近,常摸摸它,不仅可解决”皮肤饥饿“,而且抚摸孩子的头,还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孩子受到什么惊吓,或是受到点什么委屈,摸摸他的头,会使他很快镇静下来。
3多贴贴孩子的脸。多贴贴、亲亲孩子的脸,也有助于结他一个好情绪和好兴致。脸部的神经最发达,多爱袄他的脸,让他眉宇舒展,表情开朗,嘴角甜甜,’会心微笑,长久会带结孩子一张坚毅,漂亮的脸。
4抚摸孩子的肩膀。孩子做出点让大人高兴的事,或是做出他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时,别忘了拍拍他的肩膀、拍拍他的屁股,以示赞赏与鼓励。以肌肤相亲的方式赞赏孩子、鼓励孩子,往往比浮泛的语言还来得有力,更容易滋润孩子的心田。
5每天可给孩子做一至两次的全身抚摸。可边抚摸边哼些儿歌,让孩子在融融的慈爱中接受父母轻轻的爱抚。抚摸的顺序,先让孩子仰卧,从头脸开始、然后腹部四肢。大一点的孩子,再让他俯卧,也是按从上到小的顺序轻轻的抚摸。抚摸让孩子感到舒服、畅快为原则。
常抱的孩子聪明
抛开别人的事例,大多数家长在这方面恐后也都有自己的体会。孩子受到点什么惊吓,一脸的惶恐,这时妈妈会摸摸孩子的头,摸摸孩子的耳,同时温和亲切地对孩子说:“摸摸毛,吓不着;摸摸耳,吓一会”,孩子会很快平静下来,露出甜甜的笑容。再比如,孩子用积木搭起的大楼轰然倒塌了,此时他可能是一脸的晦气,满肚子的沮丧。如果这时你能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用坚定的口吻鼓励他:“好儿子,重新来!”他会重新焕发起玩的兴致他成功后,家长们通常拍拍他的屁股,或是吻吻他的脸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有人说“常抱的孩子聪明”,说的也是抚摸皮肤与智力发育之间的关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明科此,做父母的就应常抱抱孩子,常抚爱孩子,这也是早期教育的内容之一。早期教育,说实了,就是启迪孩子的心灵,开发孩子的智力,其基本点是开发孩子的大脑。经常抱抱孩子,经常抚爱孩子,便是对大脑的开发,可促进其智力的发育。
请拥抱你的“熊孩子”
家有“熊孩子”,父母是时刻都不能省心的。对于处在3-12岁的孩子来说正是好动的年纪,这不免就会给家长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些许的“麻烦”,着实是件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对于“熊孩子”,家长们请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怀,让自己的家庭充满爱,毕竟家才是我们休息心灵的港湾,不要泯灭孩子的天性,张开手,拥抱你的“熊孩子”吧!下面,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家长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章来自作者——浮云听风原创,请勿
【文章分享】
借着国庆假期,我读完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那本《为何家会伤人》,感觉受益匪浅,其实,在刚刚读完第一章时,好像是被人点到了任督二脉上的大穴,整个人都随之一震。
为何家会伤人?这是一个好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被这个问题问住,家不是所谓的归宿和避风港么?可是再细想,有的时候,的确我们也会有想要从家里逃离的念头。这是为什么呢?
“来互相伤害呀”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来互相伤害呀”,品一品,其实这话挺有意思,看似调侃,实则却道出了本质: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互相帮助和取暖,而是有意无意的互相伤害。
武志红曾在天涯论坛发表过一个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反响非常强烈。
这个帖子看似和我们的基本认知甚至是和我们的三观是相悖的,但是读后却不得不说,它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总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因此似乎注定了“爱”这面旗帜在父母这里能够屹立不倒,可是,要知道,有多少个家庭,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在伤害孩子,却仍觉得自己是伟大的,无私的。
想必会有人反对,认为这些都是个例,个别变态的家长,以爱之名,折磨孩子,虐待孩子,而多数家长都是正常的,并没有伤害孩子,是真的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我多么希望,这是真的……
然而,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当你的孩子淘气闯祸、任性不听话时;
当你的孩子不听讲,不写作业,被老师告状时;
当你的孩子学最基础的东西,可学了好几遍还是不会时;
当你的孩子第一次撒谎被你发现时;
当你的孩子和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被对方家长找来时;
当你的孩子迷上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就是不学习时;
当你的孩子……
当这些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
这么说也许你不信,但,遇到以上情况,多数家长的处理方式,其实,就是在伤害孩子……
“摧毁熊孩子”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讨论的很热闹,拥有两万五千多关注量:“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类似如何摧毁熊孩子的问题似乎都挺火爆,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个与此唱反调的问题:““摧毁熊孩子”这种病态问题为什么能一直被推荐?”,而它的关注量却只有50多,并且回答的内容里仍有一部分是如何治熊孩子,甚至还有抨击题主的。
于是,一个问题随即涌上心头:熊孩子该拥抱还是该摧毁?
为此,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熊孩子”这个词,在百度百科上,对熊孩子的定义是: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
由此显而易见,在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使得孩子变为熊孩子的根本原因,那么,当您下次再抱怨家里怎么有个熊孩子时,请反问自己,家里出了个熊孩子该赖谁?是熊孩子还是自己?
熊孩子养成记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对于初来乍到、白纸一般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随便一个小事都可能激起孩子无限的好奇,因此,探索,即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探索,是一件毫无头绪的事情,没有步骤,也没有方向,因此父母以及家人的陪伴与指引就成了探索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行的方向。
可是,有一些父母或长辈,要么过于溺爱,觉得孩子还小做什么都没关系,要么就是太偷懒了,没有在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探索时及时的加以制止和修正,于是,孩子便认定此路通畅,于是,从此大胆前行,也由此走上了熊孩子的奇妙旅程。
每个孩子降生时,都如同一个刚刚落入凡间的纯洁的天使,安详宁静,笑颜盈盈。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如果说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么,熊孩子长成之路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慢慢蜕变成熊孩子后,真正该受到责备和斥责的,是孩子吗?并不是……
曾听到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小的孩子,甚至可能还不懂自己说的是什么的时候,某一天突然学着大人的样子说了一句脏话,这时,家长的反应是什么?居然是觉得很有意思,就笑了,且在笑过之后,也未加任何的教育和制止。而这样的反应只能让孩子明白,这么做是好的,可以让大人笑的,于是,重复并将其发扬光大就会成为孩子心中正确的方向。
请拥抱你的熊孩子
有人说,学前的孩子熊,那是调皮,那是淘气,觉得可爱,可以适度放纵,上学后的孩子熊,那是恶劣,那是问题,觉得惹人厌,必须严厉管教。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只想问两个问题:
1.是谁告诉您孩子探索的天性到了上学的年纪就自动停止了?孩子就已经对世界和人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别忘了,18岁才成人啊,成人前就算到了初中高中,他们也仍就是个孩子。还是孩子,探索就是他们的天性,探索就代表着会朝着各个从未涉及过的方向进行尝试,而此时,仍然需要家长的陪伴与指引。
为什么家长容易觉得熊孩子越大越招人厌呢?那是因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能力逐渐增强,可探索的方向也越来越广泛,也许从很小的时候只能探索:香蕉和苹果哪个更甜?慢慢开始变为:我想要那个玩具,使劲哭的话妈妈会不会答应?再到后来:忘了带作业编一次瞎话会怎么样?再随着成长,也许能探索的便是抽烟和喝酒哪个更刺激了。其实,对于孩子,甚至是对于成年人,探索的本质没变,只是探索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因此闯祸、给父母添麻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2.小时候熊孩子犯熊脾气您觉得可爱不管,大了以后熊孩子犯熊脾气,您还管得了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的养成之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后万分痛苦,怎么管教孩子都几乎不起作用,那是因为家长早已错过了与孩子一起养成教育和被教育,引导和被引导,以及双向沟通的黄金时期,已经无法有效的管教孩子。然而,家长前期的放纵欠下的债,迟早,还是要还的。
因此,家有熊孩子,若怪只能怪这一路走来家长的懈怠和放纵,可是太多太多的家长却又将所有的责任反推到孩子身上,无法为自己辩驳的孩子们,似乎就成了此事起始和终止处的双重受害者。
如此说来,各位家长,你们是不是欠自己的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呢?回到家里,抱一抱你们的熊孩子,告诉他们:不怪你,是我错了。
拥抱你的熊孩子吧,和他一起慢慢去揭开这世界的面纱,去领略着世界的精彩吧,他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父母的拥抱孩子的需要
打雷会引发地震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却不一样。孩子看似稚嫩的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爸爸妈妈的拥抱和耐心解释,能让他们从对地震单纯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积极的、关心别人的阳光里。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把锤子、螺钉、饥渴、死亡,全都抛在脑后。在一颗星球上,在一颗行星上,在我的行星上,在地球上有一个小王子需要安慰。”——《小王子》
这几天,广州电闪雷鸣,连降暴雨。王女士8岁的女儿问她,打雷会地震吗?她意识到,地震对女儿的影响,可能比自己想象得大。在这之前,白女士已经告诉女儿一些和地震有关的知识,为什么她仍然会有这样的问题呢?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她明白?
孩子普遍感到不安全
看电视、读报纸、问爸爸妈妈,这些天,孩子得到了不少地震的消息。从这些消息里,他们知道地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会伤害很多人。中山三院心理科关念红医生指出,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恐惧会多一些。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并不奇怪。反应比较激烈的孩子,还会害怕一个人待着;原来能做的事,现在却不愿意做了;身体不舒服,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反应,都是因为孩子觉得不安全。作为家长,当孩子有害怕的想法时,首先要告诉他,害怕是正常的,每个人看到这样的事,都会难受。同时,王医生强调,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我们生活的地方,现在不会发生地震。
多一些拥抱多几次解释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但他们可能完全不吃这套。相比之下,拿一张漫画给他讲故事,做游戏,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关医生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真实的环境里,说一些避震自救的小知识。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应该多有身体接触。不仅要耐心的听孩子讲,他对地震的看法,还要多抱抱孩子,让他体会到切实的安全。
孩子对地震的害怕,可能隔几天,就冒出一个想法。关医生说,对孩子来说,可能要解释好几次,他才能慢慢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放下对地震的幻想。所以,不要喝斥孩子,用一句话打发掉。像“别老想着地震”这样的话,尽量少对孩子说。
另外,孩子问的问题,也许每次都不同,家长要看具体的情况。对王女士来说,除了告诉孩子地震是怎么回事,还应该告诉她,打雷和地震,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
如果孩子对地震的恐惧持续时间长,超过了两周,并且通过上面的这些方法,都无法缓解,应该立刻带他们去找心理医生,尽早恢复。
从积极的角度了解地震
想让孩子多了解地震,但电视、报纸的画面,有时候自己看了都受不了,怎么办呢?关医生提醒,和地震有关的直播节目,比较震撼人的画面,少让孩子看。看一看新闻报道,了解一下进展就可以了。
让孩子了解地震,多从正面积极的方向,更加有益。比如,大家正在努力的救助伤员,为灾区捐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另外,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关心。比如,给灾区的小朋友写卡片,画画,用实际的方式来关心别人。
自救意识很重要
有的孩子还担心,如果上课的时候发生地震,爸爸妈妈会来救自己吗?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一定会去救你的。”关医生指出,家长这么做,的确能让孩子安心。但同时,也要向孩子强调,自己赶到学校,需要花些时间,在这之前,一定要先保护自己,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应对孩子哭闹,用“妈 妈抱抱”
应对孩子哭闹,用“妈妈抱抱”最近真是被**搅得头疼。不爱吃饭,爱吃零食;不愿回家,想去游乐园;不想“讲礼貌”,只爱动“拳脚”……如果不满足他的意愿,他自有绝招:哭和闹!
昨两天,我“可怜”他天气冷,一整天都呆在保姆家,缺少了活动和游戏时间,于是答应了他去淘气宝的要求。他高兴得了不得,在那个小小的淘气宝里玩滑滑梯,发现穿着袜子没法反着蹬上滑滑梯,他竟然“心生一计”,一屁股坐下来,把两只袜子分别一抹,再往我手中一塞,好家伙,这下上那滑滑梯可方便了,他三两下便爬到滑滑梯上溜下来。玩了近一个半小时,我发现他内衣都汗湿了。心想,这次总算玩过瘾了吧?
不想他在回家路上就提出新要求了:“我要吃糖妈妈!”
“哦,你想吃糖。”我回应。
“给我吃糖!”他有点急。
“对不起啦,今天没有糖吃。一会要吃晚饭了,妈妈给你煮鲜美的鱼汤!”
“我就是要吃糖!”小家伙开始动用哭闹了。
我原来以为,今天带他去玩得开心了,他会“讲理”得多。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他为了这颗糖,闹腾了足足二十来分钟。那会老猫不在家,时间也近晚上八点,我急着要在厨房煮汤好给他喂睡前餐。**这么哭啊闹啊,我实在是有些心烦。两三次,都想爆发。可是,我终究是忍耐住了。(赞自己下!)一再地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想吃糖,但今天肯定没糖吃,你闹也没有用。别哭了,我给你开电视,你看会动画片吧!”
**继续哭。而且显得伤心。还有点害怕。因为我虽然没有发脾气,但是说了句:“**,妈妈很想发脾气了,请你别哭了,说过了,今天不吃糖。”
**走出厨房,想去看电视。可是又有点不甘。他又更大声地哭了起来:“妈妈,我要吃糖呀!”
我忽然意识到,他的难过是真的难过。吃不到糖他难过,更难过的是妈妈显得“太无情”了。于是我把他抱起来:“来吧,让妈妈抱抱!”
**在我怀里又哭了一会,渐渐安静下来。不再提吃糖的事。
我知道很多人看了我这篇博客,又会觉得:你这样带孩子,多累啊!孩子就是孩子,有那么多事么?也未免太细致了吧?
其实我想说的只是,孩子哭闹,一定事出有因。而且更大的可能是心理因素。一般来说,应对哭闹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爱。
用“妈妈抱抱”,来代替“糖”;用“妈妈抱抱”,来代替“训斥”,用“妈妈抱抱”,来代替“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