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绿很绿的山和很高很高的树
发布时间:2021-04-01 幼儿园耳朵上的绿星星说课稿 幼儿园绿太阳说课稿 你很特别幼儿园大班说课稿光头(小孩的昵称)上一年级了,就班级所有孩子来说,他的表现不好也不坏。就他个人来说,还算努力了,基本不迟到早退,遵纪守律的。学习嘛,还凑合,数学比上不足,语文比下有余。
因为平平淡淡,所以从来也没想过要写什么,不过……
最近一道语文题,挺让我感慨。
题目是这样的:
很高很高的 云
很绿很绿的 山
很白很白的 树
要求连线。光头的答案:很高很高的树,很绿很绿的山,很白很白的云。
这个答案很无情的被老师判为错。
说实话,乍一看见孩子的答案,我还是眼前一亮:很高很高的树,很绿很绿的山。多积极的心态,多生动的描述呀,山是绿的,郁郁葱葱;树是高的,挺拔向上。但很遗憾,这不是老师要的标准答案。
我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光头说:我们学校有几棵树,就在我的窗户外,特别高,比我们的教学楼都高,所以是很高很高的树;我们去香山玩的时候,香山多绿呀,到处都是绿色的树和草,所以是很绿很绿的山。
孩子没错,当然老师也没错,标准答案有错。
我还不能告诉孩子标准答案有错,因为我知道如果养成质疑标准答案的习惯,与他也不是什么好事。
我只好给孩子解释老师为什么给错号的理由:你们窗户外的树是很高,但也有一些树不够高,无论高的还是不高的树,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树是绿的。孩子反驳:树还有的时候是黄的。我口干舍燥:没错,但是一年中间树有更多的时间是绿的,从3月开始发芽到10月树叶飘黄前,树都是绿的。至于山,香山是绿的,没错,但还有一些石头山比如奶奶家的山就是光秃秃的,但是无论是香山还是石头山,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光头抢着回答:就是高!
我不知道我的解释就是是不是标准答案需要的解释,我解释了,光头似乎也明白了,但是!我很茫然,这就是我们倡导的主流教育吗?
呵呵~~~看来我们都还需要多适应,估计以后类似的惊奇还会层出不穷,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我儿上次的语文测试里面也是,让填空"又____又______",孩子填了“又红又热”,判错,类似的应该填写“又跑又跳”才可以……我也是看了半天,不知如何跟孩子说。我问孩子这里你怎么理解的,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以后记住不能填“又红又热”就行了……
我,也只能作罢。孩子有他的处理方式,那就由得他吧......
我没你这么多惊讶,因为上学之前,对于语文教育的现状,我就已经很有耳闻了,有心理准备。螳臂挡车的事儿,咱干不了,也没那个能力干。只能让孩子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学会生存发展了,这就是现状。我们只能接受。
钻木取火:还是要保护孩子的不同思维吧?虽然读书的时候,分数很重要,可毕业后,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很高很高的树,很绿很绿的山,很白很白的云。多好的答案啊。
花生栗子:孩子没错,老师也是对的 ,估计考试是要老师的答案, 其他会被判错,可惜扼杀了孩子的想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高质量的陪伴其实很简单
曾经推荐过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娜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却总是很忙。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安娜上学之前,爸爸就出门做事,下班回到家,还把事情带回家来做。安娜找他,他总是说:“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在安娜过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做生日礼物,得到的却是一只玩具猩猩……
故事为什么感人?因为这种缺爱的状态真实存在,因为故事触及每个人心中的那处柔软。
不少人会将这种假性留守儿童现象当成一种常态,认为现在正是努力忙事业、挣钱的黄金时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就像视频里的故事那样;或者认为陪伴孩子就是单纯陪在Ta身边,却并没有全心投入,没有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只是形式上的陪伴而已,就像绘本《大猩猩》一样。
他们口口声声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然而却忽视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可爱、没有安全感、没有价值、不快乐,甚至长期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享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然而,一个不快乐、不幸福的未来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高质量陪伴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孩子越小越为重要。我们曾经写过不少相关文章,今天再次提起,只因为陪伴真的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还有更多的爸妈,他们知道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总被这样那样的要事占据。周末计划好带孩子出去玩,可是临时有同学、朋友聚会,孩子的事情就被暂时搁浅;下了好几次决心晚上要陪孩子读绘本,可是每次都因为工作上的急事而耽搁。因为在他们心里,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他们总以为时间很长,以后还有机会补偿。然而,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等Ta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而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而且自我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行为为基础,来判断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总是把陪伴孩子当成生活中的备选项目,那么我们渐渐地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那么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也将是自己的不被接纳、不可爱和不幸福。而当我们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时,我们会对T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爱,而爱又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获得幸福的源泉。如此进入一个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所以,把高质量陪伴孩子当作一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吧!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备选项目——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只有这样,陪伴孩子才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无限期延后。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好地成长。
试着坚持陪孩子做下面的这些事儿吧!你会发现,高质量陪伴孩子其实很简单,每个父母都能做到。
陪孩子一起睡
3岁之前,陪孩子一起睡,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他们安全感,因为他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当孩子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真爱中长大时,他的心里自然是幸福的。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这是我们国家的老传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表现,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方法。当我们长大了,离家远了,不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但是仍然会记得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场景,因为那里有爱的流转。不仅如此,孩子的食欲也增加了。
一起玩一些简单的家庭游戏
家庭游戏,就是有爸爸、妈妈(还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玩。可以是堆积木,可以是一起跳舞,可以是躲猫猫,也可以是一起蹦跳……当我们共同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情感联结变得更加紧密了。
给孩子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
陪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和孩子一同成长,最适合的时间是睡觉之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给孩子讲好的故事。不管是读绘本,还是讲故事,对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滋养。
甚至是和孩子一起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
无所事事的亲子时光就是很多时候被大人看起来无聊透顶的、但孩子却沉浸其中的时间。比如,孩子在反复搭几块积木、推倒,再搭起来;或者只是研究一块布头,就研究半天;再或者,只是玩水,从一只盆子把水舀到另外一只盆子里。还有时候,是什么也不做,孩子就腻歪在你旁边,爬一爬,坐一坐,离开一会儿,又在你身边腻歪上一会儿。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间。孩子们就是在貌似无意义的动作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这种琐细时光,还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养:爸妈就在我身边,他们允许我去探索,我可以走的稍微远点,但不担心有危险,因为我知道爸妈就在我身后。
如果真的太忙,那也请你至少把周末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在爸妈眼里,他是多么重要,他是多么可爱,这让他有很好的自我认同感,而对自己满意的感觉,也是一种幸福感。
你会发现,当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时候,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幸福就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时候,大人的幸福和孩子的幸福是可以完全融合的,可以用心灵去感受到的。
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很多年后,你会发现,幸福感是可以延续的,如果孩子童年时就能够拥有幸福感,并习得一些获取幸福的方法,那么,在多年后,孩子独立了,也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延续幸福~
在家很活波,在外很怕生
怕生的表现,是孩子发育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怕生主要发生在8、9个月至1-2周岁之间,且一般在1周岁达到高峰,心理学称为陌生人焦虑。这个年龄段正好和孩子学会爬行的时间重叠。孩子会爬后,可以自己支配身体,活动范围扩大,于是开始脱离照料者的视线。但因为他们各方面能力还没发育完全,看到陌生人就会用哭闹的方式吸引照料者的注意。所以说,怕生其实是一种先天的自我保护机制。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怕生现象在1-2周岁后就会慢慢消失,认生期自然会过去。不过,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孩子们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上幼儿园的年龄还很怕生,就要考虑一些后天因素了。比如家庭教育方式,不鼓励孩子和别人交往,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机会,也可能是由于家住在高楼独户,关上门自成一个小天地,长年累月没有与外人接触和交流。另外,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会表达爱、常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因素,都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害怕陌生人。这时候父母就要引起重视了,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应对方法:
1、宝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宝宝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宝宝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2、一定不要强迫宝宝和陌生人交往。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
3、父母要很正式得体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同时也向宝宝介绍陌生人,例如:这位是妈妈大学时最好的朋友。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消除顾虑。
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了。
小孩做作业很很慢怎么办
好多孩子做作业很慢,晚上总是做到很晚,是作业多还是做作业拖拉呢?
首先,还是调查一下吧,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比如打电话或在群里问问他(她)班里的其他同学晚上做作业做到几点,就清楚啦。
你就会发现,多数情况下,是孩子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啦。这时候,千万不要像上图的妈妈一样,火冒三丈哟,如果您发过火,那就会知道,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没用啊!
那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和孩子商量一下放学以后怎样安排时间。注意,要商量,因为只有商量才能让孩子感觉自己有主动权,自己做出的决定才愿意执行啊。开个家庭小会议吧。
第二,约定好回家先做作业,而不是吃点零食啦,玩一会啦,看一会儿书啦,看会儿电视啊,记住,先做作业。
第三,一定要给孩子安排做完作业后玩的时间,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动画片也可以的,记住,一定要。这是奖励,没有奖励谁愿意天天做作业啊,大人也做不到啊,是吧。让他(她)知道,做作业做的越快越好,玩的时间就越多,做的慢,没得玩。
第四,约定好睡觉时间,毕竟不能玩过头影响休息,您说呢?
孩子的感觉很重要
孩子的感觉“天很冷,你要多穿件衣服!”
“我不冷..."
"胡说!这么冷还说不冷,我都冻得直哆嗦,你一定要再穿件毛衣!”
......
“宝贝,再多吃一点!”
“我饱了。”
“不行!才吃了这么点儿,怎么可能就饱了?你一定还没有饱,再吃点儿!”
......
“爸爸,我怕......"
"怕什么?有什么好怕的?一点儿都不可怕!你怎么那么胆小,没出息..."
......
"这水太凉了,不要再游泳了,赶紧上来!”
“我不觉得凉啊,挺舒服的。”
“我说凉就是凉!你赶紧起来,要感冒了..."
......
“明明是你不对你还生气!你有什么理由生气?!”
不知道这样的对话在大家做父母的和孩子之间有没有出现过。我回想自己的童年,发现这样的对话几乎天天都有,而且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一直到前两年我和我先生去参加了一个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营会,其中的一个讲题叫做“感觉就是感觉,感觉没有对错”时,我才醒悟到,原来感觉是自己的,是真实的。虽然这个讲题是针对夫妻关系的,可是我觉得在我们的亲子关系当中不也应该带入这种概念吗?对同一个东西或是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这是多么正常啊。
可为什么作为夫妻一方,作为父母,我们那么不能理解和接受配偶或是孩子的不一样的感觉呢?做父母亲的,因为觉得自己是大人了,觉得孩子年龄小,不懂得正确判断,就一直否定孩子的感觉。孩子觉得“不冷”,父母觉得“冷”,父母就立刻判断孩子的感觉是错的并纠正。孩子对很小的事情感觉害怕,父母作为大人无法体会无法理解,只能强加否定,更甚者还带上嘲讽。想想看,作为孩子,虽然年纪小,有自己的感觉也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却一再地不被接纳,不被认同,他们是多么迷惘,多么无奈,甚至严重的会不相信自己,会否定自己,压抑自己,变得无法正确认知和判断自己的感觉。
自从学习了这个功课都,我和先生都讨论并下了决心,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在面对孩子有和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和看法时,我们的态度和做法。之前,我们也是和我们的父母辈一样,类似上面的对话也时时都出现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现在我们改变了,比如,如果我们觉得天气冷,而孩子不觉得,我们会先接纳她的感觉,会说“你不觉得冷,是吗?”然后说出我们的感觉“可是爸爸妈妈觉得好冷呢!”这样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但是没有谁是对谁是错。如果孩子因为不觉得冷而不愿意多穿衣服而大人却担心着凉的话,我就会把衣服带着,她如果一直不觉得需要穿,就不要穿。比如孩子害怕什么,我们也会先说“你害怕它,对吗?爸爸(妈妈)知道了。”然后再想办法解释和引导她。如果孩子还是怕,那就接受,我们的孩子何必要如此无畏呢?很多事情等他们慢慢长大了,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了解了,也就不再害怕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在我做晚饭的时候跟我说她肚子饿了,而明明在一个小时前她才吃了她的下午茶点。这个时候,我会问她“你是真的肚子饿,还是只是嘴馋了想吃零食呢?”(因为我们家的规矩是吃正餐前不可以吃零食或是别的东西)如果她还是坚持说是“肚子饿了”,我就会说“我知道你的肚子饿了,但是现在快要吃饭了,你不可以再吃其他的东西。再忍耐一下,晚饭很快就好了。”认同孩子的感觉并不意味着顺从他们的要求。认同了孩子的感觉,之后再加以引导和教育。这样,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家长,你真的很重要!
工作20年,我曾经在形形色色的学校工作过:有边远山区的公办学校,有发达地区的公办学校有针对中产阶级的中端私立学校,有为成功人士打造的私立贵族学校。最差的学校,学生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最好的学校,学生锦衣玉食,一年学费就高达十几万。因此,我对各种学校的运营模式,管理风格,教学质量,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有家长问我:小学生到底是让孩子上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我说,上什么样的学校,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有没有在孩子身上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选择私立学校,我建议晚上还是把孩子接回去,和孩子呆在一起,这样能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童年回忆,有利于据安全人格的塑造。如果要想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最好是自己看着孩子完成作业。究竟需要看几年,我认为至少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缺乏自觉性的阶段,别想着让孩子独立,更别想着早早撒手。缺失了父母陪伴的童年,难免会留下缺憾。
我们在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时候,往往会看一些很直观,很显性的东西——升学率,多少人考上了重点高中,多少人考上了一本……其实,这些外在的数据,对于个体的生命而言,意义并不大。换句话说,你们学校考上了多少北大清华,和我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我只关心自己的孩子,提高了多少,进步了多少。更何况,教育的效果,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还表现在品格形成,特别是一个孩子的做事方式和行为态度。毫不夸张地讲,学校高了形形色色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再丰富,都不足以承担起孩子地品德教化。人是社会化的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影响和教导。
许多所谓的名校,学生的起点已经很好,换做一个中等资质的教师来教,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也不是什么问题。抛开学生因为年龄、心理成熟自然带来的成长和进步,教师的作用,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真正的教育,是关注个体的成长。而这一点,在绝大多数学校,根本做不到。或者说,99%的学校,都做不到。一个班,少则4、5十人,多则7、8十人,一节课下来,教师平均到一个孩子身上,亦分钟都不到,教师哪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教学效率底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自己的孩子,主要靠自己教!有的家长,看着孩子一天天退步,依然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后果很可怕。说真的,早大多数情况侠,教师不能帮助你解决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晚上,孩子在家做作业,一个家长,盯一个孩子,发现问题随时指正、讲解,达不到要求马上重来,许多问题都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三年五载下来,孩子拖欠作业、做事马虎、丢三落四、不讲卫生等问题,都可以在家长的监督和训练下,得到很好的训练和解决。家长重视孩子的品德、学习,学生自认会认为这些事情很重要,进而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最个性化的教育,肯定是一对一,何况作为父母的,还有情感的投入和滋润。因此,做家长的,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责任,能自己做的,最好自己去做。任何培训机构,很难做到一个教师,看管一个孩子,还要百分之百的情感投入。如果真有这样的教育,费用也会高得离谱,至少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支付得起的。所以,把孩子留在学校,让老师看着完成作业,或者送到补习机构,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补习机构。
部分家长说,我的工作很忙啊,晚上要应酬,要工作,要谈生意……那我们想一想,是你的生意重要,还是您的孩子更重要?如果你能够挣到足够多的钱,可以请一个德才兼备的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认为你可以放下一部分责任。现实生活是,你可能不愿意支付那么高的报酬;即使愿意,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曾经有位家长跟我说,老师,你让我去辅导孩子,你知道我一个晚上能挣多少钱么?我没有反驳他,心里却在琢磨:你连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了,还算是“富有”么?
也有家长说,我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啊。现在的知识好难,我自己都搞不懂;现在的孩子好难教,根本不听我的。我要说的是,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会,估计老师也把你家的孩子教不会;如果你家的孩子不听你的话,估计也很难听老师的话。虽然表面上表现出来言听计从的样子,内心深处依然排除师长的教导。不会就学,不对就改,没有那个家长,天生就能照顾好孩子。成功的家长,也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是什么样的老师,都不能代替家长本身的投入。在一年十几万学费的学校里,照样有成绩不几个的学生,照样有品性不良的孩子。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高收费不等于好教育。不要认为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你的使命就完成了。在我所见到的很多优秀学生中,大部分都由全职妈妈照顾,或者父母晚上在家全程陪同。很多教育专家,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忙于他认为更重要的事情,在孩子的身上投入太少。
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家庭;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
名次真的很重要吗?
名次真的很重要吗?昨天带大班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去参观了小学,还上了一节体验课,做了一回小学生。这是一所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学校的设施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
有家长向招办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们的学校在区里统考中排第几名?
对这个问题我忍不住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分数排名几乎都是靠牺牲孩子睡眠和玩耍时间换来的,更加严峻的问题是,高分的代价牺牲的可能不只是健康,还有孩子的综合素质。
人的很多能力都是在小时候奠定基础的,比如社会交往能力、独立能力、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观察力、创造力、想像力、以及至关重要的自信心......很难想像埋头书堆的孩子还能顾及这些方面的发展。
大学少年班的天才、高考状元、年级前十名们在社会上的成就不一定就是最高的,学校里的成绩和将来的成就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
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是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如果学校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必然因素的话,那么同一所学校出来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模子里刻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孩子的童年经历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因而请允许我在这里再次自我推销一下自己的专业:学前教育为孩子奠定的基础是孩子一生成长的重中之重,不知道那些很看重分数的家长们是不是也想到了这一点?
几乎所有的名人传记里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名人们小的时候不见得上过一流的幼儿园或小学,但一定有一个优秀的母亲。
女儿,你很幸福
女儿,你很幸福
女儿,我想告诉你,你很幸福!你知道吗,昨天是你第一天去幼儿园,却牵动了全家人的心!
你的姥姥姥爷和舅舅,提心吊胆了一天,不知你在幼儿园哭没哭;不知你吃没吃饭;不知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也不知道老师喜欢不喜欢你......
你的幼儿园就在大姨姥家院内,大姨姥和大姨妈愣是不放心,中午偷偷地去幼儿园看了你!听到老师说你没哭也没闹,中午老师喂了饭,在小床上准备睡觉了,大姨妈才放心地离开,下午还陪妈妈去给你买了好多好穿的好用的好吃的好多东西......
你的二姨妈,听姥姥讲你上幼儿园了,幼儿园里有她熟悉的老师,不是二姨妈临时有事,她会亲自去接你放学,目的是想见见老师,让老师多多照顾你......
你的小姨和姨父,一早就给妈妈发来信息,问你去幼儿园的情况,小姨和姨父很不舍得小小的你,念叨了你一上午,就连只比你大十一个月的小哥哥也会说妹妹去幼儿园不会哭......
你是小姨姥看大的,对你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你的那个宠啊,就甭提了!昨天你放学的时候,生病了的小姨姥还和妈妈一起去接的你......
就连你远在美国的大姨妈看了妈妈给你写的日记,也在挂挂着你!
女儿,你看看你多幸福啊!能羡煞多少人啊!当然了,你也没有让这些爱你的人失望!第一天,你就带着小红花回来啦!让家人那个骄傲啊!你还说:你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你!你喜欢小朋友,小朋友也喜欢你!妈妈问你:今天你在幼儿园玩什么了?你说:没玩,做游戏了!哦,妈妈才知道玩和做游戏是两个概念啊!你甚至还给我们表演了你在幼儿园一天玩的游戏!两只小胳膊转动着满地跑!你还说了几句话,妈妈没听懂,听那意思,也应该是你在幼儿园老师教你的吧?只有一天,你就有了这么多收获!爸爸妈妈真为你高兴!今天一早,你竟主动要求去幼儿园,园长看到爸爸妈妈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小家伙昨天表现得可好了!美得爸爸妈妈的嘴角啊,不自觉得就上扬了!爸爸妈妈要走的时候,你只是在老师的怀里轻轻地说了句:找妈妈!一点也没哭!女儿,你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