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
发布时间:2021-04-04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6期)
痛之一:学校应试教育成了家庭教育主要内容
今年5月15日,全国妇联在京发布《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问到“您的家庭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时,受访者选择集中度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子女家庭教育咨询”,无论受访者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概莫能外。此前,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专家们在全国妇联组织的座谈中也不约而同地指出,纲要缺少家庭教育的科学系统规划设计,仅将家庭教育纳入“学前教育”,显然远远不够。
家庭教育是当前困扰家长们最大的问题,同时又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普遍重智轻德,价值观已经出现扭曲。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每天帮孩子完成功课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上海市民沈女士总结了家庭教育的五字诀:“我们做,她记”;或是“我们说,她写”。当记者问到亲子相处时一般干什么时,沈女士毫不犹豫地回答: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会学校要求的东西。
随着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虽然表面上的书面作业取消了,但摇身一变成了仍然与应试有关的“任务”,家庭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应付学校之后,家长也无暇再考虑应该如何进行属于自己的亲子教育,更何况,不少父母因为繁重的工作也没有多少属于自己和孩子的“课余时间”。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时光,而本应该是既轻松又有效的家庭教育又严重缺失,致使孩子在儿童时期无法快乐。
不少父母忙于为孩子创造所谓良好的教育条件,如何能让孩子进名幼儿园、名校成为家长们的烦恼。在他们看来,父母为孩子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领进门”,而进门后自己就可放手了。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桑标告诉记者,家庭教育不能简单地用名幼儿园代替,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学生,回家变宠儿。
痛之二:“狼性教育”让孩子缺乏爱心
在社会主义市场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从小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其今后在社会上有竞争力,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但不少家长片面地把爱心和竞争力对立起来,在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
一些家长、学校和教育者赞同甚至实施“狼性教育”,即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要对孩子们进行“狼”的教育,而不应是“羊”的教育。上海儿童健康基金会儿童心理工作室主任吴亦君是一名
心理咨询师,她曾接触一个在打骂中长大的高二学生,孩子最大的愿望竟然就是希望自己快点长高长壮,可以对一直责打自己的父亲还以颜色,考试故意考砸、家里故意捣乱,看着父母焦急生气就会产生快感。
吴亦君分析,实施“狼性教育”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本身难以控制住情绪,加之“棒下出孝子”等观念,因而对孩子万般严苛,教育方法也过于激进。二是受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一味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念,最终造成孩子缺乏爱心,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
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心表示,狼的本性是凶残的,是通过掠夺占有的,“狼性教育”如果是为了适应竞争,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肤浅认识。狼性教育的实质是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少年儿童的父母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情绪,以至于对个人和家庭之外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和责任心。加之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更使一些人个体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淡化,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对自己、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事不做。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劳动,在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抱不支持态度,教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公共秩序、公共规则置之不顾,我行我素等等。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观助长了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
吴亦君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孩子缺乏爱心的原因之一,但家长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让孩子明白今后具有竞争力和富有爱心绝不相悖。
痛之三:道德价值观教育从“只说不做”到“只字不提”
家庭教育需要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放在首位,这是一个常识,更是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家教传统,孝文化、君子文化便是这一传统结出的硕果。但今天似乎并非如此。天津市曾进行一项7~14岁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当列出健康、安全、学习成绩、品德、自理能力、兴趣爱好、交友、吃、穿等9项指标要求家长回答“您平时最关心孩子什么”(选其中三项)时,有87.2%的父母选择“学习成绩”,为第一位;而最关心孩子“品德”的比此低25.4个百分点。当进一步要求家长对所选三项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时,将品德摆在第一位的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8.1%。
上海宝山区一小学曾设计课外活动,名为“教爸爸妈妈做环保”,如制作纸篓取代塑料垃圾袋等。但最终发现,许多父母并不支持孩子的环保建议。班主任王琴说,父母希望的是孩子一心读好书,家里的事都是家长管的。
许多家长嘴上教授孩子大道理,但能以身作则的很少,“大人的事小孩别管”成了默认的理由。“会说不会做”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特征。
上海市民信箱网上调查平台曾对2300位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是否会主动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32%的市民给予肯定的答复,63%的市民选择“看情况而定”,5%的市民明确表示“不会”帮助。如果大部分市民都是“看情况”来对待陌生人的话,又怎样教育孩子助人为乐?
不知何时起,诸如“助人为乐”等传统礼教已经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不被重视,甚至只字不提。半月谈记者从不少中小学教师那里了解到,像“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传统价值观在家庭教育里越发罕见,有些家长甚至主动告诉班主任,只要孩子读书好,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更有学生私下说,父母叮嘱孩子遇见倒在地上的人别去搀扶,不然会惹麻烦。
王琴告诉记者,一次上课讲到成语“精忠报国”,便引发出了岳母刺字的故事,于是王琴便问,爸爸妈妈有没有和大家讲过长大了要报效祖国啊,讲过的请举手,结果令她惊讶是,有近一半的孩子没有举手。
在价值取向上,有的父母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道德准则。有人曾对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特殊“考试”,要求学生填写父母在家庭日常谈话最多、关心最多的问题。结果在部分学生的答案中,最受父母“宠爱”的一是关系,二是送礼,三是金钱。难怪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在回答“你最喜欢什么,羡慕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时,毫不隐讳地说“最喜欢的是钱,最羡慕的是吃好穿好、能走后门,追求的是有钱有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重视家庭教育 形成好的家风
人一生会接受许多教育:胎教、早教、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等,但无论什么教育的基础都是家庭教育,简称“家教”。
家教说的是一个家庭的教育。词典称“家教是指,家庭中的礼法或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是家风,门风的传承,如弟子规、朱子家训等等都是一代一代一脉相承。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延续,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的弘扬,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这样代代传承。良好的家教教育出来的人具有许多优秀品质:有责任感、敢担当、诚实守信、忠诚善良、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等。没有家教的人就会做出一些恶劣行径,破坏社会、破坏家庭、损人利己、品质恶劣、道德败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人真没家教。家教的传承主要是父母教育孩子,祖辈、父辈、子辈、孙辈,代代相承,形成家风。记得以前四合院门口的大门上会写着“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教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行为举止、语言谈吐都无时无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一代。
中国人自古注重家教,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流传。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乔致庸等等,都留有家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组采访人们各家的家风是什么,这是一个老话题,各家的家风不同,家教就不同,一代一代培养出来的子子孙孙就不一样,但是这也是21世纪的新话题,随着岁月的长河,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被弱化了,妄自菲薄,取之而来的是一些糟粕,影响着今天的安定团结,弱化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着中国梦的实现。很难想像一个张口就骂人,扬手就打人,开车窗就扔垃圾的人会教育出好的子女。
最近看电视连续剧《大丈夫》中的主角顾晓珺,就是一个没有同情心、不懂得付出,缺少家教的人物。她的凡事以自己合适为标准,对丈夫欧阳剑只有索取,没有付出;对父母只有训斥,不关心不孝顺;对姐姐姐夫蛮横不讲理。追根朔源是他们的家教出了问题,他的父亲顾大海,什么事都是拳头解决问题,打了二女婿,又打大女婿,三句话说不到一起就掀桌子,就拳打脚踢。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一生的是非标准、思维模式、处事的方式方法,即使他有再高的学历。今天社会上什么都用拳头、暴力来解决问题,就足以说明我们今天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延续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斗;影视作品中的暴力等等,给人们的错误观念就是谁横,谁敢动武,谁就厉害,谁就能解决问题。今天的医闹、杀人案件层出不穷就是明证。
去天津在梁启超故居看见这样的前言:[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身处激荡变革的社会中,始终与时俱进,是位“善变”的豪杰。但他无论怎样变,爱国救国之心始终不变,尤为可贵的是,他把这种爱国情怀传承给子女,成为梁式家风的主旋律。
家风是具有独立性的文化传承。在梁式家风的传承中,梁启超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既受益于祖父、父母的言传身教,又继承和丰富了这个家族的家风家教。梁式家风的核心内容是“读书育人”,重点不在知识的灌输和功利的诉求,而是更强调立志和做人。在他看来,教育子女绝非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私事,教育的好坏,与国家的兴旺、天下的兴亡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他的家教,始终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希望自己的子女都具有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德行,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民。他的九个子女七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却无一例外回到祖国,他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所有的行为都体现了家风的传承,践行了梁启超一生的理念:“我的中心思想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救国”也让我们看到了梁氏家族一代代的拳拳赤子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此我们推出梁启超家风展,向大家介绍梁氏家族独特的家风家教和梁启超的为父之道,希望人们能够借鉴并从中得到启迪。]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要重视自身的修为,要重视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尤其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做出文明礼貌的榜样,《朱子家训》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去做,恶事多么小也不能做。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叛变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清朝石成金写的《传家宝全集》也说到,如果把子孙教成“希图前程,指望富贵”的人,结果当了官就会贪赃枉法,最后弄到家破身亡,连累父母,这就不仅是败类,而是父母当初教育失败了。南怀瑾也说过,大家骂政府不好,政府只是一所楼房,是里面的官员不好,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才使他们当官后营私舞弊,鱼肉百姓。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自私自利、脾气暴躁、做事不负责任、不懂尊重别人,不热爱祖国,不懂刻苦努力、铺张浪费等等坏习惯和坏的世界观追根朔源是来自家庭教育。希望我们做父母的和准备做父母的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好的家风。细节决定成败、事无巨细都是说我们从小节就要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修为,才能教育和培养出道德品质优秀的孩子。我们每个人要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热爱祖国,逐渐优化我们的社会风气,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和谐,民族更团结,祖国更富强。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只看重成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单
二、尊重孩子,而不是处处权威压制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场合地教训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
不贬抑、不纵容,让孩子自然成长
三、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四、没有伞的孩子更会努力奔跑。
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强。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难营是他们的法宝之一──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五、放养优于圈养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怎么教出好孩子
六、自由大于限制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所以,德国的孩子多以自我独立发展为成长目标。而身为父母,只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即可。
给孩子独立空间,发展才会无限大
七、规则大于宠爱
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许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断地说教,但是聪明的德国父母会为孩子立下规矩,从小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他们会和孩子协商,制订一些规则,并且要求孩子遵守这些规则。
现代成功家教的新趋向有10个元素
“我的手很小,无论在什么时候,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得上您。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随着这个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发展,当今的家庭教育面对着从未有过的挑战。教育是什么?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是所有父母们碰到的难题。
——《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
元素一:强调非智力因素培养
孩子在活动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元素二:创设丰富环境
环境是一本大书,环境更具有教育功能,而3-6岁的孩子正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创设有趣味的、有刺激的环境,以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寻找新奇和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家长可在自家阳台墙壁上贴上大白纸设计成“宝宝创作园地”,提供各种绘画材料,如水粉颜料、蜡笔,水彩笔、蜡光纸、剪刀等,鼓励孩子进行意愿画、想象画等。
元素三:构建“学习型家庭”
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确保“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在家庭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建立这样的家庭,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具有“全员、平等”的特点。家长应该带头学习和读书,因为这是一种无声但却是十分有效的教育。
元素四:鼓励体育运动
强调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智力、创造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应该以多种方式鼓励孩子进行各类体育运动来增进他们的运动能力。另外,对于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不应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运动方面受到鼓励的孩子不光运动能力较强,而且事故发生率较低。(
家庭教育知识:别让家庭教育成为中伤孩子的利器
南京一小学开了一场特殊的家长会,每个孩子都在黑板上匿名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对父母的“控诉”。“希望妈妈不要再冤枉我”“不要总打我”“请爸爸不要对我大叫”“不要再说我成绩不好了,我会努力的”“不要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黑板上稚嫩的板书让人心酸,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严肃话题:不理性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家长一心想要为孩子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望子成龙的期盼过于急切,采取极端的方法只会让这种“爱”变味,孩子们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原来设定的期望值,希望变成了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便会转化为打骂孩子的行为。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用错了方法,好心也会办坏事。在这种情形下,其实惹家长生气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家长不平衡的心理。那么在责怪孩子之前,家长们是不是应该先自我反省一下,对孩子的了解是不是太少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长期被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并且敏感多疑,在最应该得到放松、包容自己的避风港里都要提心吊胆,这难道不是一种家庭关系的失败与悲哀?
无心之失也好,言语习惯也罢,这都不是对孩子恶言相向的理由,吼叫不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口口声声的“打骂是为孩子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都已经是迂腐的思想。就像往一块木板上钉钢钉一样,家长的言语暴力就是钢钉,即使孩子长大以后在内心深处与不愉快的记忆和解了,钢钉被拔掉了,但留下的孔和伤痕永远在那里。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多数家长已经尽力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状态,衣食住行一应俱全,也就是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却忽略了孩子们对爱、归属感和被尊重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孩子才能更好地去追求高级目标,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家长们保护孩子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却忽略了家庭可能造成的伤害,就好像一只保护孩子的刺猬一样,让它不受外界风吹雨淋,却用自己浑身的刺扎伤了它。孩子们躲过了外界的伤害,却没能躲过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挖苦讽刺,这比陌生人带来的伤害更让人心疼。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理想的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施压,而是相互鼓励、彼此理解的模式,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共同进步才是正道。需要学习的不仅仅只有孩子,家长也需要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好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交往氛围,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