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妙招教你应对家里的小赖皮
发布时间:2021-03-19 幼儿园三国历史小故事 简短的幼儿小故事 三月三活动方案幼儿园两岁宝宝的语言发展状况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他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宝宝“赖皮”无非是某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当你确实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切忌强制性地压制,不妨采取注意力转移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后,宝宝才能平息情绪,此时你最好认真倾听、了解宝宝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当然,也必须做到尊重宝宝的合理要求,这样,宝宝才会慢慢学会正确表达需要的方法。
冷处理
如果宝宝“赖皮”时间过长,转移注意力法不成功时,就应采用冷处理。家庭所有成员必须离场,态度一致,不然会让宝宝更加“赖皮”。当宝宝停止耍赖时,所有人都要给予表扬,让他意识到所有大人都喜欢不“赖皮”的宝宝。
日常生活中也要多给宝宝情感关注。有时宝宝需要的不一定是他所想要的物品,或许只是想让你亲一亲、抱一抱,感到自己被重视而已。
与宝宝进行协商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平等、民主、充满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使宝宝心情愉悦、性格开朗。遇事多和宝宝商量,使他从小学会用语言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宝宝克服暴躁的情绪,减少哭闹、耍赖的行为。也可以考虑与宝宝一起制定规则:任何家庭成员发脾气都得不到奖励,并会失去某一次机会,如看喜欢的电视、吃好吃的食物等。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三个小妙招教你如何夜间哄觉
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就没睡过好觉。比如有不少妈妈在网上抓狂地求助:
娃晚上会醒两次,2点左右一次,5点左右一次,每次都大声嚷嚷55555。要么就得抱起来哄哄,2-3分钟以后睡着了再放下继续睡。要么就是嘬吧嘬吧奶,稍微一嘬吧就睡了,所以感觉应该不是饿了要吃,就是需要安抚而已。怎么训练他自己能接觉睡整觉呢?
白天不谈了,半个小时必醒,需要抱哄接觉,睡眠总量一直不达标。从两个半月开始,夜里一个小时一醒,不是饿,抱哄放床接着睡。现在四个半月,发展到四五十分钟必醒,不抱哄就小哭变大哭,不理他就嚎半个小时不睡,这是夜里啊!!!
相信有此疑问的不在少数。为什么我的宝宝晚上醒来就要抱着哄,而别人家宝宝晚上醒来可以不哭不闹自己睡过去?
如果宝宝能不依靠家长的帮助就能自己入睡,那么他就get了一个技能,叫做「自主睡觉」,掌握该技能的宝宝即使半夜醒来,通常也能无需他人帮助就睡回去,自动接觉。
大约60%的宝宝在6个月时就能做到这点了。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让宝宝自己睡眠会掉母子之间的好感度,事实上,只要在宝宝醒的时候,你足够关心他,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更小的宝宝可能还做不到睡整夜或者自己接觉,不过,家长可以在宝宝出生的3-4个月开始,逐步做好下面这3点,这样当你宝宝再大一点,就能很快睡整夜觉了。
帮宝宝形成昼夜感知
在宝宝困得迷迷糊糊时就把孩子放婴儿床里。
每天让宝宝在固定的时间吃、玩、睡。
宝宝在3-4个月时,睡眠会逐渐形成规律,很适合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当然,实际操作的时候也有一定弹性,像宝宝吃着吃着就睡着了,或者当宝宝不安的时候你抱着摇着把孩子哄睡,如果只是偶尔几次,那也是可以的。
下面依次介绍这3点。
1. 帮助宝宝形成昼夜感知
宝宝刚出生时,是分不清白天和夜晚的,所以新生儿可能会昼夜颠倒或者睡眠没有规律。但是,你可以帮助宝宝形成昼夜感知。
在夜晚,让宝宝的房间尽可能的黑暗和安静。
夜晚如果需要开宝宝房间的灯,请打开小夜灯或者台灯,不要打开大灯。
晚上如果宝宝哭闹,请以最快的速度哄他或者喂他。
晚上尽量不要陪宝宝玩,只在白天陪玩。
白天如果宝宝小睡,环境也要尽量保持安静,不要特别明亮,但是也不要把窗帘拉得完全不透光。
2. 在宝宝困得迷迷糊糊时就把孩子放婴儿床里
最好在3-4个月时就做到这点。
这样在宝宝困得迷迷糊糊时,他会把睡眠和床(而不是你)联系起来,即使半夜醒来,也能自己放松,沉沉睡去,当他断掉夜奶后,晚上即使频繁夜醒,也能自动接觉。
宝宝每40分钟醒一次是很常见的事情。不会自动接觉的宝宝,常常让家长整夜都不得安宁。
反之如果你一直把孩子抱哄或者奶睡了,形成习惯后,孩子半夜醒来时便会想要你抱着哄他。如果看不到你,他就会哭闹喊叫直到你过来。由于依赖你的帮助才能接觉,他也一直学不会自动接觉。
当然,宝宝学会自动接觉总有一个过程。在过渡期内,家长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给宝宝一些时间去适应和习惯。当你第一次把孩子放在床上哄睡时,它可能会哭闹,但是无论他怎么哭,家长都不要把孩子抱起来哄,至少先忍过几分钟。
家长可以尝试用手拍孩子,直到他睡着。
当宝宝逐渐适应之后,如果你发现宝宝在晚上醒来,不要急着去哄他,看看他是否能够自己接觉。有的孩子可能会哭闹,这时你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几分钟的阈值,如果孩子哭闹时间超过这个阈值,再过去解决他的问题。
3.每天让宝宝在固定的时间吃、玩、睡。
宝宝小的时候是按需喂养,不过当宝宝三四个月时,已经可以形成喂养、睡眠的规律化了。让宝宝每天在同样的时间睡觉、玩耍、进食。这样可以帮孩子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
当你的宝宝睡醒以后,你可以做的事有:
喂食
换尿布
陪玩
宝宝累了,让他继续睡
下面几点也有助于宝宝自主睡觉:
1. 白天小睡要适当
小宝宝白天通常玩10-20分钟就可能累了。这时可以让宝宝小睡。但是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否则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
反之,如果宝宝很累了你还不让睡,有可能宝宝会过于兴奋,晚上也难以入睡。
2. 喂饱宝宝
新生儿一般2-4小时就要喂一次,喂饱了才能睡得更好。
如果宝宝已经吃饱了,但是两个小时还没睡着,你可以再等等。如果还是不行。尝试把孩子放回婴儿床之前,先抱紧他。或者尝试再喂他一次。
有的家长发现,如果在晚上10点到12点之间喂最后一次,那么孩子通常夜晚能睡更久。
3. 断夜奶。
6个月以上的宝宝理论上可以逐渐断夜奶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继续在夜里喂。
但是,尽量不要让宝宝叼着奶头睡,而是在宝宝昏昏欲睡时把他放回床上。
教你几招应对粘人的孩子
教你几招应对粘人的孩子**进入十个月后,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原来送保姆家的时候,他似乎很无所谓,只要有东西玩,谁抱皆可,但是后来却不行,经常在保姆要来抱他的时候,他会拼命地搂住我的脖子,双脚也紧紧地盘在我身上,然后哭。
相比我和保姆的“交接”,考前两天去他姑姑那时的这种焦虑感更加明显。他只要我和他爸爸抱,除此之外不接受任何人。“粘”得不行。甚至我抱着他时,让他站在椅子上一小会,我好喝口水都不行。只要发现我试图转个身或者手离开他,他立即会从他注意的事情中回过神来,紧紧缠住我。他在姑姑那里的一天半里,是他出生至今,哭得最多,表现最不好的一天半。也是在他满月后,第一次让我感觉当妈妈当得疲惫不堪和狼狈不堪。
**为什么突然如此之粘?
第一,**现在处于分离焦虑明显的时期。从过去很乐意和陌生人相处变成现在的强烈抗拒。
第二,姑姑那里,对**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且那个陌生环境非常嘈杂,人来人往,莫说小孩子不适应,就算是我们成年人,长时间处在这个环境,也会感觉很不适。(小超市和麻将馆开在一起,人声嘈杂;门外就是街道,车来车往。)**不喜欢。很明显,只要到那里,他就表现得很烦躁,警惕性特别高。
第三,气候不适应。暴雨、炎热、闷……天气的不好,让大人烦躁,小孩子恐怕更不舒适了。考身上的痱子一直没能彻底消除,一哭便痒,痒了又抓,抓了又疼……
第四,长牙不适。
为了缓解我的疲惫,考的两个姑姑几次强行把他从我身上抱走,试图吸引去别处玩。但是,考并不为之所动,注意一下玩的东西后还是会转过头来找妈妈。而且哭得更加厉害。
事实上对于强行抱走,相信孩子“过一下就没事”的看法,我并不认同。
粘着妈妈或者某个人,在我看来,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只能“盯”着他最相信的那个人来寻找最后的一点点安全感,这是孩子本能的一个反应,而不能说成孩子不乖或者其它。强行把孩子抱开,造成的结果只是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固然有的时候孩子是被新生事物给吸引开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缓解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只是这些感觉被暂时冲淡。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了一些痕迹,他会在有过被强行抱走的经历之后,提高警惕性,表现得更加粘人,更加焦虑和缺乏安全感。
可是,妈妈也不是铁人,我就先是无奈,随之就感觉有些沮丧。当然还觉得很疲惫,甚至烦躁。因此,总得想个办法来解决孩子的“粘人”状态。我的体会是:
第一,在孩子分离焦虑明显期,尽可能不要带他到陌生环境,特别是不要久呆在陌生环境。如果到了陌生环境,一旦发现孩子不适应,可以换到他熟悉的环境中来。
第二,尽可能多地陪孩子。这种陪,不仅仅指妈妈在孩子身边,而且还要有所行动,比如陪孩子玩玩具,带孩子去玩,给孩子唱歌,讲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经常地告诉他:明天,妈妈要上班,你要去和保姆阿姨在一起。我发现,如果白天我自己带他的时间多,他晚上会睡得很好,而且不会频繁找奶吃。虽然喂饭显得不太好喂,但孩子是快乐的。
第三,学会辨识孩子的撒娇行为。我相信十个多月大的孩子懂得撒娇了。我家**会很快乐地玩一阵子,但他也会在玩的过程中想到妈妈,于是一定要找到妈妈,并且会要和妈妈腻一阵。这时候,妈妈别拒绝。孩子只是要“加油”一下。停下手里的活,陪陪他吧,别总是责怪他粘你。
第四,有度地使用“强行抱离”的办法。孩子有时候确实没办法讲理。因为你也不知道他(她)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还会有很多我们一时解读不出的行为和表现,而且,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孩子有时候就是“不乖”,谁让他们是孩子呢?而我们,就因此而疲惫不堪。这时候,只能动用“强行抱离”的办法,好让体力和精力都被透支的妈妈稍微休息一下。但这个强行要有个过程,要有所试探。比如可以由妈妈先陪着孩子玩一玩,说说话,或者喂一次奶,然后再告诉孩子,妈妈要离开一会,过多久来抱你,并且让孩子和准备抱他的人熟悉一下,等等。否则,只会让孩子感觉被伤害,哭闹得更厉害,而且,这一次强行抱离成功了,但下一次可能更艰难。有的人会对我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都照你这种说法,谁有办法?要就要干脆点!小孩子懂什么,一会就忘记了!”那么,我觉得当妈妈的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也许,你会发现,确实和我说的一样。:)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和孩子分离时,渐进性地分离都要比“干脆分离”方法更好一些。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总是生活在焦虑和惊恐之中。
对我来说,也许育儿过程中最累的阶段来临了。还有很多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必须调整状态,迎接挑战。
应对不爱睡午觉的小闹腾的7个妙招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让孩子在统一的时间睡午觉,其实是培养孩子集体意识与集体责任感的一种形式。尽管许多幼儿园每天都安排了午睡时间,但有些孩子却怎么也不愿睡,怎么办?
调皮好动的孩子往往精力充沛,所以,不愿意在作息时间睡午觉。这种想象在幼儿园里很常见。不管什么年龄班级都有这种情况。除了生病不舒服以外,还有的这种习惯就是在家里养成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幼师该如何应对呢?
1、寝室环境不可太花哨。
宝宝突然换了一个环境睡觉,容易被环境中花哨的布置所吸引,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中,所以无法正常入睡,此时应注意孩子们寝室环境的安静与温馨;
此招优点:易掌控、好操作、需要老师积极配合
此招缺点:无
2、睡前不要剧烈运动
睡前大量运动会造成孩子的神经系统高度兴奋、难以平定,此时应注意让孩子在睡觉之前处于一种安静、平和的精神状态之中;
此招优点:易操作、见效快
此招缺点:不宜掌控、需要孩子积极配合
3、创造良好的睡眠气氛
一个好的睡眠气氛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应注意关掉强灯,放些轻柔音乐,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宝宝快速的入睡;
此招优点:易掌控、见效快
此招缺点:不宜操作、需要老师和孩子积极配合
4、老师耐心和孩子沟通
当孩子对幼儿园的环境感到陌生,没有安全感从而无法入睡时,此时,老师可以耐心地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放松警惕性,慢慢入睡;
此招优点:易掌控、好操作、见效快、需要老师积极配合
此招缺点:无
5、睡前不要训斥孩子
睡前训斥孩子容易造成孩子情绪压抑。从而影响入睡的质量,此时忌讳睡前不大声训斥孩子,也不要不要给孩子讲可怕的故事和看恐怖的影视片、图书等;
此招优点:易掌控、好操作、需要老师积极配合
此招缺点:无
6、睡前适当夸奖孩子的优点
在孩子睡觉之前释放的夸奖下孩子的优点与进步,不仅有益于孩子自信与自尊的建立,而且会让孩子轻松愉快地进入梦乡。
此招优点:易掌控、好操作、需要老师积极配合
此招缺点:无
7、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
家长应及时跟幼儿园的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在孩子们午睡前,坐在他们的床边,像妈妈一样的给他们讲故事,慢慢的孩子就会全身放松,在其他孩子已经入睡的环境下,也会受到感染,很快进入梦乡。
此招优点:易掌控、好操作、需要家长和老师积极配合
此招缺点:无
让孩子睡午觉的小技巧
1、表扬鼓励法
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小朋友是喜欢称赞的。尤其是小班幼儿更喜欢表扬鼓励自己,午睡时我轻轻摸一下小朋友的头,或者对他悄悄地说上一句赞扬的话,或者给他一个关爱的眼神和微笑,让他感到我做得很好,老师是喜欢我的。
发小红花时小朋友都希望得到它,于是我充分利用小红花的作用来鼓励孩子安静就寝。
午睡时我念儿歌:我有一朵小红花,小朋友们都爱它,请你快快闭上眼,小红花飞到你胸前。说飞到你胸前时就把小红花贴在午睡好的小朋友胸前。我一遍一遍地说,想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就赶快闭上眼睛了,渐渐的小朋友都安静地睡着了。
2、个别教育法
幼儿来自于各个家庭,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养成的睡眠习惯也不同,在午睡中我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3、家园配合法
俗话说家园配合得好,事半功倍;家园配合得不好,事倍功半。
我主动利用幼儿入园离园时间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一天的表现,尤其是对幼儿午睡方面交流得很多,对午睡表现好的请家长表扬鼓励,对午睡不好的请家长多引导孩子按时午睡改掉不良午睡习惯。在对幼儿良好午睡习惯的培养中我都主动和家长交流配合,做到了家园一致,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午睡习惯。
附:案例
1、多运动。
想让生性好动的孩子乖乖睡一个午觉,我们可要费点心思。说起来,想让生性好动的孩子乖乖睡一个午觉,我们可要费点心思。
首先,要求家长不要让孩子睡懒觉,一早就把他们拖起来,心软不得。
然后,我们尽量在上午让他们消耗剩余精力。如,带他们出去散步——个个排好队,牵着绳子,有时会足足走上十条街,他们能不累吗?有个别孩子,在回幼儿园的路上,就已打起瞌睡来了呢。另外,带他们到附近的公园玩,那里都有适合幼童的各种康乐设施,玩沙堆,溜滑梯,荡秋千,过铁桥,钻“山洞”……幼童们爬上爬下,跑来跑去,玩得脏兮兮,累兮兮。当然,更多时候,我们让孩子在校内的运动场里活动。我“别有用心”地常与他们玩“追与跑”游戏,一声“一、二、三”令下,我做“追赶”状,幼童们纷纷做鸟兽散。他们一边惊喜地大叫,一边拔腿狂奔,跑得气喘吁吁。我的醉翁之意不在洒——让他们乖乖地睡个好觉。
2、放催眠曲。
每次午饭后,孩子们不可能立刻上床睡觉,他们需要一个“过渡性”的时间,比如,给他们提供一些对“安神”有好处的活动:让孩子坐在自己的床垫上看一会儿图书,然后,播放催眠曲之类的录音带。在幽暗的卧室里,这些已消耗了不少精力的孩子,大都渴望休息。不过,有的孩子在睡前向我表示:“老师,我不困,不想睡觉。”我便说:“我同意,你不必睡觉。只是躺下,闭上眼睛,放松放松,休息休息,就行了。”但孩子在闭目养神时,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
3、因材施教。
当然,也有个别难入睡的孩子,需要人在旁去为他们做头部按摩。比如,在孩子网眼间的鼻梁处,轻轻捏揉。一段时间后,孩子都会闭上眼睛梦周公了。还有,对个别特别调皮的孩子,如果经过几次提醒后仍在玩闹或捣蛋,我们便把他移到另外一间室里睡,以免影响其他孩子的休息。另外,个别患有好动症的孩子,是不愿睡的。在不影响其他孩子休息的前提下,给予他有限度的自由。比如,让他在另一间室里画画或看书。我发现比较难于入睡的孩子,多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特别难以安定下采。因此,更需要老师的细心照料和帮助,让他们也能睡个安稳的午觉。
结语:幼儿园安排睡午觉,更多的是顺从了一种社会习惯。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讲,不睡午觉,对他们的生长发育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盲目的责备孩子不睡午觉是不理智的行为,与其责备,不如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其实,让孩子睡午觉,也有招可循。幼师们不妨多借鉴以上帮助孩子睡午觉的小招数。
十一招巧妙应对孩子“询问期”
孩子的智慧萌芽靠父母栽培,父母的知识与修养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本文解答六个问题,供家长参考。
一、什么是"询问期"?
3~6岁时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以"为什么?""怎么会这样?"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
询问期又可分为"第一询问期"和"第二询问期"。3~4岁属于第一询问期,他们喜爱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提问。4~6岁属于第二询问期,他们提出"这是什么?""彼会这样?"的问题。前者询问名称,后者询问原因。在人的一生中,这个时期属于大脑迅速发展时期。相应地,它会带来语言与智力上的迅速发展。因此,询问期是个关键的时期,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应答得当,就能促进孩子智慧的健康发展。
二、"询问期"孩子的问题特点是什么?
孩子总是探究自己身边的一切。以"自然"和"人"的问题占多数,其中自然问题最多。如气象、天体等方面的问题,它们的动态与变化在孩子心目中富有神秘感。可见,孩子从小就爱科学。
三、为什么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有时会觉得可笑,但家长必须注意的是:首先接纳孩子的惊讶心理,如孩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父母应该说:"是呀!多美的天空,为什么天空是蓝的呢?"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那么,孩子久而久之就不再想发言了。即使母亲一时答不上来,也应认真思考,说我们来查一下书本吧!孩子受到鼓励,以后才会继续发问。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喜爱发问。教师讲2+2=4,他还要问为什么?老师认为他不但笨,还破坏纪律,要他退学,可是他的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而是拥有独特的想法,她在家里亲自教导他。后来,爱迪生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发明家,这正是善于栽培询问期孩子智慧嫩芽的典型。
四、为什么必须立刻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情绪也易变化。孩子在发问的时候,是因为对当时该事物有强烈的印象。如果不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过一会儿,也许连孩子自己也会把问题忘得一干二净。即使记得,隔一段时间再回答,效果也会降低。孩子发问以后,父母有时会说:"妈妈现在忙,别吵,等一下再问。"等等。这样打发孩子,孩子就会认为"问了也没有用",反正得不到回答,于是再也不想发问。以后,孩子就可能变成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的人。
五、为什么要顺应孩子的智能来回答?
最让父母伤脑筋的,可以说是的问题。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生物的,生态的,难以解释。有时,父母能提供正确答案,可异孩子听不懂,这种回答就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对孩子来说,正确的答案和理论上的说明,远不如童话的回答来得有效。如4岁的孩子小伟:“为什么月亮跟着人走?”母亲说:"因为月亮怕你跌倒,才发出亮不照着你。"小伟说:"可是月亮有时也会躲在云里,到处都是黑漆漆的。"母亲说:"是呀,为了月亮躲在云野,伯伯才会装上电灯,爸爸才会买手电筒呀!"可以看出,小伟有观察力,而妈妈的回答也很得体。
六、为什么父母也要反问孩子?
孩子发问时,父母应以诚恳的态度回答,但不要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不管什么事都问爸爸妈妈就不好了。比有问必答更为重要的是,使孩子养成心中有疑问先自己思考的习惯。孩子在发问时,父母别忙于回答,必要时反问一下孩子。如3岁的小明问:"男生和女生哪里不一样?"父亲一时说不出来反问小时:"你说,哪里不一样?"小明说:"穿衣服不一样啊,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原来孩子只是看到男女服装不同而发问的。成年人往往从理性来思考。爸爸酌情后马上说:"对,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小明已经看出来了,爸爸也这么想的。"这个回答就很得体,又鼓励了孩子的创造力。
七、为什么要让孩子观察实物,并由自己去了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管怎样形容,孩子都不懂,让他们观察一下实物就明白了。如看到大象图片时孩子会问:"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孩子必然地。如果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当孩子亲眼看到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把东西提起来,送到嘴里,把水吸起来,洒在自己身上时,一定会恍然大悟:"噢,原来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的手一样,用处很大哪!"
八、为什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研究问题?
不要以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均能轻松自如地回答。在回答不了时,可以说:"妈妈也不知道,等一下我们一起看书来找答案吧!"千万不能因回答不出来就说:"这不是你问的问题。你年纪小,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事情。"而且,既然你已经许下和孩子一起看书的诺言,就应该真的去买本书或去图书馆借本书,与孩子一起看,边看边说。父母若能够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查字典看书的习惯,在以后小孩上学时,遇到疑难问题就会懂得自己去找答案,使他们产生了解未知世界的兴趣,并对书产生好感。父母和孩子一起研究问题,共同学习,不仅可以用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还有助于养成孩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九、为什么不要采用会使孩子害怕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避免无意中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这是因为恐惧的情绪会"传染",母亲害怕,孩子也会害怕。对一个人来说,恐惧心多形成于幼儿期,而孩子一旦潜藏着某种恐惧的心理,长大成人之后,要找出恐惧的原因,不但困难而且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父母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如当孩子提出“地震为什么那么可怕?"父母可以这样回答:"在地震时,地会摆动,但不要害怕,看看煤气有没有关好。如果实在有危险,与爸爸妈妈一起离开房子好了。"这要比回答:"是啊,地震很可怕!"表现出恐惧和惊荒失措的样子要好。
十、为什么要采取对生活有帮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会发问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父母回答问题及时恰当,他们就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去吸收新的知识。而恰当的回答,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当问到什么是拐骗"时,大人出于爱子怕被人拐骗的心情说:"拐骗就是小孩让坏人骗走,这个小孩就要被杀死,所以不认识的人与你讲话,你要马上回家。"这样的说法往往使孩子产生过度的警戒心、神经质,不敢接触任何人。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日常规则。如果到外面去玩,要与爸爸妈妈说一声,天黑之前要回家,不要一个人去没有去过的地方,不要跟生人走开。要教育孩子社会常规,成为一个明有判断力的人。如告诉孩子行路要靠右边走,要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要左右看清,没有车子时,才可以地去。这比对孩子简单地禁止、恫吓要好得多。
十一、为什么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做父母的人,只要经常注意孩子的问题,应该可以推测出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并进而知道该如何地孩子。因为在孩子提问题及解答中可能蕴含着未来生活的方针,如孩子看到有的同学一面做功课,一面被批评时,产生了一种对上学校、做功课的恐惧心理,于是就问妈妈:“有没有不做功课的学校呢?”作为妈妈,这样的回答比较理想:"到学校是要做功课,学校里有老师,老师会教你知识,你原来许多不懂的地方,都会知道,你不必担心,而且到学校里,你还会认识很多朋友,很好玩。”让孩子满怀上学的憧憬,感到上学是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还没有上学就厌学。
教你亲子交流50妙招
教你亲子交流50妙招
宝宝最好的学习范本就是你。跟宝宝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大笑——每天的亲子交流就是最有效的学习。但有的时候,你是不是很难想到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新方法。给你推介50种有趣、科学的亲子招术,相信一定能激发你的灵感!
1.眼神的交流。当可爱的宝宝睁开双眼时,你一定要把握住这短暂的第一时刻,用温柔地延伸凝视她。要知道,婴儿早期就能认清别人的脸,每次当他看着你的时候,都在加深对你的记忆。
2.呀呀儿语。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小脸,但不妨给他一点机会,让他也能和你交谈。很快,他就会捕捉到与你交流的节奏,不时地插入几句自己的“言语”。
3.母乳喂养。尽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宝宝。妈妈在哺乳的同时,给宝宝哼唱儿歌,轻声细语地与他交谈,温柔地抚摸他的头发,这样可以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4.吐舌头。有实验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大人简单的面部表情。
5.照镜子。让宝宝对着镜子看自己。起初,他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会非常愿意冲着“他”摆手和微笑。
6.呵痒痒。笑声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宝宝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呵痒痒”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7.感觉差异。把两幅较为相似的画放在距离宝宝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画中有棵树,而另一幅中没有,宝宝一定会两眼骨碌碌地转,去寻找其中的不同。这对宝宝今后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8.共同分享。带宝宝外出散步的时候,不时地跟他说你所看到的东西——“看,那是一只小狗!”、“好大的一棵树啊!”、“宝贝,有没有听到铃声了吗?”……最大限度地赋予宝宝扩充词汇的机会吧。
9.一起傻。小家伙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发出傻呼呼的声音——“噢咯”、“嗯哼”等,偶尔还会发出高八度的怪叫声。
10.共同歌唱。尽量多学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编歌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给宝宝唱歌,还可以让宝宝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乐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数学的学习。
11.换尿布时间到。利用这一时间让宝宝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边说,一边做,让宝宝的小脑袋瓜与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妈妈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围着你爬。这是最省钱的“运动场”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帮助
宝宝提高协调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购物时光。留点空闲,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颜色,会使宝宝欢欣鼓舞。
14.提前预告。睡觉关灯之前大声地宣布:“睡觉喽!妈妈要关灯了。”让宝宝慢慢地领悟因果关系。
15.没事逗着乐。轻轻地对着宝宝的脸、胳膊或小肚肚吹气,逗宝宝“咯咯”笑。
16.揉纸巾。如果宝宝喜欢从盒子里抽取纸巾,就随他去吧!看着他把纸巾揉成一团,再看着他将其展开,花几分钱就能有一个可以训练宝宝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乐而不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纸巾下面让他找,不过,当宝宝找到的时候,一定要大加赞赏哦!
17.小小读书郎。给8个月大的宝宝读故事,两三遍之后,他就能够意识到文字的排列顺序了。给宝宝读书,对他的学习语言真的很有帮助哦!
18.躲猫猫。玩捉迷藏的游戏能让宝宝笑声不断。他会认识到消失的东西还会回来。
19.触觉体验。用不同质地的布料(丝绸、丝绒、羊毛、亚麻布等)轻轻地抚摸宝宝的面颊、双脚或小肚肚,让他体验不一样的感觉。
20.感受宁静。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和宝宝静静地坐在地板上——没有音乐,没有亮光,也没有游戏。在宁静中感受周遭的世界。
21.家庭影集。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经常翻翻,有助于宝宝增进记忆。当姥姥来电话时,不妨让宝宝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22.与食物亲密接触。为宝宝准备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苹果片,训练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协调能力。
23.丢丢捡捡。看着小家伙把东西从桌子上一样又一样地扔到地上,虽然你的头都快气炸了,可你还得坚持不懈地去捡哦,因为你的宝宝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奥秘呢。如果方便,你还可以给他几个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个篮子,让他瞄准,发射!
24.试试运气。挑选几个空盒子,把一个小玩具放在其中一个盒子里,不断地掉换盒子的位置,让宝宝猜猜玩具在哪里?
25.越过障碍。把沙发垫、枕头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爬过去,绕过去,看看谁更快。切记要让宝宝多赢几次,这样他才会更有积极性哦。
26.“走走看看”。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玩具,让宝宝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时地在一个有趣的地方停下来看一看,玩一玩。
27.接受挑战。宝宝长大了,他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战,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了。譬如发出奇怪的声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28.做鬼脸。鼓起你的腮帮子,当宝宝摸你的脸颊,你就吐气;当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头;当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邹眉耸鼻……不时地变换方式,让宝宝有一种新鲜感。
29.触摸物品。抱着宝宝在房间里到处逛逛,用他的小手触摸窗户、电话机、冰箱及电视机摁纽等,一边摸一边告诉宝宝它们的名字。
30.编故事。挑选一些宝宝最喜欢的故事,把其中的主人公换成他的名字,他会觉得更有趣。
31.自制动物书。去动物园的时候,给动物拍照,结集成一本相册。时常拿出来和宝宝一起欣赏,让他找一找大象、海狮和老虎,你也可以在一旁为动物配音。
32.让宝宝自己做主。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在两者之间自由选择,例如让他自己挑选吃饭的小碗。这样他会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的决定受到了你们的重视。
33.回忆“过去”。和宝宝一起观看家庭录像带,回顾他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妈妈,一边看一边讲述,这不仅能增强宝宝的记忆力,还能提升其语言能力。
34.点点数数。数一数楼梯的台阶,数一数宝宝的手指,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养成一种大声数数的习惯,很快的,宝宝就会加入其中和你一起数数了。
35.看图回答问题。找一本宝宝熟悉的图画书,指出其中的细节,从抽象到具体向宝宝提问,如“小兔子爱吃萝卜吗?”(抽象)或者“小兔子在吃什么呀?”(具体)
36.关掉电视。宝宝需要和你亲密交流,这是电视节目无法给予的。
37.寻找“小汪狗”。不时地把书本合上,考验一下小家伙的记忆力,看看他是否还记得书中的小汪狗在哪里。
38.转起来吧,宝贝。抱着宝宝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旋转起来。
39.匹配游戏。挑选宝宝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特写照片,一式两份。将照片正面朝上摆放在地板上,帮助宝宝找出两张一样的。
40.雨中游戏。在小水坑里踩踩,在湿草地上坐坐。虽然有点脏,但非常有趣,宝宝会在快乐中感觉干与湿的区别。
41.捕捉昆虫。和宝宝一起在书籍或杂志中认识昆虫(瓢虫、蟋蟀及蝴蝶),然后到大自然中去捕捉。
42.培养幽默感。指着爸爸的照片叫“妈妈”,然后告诉宝宝弄错了,大家一起为“错误”而开怀大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宝宝的幽默感。
43.穿衣游戏。让宝宝穿上爸爸的旧衬衫,看看他的反应,相信他的创造力一定会让你感到吃惊。
44.感知容量
。准备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在洗澡的时候,让宝宝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有的时候会溢出来,有的时候却装不满,那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哪个杯子大,哪一个杯子小吧。
45.认知颜色。选定一种颜色,带着宝宝一起寻找家中所有相同颜色的物品。
46.干家务。当小家伙蹒跚学步时,他就会帮你扔垃圾啦!不信?!你就试试吧。
47.图书馆一游。千万不要错过了讲故事、看书的好机会哦。
48.认识ABC。每周一个英文字母。例如,在冰箱上贴A字母磁贴,吃A字形的饼干,把水果切成A字形,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出A字母等。
49.老玩具新玩法。把一些旧玩具翻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宝宝有了一些新的玩耍方式。
50.情感交融。临睡前抱着宝宝,问他这一天里什么让他最高兴,什么让他最伤心?帮助他回忆今天,感知过去,及时了解他的情感。父母应坚持这一职责,直到孩子跨入大学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