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随笔:不要攀比
发布时间:2021-04-09 大班教育随笔 幼儿园大班教师随笔 幼儿园大班教育随笔美美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很漂亮一看就知道不便宜,大家都夸她。第二天,丽丽竟然也穿了一件一样的。我感到很惊奇,因为丽丽的家境并不好,爸爸妈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按常理来说,他的父母是不会给他买这么贵的衣服的。所以放学后我便打电话问了一下。结果令我很震惊。丽丽竟然哭着喊着要买不买就不去上学了,父母没办法只好给她买了。其实我也是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艰辛我深有体会,所以从小我就不乱买东西。今天莉莉的例子给了我很大的震惊。
面对孩子的攀比,家长们往往很无奈,我认为,这主要是这些家长成长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没有过类似的攀比经验,面临的个新问题;同时,他们没能对孩子的攀比意识或行为做到正确归因。其实孩子们的攀比也许是一种“从众”心理,父母要及时认清,防止孩子这种心理的继续“恶化”。
在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也许谁都有攀比心理。到我们仍应该努力改变,为孩子们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孩子的攀比心理
教育随笔:孩子的攀比心理
近日,发现我班孩子之间都在进行攀比,且日渐增长。
一天小智小朋友带来一盒彩色荧光笔,离园活动时,小智拿了新买的荧光笔做画,画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的确很
漂亮。大家都来看了,有的小朋友开始向小智借笔了,小智也不吝啬,都答应了。大家一起都在画蛋糕了。第二天,有十
位小朋友买了荧光笔来,第三天,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有了荧光笔,速度还真快啊!
小洁前两天穿了一双红色的靴子来上幼儿园,女孩们看了,都很羡慕,有的女孩还说:“我也有,比你的更漂亮;我
明天也去买;你的真漂亮啊……”没过两天,班上女孩大多有了靴子。有一位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今天就是不来上
幼儿园,非要穿靴子才行,可是现在家里没有啊,老师,你和孩子说说吧。”我接过电话,让孩子赶快来上幼儿园。妈妈
说,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果然一会来园了。这都是孩子之间进行攀比的结果啊。
经常在孩子中会听到:我爸爸是警察,我妈妈是医生,我爸爸也是警察……
的确,类似于这些的物质形攀比现象,在孩子之中非常盛行。这样的攀比会造成幼儿的心理脆弱,对幼儿的人格发育
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实攀比也是很正常的心态,说实在的,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包括我们成人。要知道孩
子为什么攀比,我们还是要仔细追溯一下导致孩子攀比的根本原因。由于幼儿天真幼稚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
的心目中,自己什么都要比别人强,另外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模仿力较强,很容易受到成人的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
的影响。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攀比的的苗头后就应立即予以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首先,家长需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家长们千万不要抱着“再苦也不能哭孩子的”的想法。其次,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的引导孩子的攀比对象,教孩子
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能力,这样来影响孩子。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
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让孩子明白,提高内在的品质比表面的东西要重要的多,让孩子学会珍惜,从思想上彻
底解决孩子的攀比心理。
但是,攀比也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不能盲目攀比,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千万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攀比哦!
教育随笔:不一样的攀爬区
教育随笔:不一样的攀爬区
今天我们班的户外活动是攀爬区,攀爬区里不仅可以攀爬,打秋千,还可以玩沙。我们班的小朋友可高兴了。不一会就和喜欢的好朋友一起玩起来了。我走了一圈,看到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装沙子,我感到很好奇,就走过去问:“硕硕,你在干什么呀?”硕硕说:“老师,我在做鱼食。”只见几个小朋友分工明确,浩瑜正在往桶里装材料,硕硕和函艺往勺里装材料。材料装完了,硕硕拿起了铲子,制作鱼食。他用铲子在勺里不停的搅拌。函艺和浩瑜继续负责收集材料。我看了一会,我问硕硕:“你们的鱼在哪呀?”硕硕说:“我还没去买鱼呢?做好鱼食去买鱼。”硕硕把做好的鱼食倒出来,用擀面杖把鱼食压细。
硕硕的举动吸引了庆濠和艾米,他们停下来看了好久呢!也想要加入他们,和他们一起玩。硕硕说:“他要去买鱼了。”浩瑜和函艺在制作鱼食,佳奕也来帮忙。过了一会,我看见硕硕两手空空的回来,我问他:“硕硕,你的鱼呢。”硕硕说:“我没找到鱼缸呢。”我看见硕硕把沙子围在一块,把中间挖空。我说硕硕你在干什么呢?硕硕说:“我在做鱼缸呀。浩瑜说:“那我去找鱼吧。”不一会,就把鱼抱了回来。
我又转了一会,回来看到硕硕搬了一个新的东西,硕硕说:“宋老师,这是我的鱼缸呀。”说完,便把鱼缸搬起来,给我看他的鱼。
攀爬区是孩子很喜欢的区域,里面有可以攀爬,打秋千,也可以玩沙子,过家家等。我们在沙池区里投放了锅碗瓢盆等各种不同的材料,让孩子可以有选择性的玩。玩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还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硕硕是一个认真,细心,耐心有想法的孩子,他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第一次找鱼缸的过程中,他要找的鱼缸被小朋友用着了,于是,他自己尝试着挖一个鱼缸。第二次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鱼缸。《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从制作鱼食到养鱼成功,三个孩子相互合作,并把日常生活经验带到了游戏之中。这次玩沙活动,不仅培养了合作、探索的精神,而且锻炼了身体、开发了创造力。
小班孩子年龄小,爱模仿,有好奇心。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知,获得直接经验模仿运用。简单的锅碗瓢盆桶,孩子们模仿进行炒菜做饭。沙子可塑性很强,是一种创造性游戏。《指南》中指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玩沙的机会,给孩子提供有想象空间的玩沙操作材料和辅助材料,供他们去探索、想象、创造。孩子们经常会做蛋糕,我们可以运用从树上掉落的果子、树叶等做装饰,可以提供搭建的积木、木头等材料,让孩子自主想象,自由搭建;提供贝壳等宝物,进行寻宝;和传统相结合,提供犁工具,进行耕田;投放水管,进行铺路、压路,还可以跟主题结合,选择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等。根据孩子对材料的感兴趣情况,定期更换投放材料。
托班随笔:我要不要阻止他
又到了小朋友分享零食的时间了。我一边给孩子们分零食,一边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说:“请你把垃圾桶拿过来,让大家仍垃圾。”刚说完,这位小朋友便接受老师的建议去搬垃圾桶了。可是比他跑得更快的是烁烁小朋友,他以飞快的速度跑到了那里,并且拿到了垃圾桶。刚才被我“派”去的那位小朋友看到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哪里肯罢休。于是两个人争了起来。最后还是要老师判决后才完成这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
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了。每次我“派”别的小朋友干这个事情,烁烁小朋友都会争着跑去抢着干这件事情。有时跑不过别人,被别人先拿到垃圾桶了(有时也不一定是拿垃圾桶,或者是分水彩笔,分油画棒等等)他就会号啕大哭。
说实在我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烁烁对帮助老师干活的热情实在是太高了,有时候记得的时候,我就有意“派”他去干,有时忘记了,请了别的小朋友,他都要跟别人争抢一番,抢不过就哭。
对他的热情是要保护的,但是也要给别的孩子一个劳动的机会,总不能每天都让他一个人干吧?再说时间长了,也有小朋友看见争抢有效果,也开始模仿了,也开始去争抢了。那不是就乱了套啦?
我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才合理呢?
教育随笔: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是后来的,应该不在我们这一组。”还没等我说话,乐乐接着说:“我好久没玩小超市了,我想在这里玩。”原来孩子们是为了争取游戏资格而吵闹,看着大家僵持着,谁都玩不成,我就说:“要不你们再商量一下,那边的图书区,益智区也不错哦!”话音刚落,原本小超市里的浩浩和佳佳马上提出他们要去其他组,浩浩和佳佳刚走,其他的孩子也都高兴的玩了起来。
这个问题看似圆满的解决了,但是却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首先,我认为浩浩和佳佳早就选好了活动区,该退出来的不应该是他们。孩子们一旦在游戏和交往中出现需要协商和谦让的情景时,让步的总是这几个乖巧的孩子。长此以往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这些孩子就应该谦让,而不懂得理解他人的需要。
活动结束后,我先找来乐乐和越越告诉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则要懂得先来后到,我组织全班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选择区域的问题,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对待幼儿间的冲突教师也不要简单化,要看到其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有针对性的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随笔:“不要”男孩
孩子们都是喜欢游戏的。进入中班后,根据班级里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里新设了“魔法小丑蛋糕”和“玩转蛋糕”这两个角色区,孩子们十分喜欢玩这两个区角,每天到玩区角的时间时,就会有很多孩子来和我说“老师,我想去买蛋糕”“老师我想去做蛋糕”,等等。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玩,我也很开心。
班级里有个叫小语的小男孩,十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在玩体育器械时,他就拿着沙包或者飞盘在旁边看着,请他回答问题也都不愿意开口,玩区角的时候也喜欢趴在自己的座位上,每每鼓励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被一句“不想玩”“不要”给反驳回来,甚至会出现扔掉玩具的情况,慢慢的,我也不再强制他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了,就让他在旁边看着。在两个蛋糕店开设之后,区角游戏时,我发现小语会经常“游荡”在蛋糕店周围,在看蛋糕店里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我也没有管他,就让他继续观看。到了收玩具的时候了,蛋糕店里的小朋友们收拾区角总是要慢一些,小语这下看不下去了,上前帮着一起收拾蛋糕,被我发现后,他还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况在几天后的区角游戏中有了进展,小语主动拿起区角牌,选择了“魔法小丑蛋糕”,在区角里充当了收银员的角色,但是观察后我发现他只是站在收银台前,按着收银机,见此,我扮演了一次小顾客,来买一次蛋糕,只见他拿起一个蛋糕用机器扫一下就给了我,我问“这多少钱,我不用付钱吗?”,他笑了一下说“一块钱。”我给了他一块钱,并说“这蛋糕我要带走,这样直接拿着好不方便呀”,他看了看没反应,我又说“你能帮我拿个袋子装一下吗?”他立马拿来一个袋子装好蛋糕,并装进去一个勺子,递给了我,我立马表扬了他。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了,也来买蛋糕,小语玩的很开心。之后,我发现小语不再抗拒各种集体类的活动了,慢慢的开始很旁边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其实,孩子是个有着自己发展规律的个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随笔:我不要吃
在给孩子分点心、水果时,总会听到孩子们会为了一块面包、水果而发生争执。一天,这样的事情又一次上演,我看到两个孩子紧紧的拉着半块苹果,说个不停。我轻轻地走到两个孩子的中间,摸摸他们的头说,“不是还有一块多吗,为什么你们两个都喜欢拿这块苹果。”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因为这块苹果看上去光滑,可是哪一块苹果皮上一点一点,我不喜欢。听了孩子们的说法,我也开始仔细打量了这两块苹果。确实是和孩子们说的那样。
还有一次,老师的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都拿着自己的点心津津有味地吃着——豆沙包,唯独轩轩一个人认真地看着这个豆沙包,不敢张嘴。我走了过去,“轩轩,今天下午的豆沙包很好吃,你怎么不吃啊?”“因为那只包子不好看。”我看着这个包子,有点纳闷。“那它哪里不好看,你能告诉我吗?”“它的上面有痕迹。”有了轩轩的提醒,确实豆沙包的表面上留下了深深的点心夹的痕迹。
从这两个孩子的事例中,我们完全可以明白孩子对任何物体都有审美的标准,他们会用特殊的方式去看待。每个孩子都有追求自主选择的权利。于是,我们也把这几个事例在班级交流日中和其他的老师共同协商这件事情。班级的老师通过共同沟通后决定让每个孩子自由挑选水果和点心。在一次次的实施中也发现他们并不会应为可以自由选择而将有苹果皮、包子等外观而影响食欲。其实在孩子的眼中的世界跟成人截然不同,他们看待事情的眼光和角度不一样。就像有的孩子觉得有痕迹的包子不好看,有些觉得这是包子衣服上的花纹。小小的事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随孩子的意愿选择时,他们会更投入更用心。
教育随笔:我要不要阻止他
又到了小朋友分享零食的时间了。我一边给孩子们分零食,一边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说:“请你把垃圾桶拿过来,让大家仍垃圾。”刚说完,这位小朋友便接受老师的建议去搬垃圾桶了。可是比他跑得更快的是烁烁小朋友,他以飞快的速度跑到了那里,并且拿到了垃圾桶。刚才被我“派”去的那位小朋友看到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哪里肯罢休。于是两个人争了起来。最后还是要老师判决后才完成这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
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了。每次我“派”别的小朋友干这个事情,烁烁小朋友都会争着跑去抢着干这件事情。有时跑不过别人,被别人先拿到垃圾桶了(有时也不一定是拿垃圾桶,或者是分水彩笔,分油画棒等等)他就会号啕大哭。
说实在我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烁烁对帮助老师干活的热情实在是太高了,有时候记得的时候,我就有意“派”他去干,有时忘记了,请了别的小朋友,他都要跟别人争抢一番,抢不过就哭。
对他的热情是要保护的,但是也要给别的孩子一个劳动的机会,总不能每天都让他一个人干吧?再说时间长了,也有小朋友看见争抢有效果,也开始模仿了,也开始去争抢了。那不是就乱了套啦?
我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才合理呢?
幼教随笔:爱不要太近
经历了一些世事,孩子们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
新学期开始了,我依旧能看到许多的助孩子脱衣服、换鞋等,而我们未来的幼苗表现出一幅无所谓的态度,每一件事做下来好像跟他没有关系似的,随意的摆动着身体,好象随风摆动的柳枝一样。而我们的家长却乐此不疲,有说有笑的做着这件事,好像是他们应该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件事,说:“有一位父亲在自己的屋后的地里栽种了20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个土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进去。这个孩子很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在果树之间弄上个土坑,那样有什么用处。”“小树正在长身体呢,不补充营养不行。”他的父亲满眼怜爱的看着树苗说。这个孩子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挖了两三下,父亲看见了说:“这样不对,你挖的坑离树太近了,你应该保持半个锄把长的距离才可以。”他的孩子反驳说:“太远了,小树还能吸收到养分吗?”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子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经历了一些世事,孩子们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得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爱孩子,凡事都给他们准备好,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劳动中获得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