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需重视孩子的科学启蒙
发布时间:2021-04-03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启蒙幼儿故事 幼儿启蒙故事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更为迅猛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力上,体现在国民科技素质的水平和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上。我们的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付费的辅导,家长还要求他们学钢琴、学画画、背京戏、背古文。与此同时,他们在西方的同龄人,有的3岁就能设计小船模型。
未来,北京市学龄前小朋友有望在幼儿园就能享受到科学启蒙教育。北京市科协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该规划在内容上继续突出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同时还新增了“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首都科普资源集成与服务工程”、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等内容。
未来,幼儿园将针对北京市各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学校(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基础,开展综合科学教育。其中,全市公立幼儿园和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将推出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使幼儿也能尽早品尝到科学课的乐趣。
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方法
而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规划则准备从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入手,将科学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另外,本市还将实施首席科技教师培养计划,为每个区县培养具有较高科技教育能力与水平的首席科技教师;同时,在5年内完成科技教师轮训,使全市中小学科技教师接受科学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达到100%。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好学、好问、好动手,没有错误概念,也没有一定要得出结果的压力,只要不断地探索。针对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中感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在自己动手摆弄、操作、探索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该规划鼓励幼儿园、社区和家庭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结合幼儿的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认知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教育专家和社会的事情,也是家长的事情。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最关键的场所。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不断培养孩子自主创新与实事求是的精神。
专家说,“当一位家长或者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宇航员上天有多么风光,而不告诉学生,‘神六’凝聚了多少科研专家的心血时,这位家长或者教师就需要补上科学精神这一课。”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学龄前应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三至六、七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的长托在幼儿园,有的仍在家里。家庭和幼儿园都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扮演”好他应当担当的“角色”。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也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幼儿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尤其是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上,让他担当什么角色,都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出于母爱之心,人们对独生子女尤为珍爱,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母爱和溺爱混淆起来,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这从眼前看,孩子随心所欲,幸福快乐,父母快慰,心情舒畅。但从长远观点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尤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这样娇惯的孩子,大都任性,自我中心、自私、无礼,缺乏独立性,怯懦等。这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父母的仗恃,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另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顽强精神,这对他们长大成才也是有影响的。
搞好幼儿心理卫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
这个问题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都有重要意义。在一个和睦家庭里,人们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种和谐温馨的气氛,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相反,有的家庭夫妻不和,把孩子夹在中间,拉来推去,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据一项少年犯罪的调查来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四岁丧母或丧父的人。另对135名少年罪犯调查,其中有40%的人出身于破裂家庭。在破裂家庭中,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易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
2.正确对待幼儿的口吃和遗尿等疾病。
口吃多是因幼儿模仿或精神突然紧张造成的,男孩大约有4%,女孩大约有2%。口吃看起来是件“小事”,可对孩子的心理挫伤却很严重,往往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待征。所以.家长要防止孩子口吃,患了口吃不要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树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纠正。五岁以后的孩子尿床,这叫患遗尿症。遗尿症除少数是生理原因以外,大都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加训练造成的。五、六岁的孩子尿床,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长万万不可再用羞辱甚至责骂的办法来企图治好他的遗尿症。因为孩子越紧张,遗尿症越难治好。同时,因遗尿而受责骂很容易形成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出现过失和错误都很正常。成人尚“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更是在过失和错误中不断学习增长见识的。基于这个道理,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细致,尤其要讲清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假如一方批评,一方袒护,就会使孩子是非混淆,不愿接受教育。批评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父母出气,或是让孩子服软,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鼓励孩子心情舒畅地改正错误。
4.支持孩子多做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孩子的天职,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们在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孩子们多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尝游戏中的乐趣,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最后,不要无视孩子的独立愿望。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有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他们能力有限,但往往这要自己来,那要自己干,显得不太听话了。常听有的父母说:“真气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就有主意了,就不听话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有人称这时为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提法也好,有助于提醒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独立性的重视。这时孩子要求独立,有时不太听话,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只宜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硬是要治服孩子的“强劲”。否则,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留下精神创伤,等长大成人易罹患某些心理疾病。
学龄前孩子学英语好吗
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不懂英语,在信息交流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研究还表明,学外语会促进智力的发展。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讲两种语言的幼儿比仅会讲一种语言的幼儿,在脑子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有优势。语言刺激是促进大脑细胞生长发展的要素。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给予两种语言的刺激,能促进幼儿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因此,幼儿期的英语训练对孩子是大有益处的。
那么,幼儿什么时候学英语最好呢?不少专家认为,幼儿期,特别是6岁以前,是获得外语的最佳期。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幼儿知觉发展中,首先成熟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幼儿认汉字也好,认英文也好,实际上都是一种信息刺激的活动,他们把字形当成某一具体形像,像记糖果、玩具、人的相貌一样记住它们。经过多次反复,这种特殊的“形象”就储存到大脑中去了。因此幼儿学外语与成人学外语有很大差别。同时,6岁以前,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较高,且右脑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强,声带、舌唇等运动神经的调节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时练习说话,更容易掌握发音的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会逐步下降,给学外语带来困难。
幼儿学英语还具有许多成人不具备的优势,例如,他们不担心考试,可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没有压力地“玩”着学,即使讲错了,也不会遭到别人的讥笑。又如幼儿未来的时间很长,授课时并不急于增加词汇量,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练习说讲。再加上儿童都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如果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其潜力很快就会表现出来的。
要使幼儿的英语学习取得成效,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英语学习中,我们反对“成人式”的英语教学,而主张以环境熏陶、无意识记忆为主的“横式化”教学。如果把成人英语学习中的“读课文,解释词义和句子,强化练习”的模式搬到幼儿的课堂上来,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相反还会使幼儿厌恶英语,为将来学好英语设置障碍。教幼儿学英语,应当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幼儿如同学习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一样掌握英语。幼儿学英语主要以反复地说、认字母为主,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并不要求幼儿去书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比如幼儿期,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散,那么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游戏、歌曲、故事等等,让幼儿融入其中,进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幼儿学英语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选择一本好教材。我们所说的教材,既包括书报、画册,也包括录音、录像和电视节目。教材的形式和版本可以五花八门。选择教材要慎重,种类不宜过多,最好是录相或电视节目,然后按这本教材系统地学到底。
2.注意发音。幼儿学英语,家长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极为关注,并为孩子创设积极的英语会话气氛,对孩子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但有些父母的英语是“中国式”的,如果不加纠正地教给孩子,容易使孩子发音不准,到大时就难以纠正了。因此,父母教孩子要注意发音,如果自己说不准,应尽量让孩子跟老师或电视学。
孩子需不需要上学前班
孩子需不需要上学前班前几天xx老师来家访,说到年后xx所在的小一班将升入中班,上至八月份,九月份开始的下学期开始读大班了,等于中班读半年就上大班,这样孩子们还有一年可以读学前班。
我并不支持孩子上学前班,虽然周围的人一再表示如果孩子不上学前班,等上小学一年级时会跟不上,连上小学的作息规律都适应不了,比如: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会不说就直接去啥的,但我仍觉得没必要上学前班。
1、学前班所学知识多是小学一年级的从这两年对xx的观察,她的学习能力不错,一些新的东西很快能理解或是操作,如果上了学前班,她对一年级的知识接触后掌握了其中的大部分,势必在上一年级时因为要学的东西都学过,会有骄傲自满情绪,没有了对新知识探索的求知欲,老师再布置些作业,让本就学过的东西再做一遍,将有可能引起厌学的状况。
2、学前班的老师良莠不齐因教育系统对学前班没有统一规定,有些小学在办学前班,幼儿园也开办的有,甚至一些培训机构也有,小学所办的学前班,倒是正统的教小学一年级所学的知识的,据说都是快要退休的老师来任教,因对其要求不高,老师也是凑合完事儿,但对孩子的影响将是很深远的呀,幼儿园的学前班仍是采用幼儿园的教学规律和作息时间,并不能让孩子在学习规律方面作好准备,倒也存在第一条所述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受老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让孩子有珍贵的玩乐的开心的童年从观察我上小学二年级的侄女每天写作业的时间来看,孩子上小学后,大量的时间都在写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很少有时间能自由的玩耍,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玩耍、自然探索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并非学会了书本上所谓要求的知识就能满足以后生存所必须的,我现在还无法想出应对孩子上小学时就开始的大量作业的办法,但我目前能做的是让孩子晚一些接受这样的训练。
鉴于以上观点,我准备让xx不上学前班,大班上完休学一年,这期间带她走出去,去不同地方,让她知道外面天地的开阔,了解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家期间学习她感兴趣的东西,慢生活的度过这一年,小学入学前找一个学前班上一个月左右有个准备,让她对上小学的上学规律有个大致适应就行。
为了她这一年的休学,我跟xx爸也得做好许多准备,幸亏还有一年半的准备时间,但愿我能真的按计划行事。
学龄前孩子的交谈方式
9~18个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学会用手,便迫不及待地到处尝试,眼前的任何东西都想碰一碰,但这并不是有意捣乱,只是对身边的一切都十分新奇而已。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特别需要有人看管,以免受到意外的伤害。
此时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瞪眼睛或皱眉头就可以让小孩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必要给他们做更多的解释,只需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明确的答复(可以或不可以)就行。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耐住性子,有时一个信息需要重复几遍甚至几十遍,他们才能记住。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发脾气,因为孩子还没有更多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能够较早度过这个阶段的孩子,到3~4岁时就会比较听话。
18个月~2岁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喜欢展示自己的“威力”,开始学会顶嘴,并且具有攻击性。如果说9~18个月时他们还是“冒险家”的话,现在可就成了“入侵者”和“灭绝者”。你会发现他经常打甚至咬其他小朋友,为了好玩而揪小狗的鼻子或尾巴。这时孩子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哭就是闹,令人头疼。不妨时不时让他们碰点钉子,让他明白花瓶掉在地上会摔碎,小狗不是玩具,咬人会使别人受伤等等。为了摆脱纠缠,你还可以试图向他说明,规矩并不是爸爸、妈妈定的,它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伤害别人。同时他自己也受这些规矩的保护,比他大的人也不能随便欺负他等等。这个时期是对父母耐心的一次考验,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这样做非但于事无补,还会将暴躁的性格传染给孩子。平息怒火,耐心地向他解释原因,效果会好得多,这样还能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
2岁半~5岁。
这是个问题成堆的年龄,几乎每句话里都有个“为什么”。此时,在教育孩子时应比以往更注重方式、方法,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孩子开始向外界,尤其是身边的人模仿学习的时期,因此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孩子在和什么人接触。
从这个时期开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正常活动,比如当他正在画画时,你可以先提醒他,不久就要吃饭了,而不是要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画笔。在家庭生活中也应给予他们一席之地,暗示他们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管理自己。但注意不要模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要使他们明白,父母在家里具有绝对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