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总是三分钟热度?
发布时间:2021-04-08 三分钟儿童故事 三分钟幼儿故事 幼儿3分钟故事家长提问:
去年暑假我给孩子报了美术班,孩子信心十足去了,没过三天,孩子就没了兴趣,不想学了。后来又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可没学三天,孩子又没兴趣了。如此反复,白白搭进去无数学费,到头来孩子什么也没学到。
专家解答: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上兴趣班的孩子年龄都较小,对某些事情感到好奇,并不是真正感兴趣。一旦学习的难度超出了孩子自己的能力,或者孩子对学习效果不满意就不想学了。
怎样才能避免“兴趣三分钟”呢?建议如下:
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家长要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家长要和孩子做有效沟通,让孩子自己说出很快没有兴趣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指导。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对某个事情不再感兴趣了、厌倦了,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要责骂,也不要强迫孩子继续下去。
2.多表扬,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机会。
满足孩子的成就感,让他在学习中体现成功和快乐。孩子大多数是“顺毛驴”,在学习的初期,孩子非常在意家长的评价。经常表扬可以使孩子把愉快的情绪和兴趣班的学习联系在一起。有良好的情绪陪伴,孩子学习起来才会坚持,才会避免“兴趣三分钟”。
3.家长的目标不要超过孩子的能力。
如果孩子认为兴趣班的学习内容太难了,家长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孩子的学习目标,或把孩子的目标分成多步走,以减少学习的难度。
4.给孩子一定的支配权利,有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
让孩子自己安排每天的练习时间,如每天学习几次,每次练习多长时间,让孩子自己对学习效果做评价。家长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来欣赏和分享孩子的学习过程,不干预孩子的行为和决定。
提示:家长在让孩子学习某一特长之前,一定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没有兴趣做前提,即使孩子迫于无奈去学习了,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孩子感到家长在命令或强迫他学习自己不太愿意学习的东西,孩子宁愿受惩罚也不会听家长的指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为啥总是哭
孩子为啥总是哭?问:我儿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爱在地上打滚,哭的很大声,抱也抱不住。我的理解是想睡了,可是抱不住他。现在就在哭,我以前总是百般哄他,现在不想理他,他就爬到我跟前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般是饭前、中午或晚上,他的哭是看到大人就哭的很大声,看不到哭声小了,就先找到,找到后又大声哭,开始去抱他的时候他会哭的更厉害,不让抱,简直抱不住。先冷落下他,等他哭一会再抱他,还是不太让抱,但坚决的抱住他后,他也主动的靠过来,还是抽抽答答的哭,哭一会就好了。
答:我感觉孩子是孩子是有压力,在“哭给大人看”,他需要发泄,似乎是想寻求家长的关注。想要更多的爱。也许还有一些委屈和愤怒,因此即使大人抱他他也会不让抱。
你过去在他哭的时候百般抚慰,现在不想理他,他对这样的改变不适应,可能觉得你不爱他了。
也许你可以每天安排一些时间,什么事也不做,专门陪他;假如你已经都在陪他他还是这样,那检查一下是不是陪伴质量不够高。此外,尝试给孩子立界限,孩子哭泣,表明有问题或有需求,家长一般是要回应的,不过回应的度要掌握好,“百般哄”可能是过度认同了,而“不理”又过度漠视。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你会回应得多一些,什么情况下哭闹是无效的。假如家长做错了的地方,要表示歉意。
办法用尽,孩子为何还是不爱学习
有些孩子出现厌学心理,不愿意去学校,不喜欢学习,害怕见老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习上的“习得无助”,这类学生不但会影响后续的学习,还会影响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避免“习得无助”,不要让学生失去跳的力量。那么,如何提高孩子学习的动力呢?1、让孩子体验成功进步即成功--把尺子竖起来看孩子。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学生的话,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2、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
家长在教育中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你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两颗永不干涸的露珠,就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诚的鼓励和表扬,便是那知时节的好雨,这好雨定能滋润着充满生机的心田,使这片心田结出累累硕果。3、为孩子树立成功的榜样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许多学习是从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开始的,如果自己缺乏成功的体验,那么,同样从他人的成功中可以获得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经验。
所以为孩子树立成功的榜样同样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榜样不需要刻意寻找,孩子的身边就有榜样,用孩子身边的榜样进行示范教育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4、教给孩子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但快乐与失意往往取绝于人对事情的积极心态。
我们要教育孩子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业的挑战,不要老想着逃避困难,而要想着怎样去克服它,去战胜它,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吸收、能力提高的过程,更是毅力、品格等非智力因素锻造的过程。
作为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就意味着孩子不仅要付出更多的体力、爱心,更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习行为的激励,使孩子真正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从而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孩子总是拖拉如何改善?
小健今年7岁,是一年级的学生,看上去活泼、可爱,但是小健的父母却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因为小健写作业时总是东看西看,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吃铅笔,要么咬手指,而且写一会儿就起来溜达一圈,到处摸摸看看。这样的写法怎么能快起来?一个小时的作业常常两三个小时都写不完,所以每天总是很晚才能睡觉。小健为了作业的事经常挨爸爸的揍。老师也反应小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还经常捣乱,很调皮,一会儿拽别人的头发,一会儿拉别人的衣服,影响其他的同学和课堂秩序。下面让中国注意力训练网的老师来给家长们支一招。
从生活习惯训练。
只能从生活习惯抓起啊,先给他规定时间,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要做的事儿。一位家长说,她女儿早上起床穿一双袜子要十分钟,孩子在床上把袜子理呀理,理得家长冒火。什么吃饭,穿衣,洗漱能拖时间,尽量地拖时间。
对策: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在比赛之间先教孩子怎么穿得快的方法,手把手地训练。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孩子最大的榜样就是离自己最亲近的父母)
也可以用记时完成某一件事情,规定时间完成就表扬或记一个星星;得够二十个星星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第五招: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立即停止。有些孩子写作业拖延时间到晚上十点,减少了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这时,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要保证孩子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很多家长规定孩子九点钟上床睡觉。所以到了晚上九点,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就不再写了,要求孩子必须睡觉。作业没有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这个是狠招,家长要具体分析孩子作业的量,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超标了,就不能用这个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这一招。
总之,对孩子磨蹭,家长一定要用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逐步改正,不要操之过急。(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更何况纠正一个坏习惯重新建立好习惯?家长们别着急,给自己也给孩子一点时间。)要注意总结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孩子的速度。
行为习惯: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怎么办
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怎么办,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作业总是忘记做,上课前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书本……小孩子总是忘性大,经常丢三落四。
事实上,大部分的孩子到了6、7岁时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就算你一直叮嘱孩子也没有什么用。心理学家解释说,孩子在6、7岁的时候,要关注很多的事情,好奇心非常强,所以往往会导致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了。因此,爸爸妈妈遇到孩子丢三落四很严重的时候,不妨采用一些小小的策略。
1.固定的整理程序
固定的程序就是一直重复,这样可以加深记忆,最终成为自己的习惯。每天晚上都在规定的时间写作业,在把作业完成以后,整理好自己的作业本、文具、课本、书包。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行动,每天都会这样做了。
2.列清单提醒孩子
在孩子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给孩子贴一个清晰明了的清单,在清单上面写明每天要用的东西。也可以在家门口贴一个清单,让孩子在出门之前思考一下,是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带齐了?
3.给物品固定位置
把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好,把同一种物品放入相同的位置,整理好。也可以购买一些有标签的盒子来放东西,按照标签的说明,放入对应的东西。这样拿的时候也会比较方便,再也不会丢掉。
4.丢物品承担责任
在丢了东西后,或者遗忘了什么物品在家的话,这个补救的人肯定就是爸爸妈妈。但是要让孩子长点记性就一定要让孩子承担丢东西的后果,不然孩子是不会改正的。比方说,如果孩子忘记带作业回家的话,要让他自己去拿,爸爸妈妈不要帮忙;比方说文具不见了,让孩子自己攒零花钱买新的。爸爸妈妈不要总是急于补救孩子的过错,要让孩子自己改正。
5.保持情绪冷静
新买的东西又不见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保持冷静,因为大人也会丢东西,所以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训斥只会让他觉得难过。与其这样,不如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样做事情也会更加有条理。
孩子为何爱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活着?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问题总是那么多,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们全家出去散步。孩子突然拉着你的衣角问:“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地球围着谁转?”尽管你竭力想讲清楚,但是他好像还是没有听明白。孩子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有的时候,这些问题表达的是一种担忧。对孩子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好奇,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而无需提问的,他总是会把一个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抛给你。这不奇怪,因为在他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人。而你,自然也不想让他失望。但在此之前,你有必要了解提问背后,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发现自己
“没有出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了以后,我到哪里去?”
类似问题:“在你肚子里,我就叫芮芮了吗?”(芮芮,5岁)“有一天你也会不存在吗?”(棋棋,4岁半)“蚯蚓也有妈妈吗?”(小雨,3岁半)
他想说的是:在6岁之前,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围绕自己提出的。比如当他问你:“人是怎么生孩子的?”其实他是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是不是父母爱他才生他……通常,这是对他讲述什么是“爱情”的好时机。这类提问背后,经常隐藏着期望、恐惧和担心。当孩子询问“太阳不见了,地球围谁转”的时候,可能他担心的是当父母消失的时候,他该怎么办。这正是许多孩子担心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儿童图书是最好的帮手,你也可以帮孩子用图片做一棵“家谱树”,在家谱树上直观地找到“谁是谁”,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从哪里来。
了解时间和空间
“风来自哪里?”“明天是什么时候?”
类似问题:“一会儿是什么时候?”(笑笑,4岁)“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若若,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他在以自己的想法设想着世界。对他来说,风是具有和人相同的能力和反应。当你的孩子企图知道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物的来源时,同样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他在寻找自己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定位。有了时间概念之后,他就会使用这样的词汇,但是现在的他对这些还很模糊。耐心一点,要知道,直到六七岁时,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此之前,你要做好准备,回答他的许多有关时间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在日常生活中,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比如,与其说“我们一会儿再读这个故事”不如说“你先去洗澡、吃饭,然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试图解惑
“他为什么和我不一样?”
类似问题:“为什么我不是男孩?”(露露,3岁半)“为什么天天是男孩还留长头发?”(依莲,4岁)。“为什么外语老师的皮肤是黑色的?”(西西,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很小时就会对异常的东西敏感。异常的事物会让他害怕、惊慌,因为这会让他觉得陌生,没有安全感。从两三岁开始,他慢慢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肤色,甚至不同的头发长度。他总是非常坚信那些与性别有关的特征,如裙子是女孩子穿的,穿短裤留短发的是男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你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认同,他会认为,同别人一样就是好。
如何帮助他帮助他认同自己的性别。有关伦理的问题需要经常提醒:“不可以,你不能同爸爸(妈妈)结婚!”另外,告诉他人类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有高,有矮,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
宝贝三分钟热度?培养注意力有妙招
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妈妈问:“我的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他改正?”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注意力很难集中。其实,家长的这种担心,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保持注意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为什么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及专注水平,与孩子的气质、当时的身心状态以及外界的环境等很多因素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年龄越大,能够坚持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就会越长,反之,年龄越小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3岁以内的小宝宝而言,是很难长时间做同一件事的;在一件事情上,小宝宝们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会跑开,或者时不时东张西望。这些在成人看来,可能就觉得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宝宝,他们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年幼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3岁以前的宝宝,注意是被动的,只有新奇的、令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才能吸引宝宝,而且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弱。
孩子的注意力跟大脑发育有关,一个人的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如果做一件事情超过20分钟,孩子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越是年幼的儿童,越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因为他们控制注意的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干扰,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所以,当孩子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听故事,不能坚持学习和写字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
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宝宝,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因为,人的注意力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注意力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可能是源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学习或游戏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或者室内活动太多,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精力不能得以发泄,就会显得躁动不安;此外,还可能是源于疾病或者情绪上的问题,饿了、困了、病了、心情不好或者压力过大等等,都会造成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显得心不在焉。
但是,有一种情况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如果孩子已经超过3岁,在做任何事(包括他最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能超过5分钟的话,家长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属于多动症或注意力缺失方面的问题,需要向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
解读注意力的形成原因>>>
从心理学上讲,平时常被我们说到的“注意力”,很多情况下不能叫做“注意力”,只能算做是“注意”。注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人的心理活动能够选择性地对特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这种活动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而注意力,是指一个人具备了能够随意实现注意的能力,注意力能够让人把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不被外界刺激所干扰。先弄明白注意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问题。
注意的产生一般有三种>>>
事先无特定的对象和目标不需要做意志努力,靠外界刺激、情绪等产生的注意。心理学上称做不随意注意。
比如街头有一个卖彩色气球的人,会吸引很多孩子的注意;又比如,如果一个人肚子很饿,就会对身边的食物产生特别的注意。
有一定任务和自觉的目标靠意志力来产生的注意。心理学上称做随意注意。
这种具有随意注意的能力即是注意力,它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比如,有的人养成了有规律的习惯,在规定的工作或学习时间,就能全神贯注;或者,如果具有顽强坚韧的性格,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后,就能够抑制其他诱惑,专注于要完成的事情。
出于兴趣既可以服从于任务的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努力的注意。心理学上称做随意后注意。
这是出于对任务的理解以及对任务本身的直接兴趣产生的注意力。研究表明,人们在这种注意状态下,最能取得成效。这样的注意力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是非常有帮助的。
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核心原则>>>
前面分析的三种注意,是针对人类普遍的心理活动进行分类的,不是专门针对孩子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受到非常大的启发。因为意志力和理解力都与年龄有关,我们不可能要求很小的孩子就能够具备“头悬梁、锥刺骨”的强大意志,而且,即使具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如果没有兴趣做支撑,也难以长期持续。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具备长时间保持注意的能力,从小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首先需要家长做到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于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最有驱动力的。我们会发现,即使很小的孩子,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会非常专注、不折不挠地持续去做。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无论哪一个孩子,只要到达某一个阶段,就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而且非常想做。这个阶段被称做“儿童的敏感期”。在不同的敏感期里,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感兴趣的事情执著而专注。
比如处在符号敏感期的孩子,对于身边的数字和文字会发生极大的兴趣,主动研究学习和提问。而如果孩子还没有经过对真实世界的充分接触,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一抽象学习阶段,此时家长提前教孩子,孩子就可能表现出不感兴趣、心不在焉,从而让人感觉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剥夺孩子做本应去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者经常打扰孩子,那么,不仅孩子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他的注意行为也受到干扰和破坏。所以,决定注意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专注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加以保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孩子的注意力首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
女儿好好从小在做她喜欢的事情时,很少被打扰。她在还不到4岁时,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能够全神贯注地做很长时间,在旁边叫她都听不见。有一次在幼儿园做手工,好好特别喜欢,从活动准备、制作到最后的整理归位,自始至终一直坚持下来,前后长达90分钟。当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好好也会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比如一本不喜欢的书,翻上不到半分钟就扔一边了;不是特别感兴趣的玩具,玩的时候也会心不在焉。
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几点做法>>>
1.有规律的生活。
简单而有规律的家庭生活节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好处。每天起床、吃饭、做游戏、睡觉、讲故事的时间都应该安排得较为固定。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帮助建立规律的生活。
2.营造安静整洁的环境。
安静整洁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少受外界干扰,更好地保持注意。比如,家中物品的摆放不杂乱,孩子的用品和玩具收在固定的位置,每次不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成人在家里不大声说话和看电视,不做孩子的干扰源等等。
3.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电子游戏。
如果孩子习惯了充满声光影的刺激,就不容易静下心来看书、思考和学习,尤其是对电视和电子游戏上瘾的孩子,即使家长强迫孩子读书学习,也是“身在书本心在电视”。所以,要限制孩子对电视和电子游戏的使用时间,平时尽量让孩子多看书、多接触大自然。
4.多关爱孩子,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状态。
孩子在身心状态不佳的时候,比如伤心、疲惫、有压力或者生病时,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此时家长要多给予孩子关爱,而不是盲目地严格要求。只有在保持愉快心情时候,孩子才更易于专心致志地做事。
孩子语言是如何形成的?为宝宝收藏!
谈到孩子的语言学习,我们最常说的一个词是语言敏感期,但是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很好的把握,特整理本文,让你不错过孩子学习语言的任何时期。
我们以学习英语举例,有研究表明,在小时候就学会双语的人,两个语种语言区在大脑中是位于同一个区域,几乎重叠;而在成年(十一二岁)以后才学会外语的人,两个语言区在大脑中是分开的,可明显分辨两个不同的语言区,而在使用其中一个语言时,该种语种语言区是活跃的,而另一个语种语言区是关闭的,反之亦然,这也就是哑巴英语的本质。所以抓住孩子语言学习的敏感期进入语言输入就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用一张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孩子语言形成的不同阶段:
初建期(0-2.5岁)
这个时期孩子语言发展的表现为“咿咿呀呀的婴语”、“简单的模仿,多数靠蒙”、“词汇的简单重复”,在1-2.5岁时孩子已经非常擅于模仿大人所说的简单词汇了,而且部分家长会发现,孩子对模仿有着疯狂的热爱。
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由于孩子对声音很敏感,这个阶段建议以听为主,配合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模仿。可以提供带声音的玩具,准备让孩子学英语的家长可以配合英语的小故事、歌谣等等。
爆发期(2.5-4岁)
2.5到4岁是孩子语言形成的爆发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学习能力最强,你会发现他已经可以将语言与感知相结合,清楚的认识到词汇所对应的事物,并从模仿单个词发展到模仿整个句子。
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充分鼓励孩子去说去模仿,强化孩子认知与语言的匹配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有一些错误的匹配现象出现,家长不必急于去纠正,适度引导即可,不要伤害孩子的想象力。
另外,爆发期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时期,注重英语学习的家长,如果孩子从很早就开始输入,在这一阶段,孩子将逐渐的输出。
在语言爆发期,孩子出现的问题会比较多。
由于对语言的意义还没有完全认知,诅咒、脏话等等不好的词语你都可能从孩子嘴里听到,所以这个阶段家长要尤其敏感,但并不表示你需要过分纠正,因为孩子很多情况下是无意识的,如果他发现父母对这个词没有反应,他也会失去模仿的兴趣。
语言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本文仅供家长参考。(部分观点参考《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
最近微博上有两个闹得很凶的关于熊孩子的事儿。一个是在埃及留下到此一游的熊孩子丁锦昊。另一个是乱翻网友电脑被放A片看的倒霉孩子。
仿佛一时间惹人怜爱的小正太小萝莉全变成了网友眼中的熊孩子,其实大多数成为熊孩子的宝宝无疑就是家长陪伴的时间太少。小盆友们都是一群好奇宝宝,模仿力又强,没有家长在身边陪护指导教育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一些陋习。
如何避免自家孩子变成熊孩子呢?
首先,你得陪孩子看电视。很多家长自己很忙就把孩子放在电视机旁边,孩子模仿电视机里做一些不正确的事就把错误归给电视剧、电视节目。基本不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但你想想,你陪在你家宝宝身边一起看,每当看到宝宝可能模仿的危险动作就即可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危害,相信宝宝也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其次,就是腾出时间陪孩子玩。大多数家长都老是抱怨自己没时间没时间,其实时间都是可以挤出来的。像洗衣服,很多妈妈都觉得洗衣机洗得不干净喜欢手洗,但是手洗很费时间,你就可以买那些去渍能力强的洗衣液快速把衣服洗干净,腾出更多时间和宝宝玩。像做饭的时候,实在挤不出时间,你就可以让宝宝何以一起洗洗菜、捏捏肉丸什么的相信宝宝们也很喜欢和你呆在一起做事,同时也能培养宝宝的家务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防止他无所事事到处乱翻。
最后,尽可能地带宝宝出去玩,最好是郊外、公园。但是一定要带好宝宝,像丁锦昊那样明显是父母监管不利,教育也有问题。去到一个地方,不是一屁股坐地上让宝宝自己去玩,而是带着孩子一起打打闹闹、放放风筝什么的,让孩子玩出美好未来。
在沙雕大师的巧手之下,一堆平淡无奇的沙子竟变作一幅幅令人称奇的3D立体大作。令每一个看到的孩子都“玩”性大发,一起和沙雕大师们玩得不亦乐乎。你说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无论是创造力还是联想力会有怎样地提高呢?
与此同时,和宝宝一起玩时,也要时不时为其树立良好形象,因为孩子总会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悄悄地开始模仿你,所以,时不时地给孩子一些小忠告,小叮嘱,小建议孩子就会变得更优秀,更讨人喜欢。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玩出美好的未来,需要父母亲用心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