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看“亲子关系”:社会矛盾折射在家庭里
发布时间:2021-04-04 幼儿名人故事 幼儿看故事 家庭安全教育1919年,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杂文,以“生物进化论”及“人生价值观”论述了做父母者应走好“三步路”: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今天的父母又有多少能够做到呢?——林成
从古至今,年轻人对于父母的反叛,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远的不说,就说距今将近百年的“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的一些人,打起“反封建”的大旗,而“反封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封建家庭制度,反对父权。那种反叛,是以“审父”为主要内容的,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那种矛盾,并不是父与子的矛盾,而是映衬在家庭矛盾背景下的社会矛盾,是新旧体制的矛盾,新旧思想的矛盾。—栗生红
失败的父母总是以自己的好恶来“栽培”子女,而这也常常显示了部分父母的趣味是多么贫瘠,今天中国还有很多父母规划孩子的一切,从考研到考公务员,甚至择偶、生子都要由父母决定,这一切只为了让生于80年代的子女,也可以重复50年代的人生,而这一过程就像背百家姓一样无聊。——谢云
教育素养,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尊重人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利。正是在这点上,我觉得全社会的教育素养是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我们在苏州、昆山等地建立了新父母学校,努力探索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道路。——朱永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矛盾都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针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矛盾愈演愈烈的现象,一起探讨这一矛盾。在与《“如鹰展翅”青少年卓越领袖训练营》的营员家长交流中,似乎大部分的家长都在反应这一矛盾,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在此整理一些观点共大家探讨和思考。
青少年处于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一个发展过渡阶段,处于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舍弃对父母的依赖、开始独立自主的“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已经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对父母顺从、听话、无话不谈,因为他们正处于青少年逆反期。由于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性,加之与家庭 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性,很容易产生亲子关系矛盾或者冲突,被有的学者称为“亲子关系危险期”、“疾风暴雨期”。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矛盾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处于当今社会转型阶段,家庭受到来自各方面文化的冲击,亲子关系矛盾愈演愈烈,一触即发。
在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中,每一个父母无一不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又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观点的影响下,扮演者严父严母这样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真心希望孩子有主见,有判断力,不断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但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在传统家长制权威的熏陶下,不断去干涉自己子女的一切,希望子女都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并利用子女对自己的依赖来满足心理成就感。在生活中,许多父母不允许子女有言行失误,要求子女在生活学习中都要是最好的,一旦子女表现不够好,轻则冷眼相向,重则拳脚相加。实际情况却是,青少年子女作为成长之中的个体,他们的身心素质还是不成熟的,处理问题的技能和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子女,自主意识增强,希望能够处理自己的事情,并且他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也许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然而,许多父母都对子女报了太高的期望,因而对子女所得到的结果不满意,进而要求子女严格按照他们的指令行事,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这就使父母和子女在亲自关系中扮演了一对相互冲突的角色,进而就使亲子关系产生了矛盾。
1、青少年的“独立意向”与父母不善于或者不愿意让他们取得与自己平等地位的矛盾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在少年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少年心中已经有了“我已经是大人,不再是小孩子”这样一种观念。他们已经把自己当做了大人,因而,他们在思考或者行动上都已让自己站在成人的角度,这时候,他们就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束缚,建立新的亲子关系。但是父母却不愿让孩子取得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因为他们把“现实中的子女”同“心里的子女”当做了一个,因而在他们的眼中,少年永远都还是一个孩子,不能够独立自主的做主。我所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特别是在中考后、分科和填高考志愿的时候。
2、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与孩子实际能力的矛盾
家庭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特殊社会团体。在这个团体里,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子女对父母有极强的信任和依赖感,因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成为了孩子上进的力量。因此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抱有很大的希望,为了实现希望,严格要求孩子,不允许孩子的成长出现一点与期望所不符的迹象。结果是有的孩子也许小时候还听从父母的话,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父母的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就可以不顾孩子的意识,一切都由他们做主,甚至是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们根本做不到的事。一旦他们胡思乱想后,就会加强他们对父母的反叛,进而加深与父母的矛盾,即加深亲子关系的矛盾。
3. 解决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矛盾的方法
想要解决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矛盾,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父母加强心理学学习,以便更合理的处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矛盾其产生的原因都与心理学有观。若果父母了解了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后,他们就能够正确的分析孩子的行为、心理,根据孩子孩子的现实情况及时给予建议,而不再是一味的严厉要求,这样就可以是孩子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谈话,更加了解自己,综合自己与父母的认识,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
青少年学会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以便更好的理解父母。青少年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的意识,但是由于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在思考问题上还有一些不足,因而容易冲动,做出一些不对的事情,甚至悲剧。因此,青少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父母的决定、行为、言语,这样就可以是孩子能够充分的了解父母行为的意图、目的,从而体谅父母。也许父母的行为有不对的地方,他们也会太极端,也可以慢慢地学会去分析,想办法去解决那些争端。若从这两方面出发,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一般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矛盾了。
充满矛盾的家庭教育:5-1=0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如今孩子们在成长中承受着许多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和孩子,这样的问题确实随处可见:家长们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同时,自己却总在做一些“错事”……
1.“言教”与“身教”的矛盾
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背后对老师评头论足……诸如此类的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2.“穷教”与“富教”的矛盾
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使人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再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使人们从情感上愿意为其奉献一切。但在另一方面,家长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大讲艰苦朴素的大道理,这自然让孩子无所适从。
3.“溺爱”与“叛逆”的矛盾
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可换来的结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入极端,对父母举起了罪恶的屠刀。对此,家长应该认真检讨、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实孩子的许多毛病都是我们自己教出来的。
4.“放纵”与“专横”的矛盾
在教育方式上,现在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自以为是,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其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而在另一方面,5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去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5.“重智”与“轻德”的矛盾
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都对考试成绩特别关心,将目光一直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只看重成绩,却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
6.“发展”与“限制”的矛盾
在个性发展上,现在的孩子处在“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中。
家长渴望孩子成才,于是为子女制订了“宏伟”的发展计划,如果家长的这种选择,符合孩子的志趣,那当然是好事。可事实却是许多家长的“发展”计划违背孩子志愿,这种“发展”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编后
矛盾的家教绝非仅仅上述几种,还有许多。这种充满矛盾的家庭教育。让不明世事的小孩确实感到为难,他们无所适从。他们一面从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从家长身上仿效“说一套,做一套”的圆滑世故。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1=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问题还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我们许多人还未真正认识到这种矛盾家教的严重后果。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双翼中的一翼,其作用不可忽视。矛盾的家教会影响孩子的学校教育效果,更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影响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然,这绝对不是家庭教育本身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不过作为孩子的父母,家长朋友还是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
从名人身上看家庭教育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够为孩子创设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多的金钱,无法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事情。其实这个想法真的不太正确,不可否认财富或许会为成就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便利,但是却绝对不是主要的因素。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个名字。她是英国著名的首相,曾经连任三届,成为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当她入住唐宁街十号的时候,她曾经说过自己的成功要感谢自己的父亲对她的教育和培养。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是一家杂货店的小店主,他却故意为女儿创设的是一个节俭清苦的环境。让她在清苦的环境中,懂得赤手打天下的道理。而在能力培养方面,自己则主动为女儿选择所看书籍的种类,有意引导孩子的思维能力,带她到教堂,感受其中的氛围。从而形成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良好的独立人格,为她以后的政治生涯也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撒切尔夫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金钱财富这些物质条件真的不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真正的关键因素是父母是否可以的为孩子内心的需求创设一个环境,是否为他未来的成长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才是主要的。所以当您在抱怨自己金钱不够多,才会让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真的是不太正确的。
《欢乐颂》背后折射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五枚女子成为邻居
在魔都上海为了生存生活而发生的故事……
在这里,有不善言辞却智商超人的安迪;有虚荣但自信仗义的樊胜美;有温文尔雅却也唯唯诺诺的关雎尔;有神经大条单纯美好的邱莹莹;更有我行我素胆大仗义的“小妖精”曲筱绡!!!
是什么原因造成女主角们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是不是能够汲取精华?
有人说,每个女孩都羡慕曲筱绡的好命,想努力成为安迪这样的职场精英,却大多数做到樊胜美的地位就很难上升了,就算努力做一个关雎儿这样踏实勤奋,努力工作的好青年,却也难免会犯很多邱莹莹的典型错误。
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和行为决定的,性格由从小的经历和环境塑造。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孩子应先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有健康人格,继而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很多孩子误入歧途的主要原因。不管父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的事业,但是家庭教育本身不能缺,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富贵与贫贱,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将来,在这期间,父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横竖都是这个理。即使孩子将来想拼命摆脱这种困境,走上自己想去的道路,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那么,我们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认清自己和孩子
只有清楚看见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对症下药。看清孩子的缺陷,从正、侧面进行纠正和完善。明确自己能给孩子什么,不能给孩子什么,什么东西需要他自己去争取,……
切忌瞎鼓励孩子,你给他一水池的鸡汤,他可能还给你几张零分试卷!
2、重视孩子精神教育
按照调侃的方式说:谈物质,好俗哦,让娃娃有点内涵撒!
父母能做的,除了在身后做她坚强的后盾,就是从小在精神上给他养料,让他做一个乐观、坚强的人,培养他的人格和精神,也许这样,才能帮助他无论陷入何种境地,都能做到最优的选择。
你能想象,当有一天,孩子在物质条件上一无所有,他该怎么生存下去?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抗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他怎么玩得转?
给他一张没有上限的银行卡,一栋别墅,一架书,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都不知道应该拿钱去买什么,怎样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看什么样的书籍。
3、减少攀比、从众
在国内,不攀比、不从众的家长少之又少。攀比有良性攀比和恶性攀比之分,适当的攀比可以督促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父母追求的是,孩子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进入好的学校,学习正面有力量的知识,交善良优质的朋友,做适合的高大上的工作。这样,也就够了。
最怕因为你的恶性攀比,给孩子造成焦虑、华而不实、孤单等不健康心理。
4、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的孤单
父母的陪伴少了,孩子容易胡思乱想:是不是爸妈不爱我了?是不是工作比自己重要?是不是成绩太差被嫌弃了?
孩子孤单了,就不擅长与人相处,下意识将自己和小伙伴隔离起来,然后形成恶性循环。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看得见的温暖和呵护。
电视剧《欢乐颂》还在更新,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是否也在更新呢?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可以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亲子之爱的情感与信任为纽带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亲子关系是人类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点是任何情感都不可能代替的,是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
1.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
子女与父母具有血缘联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有了深沉的爱和期望,成为教育子女的天然教师。另外,家长对孩子来说,既是教养者、管理者,又是监护人,所以具有自然的权力性影响力。但家长不能认为“我是爸爸、妈妈,你就得听从我”,这样会抑制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好自然具备的血缘因素的权威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2.教育中的长期性与渗透性
孩子与家庭的联系是终生的,孩子一生中可以有许多位教师,然而亲生的爸爸、妈妈是终生的,不能更换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深远的,具有长期性。另外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家长是否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教材,作为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随时随地,自觉地发现教材,捕捉时机,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
父母对子女的爱发自天性,是奉献,是给予,这种爱是不索取任何回报的,所以它是无私的崇高的。子女依恋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从孩子出生起,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人的逗弄,使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并在美好的感受中引起快乐的情感体验,所以作为父母,要接近孩子,化时间与孩子聊聊,进行感情投资,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和关心。同时父母要学会以倾听,并作出积极反应,使孩子觉得自已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并感受到父母爱心的支持,这种情感的交流,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亲子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及其友好交往,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有效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前提。
亲子阅读贵在坚持(家庭亲子阅读)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学习的基础,因而从小培养她们主动阅读,逐渐学习独立思考很重要。
陪孩子阅读时一件值得令人高兴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最快乐的烦恼。一开始会觉得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陪孩子阅读,但是每次看到她那急迫的求知欲,我便会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满足她的要求。
现在的孩子都比我们那一代聪明,也许就是因为接触新事物较早的缘故。自从幼儿园开展亲子阅读这项活动以来,女儿便主动和我说以后晚上要天天给她讲故事,我便也下定决心,再忙再累也要给她一个互动学习的天地。几遍只有睡前几分钟
,我想这个过程不仅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同时也让我们的爱在这一刻有了另一个层次的交流。
在亲自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贵在坚持。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买了各种各样的图书,心情好的时候能陪着她阅读,但是总不能持之以恒!但渐渐的我感觉孩子通过阅读都会提出很多问题和看法,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发现她的记忆力有很大的提高。就比如前阵子背的三字经,在学校学习好以后,回来我每天和她重复学习,很快的,她就可以记住很多了。还有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要看图画本身是不是能够传情达意。孩子主要靠图片区初步认识和理解。好的绘本本身就能给孩子提供一些清晰的线索,比如主人公的动作、姿态、表情的变化,时间、空间的转换等,利用这些线索,孩子可以搞清楚各幅图画之间的意义,进而“理解”故事。所以给孩子买书的时候,我都会选些图片吸引我的书本,可以说一看就能理解大意的那种。因为我深有体会,之前给女儿买的唐诗三百首,前后大致给她读过3,4遍,她也记住了一些。有时候我翻到一处,她就能说出几句诗句,也会自己翻过去让我读哪首诗……我知道孩子是看图片的,因为她不识字。时间久了,我考考她,最然不能记全,但只要我说出第一句,她就能大致把下面几句接下去。在短时间有这样的成效其实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
我知道关于孩子阅读不仅仅只是这样,还有许许多多好的方式和方法。只要能及时把握孩子学习的动态,恰到好处。我详细孩子在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会更上一层。女儿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约定做永远的学习伙伴!
在此作为家长真的很感谢幼儿园老师们的狼苦用心,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下一代,我们一定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多学习的动力和活力!
亲子阅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中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将立刻删除。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孩子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书,就是一颗传递知识的种子。
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孩子的小小世界海阔天空,孩子的大大梦想无边无际。
那么,如何让亲子阅读在家庭教育中树立重要的地位,并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作为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亲子阅读重要性。
孩子的阅读,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独立阅读,而亲子阅读正是培养孩子独立阅读习惯的良好方法之一。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美丽的休闲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家长教会孩子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其实不仅仅是孩子。
二、建立家庭小小图书馆。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家长应为孩子建构一个小窝,一个阅读的天堂,为孩子创设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进来阅读。在家中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地面可以铺设一块卡通图案的地毯,孩子可以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松软的地毯上或是书桌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墙壁上可用孩子与父母共同制作的装饰物进行美化,书本可以或开或合的放置其中,使整个小窝充满休闲和趣味的感觉。相信家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书吧似的空间,孩子一定会有阅读的欲望。
三、共同选择合适的书目。
有了好的环境,还需要可以激发兴趣的足够的好书。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读物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把关。教育家伊拉斯谟说:“孩子最初阅读和吸收哪一类书籍是十分重要的。不正经的谈话毁坏心灵,不正经的书籍毁坏心灵的程度并不比它差。”家庭藏书应立足“有趣”和“实用”。一般说来,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唤起热情向往和兴趣的书,如: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优秀的卡通和漫画。中高年级的学生选择的面会广一些,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可以理解感情更细腻、内蕴更厚重些的书籍,可读的书籍应向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科幻侦探等类型靠拢。要确保家里有各种书籍、儿童杂志和报纸,并保证足够的数量。
四、确定固定的阅读时间。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坚持都是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阅读也应该这样,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习惯。常常有家长抱怨“没时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基础教育几经“改革”,但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繁重。家长常常习惯把孩子读非课本和练习册的的事情称为“课外阅读”,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之嫌,可见是多么不重要!“没有时间”,从来只是借口。只要家长认为把孩子培养成自觉的、独立的、热诚的终身阅读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时间总能挤出来的。坚持习惯,选择固定时间进行阅读。家长要指导孩子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如早晨、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美国教育家霍勒斯曼说:“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钟阅读的时间,一年后你就可以感到它的效果。”
五、掌握行之有效的亲子阅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要老师,阅读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已。每个家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1、亲子听读。在西方,为孩子大声读书是一种文化传统。在中国,为孩子说故事是一种传统,大声读诗文经典是另一种传统,但两者从没有融合在一起。即使在今天,乐意并习惯为孩子朗读文学作品的家长,仍然为数不多。我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说:“图画书是拯救儿童阅读的书。”所以,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从图画书开始,从亲子听读开始,踏上亲子阅读的旅程。
2、亲子共读。当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亲子共读。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读”的过程,也不是家长的单项指导过程,而是“阅读——讨论——思考——再阅读——再讨论——再思考……”。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榜样的作用。家长和孩子可以坐在一起,读同一本书;也可以坐在不同的地方,读不同的书。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为妈妈读一段,妈妈为爸爸读一段,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何愁孩子不爱上书呢?
3、亲子比读。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父母亲还可以和孩子们进行亲子比读,进行故事表演、形式多样的创意表达等等。比如,我的阅读就很局限,文学类的书籍读得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读得就相对少许多。我那上四年级年级的女儿常常说:“妈妈,也许你的语文知识比我多,可是你的科学知识一定比我少。”这样通过比试之后,可以发现各自的不足,调整自我阅读。
总之,兴趣、习惯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家长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恒心,关键是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读书的种子。我们决不能把亲子阅读仅仅理解为在家里的阅读。我们也不能把亲子阅读仅仅理解为书本的阅读。读电影可不可以?读大自然行不行?在旅途中阅读可不可以?在公园的草坪上阅读行不行?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灵活的方法,并将亲子阅读坚持下去,时间长了,阅读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孩子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