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孩子懂得感恩?
发布时间:2021-04-05 幼儿感恩小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怎样教育孩子儿时,喜欢一切精致的东西,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喜欢,那时候特别的喜欢一种音乐盒----上面有个芭蕾少女旋转的音乐盒。可是那是非常奢侈的东西,每次都是经过商场,站在窗外偷偷地看。后来自己工作了,赚钱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却是可以买得起一屋的音乐盒,但是却没有去这样做。
记得儿时,还非常地喜欢看散文,杂记,乱七八糟的书,都爱看,大都是从同学那边借,或是用自己仅有的零用钱,买几本自己实在是喜欢的书,记得当时有一本姜丰的《温柔尘缘》,非常的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如今还是喜欢她,知道她嫁了一个英国人,生了一双儿女,完美结局,让我非常的羡慕!扯远了,只是想说,当自己有足够能力去做到的时候,可能自己的愿望远远不是如此的。
所以,我总是尽量不让小一有一个遗憾的童年。
可能还是遗传之说的,小一也非常地喜欢音乐盒,不过这边的音乐盒很简朴,不花俏,一个水晶球一样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造型,基本都会有类似于雪花片一样的东西,倒过来,摇一摇,在音乐声中,散落着“雪片”,真得很美,套小一的一句话就是“magic”!那天,在商场里看到这对依偎着的母女,非常地心仪,买下,去接小一放学的时候,小小地让她意外了一把。从她那发光的瞳孔里,我看到了欣喜,我看到了一种愉悦在漫延。因为我知道,她也一直心仪着能拥有这样的一个音乐盒。
回到家里,她就画了一幅画,里面同样是一对母女,她抱着我说,这是给我的礼物,我非常地开心,开心得不只是因为得到一幅画,更多地是欣慰:小一不再是任性的小女孩了,她知道了感恩,知道了回报。希望将感恩习惯一直延续下去。可以做一个好榜样,让点点也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YjS21.coM
如今的孩子,从小就有公主和王子的待遇,对一切所得到的都自认为是自然的,应该的。我经常和小一说,没有谁对谁的付出是应该的,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那天,爸爸拿来朋友送的礼物,我告诉她,这件玩具是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等爸爸回家要给他一个bighug。
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我想只有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才不至于太自私,不一定要求父母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就可以了,更不祈求将来,他们能回报多少,只希望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感恩节就在下周了,借此文章,社天下所有的人,节日快乐,将多一份自己的心给需要关心的人们。遗憾的是,无法亲口对妈妈说一句“谢谢。”但是她应该会明白我的心,在内心我已经说了千千万万遍了!“你是我要用这一辈子去感谢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心得: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育儿心得: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我的儿子现在已经4周岁7个月了,目前在上中班,乳名迪迪,学名董XX,自古至今,大家都知道: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其中的含义。
生一个孩子很容易,但是孩子出生后我们要把他给教好、养好却很难,而每个家长又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所以,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好的生活习惯!
迪迪的性格有些偏内向,见到陌生人不喜欢讲话,这也是我一直苦恼的问题,在小的时候,就经常带他去一些人多的地方,并且与朋友聚会的时候也带着他,自从上幼儿园后,我也有参加两次学校举办的家长会,也看到他们班级有其他的小朋友外向开朗的性格,及每天看到老师发的表扬同学的信息,就会鼓励他,儿子你要勇敢哦,上课要敢于回答问题,我儿子很可爱的说:妈妈,如果我回答错了,老师会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我说:一定会的!他也会高兴的答应我,妈妈我明天一定举手!到了第二天,老师表扬的信息中果然有了董梓聪的名字!后续的几天,我没有跟他说要他举手的事,他应该也就不怎么主动了,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给予他鼓励,建立他自信的信心;
平常在生活中,我们母子也是一对快乐的好朋友,每天我下班后,吃完晚饭,我们会一起做个小游戏,睡觉前我们就一起讲讲悄悄话,我给他讲一下我公司今天发生的事情,他也给我讲一下学校发生的事情,比如今天和哪个小朋友一起做的什么游戏,一起说了什么搞笑的话,很是开心,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沟通及相互尊重也很重要;
另外,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也尤为重要,就像曾经有听过国家高级讲师,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黄玲玲老师的课堂,孩子的潜在意识是无限的,家里永远开着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经常播放四书五经相关的经典书籍,他可能在无意中已经学到了相关的内容,我也正在向此方面学习。所以,我在孩子面前也不会总是抱着手机,给孩子带一个好的榜样.
除了家长,老师就是最辛苦的人了,也会教育孩子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
点滴生活让孩子懂得感恩
导读:只有从小在感恩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才不至于太自私,不一定要求父母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就可以。
儿时,喜欢一切精致的东西,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喜欢,那时候特别的喜欢一种音乐盒----上面有个芭蕾少女旋转的音乐盒。可是那是非常奢侈的东西,每次都是经过商场,站在窗外偷偷地看。后来自己工作了,赚钱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却是可以买得起一屋的音乐盒,但是却没有去这样做。
记得儿时,还非常地喜欢看散文,杂记,乱七八糟的书,都爱看,大都是从同学那边借,或是用自己仅有的零用钱,买几本自己实在是喜欢的书,记得当时有一本姜丰的《温柔尘缘》,非常的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如今还是喜欢她,知道她嫁了一个英国人,生了一双儿女,完美结局,让我非常的羡慕!写这两个故事,只是想说,当自己有足够能力去做到的时候,可能自己的愿望远远不是如此的。
所以,我总是尽量不让女儿有一个遗憾的童年。
可能还是遗传之说的,女儿也非常地喜欢音乐盒,不过这边的音乐盒很简朴,不花俏,一个水晶球一样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造型,基本都会有类似于雪花片一样的东西,倒过来,摇一摇,在音乐声中,散落着“雪片”,真得很美,套女儿的一句话就是“magic”!那天,在商场里看到这对依偎着的母女,非常地心仪,买下,去接女儿放学的时候,小小地让她意外了一把。从她那发光的瞳孔里,我看到了欣喜,我看到了一种愉悦在漫延。因为我知道,她也一直心仪着能拥有这样的一个音乐盒。
回到家里,她就画了一幅画,里面同样是一对母女,她抱着我说,这是给我的礼物,我非常地开心,开心得不只是因为得到一幅画,更多地是欣慰:女儿不再是任性的小女孩了,她知道了感恩,知道了回报。希望将感恩习惯一直延续下去。可以做一个好榜样,让她也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
如今的孩子,从小就有公主和王子的待遇,对一切所得到的都自认为是自然的,应该的。我经常和女儿说,没有谁对谁的付出是应该的,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那天,爸爸拿来朋友送的礼物,我告诉她,这件玩具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等爸爸回家要给他一个bighug。
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我想只有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才不至于太自私,不一定要求父母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就可以了,更不祈求将来,他们能回报多少,只希望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点滴小事让孩子懂得感恩!
早上,我为家人做好了早饭并盛好放在桌上。儿子过来一看是用大碗盛的,马上掉着脸不高兴的说:我不要用这个碗,我要用小碗。因为在昨天,我用小碗给他盛的时候,他要求跟我们一样用大碗。我今天用大碗盛,他又不高兴了。
看着儿子不开心的脸,我也有点不高兴的说:你昨天不是要求跟我们一样的吗?今天想换的话你也要提前说啊。儿子放下筷子跑到房间里不高兴去了,我马上意识到要让孩子懂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只为了这些小事闹情绪。
我没有马上叫儿子过来吃饭,我跟他爸爸先吃着,我要让他自己先冷静一下。
过了一会,儿子跑过来看着碗里。我跟他交流了一下:
妈妈:嘉禾,你今天不喜欢大碗吗?
嘉禾:那时我昨天要用的,但我今天想用小碗。
妈妈:因为你昨天提出要用大碗,今天妈妈才给你换的,如果今天你有意见应该在妈妈盛饭之前提出来,今天的就这样先吃吧。
嘉禾:(看了看我,没做声)
他拿起筷子开始吃饭。
吃好了饭,我又第二次跟他交流:
妈妈:嘉禾,现在妈妈想跟你交流一下。
嘉禾:说什么?
妈妈:说今天你的做法。妈妈早上带着寒冷为家人做早饭,你应该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妈妈。妈妈在做饭的时候,你还在温暖的床上。妈妈做好了早饭,你应该要谢谢妈妈,而不是用这种难看的表情来面对着妈妈。
嘉禾:(看着我,不做声)
妈妈:今天妈妈不是错用了你的碗,而是按照你昨天的要求。即使妈妈今天用错了碗,你只要跟妈妈说一下就可以了,而不是用这样的表情给妈妈看。早上起来妈妈的手到了水里也是很冷的,你应该要更多的去体谅妈妈,为他人着想。妈妈辛苦的做了早饭,你还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心里很不舒服。
我说完严肃的看着嘉禾的脸问:嘉禾如果是你做了早饭,妈妈对你闹情绪,你会怎样想?你认为今天这样对待妈妈,对吗?他看着我说:我知道了妈妈。下次我会好好说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在生活中细节。当我们辛苦的为他们服务时,他们不但没有感恩之心,为了一些小事就会发大发脾气。我们不能认为孩子还很小,这些行为可以忽视不计较。我们要及时给孩子指出来,孩子本身有这些行为的时候,他是无意不懂的,如果我们不及时指出来,他会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很自私,很无情,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平时生活中,当孩子有微妙的这种行为出现时,我们没有及时的指出来,有时甚至于感觉孩子有那样的行为好玩。在这种无形中我们往往会影响了孩子的判断。当我们发现了孩子很自私、很无情的时候已是孩子的心理发展已基本稳定。到那时我们只会不停的抱怨孩子,当那时抱怨责怪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要让孩子懂得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
《我们拥有孩子多少年》观后感
《我们拥有孩子多少年》观后感
不知不觉,孩子已经四岁了,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一直陪着她成长,虽然过程真的好辛苦,特别生病的时候,但还是好开心,因为可以看到她人生好多的第一次。
平时跟给我年长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总会说要珍惜小孩子仍然粘住你的时间,等她长大了,想粘一下她都难了,她已经有自己的朋友和空间了,已经不再需要你陪在她身边了。说的正是这编文章所写的一样。让我更加深刻明白个中的道理。
以前,特别刚出生的时候,我总在想,淇淇什么时候可以自己坐着?盼着盼着,到六个月的时候,终于自己能坐起来了。又在想,淇淇什么时候能自己走路不再让我抱着?又盼着盼着,到淇淇一岁时终于学会走路了,我觉得好舒服,起码不用整天都抱着,但竟然又觉得好辛苦,因为要拖着她四处地走,更加不敢离开她,怕她有危险,发现原来学会走路后做妈的我更加的累。之后又在想,淇淇什么时候自己吃饭?什么时候能跟我对话?什么时候去幼儿园?好多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出现。
不知是否听得多长辈讲的道理,或者亲亲切切看完这编文章后,让我没有了以前想淇淇快长大的感觉,现在好享受每天听她有困难时大叫“妈咪”,好享受每次有空就接她放学,看到她每次在窗口见到我好开心的样子,我的心好甜,因为知道她在幼儿园过得好开心,玩得好开心。下班回家见到她在屋里唱唱跳跳的样子,工作的辛苦都没有了,星期六日休息就带着她四处的走走,让她见识多点,虽然没有了以前跟朋友逛街的时间,但陪着孩子逛街已经成了我跟她爸爸每个星期休息必做的事情。每天晚上睡前跟她聊聊天,跟她交流在学校的情况,聊着聊着,她就入睡了,顺利地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了。
跟大多的父母一样,我不是要她有什么大的成就,就只希望她每天开心快乐的生活着,好好学习做人的本领,学习做人的品质,做一个有交代的人,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
我们能拥有我们的孩子多少年?或许,我们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无意间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感触颇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圣经里说:“儿女是耶和华的产业。”我们只是代为抚养。他们总会长大,总会离开,有他们自己的家庭。只是我们不曾想过,原来,我们拥有他们的日子,其实是那么少。
>>>3岁,他去上幼儿园了,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兴得奔跑过来,扑在你的怀里。跟你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了整个世界。
>>>6岁,他上小学了,孩子终于走进校门,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他已经对与你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他喜欢每天去学校,这是他更喜欢的生活。甚至,他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12岁,他上初中了,甚至有的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回一次家,见上一次面。他们开始不再依赖你,甚至,他们喜欢和你对着干。你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18岁,他离开你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回来的好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为他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他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从此,你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大学毕业后,孩子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的回来一次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几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你说一声:妈妈,我很好,你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结婚了,回家的时间有一半匀给了你的亲家,孩子回来的更少了。你已经习惯就老两口在家了,但是,你最希望听到孩子对你说:妈妈,今年过年我回家过啊!
>>>当孩子又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你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了,他们的一家三口(或一家n口)里,已经不包括你们了。而我们也慢慢地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只是习惯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无论孩子身在何方,他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
生命的变数太多了,现在能每天看到孩子已经是天大的幸福。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尽一切可能让孩子过得幸福。不把太多压力与期待放在孩子身上,而放手让他自由快乐成长。谁也不知道,我们还能拥有我们的孩子多少年?
当他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让他觉得幸福,也是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我不会给他太多压力,束缚,更不会给他牵绊,阻扰,但是我会适时管教,也会做量力而行的投资,因为我有责任与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好让他来日自由快乐的飞翔。同时,我也会告诉他,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还有一条路你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家庭教育,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这是父母们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感恩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上司的栽培之恩。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种感恩是具有狭隘性和局限性的。
其实,对于新一代的孩子们来说,感恩更应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一种格调,而不应该只局限于道德教育中的感恩。另外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别人并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只要认真培养,孩子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
首先父母们应该尊重孩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对孩子的尊重应充满于日常生活。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事,要对孩子说谢谢。有什么事,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父母之间、也应经常说“谢谢”“对不起”“不客气”“你请”等等。有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揭对方的短处,甚至谩骂对方。这会给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父母要成为尊重别人的榜样,处处尊重别人。父母的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当孩子有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时,可能他并不是不尊重别人而是他还不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会伤害别人,这时我们不要责骂孩子,而是要静下心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问问孩子如果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这样做的坏处。告诉孩子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些,我想孩子就真正学会了善待他人。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也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家族的传统往往是一辈留—辈,代代相传,自己对父母如何,自己的子女会看到眼里记在心上,自己不孝敬父母,那么也甭想指望自己的子女孝敬自已。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所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首先要从我们家长自身做起。要给孩子做最好的学习榜样。
家庭中如何让孩子学会爱懂得感恩
如今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多半是知识学习、脑潜能开发,而孩子的感恩教育却被忽视了。我们期待起跑线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从而使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一个互爱、互助、文明、友善的和谐社会。以下是来自一位班级孩子家长的育儿经验,与大家共享!
家庭环境是孩子一降生到这个世界时,就会接触的环境,因此,要想培养充满爱的能力的孩子,就要从小开始。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练就爱的能力,得到情感满足的体验。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所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所成就,就必须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重视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父母强势些的,孩子往往会弱势些。操心太多的妈妈带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更弱。我以为恰恰是父母对孩子过分的不求回报的爱,使得父母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正当要求,同时也滋长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阻碍了孩子的个人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扮演一个弱势的妈妈向宝宝“索取”爱。
一次,晚饭后,我们全家坐在沙发上吃水果。宝宝看到有她喜欢吃的桂圆,立刻伸出手把一盆桂圆放到自己的面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不让我和她爸爸吃。我就对她说:“宝宝,妈妈买桂圆给你吃是因为妈妈爱你,你也要学会爱妈妈呀。有好东西要先给爷爷奶奶吃,再给爸爸妈妈吃,然后再宝宝吃,要学会尊重老人。”宝宝点点头,把桂圆拿过来给我们吃了。
我们家的宝宝很粘人。我一下班回到家,他就要粘着我,要我给他讲故事。吃饭也不肯给我吃。宝宝一点也不懂得关心父母,体贴别人。于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告诉宝宝,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的,下班回来很累的。爸爸妈妈爱你,你也要爱爸爸妈妈!你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事,这样爸爸妈妈会很高兴的。我还常常有意识地安排宝宝做一些小事,如,我们两个到大润发去买东西回家,我就让她帮妈妈拎一些小东西,妈妈吃药的时候让她帮忙拿开水,妈妈打扫卫生的时候让她帮忙整理东西,……并时常表扬她“宝宝真棒会帮妈妈做很多事情了。”让她在对别人的帮助中感受到快乐。在我的要求和鼓励下,现在宝宝变得越来越能干,越来越懂事了。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她都会帮我们开门,拿来拖鞋,让我们换上。他还会接过我手中的皮包,帮我放到书房里。看到宝宝这么懂事,这么能干,我也会不失时机地送上一个甜甜的吻,向他表示夸奖,感谢!每当这时宝宝总是特别的高兴,特别的得意。与此同时,这也让我感到让孩子参加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也有利于促进他对家人的了解和关爱。
对于孩子的教育,让我觉得就像是在放风筝。如果父母一直拽住这根线不放松,那么这风筝一定飞不高;你必须得慢慢松线,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去发展,去尝试,去探索,这样才能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孩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