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了解目标幼儿园有绝招
发布时间:2021-04-01 幼儿园说课稿活动目标 幼儿园游戏的目标 幼儿园教案目标当下,又到了幼儿园招生的时期,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幼儿园的选择一直彷徨不定。为了使家长能更轻松的完成孩子择园的问题,专家给出了三个选择幼儿园的绝招。
绝招一:要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情况,最好打电话,或者当面同园长谈谈。一般来说,园长不会拒绝一个想让孩子入园而进行咨询的父母。提问的面愈广,愈会让你了解深入,愈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绝招二:同已在这所幼儿园就读的孩子父母进行交谈。你可以利用幼儿园晚接时间,与幼儿园游乐场里正带孩子玩耍的父母攀谈,尽可能获取你所想要的信息。
绝招三:带孩子一起去参观幼儿园,问问孩子是否喜欢这个新学校。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可以问如下几个问题:
1.幼儿园有哪些附加活动?(比如:外语、音乐、体育等)
2.一个老师照顾多少个孩子?(通常一个老师照顾7个孩子比较合适)
3.过去两年中幼儿园职工的更换频率为多少?
4.经常会组织郊游吗?(比如:去动物园、博物馆等)
5.会不会有些外人(比如:观摩团的老师)来参观幼儿园,还是说孩子会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里?
6.幼儿园会不会经常给父母汇报孩子的成长状况?如果孩子有了困难或其它不良的表现时,幼儿园是否会主动同父母联系?[赵老师教案网 wwW.zJan56.COm]
7.幼儿园是否经常让父母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如父母开放日、父母会、节日庆祝活动等。
8.这家幼儿园是不是比较擅长儿童教育?它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9.孩子的适应期将是多久?(专业人士建议,至少6天到3个星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一起了解全托幼儿园
现在很多家长工作比较繁忙,家里老人带孩子又不方便,所以当孩子到了适龄期后,就想送去全托幼儿园。可是,心里的不踏实感也很强烈,送全托到底好不好呢?
什么是全托幼儿园
日托、全托都是幼儿园的办园形式,即全日制幼儿园和寄宿制幼儿园。
全托幼儿园的好处
1.解决父母育儿与工作冲突的难题对于那些非常忙碌,希望有更多自主空间的父母来说,将孩子送去全托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时时刻刻被孩子束缚的尴尬处境。
2 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幼儿园老师一般都是专业人士,加上幼儿园的环境跟家里也不一样,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模仿其他孩子的好行为,孩子们之间也有个争当好孩子的气氛,因此,全托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可以受到比较全面规范的行为习惯训练。
3.为孩子提供人际交往的环境。全托的集体生活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再加上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生活、学习,又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孩子入全托后可以为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4.可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进入幼儿园之后,老师有一些特别的方法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洗漱、吃饭、学习整理床铺,用餐后收拾自己的餐具和进行简单的打扫工作等,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本能地减少求助、依赖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5.可减少育儿理念上的冲突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一般都会找一个与自己育儿理念相同或者至少差别不大的幼儿园,这就可以避免父母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之间育儿理念的冲突,导致孩子夹在中间不知所措或者干脆“投机取巧”,利用长辈之间的育儿矛盾要挟父母,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哪些孩子不适合全托幼儿园
小于三岁半的孩子
孩子小于三岁半,阶段任务就不是培养主动性,而是让他们感受关爱,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就不适合入全托。很多家长都以为,把孩子送全托,可以让他们接受专业的生活护理、心理保健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自己周末也会把他们接回来好好“补偿”,不会因此影响和孩子的关系。可实际上,再专业、再敬业的老师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的心理需要和对亲情的渴望,家长的这种做法,说严重了,是对孩子的情感剥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滞后,很难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但情感已经发展完全,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如果一连五天见不到亲人,他们会产生不安全感,万一再受到委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对其身心发展更是不利。
内向的孩子
天性害羞、胆怯的孩子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经常会潜意识地压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藏在心里。而幼儿园的老师又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结很难被及时发现,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压抑,不利于将来个性的发展。
入全托5点注意事项
如果综合考虑后,决定了孩子入全托,为尽可能地减少全托带给孩子的成长焦虑,你得做到以下5点:
1.帮孩子树立良好的幼儿园概念。在孩子面前赞扬他所在的幼儿园,让孩子明白进入全托幼儿园是因为他很能干,需要学更多的本领,是因为老师喜欢他,父母爱他。
2.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到幼儿园探视孩子,而不要一开始就把孩子五天全放在幼儿园。
3.加强亲子交流质量。周末应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使亲子交流质量得到提高。
4.选择重情感教育的老师。如果孩子入全托,可以帮助孩子选一位充满爱心、耐心的老师,她能关注孩子的需要。
5.重视家园交流。随时跟幼儿园和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细节,配合老师做好在家的
必看:幼儿园老师的秘密止哭绝招!太管用了!(给家长)
每年幼儿园新生入园 孩子的哭声你还是那么熟悉吗?防哭绝招来了……收藏起来等着到时候用哦!
不停哭型
入园前的亲子活动,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玩得都很开心,但是第一天开始上幼儿园,便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了,他们觉得十分害怕、不安全,所以从爸爸妈妈离开幼儿园那一刻起,就开始不停地哭,这样的情景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有余。
老师做法:
对于这种小朋友,我们首先转移他的注意力,给他玩一些玩具,告诉他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告诉他爸爸妈妈来接他的具体时间。其次,多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
如果说理、转移注意力。都对此类孩子不起作用,我们会适当使用冷处理法,给他一些玩具,让他自己去玩,当组织其他小朋友进行活动时,会吸引他参加,并给予一定的关注。
给家长的建议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家长要理解孩子这种反应,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哭得太多,晚上回到家一定要让他多喝一些淡盐水补充体力,还要让孩子早睡早起,睡足9~10个小时。
又哭又闹型
这种小朋友又哭又闹,还把幼儿园的玩具扔得乱七八糟,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饭弄在衣服和桌子上,打人、咬人、在地上打滚,时不时地开门就要往外跑出去。
老师做法:
这类小朋友性格比较外向,个别的比较暴躁,他们喜欢把不高兴发泄在外界环境上面,对这类小朋友,我们主要以讲道理为主,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注意多给他爱的关怀。还会使当地对他的进步进行一些奖励,像语言上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小红花等。
给家长的建议
希望家长平时在家里,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让他学会一些简单的规则。另外音乐是抚平小朋友心灵的方法,在家里可以放些轻松欢快的歌曲给孩子听,比如:《我爱我的家》、《小小人爱上学》等,对治疗孩子暴躁情绪有积极作用。
几天后才哭型
小朋友好奇心重,在幼儿园看到很多家里没有的东西,立刻产生了兴趣,去幼儿园的前几天很高兴,不哭不闹,也不嚷着叫爸爸妈妈来接,但是过了几天,当他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环境,知道自己要每天重复时,就会厌烦,开始用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满。
老师做法:
这类小朋友怀有对新环境的向往心态,他们性格大多活泼开朗,喜欢刺激的事物。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我们会多介绍在幼儿园他还不知道的事物,比如我们会带他去别的班级看看,告诉他哥哥姐姐们都在做什么。转移他的视线也是很好的方法,小朋友看到新鲜的事物就会很快忘记刚才发生的事情。
给家长的建议
如果宝宝对幼儿园生活没兴趣了,想回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家长可以在最初一段时间,让孩子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如:手绢、小公仔、水壶)到幼儿园,起一个间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伙伴初期起到熟悉、温暖的情感安慰作用。
心里默默流泪型
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有些家长说自己在家很开朗的,什么都说,什么都乐意去做。但是老师却发现他们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
老师做法:
这类小朋友表面看上去没有哭,但是心里心里却在默默地流泪。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多和他聊天玩耍建立感情,让他消除恐惧感,慢慢熟悉幼儿园生活,从心底尽快信任老师。这类孩子甚至比其他类型的孩子更加需要爱,比如:当看到孩子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找一个最可爱最漂亮的毛绒玩具送给他并说:“我和你一起玩好不好?”让孩子感觉老师是可以随时给予他帮助的朋友。
给家长的建议
在老师试图打开孩子心扉的同时,家长可以每天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跟老师交流,让孩子看到这样亲切的场面,帮助老师和孩子尽快建立起感情。
受人影响型
有的小朋友本来在玩玩具,但看到身边有小朋友在哭,不一会儿,他也会眼泪汪汪,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这也正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老师做法:
这类小朋友容易受人影响,碰到这样的情景,我们会带他们出去走走,去操场上玩耍,把他和爱哭的小朋友分开一会儿,等他们心情平静一点儿后,再慢慢告诉他们:幼儿园是美好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幼儿园获得好多新鲜有趣的东西,那些哭的小朋友,只是一时的不适应。
幼儿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小白兔、大灰狼、小花猫等几个形象。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容易被为了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入园初期,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送入园赶快撤
入学第一天父母可先陪孩子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半小时,待孩子情绪相对稳定和适应后再离开;第二天则减少到20分钟,直到孩子能完全适应为止。当老师接过宝宝以后,父母最好马上离开,不要在幼儿园逗留,更应避免出现宝宝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的情况。
2:尽早接回宝宝
为了减少宝宝刚入园时的恐惧心理,在头两个星期可以稍微早点接宝宝,让他感受到父母并没有忘记他。回家路上,最好用关爱的语言与宝宝交流,询问他在幼儿园进行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分享他的快乐,使他从内心感受到被爱。
3:帮老师多了解宝宝
不同的宝宝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宝宝,更好地照顾宝宝。例如,有的宝宝一哭闹就要小便等等。隐瞒孩子潜在或已经表现出来的生活陋习或性格,非常不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教育。
4:精神准备至关重要
家长接送孩子路上以及在家里交谈时,不要使用类似“宝宝哭得好可怜,妈妈好心疼,怕不怕啊……”之类的语言诱发强化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辅以夸奖、鼓励、正面积极引导为主的语言暗示:比如老师夸宝宝了,表扬宝宝只哭了一小会儿,宝宝真棒、不简单、真勇敢幼儿园老师真漂亮、幼儿园玩具真多啊、幼儿园有这么多小伙伴啊……
和宝贝招架了怎么和解?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即使抱着一颗良好沟通的心却也免不了一时生气而对孩子说了重话,这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争执虽然不能避免,但是孩子很容易因为你的情绪化而倍感受伤。
一、首先你要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识到自己管教失控后的第一个念头通常是“自责”。看着孩子受惊吓唯唯诺诺的样子,冲动过后的父母又懊悔又心酸,很多家长在“风暴”过后,都忍不住用尽方式去弥补、修复亲子关系。
家长往往一心一意“哄”孩子,很少反思,了解自己,以至于下次同样被冲动的情绪冲昏头脑,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以“学到经验”的心态原谅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后才可能用放松的心情与建设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反思当时的情绪状态
和孩子重修旧好前,不妨自己先反思当时管教失控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当时因为某件烦心事心情很差?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因为一再说教很多次都没用,觉得自己失去耐性了?
重新整理思绪
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要重新思索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发现自己特别在意孩子顶嘴,是因为他讲话的态度令人不舒服?还是自己不容许孩子有个人想法?我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安定自己
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你不妨采用冷处理方式,比如你发现自己将要爆发时,先离开现场冷静一下,或者喝杯水,给自己缓冲的时间。你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冷静冷静”整理一下情绪。
二、跟孩子和好六步骤
当你已经顺利地找到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并且已经对下次同类事件准备好预案,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跟孩子和好。
第一步:向孩子坦诚你的错误
其实,只要我们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谅我们的。家长不妨蹲下来跟孩子解释刚才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了,请求他原谅自己的一时冲动,让他知道你的情绪已经平复了而且无论如何你都是爱他的。比如:“妈妈很抱歉,刚刚有没有吓到你?现在心情还好吗?”鼓励孩子将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防憋在心里留下阴影。
第二步:让孩子知道你学到的经验
家长对孩子发脾气往往只是很笼统地骂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然后孩子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在求原谅的时候,不妨跟孩子解释你这次反思学到的经验:“妈妈再怎么生气、伤心,也不应该那样说话。如果妈妈下次说:‘我很生气,因为你跟我说你要上床去睡觉,却还在玩玩具,我有受骗的感觉。’这样讲,你会不会了解呢?”这样孩子下次便更容易懂得你的意思。
第三步:问问他,你想妈妈下次怎么办
孩子喜欢受到尊重的感觉。当孩子确实屡教不听,而你对此又很生气的话,你不妨主动出击,保证自己下次不再随便发脾气,但是相同的错误再次发生,孩子想妈妈怎么做。“当妈妈很生气时,如果以这件事来说,你希望妈妈怎么说,你才会了解呢?”“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你不想妈妈发脾气,你要怎么做呢?”
第四步:下次让孩子主动提醒你
经过这次事件,你可以和宝宝来个小约定,“下次妈妈再发脾气的时候,你主动提醒妈妈‘不要生气’,好不好?”这样的方法既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伤害事件,又能让孩子意识到妈妈会生气,自己是不是也做错事了。
第五步:回到事情原点,就事论事
孩子对于你刚才的情绪失控表示理解了,但为了避免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家长就应该针对这件事,好好给他上上教育课,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再犯错了。比如:“刚刚妈妈叫你吃饭收玩具时,你说的跟做的不一样。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么做,不会让妈妈觉得你在骗我。”然后讨论这件事可以怎么解决,孩子也就懂得下次该怎样做得更好了。
第六步:谢谢孩子的原谅
跟孩子和好的最后一步,不忘谢谢孩子的原谅,你可以和孩子勾勾指头,约定彼此生气时的表达方式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不随便发脾气,而是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利用假期学英语有绝招
父母们普遍反映,由于寒假中天气寒冷,很多孩子习惯窝在家里做“沙发小土豆”。学校的作息时间很有规律,进入寒假和春节阶段,孩子突然放松下来,很容易养成睡懒觉和长时间看电视的坏习惯,孩子一天中的黄金有效学习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某家长说:“我的孩子读的是双语幼儿园,平日里还能说些英语单词和简单对话,但是寒假里天天看电视,把所学的英语早就抛到脑后了,我该怎么办?”
建议一:节假问候说英语
寒假期间,家长们会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鼓励孩子开口说英语。比如在春节期间特别教授孩子们春节拜年时常用的问候语,例如:HappyYearoftheOx祝您牛年大吉!HappyNewYear!新年快乐!Goodfortune!万事如意!家长在节日里尽量鼓励孩子开口说英语,朋友家人的鼓励会让孩子更添学习信心,有了信心,孩子自然越学越起劲。
建议二:亲子游戏益处多
节日里如果还是要求孩子一板一眼的像上学一样学习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绪。寒假里,家长可考虑用更多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坚持学习。陪孩子玩一些小的英语游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玩游戏的过程,父母们尽可能地让孩子来主导整个游戏,并且耐心地陪他们完成游戏的每个环节。比如孩子喜欢看某个卡通片,家长可以借此机会考验孩子能否用英文正确读出或拼写他们的名字,训练孩子的发音和字母认知。或者用英文和孩子进行鼻子、眼睛、耳朵的比赛,看看谁的反应最快,以此巩固孩子对单词的熟练程度。
建议三:音乐教学良处多
为孩子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启蒙英语教育十分关键。选择的音乐谱曲要轻快明朗,音调舒缓,适合孩子哼唱,歌曲中的单词的音节发音要标准且歌词连贯押韵,歌曲也不宜过长,应便于孩子记忆。家长可以按照以上几个考量标准,为孩子选择一些音乐。如果能反复播放,同时与孩子喜爱的卡通人物结合效果会更好。
在选择英语歌曲时,如果有条件选择的话,家长可尽量选择专门为辅助孩子英语学习所创作的歌曲。这些英文歌曲在制作时会特别力求发音清晰标准,并在歌曲所涉及的词汇上有所针对。词汇和旋律采用阶进式的由简到繁,很适合作为孩子英语学习的辅助内容。例如:歌曲“Hello!Mickey(你好,米奇!)”中就是针对英语问候和告别语境特别创作,每首歌中会反复使用1至2个关键词句,很适合低幼龄孩子学习,让孩子们在歌曲中自然而然掌握词句和语境。这些歌曲分别录制在“边学边唱”CD中,父母可以在家中或是开车的路上反复播放给孩子听,CD中还特别录制了卡拉OK版本,可以便于孩子准确地跟唱。
建议四:让孩子当小老师
很多家长会在寒假期间送孩子去上英语辅导课,但是有时候总觉得孩子在培训中心表现和家里表现会有落差。家长们不妨可以引导孩子做“角色扮演”的游戏,由孩子来扮演老师,教导家长学习英语,在这样一个角色反串的过程中,孩子由被动汇报转为主动模仿,会令孩子觉得新鲜有趣,积极性也会更高。
目前,有很多英语培训机构为小学员们提供一些课后辅导资料,便于他们在家中温习。比如:为每个小学员准备的课后辅导内容中包含了所有在课堂中所讲的词汇和句型,孩子们可以做一个“小老师”,按照上面的内容教父母,父母们也应该积极配合学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复习功课,另一方面能增加孩子的表述能力和自信心。
上幼儿园需要了解哪些情况
九月开学,幼儿园里洋溢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这个季节带来了丰收的果实和五颜六色的秋叶。孩子们正怀着激动和好奇的心情,踏入幼儿园的大门。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上幼儿园需要了解哪些情况”,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上幼儿园需要了解哪些情况
1、距离位置:
首先考虑的最基础问题就是 幼儿园和家的距离 问题,幼儿园离家距离太远,接送时间就会很长,父母和孩子对此都不得不早早起床,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这不管对孩子还是大人来说,生活质量都容易受到影响,这个是非常不好的。
2、费用情况:
家长应该在自己允许的经济范围内选择幼儿园,考察咨询幼儿园时,有关收费的问题一定要问得详细一些,除了保教费之外,还有没有额外的费用,例如伙食费、校服费、校车接送费等。
3、有什么课程:
好的幼儿园课程安排尽量让孩子全面地发展,德、智、美、体、劳都需要兼顾,因此家长在考察幼儿园的时候最好咨询一下是如何安排课程的,除了学习之外,游戏活动设计、兴趣爱好培养是否足够且全面,包括各种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活动等等。
4、教工团队:
这个可以从幼儿园的师生比例来看,目前标准的幼儿园教师配置就是一个班20多个学生,然后配置1个保育员2个老师。考察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对此进行咨询;另外还可以问一下老师是如何招聘进园的,有没有幼师证之类的。
5、硬件和环境:
考察幼儿园时要留意观察幼儿园的设施硬件情况包括教室的布置情况、配套的游乐设施,并且最好有户外场地、多功能教室等,至少要要求园内的卫生情况要良好,包括厨房膳食的卫生情况都要保持卫生干净。
6、安全措施:
观察这所幼儿园是不是封闭场所,入园是否要登记,外人可以随便进出的吗;硬件设施是否有防撞设计,是否有最大程度地保证孩子的安全。
7、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段提前去这所幼儿园考察,看看老师的课上得如何,孩子上课、下课的时候状态是怎么样的,是否普遍都比较开心。
8、可以向在此读书的孩子家长咨询一下该幼儿园的口碑,看他们对该幼儿园是否满意,满意什么,不满意什么。
9、多和园长,尤其是老师沟通咨询,在沟通之中对园长和老师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一定的辨别,他们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