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是让孩子跟父母最铁
发布时间:2021-04-09 什么是教育笔记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教育孩子笔记面对孩子,我们该树立怎样的权威?或者,怎样的权威才是教育孩子恰当的态度?还记得在读《爸爸的心就这么高》时,郎朗父亲的一段话:带好儿子太不容易了,得有极强的克制力,永远不夸他不行,不鼓励他不行,可轻易夸他更是不行。
不让他怕你不行,而让他太怕你了事情更糟。尤其郎朗这种聪明伶俐的孩子。这段话很长时间以来给我深刻印象。最近,又读到别的家长谈到的“有的孩子因惧怕父母,父母在场一个样,不在场又一个样”,同时联想到我对待溪溪的态度和方法,促使我对“权威”有了更多思考。总体而言我感到,郎朗父亲这段话涉及的“权威”是适合于已经有了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同时又能够自我控制的孩子。而对婴幼儿来讲,这段话是不适用的。
限于我带溪溪的感受,我对权威是这样理解的:权威肯定不是让孩子怕咱,权威是孩子愿意亲近咱、信任咱,遇到事情第一个想到咱(具体解释就是:哭的时候最愿意让咱抱)。这样的权威无须强权,只需耐心细致地陪伴、共情、理解、引导……等孩子大一点儿了,权威的含义会慢慢扩展:孩子会为她信任的人表现好,让她信任的人为她而感到高兴。孩子再大一点,权威的含义更加扩展:她不仅仅为了自己信任的人而做得好,她开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她内心有着强烈的自我成长意识,这时的家长已经无须再教育了,孩子自己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
如果家长能让孩子最终有这样的心理感受,那就是最有权威的家长了。而要做到这一点,郎朗父亲的那段话说出了教育中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极为高超的教育技巧。而在此过程中,家长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孩子怕咱,咱就有了权威,孩子就会听咱的,听了咱的,孩子就会好。这可真是大大的误区。教育好孩子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了好的亲子关系,你才有可能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听你的话,让孩子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与你的关系不好,你就是有再大的能耐,也是白搭,孩子不会听你的。想想看,如果孩子见了你就怕,那她畏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听你的,但背着你肯定是另一套。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也一样嘛!yJS21.cOM
关系好,干什么都容易,关系不好,干什么都别扭。咱可千万别为了树立什么所谓的权威,把与孩子的关系弄僵了。那可是南辕北辙了!写到这儿,我总结一句话:权威是什么?权威就是孩子跟咱最铁!
至于怎么能做到最铁,还是有很多技巧和方法的。孩子还小,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最权威的育儿专家是你
没有两个一样的婴儿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和人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婴儿也一样,发育有共性,更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处处都体现着婴儿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就是:比较婴幼儿发育的具体数值或与平均值相比较,看的是方向,不可拘泥于数字,更不可仅仅因为数字不同,就轻率下发育不正常等结论。
新生命有能力适应新环境
除非是先天或遗传性疾病,婴幼儿崭新的生命都是健康的,偶患疾病,也只是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暂时处于弱势而已,需要父母或医生帮助一把,但不需强烈干预。强烈干预的结果,只能弱化幼小生命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在于,当婴幼儿偶染小疾,不必惊慌,给他一个自我挑战的机会。
婴儿情感世界一样丰富
婴儿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孩子们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潜能,孩子的心智要比我们认为的高得多。但另一方面,孩子对父母又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对未知世界有着难以名状的恐惧感。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尽管孩子天生就具备自己特有的个性,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温馨、祥和的环境,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用药减少、减少再减少
婴幼儿疾病扩大化治疗已经在整体上降低国民的健康素质,扩大化治疗导致的“无药可医”并不是耸人听闻。对婴幼儿更应注意,能不用药的绝不用药;能用一种药的,绝不用两种;在考虑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尽最大可能减少医源性、药源性损害。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就是告诉父母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药而医”才是对健康最好的呵护。
没有好药,只有对症药
离开病情谈药物的好坏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客观的。父母热衷给宝宝买好药、贵药、进口药,越贵越买,越是进口的越吃,以为这是“好药”,根本不去管这些药物是不是“对症”了。其实,针对某一病症有明显疗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才是好药。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药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对症下药。
有同样生,没同样养
育儿离不开社会状况、家庭背景、传统文化等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追求国外的育儿模式,把养孩子当成赶时髦、追潮流,这是谈不上科学育儿的。养儿育女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需要父母辛勤耕耘,踏下心来,借助科学的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这样才能为社会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就在于,父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来养育孩子,并在这个过程中完善、提升自己。
父母是最权威的育儿专家
没有一本书能够囊括孩子发展的所有内容;没有一本书能够解决父母在养育孩子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没有一个专家,能够解释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变化。育儿是自己的实践,看书也好,找专家也好,仅是参考,不可迷信。孩子的父母是孩子健康发育的最权威的专家。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就是:相信你自己,你的孩子很健康,你育儿很成功。
孩子跟父母几岁分床最合适
看着宝宝逐渐长大,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独自一个人睡觉。究竟宝宝多大可以与父母分床睡呢?分床睡需要刻意分开还是顺其自然?过渡期间有什么小技巧?让我们来看看三位妈妈的说法吧。
大床和小床“无缝对接”让孩子分清“你的床”、“我的床”
汪小姐宝宝小易3岁
我孩子的床是和我们的大床拼在一起的,我在孩子的小床上垫了点东西,让小床的高度跟我们大床的高度一样高,再拼在一起,就像是“无缝对接”。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分床睡了,但是还是让孩子觉得离爸爸妈妈很近,我们自己也可以多享受下跟孩子同睡的时光。
这个方法是从小易1岁以后开始采用的,因为跟我们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分床,所以他适应得还是挺快的,除非是他生病了,我会把他从小床上抱回来睡,等过几天身体好了,再抱到身边的小床上去。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时小易也会睡着睡着就爬到我们床上,我会很坚决地把他抱回去。不过,要是早上6点还没完全醒的时候他再爬过来,我就让他和我们一起睡。
虽然两张床拼在一起,不过在铺床的时候我会刻意把两张床铺成完全不同的风格,让孩子觉得这并非一张在一起的大床。我们管我们铺,孩子的床铺成他喜欢的样子,现在他已经有区别的意识了,会经常跟我说“这是我的床”、“这是妈妈的床”,还会说:“妈妈和我到我的床上玩。”等他再大一点,我想我们就可以完全分开睡了。
先分床睡再分房睡过渡时在床边安个夜灯
刘小姐宝宝乐乐4岁
我一开始是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让她自己睡的,而且是在她自己的小房间单独睡。可是过了两天就发现,乐乐根本不会简单地照顾自己,心理上似乎也承受不了黑暗和孤独的恐惧。所以我们只好把乐乐的小床搬到我们房里,让她在我们房间里睡她自己的小床,这样就克服了孩子的恐惧感,夜里也能随时照顾她。
等乐乐到了三岁的时候,我又开始尝试让她睡自己房间。怕她不适应,我特地在床边开个小夜灯,每过几天就把灯光慢慢调暗、再调暗,一直到完全关灯也能自己睡着。效果很好,孩子很快就适应了。
现在我们就一直分房睡了,有时候乐乐病了,让她跟我们一起睡她还不干,非要回到自己的床才能睡得着。现在一般我说睡觉时间到了,她会自己进房,上床,盖被子,关灯。不用粘着我陪她也能自己睡着,早上一般六点四十就会准时起床。
等有勇气了再分床不能忽略孩子的依赖感
李小姐宝宝航航2岁
孩子多大分床睡我觉得应该顺其自然,不能忽略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而且母子同床也有不少好处,比如至少我们的睡眠质量能够有保证,而且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增加孩子对我的信任感。
我也想过让宝宝跟我分开睡,但是我看一些育儿书上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恐惧心理,白天听了故事,脑子里就会想象一些奇怪恐怖的事情,我观察了孩子,好像是会害怕。所以分床睡这件事还是缓一缓。他跟我舒服地睡了这么久,都已经习惯了,突然把他扔到一个黑暗陌生的空间独自睡觉,想想是受不了。我想等航航再大一点,认识多了,依赖感被满足了,有勇气自己睡的时候再分床睡。
专家观点
孩子生病抱回父母床不可取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专家陈津津:通常而言,我们建议父母在孩子三岁以内分床,六岁以内分房。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其“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得更舒适和安全。同床睡的话,大人和孩子夜里都会翻身数次,势必互相影响,分开睡后,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更有保障。其次,孩子跟父母同床睡,有时甚至有被大人被子压窒息的危险,孩子睡自己的床,卫生状况更健康,也更安全。
三位妈妈的做法中,第一位妈妈“无缝对接”的方法挺可取的,既做到了分床睡,又满足了孩子个人安全感的需要,但是等孩子长大后,还是要慢慢过渡到分房睡。第二位妈妈在过渡期间为孩子装了一盏夜灯,只要灯光不是太亮,没有破坏孩子的日夜节律,也是可取的。第三位妈妈太过顾及孩子的依赖感了,培养孩子分开睡的习惯和意识,应该在孩子可塑性较强的时候进行,否则,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会随时间增长而越来越难戒除。
另外,在孩子生病时将孩子抱回父母床上的做法是不太可取的。因为将孩子抱在手里睡觉,卫生问题还是没解决,而且父母有可能自己就是病菌携带者,反而会有反效果。父母在孩子生病时,可以哄他入睡,然后再放回小床。
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看动画片、讲故事的方式渐渐让孩子有分床睡的意识。最好可以结合故事情节跟孩子一起参与小床的装饰,这样孩子会更有兴趣和意愿睡自己的小床。坚持一阵,孩子就会养成跟父母分床睡的习惯了。
父母威信是怎么丢掉的
父母威信是怎么丢掉的
引子:
午餐时间,妈妈在医院遇到一可爱的小女孩,便把自己碗里的腊八豆分给小女孩吃,然后跟小女孩说,下次看到我要记得我啊,要叫我啊。小女孩妈妈马上说,不叫奶奶,奶奶就把你肚子里的豆豆拿回去。小女孩不过四岁的样子,听了根本没反应……妈妈马上解释说奶奶不会拿出来的。
我有时候猜想,孩子听到父母这些五花八门又毫不着边际的威胁,搞不好心里在笑父母幼稚呢。可以确定的是,等孩子再大些,父母还把对孩子的要求用威胁的方式讲出来,孩子就更加不会听啦。那时候,父母该着急自己“没有威信”了。
常见的让父母丢掉威信的做法有这些
1.乱加威胁,而且是落实不到位的威胁。
2.威胁太多,让孩子处处都是错。孩子发现怎么都做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
3.教孩子是一套,自己做是另一套。自己动辄生气,却教孩子要“好好说”;自己不阅读,却批评孩子只会玩游戏;自己对老公老婆颐指气使,却指责孩子对父母不尊重。
4.孩子一发飙,就马上说“YES”,或者立马许一个自己不愿意兑现的诺言。
5.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原本违反规则的事情也OK;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也变得不OK。比如心情好的时候,允许孩子骂人,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发现孩子口气不对就要批评。
有威信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有威信的父母本来就给孩子在做一个有原则、有界限和言出必行的榜样。他们不会刻意追求在孩子面前的威严,相反,他们是首先做好自己,对孩子行为方面的“问题”(指的是孩子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或者父母期望的行为),他们能够做到冷静、理智、平和地处理。他们既倾听孩子的心声,又为孩子设立规则和界限;他们既尊重孩子,又不放任孩子为所欲为。
有威信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遵守的不是父母的指示,而是自己内心的规则,而父母给出的要求跟孩子内心的规则是一致的。不管什么时候,父母在给孩子立规则的时候,都会考虑:孩子是否认可这个规则?孩子如何内化这个规则?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的顺从,也往往不是出于父母权威,而是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和爱。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他们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顺从父母。
如果父母已经丢掉了自己的威信,怎么办?
请找找看,为什么你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原因在哪里?
如果已经失去威信,很可能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也变得糟糕了。这时候比树立威信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和相互信任。失去威信的父母,往往不是跟孩子连接不够,感情淡薄,就是跟孩子连接太多太紧,过多控制,让孩子反感。
选择跟孩子的健康、安全有关的领域,也就是说最最重要的领域首先树立自己的威信,其它的先放一放。等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改善,自己的情绪管理水平、沟通能力提升后,再顾及孩子在社交、行为管理和个人选择方面的行为表现。
最重要的还是那一句:育儿先育几,育几先育心。父母能够真正做到接纳自己,接纳孩子,用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时,“威信”自然就有了。
父母要在孩子前树立威信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大越难管教了,你说一句,他顶你两句,好像还是他有理”“可不,现在在孩子面前很难树立父母的威信,我有时管管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听了真让人生气……”从这两位父母的烦恼中,可以透视出大多父母的烦恼。
我们不仿从父母自身找一下原因。看看哪些不正确的威信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根据调查,父母在孩子面前逐渐丧失威信的现象,在小学至初中这一阶段较为常见,父母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要树立威信,但实际上问题往往出在学龄前。科学研究显示,孩子在3岁以后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开始懂得拒绝,因此,如果这时你还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又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没有树立威信的意识,那么,日后想要再树立威信就很困难的,那时你就无法拿捏该如何对待孩子。在孩子3岁以后怎么建立威信呢,看看下面这些父母的观点。
知已知彼才能保证教育产生威信
我觉得父母的威信应该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础上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总是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威信。对我女儿,我用游戏方法来对待她,每次都奏效。当然对大一点的孩子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但只要多了解孩子,抓住孩子的心理进行教育,就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严与爱结合最能树立真正的威信
我平时对女儿管得很严,哪怕是一点儿小错误也不轻易放过,但每次做过批评之后,我都想办法去安抚她,开导她,使她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而不会产生对父母的畏惧、抵抗心理。我认为这种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以身作则是建立威信的关键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比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想想,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身教胜于言教,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作出榜样。
教育一致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
我觉得教育一致,统一要求也是建立威信的重要条件,不仅父母两人之间的要求要尽可能统一,而且父母的前后教育都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地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地打骂孩子。
树立威信,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父母常常只会强调‘威’,而忽略了‘信用’的重要性,以为哄哄小孩很正常,许多调查都显示,很多父母之所以在孩子面前不太有威信,往往就是因为不守信用。威信就是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是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我儿子虽然只有3岁多,但我还是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从而能够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指令,接受对他的要求。即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首先要以身做则;答应孩子的事,一定不要落空。
少而精的管教有助树立威信
说实话,在家里孩子是我管得多,但威信却是他爸爸更高。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管得太多,管得太琐碎,事无巨细都免不了唠叨几句,这样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来听你的。而他爸爸平时很少说他,但都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一管到底,这样反而更有效。看来要树立威信,还要管得少而精。
民主性管教是现代父母的威信所在
我认为父母的威信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或是父母对孩子的支配地位,而是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尊重信赖的感情,从而与父母建立一种积极配合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尽可能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大人的意愿行事。另外,父母还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孩子不对时应该批评教育,自己做错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愿意与你交流沟通。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威信,而孩子越大,越需要这一点。
向孩子学习会提高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的地位
因为孩子一直在学习,所以他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但是难免也有我们大人不懂的事,这时,我会放下架子问:‘这是为什么?’‘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不懂,你能告诉我吗’,这不但不会使我失去威信,反而会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反之,不懂装懂或逃避回答则会使你更被动。
家庭和睦是父母建立威信的基础
我觉得,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当发生矛盾或摩擦时,夫妻双方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切不可大吵大闹,拳脚相向,用粗暴的方式解决矛盾,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这是保持父母在孩子眼里美好形象和树立威信的基础。
不利于树立威信的教育方式
1.用高压的教育方法。父母严而无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动辄体罚孩子,实施棍棒教育。使孩子整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
2.用疏远的教育方法。父母从不主动接近孩子,总是力图使自己离孩子远一点。譬如,把孩子交给祖母或交给保姆照应而撒手不管。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兴趣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3.用宠爱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孩子娇纵溺爱,对其逞性和乖张脾气姑息迁就。不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骄横执拗的性格。
4.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但为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同时,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还往往导致父母无视孩子的正当需要,不虚心听取孩子的正确意见,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
5.用说教的教育方法。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6.用引诱的教育方法。父母总是用爱抚和各种各样的奖赏(包括各种物质的东西)来博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热爱。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爱抚或满足不了其需要,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不讲道理。
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形成混合型或偏颇型的状况。例如,父母平时对孩子娇惯迁就,放任自流,一旦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或发现其性格上的明显缺陷,如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等,便进行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对他施行种种限制,而当责打、限制过分于心不忍时,又对孩子百依百顺起来,取消了限制,任孩子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无条件地予以满足。以上这些做法,即不能建立起父母的威信,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加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