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与智慧,奇妙的遗传效应
发布时间:2021-04-10 幼师爱与责任的演讲稿 关于与家人过节的幼儿园说课稿 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孩子的身材通常与父母比较相似,甚至象同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这就是遗传的效应,同样,人的相貌美丑也是和遗传有关。遗传基因能决定胎儿鼻子的形状和大小、眼睛的距离、嘴唇的薄厚、脸型、肤色以及胸的曲线、腿的长度、臀部尺寸等。人的外部特征不仅能从父母那里遗传,还可以从祖父母那里遗传。胎儿从父母那儿遗传相貌、身高、智力、性格的比例有以下的说法:
身高是母亲的遗传大。
在营养状况忽略的前提下,父母的遗传是决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其中妈妈的身高尤其关键。妈妈长得高,孩子也大多长得比较高。
智力是母亲的遗传大。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以妈妈的智力在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性格是父亲的遗传大。
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后天影响。比较而言,爸爸的影响力会大过妈妈。其中,父爱的作用对女儿的影响更大。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父亲在女儿的自尊感,身份感以及温柔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有一位专家提出,父亲能传授给女儿生活上的许多重要的教训和经验,使女儿的性格更加丰富多彩。
相貌是父亲的遗传大。
据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坦菲德解释,可能由于父亲给予子女遗传上的特征,使婴儿的脸无论怎么看都更像父亲。这位科学家进一步解释说,这也是人类“自保”本能的一种体现,因为谁是母亲毫无疑问,而谁是父亲却没有这么肯定,所以必须像父亲,这样对婴儿有利,也可以鼓励父亲投入更多的爱。
上海万豪医院田主任介绍:实际上孩子是同时从父母那里继承各种身体要素的遗传因子。因此从妈妈或爸爸那里所获得的遗传因子的影响力是相同的,一般说来父母漂亮,孩子成年也漂亮,但也是不绝对的,这还要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身心智力发展。如果在学校里受到挫折,或在家中受到严重伤害,那么即使小时候很漂亮,大了也会变丑。相反,那些小时候难看,但受到家人Society良好照顾与教育,长大后也可变得“如花似玉”。
决定智商的八对基因全部都是位于X染色体上面,在此先复习男女性是如何来的?
男生是XY,X(卵)是来自母亲,Y(精子)是来自父亲。
女生是XX,X(卵)是来自母亲,X(精子)是来自父亲。
请注意:
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来自母亲的遗传,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亲跟母亲各有一半影响。
因为女生的智商是父亲母亲都有影响,所以会有中和的效应。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会呈现自然分布(normaldistribution),就是倒钟状,中间最多,两边较少。
然后男生因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响,所以男生智商分布会呈现在偏向在两个极端。也就是说,男生天才比较多,但是同时,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别多。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1.「你要判断一个男生聪不聪明,看他妈妈就知道了。」可是,你又要怎么判断一个男生的妈妈聪不聪明?........想不出简便的方法.....
2.然后我们用机率来算:
生男孩的机率=1/2;生女孩的机率=1/2。
生男孩的时候,母亲对于男孩智商的影响力=1
生女孩的时候,母亲对于女孩智商的影响力=1/2
所以说母亲跟父亲对于下一代智商的影响力(期望值)的比例是
1*1/2+1/2*1/2:0*1/2+1/2*1/2
=0.75:0.25
=3:1
=母:父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培养孩子的智慧应从小尽早
培养孩子的智慧应从小尽早
孩子的智慧是老天赋予的,这是大家都这样认为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孩子的智慧取决于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这两个方面。大家公认的是遗传因素占大多多数,而环境因素只占40%而已。
从古到今,智商高的家族千千万万。就像我们熟知的巴赫音乐家,还有韦伯和莫扎特世家中,在之后的几带人在都有很多的音乐家出现。另外还有,远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祖冲之的儿子祖桓之科学家、机械发明家孙子祖皓都是。他们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与数学家。像这样一个家族几代人出现这样的高人,刚好说明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对才艺天赋的作用。
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会遗传个孩子的,很多方面的天赋都有很大的希望遗传给后代。这样后代就继承了爸爸妈妈的天赋。在有些方面很突出。所以,在周围的环境影响下,父母的天赋如果适当地进行开发,很有可能给孩子的智慧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
其次,环境对孩子的智慧也有很大的因素。后天的影响对孩子的智慧有很重要的影响。早教是我们做父母一直提倡的。从怀孕开始,发育脑细胞的第一高峰会在10~18周的时候,第二高峰会在宝宝出生后的3~6个月之间。如果希望孩子智力发育的很好时,首先要在怀孕时注意营养的吸收。其次就是在出生后喂养的时候。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智慧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七分靠努力,三分天注定。这句千古名言。还有长期研究过很多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的人,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大长大一直保持优秀的才能,这些的孩子的智商大多数在128分左右,都远远超过平常孩子的智慧。也有那些精神先天缺陷者,他们的孩子有精神缺陷或反应迟钝。智商,情商不算是在遗传中。
情商就是人的个性啊、脾气啊、处事能力啊、交际能力啊等方面的。孩子有的方面会像爸爸,有的方面会像妈妈。这些都是不一定的。
从小培养孩子的智慧是最好的。从早也是少不了的。长辈要教孩子怎样去观察事物的好与坏,要与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想法的时候,教他一定要说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
培养孩子的智慧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培养起来的。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教的他们懂的去发现新生事物。要经常鼓励他对孩子的智慧给予鼓励,这是他们努力的最好的动力了。
智慧妈妈应对宝宝初体验
宝宝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轻妈妈没想到的时候就发生了,看着宝宝每天的新进步和惊喜,让妈妈实在不禁为他的无所不能而赞叹!不过,别光顾着开心,还要抓紧充电,学习该如何面对好宝宝更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微笑:情感交往的起点
时间:出生两个月左右
这时的宝宝经常会睁开双眼四处看,一切都觉得那么新奇。当妈妈出现在宝宝面前时,他会注视着妈妈的脸,手脚乱动,甚至会无意识地咧嘴微笑。这是宝宝最初的交际形式,也是宝宝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起点。>>>父母惊慌失措三大状况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当捕捉到宝宝的第一次微笑时,年轻妈妈千万不可因兴奋而忘了和宝宝交流,这时的微笑正是表示他对妈妈提出了新要求:在宝宝醒着时,妈妈应经常出现在他面前,微笑着对他讲话;还可以利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具,如红、黄色的气球,充气的彩色塑料玩具,花手帕,小铃铛等引逗宝宝,使他心情愉快。宝宝手舞足蹈的反应会使身体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同时也加深了与妈妈的感情。经常与宝宝进行这种“情感交往”,对宝宝身体、智力、心理的发育都非常有益。>>>新生宝宝三个问题
第一次发声:理解沟通的开始
时间:出生4~7个月
这时宝宝给人的感觉更有趣,咿咿呀呀地整天叫个不停,表情也更丰富了。无论听到什么声音,他都会试着去模仿,学着利用舌头不断地实验和练习,享受其中的乐趣。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听到宝宝的第一次发声或说出第一个“词”时,妈妈可乘机与宝宝做发声游戏:当他咿呀乱叫或咯咯直笑时,跟随着重复或模仿,会激起宝宝更大的兴趣,令他继续尝试发声。当他发出“啊啊”、“嗷嗷”之类的韵母时,妈妈可在前面加上声母示范,如当他说“啊—”时,可以教他念“妈—”、“爸—”。>>>婴儿期儿童心理特点
妈妈还可以把宝宝日常接触的物品拿给他示范发音,节奏放慢些,重点词予以重复,并作适当间隔,给他学习和回应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对宝宝说话不必总是用儿语,正常语音能使他更早学会正确的发音。
第一次摔跤:面对困难的态度
时间:1岁左右
一般来说,宝宝3个月会坐,6个月会爬,9个月就该走路了。宝宝在妈妈的指引下,靠着墙或者扶着凳子开始慢慢学习走路,却总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很多妈妈会赶忙跑上前,心痛地将孩子抱入怀里又亲又哄。其实,从宝宝第一次摔倒开始,妈妈就应该狠狠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励:“宝宝,快自己爬起来,你真棒!”实在不行时再帮一把,扶他起来。有了这样的第一次,下回不管摔得多厉害,宝宝都能自己爬起来。日后遇到比摔跤更需要独自应付的事情时,也要让孩子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用情感和科学呵护宝贝
第一次发现:接受新事物的开始
时间:10~18个月
宝宝已经可以摇摇摆摆走路,离开妈妈的视线了,这时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那么新奇。趁妈妈不注意,宝宝拿了茶几上的几张扑克牌,翻过来转过去地琢磨,按一按,咬一咬,然后兴冲冲连跑带爬来到你的跟前,举起牌高兴地“啊啊”叫个不停。>>>宝宝5种不雅走路姿势
年轻妈妈回应方式:妈妈要尝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新发现。如果宝宝把扑克牌含在了嘴里,不要立刻惊叫:“哎呀!脏死了!快扔掉!”最好轻轻地蹲下告诉他:“宝宝,这叫扑克牌,是爸爸妈妈用来娱乐的,你长大后也可以玩,但不能放在嘴巴里哦。”然后顺势把扑克牌从宝宝嘴里抽开。有时间的话,妈妈还可以将扑克牌一张张摊开,从颜色和数字上教宝宝分辨。过于成人化的理智,往往会打击宝宝的好奇心,成为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性的隐形障碍。和宝宝一起分享他的发现,宝宝才能在不断的探索—展示—解说之中,接受和学习新的东西。>>>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
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智慧的勇气
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气非常重要,当然,我所指的勇气,并不是去欺负别人的霸道,或没头没脑的莽撞。我所指的勇气,是敢于面对错误,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坦然接受幸福和他人的赞美,同时也敢于面对失败的挫折。我常常想,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这样的训练,那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道要少走多少弯路,省去多少煎熬和辛苦!
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拥有了智慧的勇气,考学时,只要尽了力,他就可以坦然接受考试的结果,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下,不会在考前惊慌,上演让人扼腕的临场表现不佳的憾事;工作时,只要机会来临,他就能牢牢抓住,勇于承担,毫不迟疑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不会瞻前顾后,错失良机;恋爱时,只要爱了,他就勇往直前,不会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免得最后落得人去楼空,徒留遗憾。
除了这些人生大事之外,人的一生中,还不知道要面对多少大大小小的难关、困顿和选择。而这些遍布人生旅途的大小石块,都需要孩子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懂得去绕过它,或跃过它。因此,我把“勇气和进取”放在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位置上,就是希望我们宝贝的孩子,不要被尖锐粗砺的石块绊倒,或站在明明可以跃过的石块前,不敢迈步。
案例:
我儿子小的时候是个小胖子,读小学时长得又高又壮,每次在学校门口看他排班队,都能一眼看见他人高马大地站在队伍的最后面。由于他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和小学一年级是在位于台湾中部的乡下学校里上的,所以二年级把他接回台北上私立小学时,我和他爸爸都有些忐忑,担心这个在乡下“放养”久了的、黝黑粗壮的土孩子,没法适应台北这个繁华大城市里的学校氛围。
可是没有想到他一插班进入二年级后,立刻就被选为班长。当他回家告诉我们这个消息时,一开始我以为是班主任故意这么做来鼓励他的,可没想到他却说:“今天早上开班会时,老师问全班同学有谁愿意当班长,我是第一个举手说要当的人,所以老师和同学就让我当啦!”自此之后,这个从乡下转学来的土孩子,三年级时当了全校降旗典礼的司仪,四年级荣升仪仗队队长,五年级则代表学校竞选台北市小市长。
你若问我,他失败过吗?当然!四年级时,他因为发号施令错误,让全班同学在竞赛中转错了方向;五年级竞选小市长败北。可是面对这些失败的打击时,他有一句对我来说至今受用的话:“又不会怎么样!”所以,他越挫越勇,越挫越找到通往成功的方法和能力。
家长应注重孩子群体生活智慧!
孩子学习的好坏固然跟大脑有关,但是大脑的因素只占50%而已。
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报告已经结集成书出版了。这是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一出生便被两个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他们成年后,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的表现有何不同。
这个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先天基因与后天教育的影响大约各占50%。也就是说,基因是个建筑的蓝图,它决定孩子大脑的结构;而后天的经验决定脑中神经回路的连接,决定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就像一栋公寓每户都是三室两厅,但是只有走进去看到不同的装饰,才会知道它是张三的家还是李四的家。
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别人长处的人,也就是能靠领袖魅力创造出一番事业的人。相信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都会觉得刘备很窝囊,他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但是他的领袖魅力使关公、张飞愿为他卖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诸葛亮为他治蜀,终于使他成为三分天下的一霸。再看曹操,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杨修,连曹操自己都曾说过“吾智不及汝,乃觉三十里”,但是杨修最后还是死于曹操之手。所以聪明不等于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质是其他成功的人士所共有的。例如毅力,领袖能力,等等。所以父母不要迷信智力开发,应该把孩子读各种补习班的时间用来玩游戏,去培养他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创造力。
我曾看过一个小男孩光是玩六颗报废的电池就玩了一个下午,而且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是火车过山洞,一会儿是飞机丢炸弹,想象力丰富极了。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中国人过去“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观念要改一改,因为背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资源是脑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21世纪的竞争在创造力而不在记忆力!计算机的内存取代了人脑的记忆功能,把人脑的资源释放出来,去做更高层次的整合、创新。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这些昂贵的魔术方块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尔奖。
有的孩子记忆力似乎很差,这确实很影响功课。
很多父母迷信外面的训练班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有的家长甚至还去买保健药给孩子进补。父母想给孩子补脑的原因之一是觉得孩子看了记不住:别人的孩子一目十行,我的孩子十目一行,那一定是智力有问题。其实完全没有给孩子补脑的必要,孩子只要饮食均衡即可。如果买的是来路不明的药物,很可能有危害人体的重金属成分或化学物质,吃了反而有害。
我个人也不赞成送孩子去培训班学记忆术。
记忆,最简单地说,就是熟悉度。当一个东西看得很熟悉之后,自然就能脱口而出;能说得出,自然就记住了。
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呼吁课程不能排得太满的原因,安排太满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去做主动的联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正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很会做填空题,可是一改换情境便目瞪口呆,不会作答的原因。送孩子去培训班训练记忆,还不如让他在家中看些他喜欢的书。知识是相通的,只要他肯打开书来看,就会得到启发,所谓“开卷有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百万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他都能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也会健全地发展。
育儿心得:智慧父母成就智慧孩子
育儿心得:智慧父母成就智慧孩子
有幸在新浪认识了众多优秀的家长,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勤奋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他们乐于分享,乐于奉献,是因为有这样一帮好家长,才成就了那么多阳光自信的孩子们!
早上看到“天一爸爸”在分享《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促使我很想去了解这本书,就像博群里的宝妈所讲:当我急于想知道里面的细节,是因为我觉得里面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或者说我正欠缺这块知识,我急于想知道他的详细方法。
转眼儿子已到了小升初的阶段,虽然我们即将走过小学六年,但是关于孩子的点滴成长,我还是喜欢用文字与图片等记录下来,让他哪天闲暇之余有意识的打开来看看,原来我的童年烙印在了博客里。不管是成功的、失败的;进步的、缓慢的;快乐的、心酸的点点滴滴,他在这里都能找到它们或多或少的影子!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人生,可是实现这一愿望又需要何等的艰辛与不易,当各种冲突与叛逆让我们身心疲惫时,他突然捧回一叠自己折叠的手工说是送给你的礼物,你是否跟我一样也在怀疑是自己的心理不够强大,还是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到底哪里出了差错?你甚至后悔自己的判断差点毁了孩子的教育?
那天也是在新浪博客跟大家讨论与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很是感慨:有人是公司的得力干将,有些是高档写字楼的白领精英,他们很多有着很高的学历与工作素养,也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足以证明他们在工作中是如此投入如此风光,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舍不得花半点时间去琢磨,他们的粗暴与蛮横会让你怀疑那个激情四射的他是否走错了办公室。
记得上次跟一位闺蜜在分享育儿心得,她说:“我现在真的是累得快不行了,哪里还有什么心思跟孩子好好讲话,在单位里强颜欢笑地讨好客户,绩效里面连你一天露出多少次笑脸都要考核,到家里我想彻底放松,再也不想违心地伪装了,我有时候甚至想在家里把在工作中受到的委屈大声地哭出来,可是孩子看到我这张脸,马上对我说:‘妈妈,我哪里做得不对吗?你整天拉着个脸,我好怕。唉,那个累啊!你不是我,你真体会不到那种痛苦啊!整天感觉自己就像是带着个面具的傀儡!”
我一边夸她女儿细腻,一边劝她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其实我们与其把这种不能改变的东西从内心抗拒不如学着从心里慢慢接纳,既然这已既成事实,那么我们就欣然接受它,如果这种制度有它存在的价值,显然不是它的错,是你自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行,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不合理,那么它自然会被“真理”挡之门外。
聊了好久,她后来慢慢醒悟过来:“是啊,我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这样对我对我女儿都是不公平的呀!我有时候真的是感情用事,有几次她想过来撒娇,我自己的委屈都不知道到哪里发泄,我一把把她推开了,她哭得那个伤心啊,她说等她爸爸回来她一定要告诉他说是我欺负她的。现在想想真是愚蠢啊!”
她问我为什么每次看到我,感觉我身上好有“能量”,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我说:“因为爱!”她有些不解,“你是说我没有爱心?每次捐款捐物我可都是先锋的!”“不单单指这些,你不觉得你不改变现在的状态教育你的女儿,对你的女儿很残忍吗?你女儿还会感觉到爱吗?”
她这才意识到,平时花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的学习是少之又少,不顺心的时候就拿少不更事的女儿发发气,碰到一点小问题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横鼻子瞪眼,孩子现在既胆小又敏感,生怕自己做错事情,即使有时候有问题也不主动跟她讲,说是有一次被同学推下了床,摔得腿都青了,她也没敢告诉自己,还是后来老师打电话向她孩子在家的情况,她掀开孩子的腿脚一看,心酸得掉泪了!
别说她心酸,我在旁边听着都心酸,这么小的孩子,如果家长再不提高,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孩子面临的将是怎样的人生?她从小听到的就是抱怨、就是责备,没有鼓励、没有希望,那她还会是个阳光的孩子吗?她怎么能不胆小,她又怎么能不敏感?如果当她发现周围的一切都不那么“友好”,那么很可能她会关上自己内心的那本该打开的“窗户”,任凭你在窗外扯破嗓门,她也无动于衷。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我经常提醒孩子: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跟妈妈说,妈妈会一直做你忠实的听众。只有我们懂得了倾听孩子,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孩子也才会敞开心扉来迎接我们。
平时跟他聊天最多的是“如何做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总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他说他爱听国外的那些摇滚音乐,比如江南style,听中国好声音上梁博的“花火”,爱听多亮的“怎么让每个人都心碎”等等,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他听这些歌曲显然太早了些,但是我觉得他是他自己,他有选择听歌的权利,孩子远没有我们大人想得那么复杂,他只是喜欢那个节奏,那种声音而已。我又为什么要去阻止他的爱好呢?
有时候我们一味地堵,不如经常地疏,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我都会告诉他关于他这个年龄里发生的一些故事,让他在欢乐中体味生活的乐趣,在愉悦中接受生命的教导,在思考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其实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取决于他的父母,不可否认很多孩子没有人引导依然会走得很顺利,但是我相信有人引导的孩子会走得更健康,对孩子来说,其实真的不需要我们有太多高深的知识,只需要你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想他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与他一起分担忧愁,一起共享快乐,仅此而已!
关于教育,作为家长,我们有太多值得去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境界有多高,我们的孩子就有多优秀,这是很多优秀的家长得出的结论,就像天一爸爸推荐的那本《陪孩子走过的六年》中窦桂梅所说:“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孩子不属于我们的私有财产,他终究是属于社会的,我们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要用教育学的眼光与心理看待学校与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成长,多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阅读、乐学、热爱集体、与人为善等好的习惯养成。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真的非常喜欢这些话,不愧是教育孩子的导师,简短的话语却悟出了教育的真理。
为了孩子,跟着这些智慧的父母们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