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案《人工降雨》
发布时间:2021-04-14 小班幼师个人工作计划 小班幼师个人工作总结 幼儿园小班个人工作总结小班教案《人工降雨》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创造的乐趣,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人工降雨》教案吧。
目标: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创造的乐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准备:
1.提供一些供幼儿制造雨的材料,如可乐瓶,有孔的瓶盖,吸管,树叶,海绵等,分类放在材料筐内。
2.准备几盆清水放置在室外。
过程:
(一)说说我认识的雨
师:1小朋友,你们看到过下雨吗?你们看到的雨是从哪里来的?
2下大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哗哗哗)
3下小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淅沥沥)可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
4.你知道雨有什么用吗?
(二)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降雨师”,我们也来下一场雨吧。
1.参观材料
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你用小眼睛仔细看一下
(1)幼儿参观
(2)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师根据幼儿说的,逐一出示材料
2.引导幼儿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把水变成雨吗?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选你喜欢的材料找一块空地进行尝试,注意不要将水弄到自己的身上或别的小朋友身上。
幼儿自由探索
(1)乐瓶降雨:在可乐瓶内灌些水,拧上有孔的瓶盖,向地上喷射雨
(2)管小雨:吸管蘸上水,向空中甩一甩,下小雨了
(3)海绵雨:将海绵吸饱水,一挤,下雨了
(4)树叶雨:用树叶兜水,向空中撒雨
(5)牙刷雨:用牙刷蘸点水,向空中甩一甩,下雨了
(6)小手来降雨:舀一把水洒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是大雨
3.请幼儿分享自己是怎么样人工降雨的,演示降雨的方法
(三)给花草树木下场雨
师:花草和大树渴了,请为他们下场雨吧。
请幼儿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给花草树木下下雨。(Www.ZhE135.COm 零思考方案网)
幼儿百科: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雨鞋》 幼儿园教案《小雨鞋》
小班教案《小雨鞋》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象声词,并尝试用乐器和身体动作代替象声词,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说儿歌,结合观察图片理解儿歌内容,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小雨鞋》教案吧。
学习目标.
喜欢说儿歌,结合观察图片理解儿歌内容。
学习象声词,并尝试用乐器和身体动作代替象声词,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小雨鞋》。
活动准备.
米、豆子、塑料盆。.
儿歌《小雨鞋》(《水真好玩》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20-21页)。
不同的乐器。
活动过程:
1.向幼儿提问,鼓励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思考:
.汽车会发出什么声音?
.雨点会发出什么声音?
2.老师将米、豆子放入塑料盆中摇动,请幼儿认真倾听,说说声音像什么。(下雨的声音。)
3.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20-21页,请幼儿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坐在什么东西里,图中的雨鞋像什么。
4.老师朗读一遍儿歌,请幼儿把儿歌中的“雨”字找出来。与幼儿一起说儿歌:
小雨鞋
下雨了,滴滴答,
踢踢水,哗啦啦,
小雨鞋,像小船,
开开心心要回家。
5.向幼儿提问:
.雨点会发出什么声音?(滴滴答。)
.踢水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哗啦啦。)
.小雨鞋像什么?(小船。)
.小船要带谁回家?(雨鞋的主人。)
6.请幼儿一边说儿歌,一边做踢水和划船的动作。
7.请幼儿设计不同的身体动作,代替儿歌中的象声词,一起说儿歌。
8.鼓励幼儿演奏不同的乐器,代替儿歌中的象声词,或为儿歌中的象声词伴奏。
活动评价
.能说儿歌《小雨鞋》。
.能用乐器和身体动作代替象声词。
活动建议: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寻找各种象声词,以丰富幼儿的词汇。
幼儿百科:雨鞋款式并不单一,矮靿雨鞋和现在的球鞋外表相似;中靿雨鞋的筒高在脚踝以上10厘米左右;高靿雨鞋的筒高及膝。普通人常穿的是中、矮靿雨鞋,有些特殊工种的职业人员需要高靿雨鞋作为劳保用品。像过去和排水工种相关的职业,单位会统一发放雨鞋作为工作必需品。
幼儿园小班教案《雨前雨后》
小班教案《雨前雨后》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按照从上到往下的顺序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前和下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雨前雨后》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下雨前和下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2.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按照从上到往下的顺序观察图片。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0、练习册。
活动过程:
1.先弹奏一段急促的乐曲,让幼儿感受。你听了这段曲子后,感受要怎么了?原来是快要下雨了。下雨前有哪些现象呢?
2.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前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1)这幅图上画的是下雨前的一些现象,让我们来看看吧!
(2)引导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平时的云朵是什么样的?下雨前,又是什么样的呢?水面上的蜻蜓怎么样了?为什么它会飞得低低的呢?青蛙在做什么?我们来学一学。这是谁?它们在做什么?为什么小蚂蚁要赶紧搬家呢?
(3)请幼儿用动作表现下雨前一些自然环境的变化。
3.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后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1)雨哗啦啦地下完了,这时外面会又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呢?
(2)引导幼儿独立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然后再相互说说。
(3)集体交流。
(4)请幼儿用动作表现下雨后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
4.比较雨前和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
下雨前和下雨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5.游戏:听音乐变化,用动作表现下雨前和下雨后的特殊自然现象。
6.结束活动。请你们和爸妈一起观察一下,下雨前和下雨后还有哪些特殊的自然现象。
活动延伸:
完成练习册内容、教幼儿绘画彩虹、唱《虹彩妹妹》歌。
幼儿百科: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
幼儿园小班教案:看雨
幼儿园小班教案:看雨
活动目标:
1、能有兴趣地观察下雨的情景,知道春天会下雷雨。
2、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前了解天气预报,选择下雨天气开展此活动。
活动室内准备几把雨伞。
录音机,音乐《大雨小雨》磁带。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
“轰隆隆,轰隆隆”是什么声音在响呀?让我们一起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引导幼儿知道轰隆隆的声音是打雷的声音,了解春天来了,有时也会下雨,这就是春雨。 2、和幼儿一起听雨。
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听看,你听到的雨声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用各种象声词来表达。(“哗啦啦”、“淅沥沥”、“沙沙沙”“哗啦哗啦”“滴答滴答”等) 3、和幼儿一起看雨。
(1) 雨点是从哪里落下来的呢?是怎么落下来的呢?落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用“雨点象什么”来表达。
(2) 雨点落在地上像什么?地上会有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雨点落在地上会溅起泡泡样的水花,积水中会有水纹等现象。
(3) 看看小草、小花、小树在雨里是什么样子的?
知道这些植物喝足了水会长得更好。 4、和幼儿一起玩雨。 (1)我们用小手接住雨看看,雨是什么颜色的?雨点落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2)和好朋友一起撑着雨伞踩水花玩,提醒幼儿不要把自己淋湿。 5、在音乐《大雨小雨》的声中结束活动。 自我评析:
此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听、看、摸让幼儿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从中了解春雨的特点,感知春天的天气是多变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寓教育与玩乐之中,符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
幼儿园小班艺术教案:大雨小雨
活动目标:
1.感受和表现声音的大、小。学习用力摇和轻摇沙筒的方法,表现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2.根据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音色和节奏,探索沙筒的不同演奏方法。
3.在教师的眼神和动作的帮助下,不演奏时能控制住沙筒,使其不发出声音。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自制沙筒。
2.节奏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有关下雨的经验。
1.教师:你们见过下雨吗?大雨的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下大雨的声音是大大的,并用动作来表现。)(哗啦——哗——啦——)2.教师:小雨又是怎样的呢?它和大雨的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用声音和手部动作来表现。)(滴——滴——嗒——嗒——滴——滴——嗒——嗒)(二)幼儿欣赏教师演唱《大雨小雨》。
1.教师用较慢的速度清唱歌曲,引起幼儿对歌曲的兴趣。
2.教师:大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小雨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
3.教师带领幼儿练习演唱大雨、小雨的声音,并请幼儿用动作表现。
4.教师再次清唱歌曲,幼儿用动作表现下大雨、小雨的节奏。
(三)教师出示沙筒,让幼儿回忆并模仿其音色。
1.教师: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沙筒,全体幼儿讲述名称。
2.教师:怎样演奏它?发出的声音像下大雨呢?怎样演奏它?发出的声音像小雨呢?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摇动沙筒。
3.教师交代要求:开始四个小节和最后两小节是不演奏的,只有在“哗啦哗啦”时才演奏。
4.教师演唱带领幼儿练习在“哗啦哗啦”处演奏沙筒。
5.同样方法学习小雨的演奏。
教师交代要求:开始四个小节和最后两个小节不演奏,只有在 “滴滴嗒嗒,滴滴嗒嗒”处轻摇沙筒。
(四)教师和幼儿一起边唱歌曲边用乐器演奏。
(五)分组演奏。
将幼儿分成大雨组和小雨组。在教师动作的暗示下,幼儿学习准确地演奏自己的角色“大雨”和“小雨”。
活动延伸:
1.将沙筒等放在音乐角里,并提供音乐磁带,满足幼儿听音乐演奏的需要。
2.开展语言活动或戏剧表演,讲述《大雨小雨》的故事,并用动作表演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