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善意的谎言是爱的表现?
发布时间:2021-04-16 爱的童话 专家点评幼儿园工作计划 爱的教育笔记宝宝调皮,总想怎么镇住他。一两岁撒野的时候,就拿大灰狼来吓唬他。晚上他不睡觉,说句:“大灰狼来了!”他立即乖乖睡觉,不出十分钟就睡着了。
(两岁宝宝心语:大灰狼一定是很可怕的动物,连妈妈都害怕,我得听话,乖乖地睡觉。)
到了三四岁,他不怕大灰狼了,大灰狼不管用了。
(三岁宝宝心语:妈妈天天拿大灰狼吓唬我,我可不再上当了,这个游戏不好玩。)
点评:两岁的宝宝天真、简单,没有形成一定的判断力,特别容易受哄骗。妈妈习惯用“大灰狼”来哄骗宝宝,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预期目标。宝宝过了三岁,语言表达能力与判断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妈妈常说的谎话再作为矫正宝宝的某些不乖行为,手段就行不通了,得另想办法,难道还要继续采取哄骗的方式吗?
有次上街,碰到一个乞丐,灰头土脸的。宝宝对他很警惕,很紧张,钻到我怀里,偶尔探头看看他。路上,他不停地问关于乞丐的事。“妈妈,他为什么那么脏?他的妈妈呢?他爸爸呢?他家在哪儿?他打不打人啊?他吃那些脏东西肚子痛不痛?”
当时我觉得没什么,就随便敷衍了几句:“他不听爸爸妈妈的话,爸爸妈妈就把他撵出家门。他没有钱,没有房子,所以就在街上捡垃圾吃,睡大街。没有人给他洗澡,所以他很脏!”宝宝听了默默地一句话也不说。有一次他手里拿着糖,还扔了两颗给乞丐。
点评:妈妈的解释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而且宝宝在听完之后还生出一定的同情心,说明妈妈的言论影响了他的行为,是个好妈妈的作为。
有一次,我叫他洗澡,他偏不,怎么劝也不洗。我忽然想起了那乞丐:“你不洗澡,就要变成乞丐啦!好脏哦!”这招果然灵,宝宝立即自己脱了衣服去洗澡。边洗边说,“妈妈,乞丐不洗澡,好臭哦!我要洗得干干净净的!”我不住地点头,以为找到了对付他的妙方。
点评:在儿童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妈妈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去引导宝宝行为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宝宝的哪些行为会消除,哪些行为会保留,进而影响他整体的心理状态。这位妈妈仍然采取了"哄"的方式。不过从妈妈口中说出的谎言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丝毫的欺骗意味,反倒成为另类激励,鞭策着宝宝朝着某个方向努力进取。你看,因为妈妈的谎话,宝宝乖乖地脱了衣服去洗澡了。
又有一次,他玩了玩具不肯收拾。无论我怎么叫他都不予理睬。我一急,拉起他朝门外走:“你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到大街上当乞丐去!”他大哭着求饶:“妈妈妈妈,我错了,我错了!”之后去收拾了玩具,平日里爱说爱笑的他,闷闷的,一句话都没有,只静静依偎着我。
(宝宝心语:当乞丐?太吓人了!比“大灰狼”还可怕!)
我的心为之触动了:是做得过分了吗?因为当时在气头上,也没重视。
点评:妈妈虽然觉察到自己有些过分,但没有重视起来,也许是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正是在妈妈所编造的谎言中,宝宝认真吃饭了,喜欢上刷牙和洗脸了,更用功读书了,家庭中的善意谎言成为一条亘古不变的教子定律代代相传。
又有一次,我跟宝宝开玩笑,说他是爸爸厂边的一个乞丐生下来扔在路边的,我看着可怜,就捡回来养了。他信以为真,仔细地问:“扔在哪儿?你怎么看到的?”
我哈哈大笑,说是开玩笑的,你就是我生的。宝宝又一次沉默了。
点评:虽然善意的谎话是出于对宝宝的无限期待与关爱,但谁又能保证每一次用谎言包裹下的好心与善意终将令人接受、引人走向正确呢?实际上,善意的谎言有危害性,它让宝宝觉得周围的世界很不可靠,使他处于深度的恐惧之中,也不利于他了解事情的真实逻辑,对宝宝思维逻辑的形成是一大困扰,更严重的是对心理的一种摧残。
对这些事,我依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昨天,家里来了个小妹妹,比他小一岁。他不喜欢这小妹妹,处处刁难她。小妹妹把一个玩具扔地上了,他追着要小妹妹捡起来,小妹妹跑了,他抓到小妹妹就往门外推,边推边说:“你不听话,把你撵出去当乞丐!”语气很歹毒。小妹妹来的这两天,宝宝一直都很不友好,无论怎么教育,他总是与小妹妹水火不容。今天看到他这副样子,就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揍了几下。
点评:妈妈在生活中有意和无意的说谎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宝宝的行为和心理情绪,正如宝宝对待小妹妹表现出的语言暴力倾向,长此下去,长大后多半会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自尊心很低,甚至带有暴力倾向。
老公立即护起短来了,不让我打,还责问我:“是谁说要撵宝宝出去当乞丐的?”是啊,这么狠毒的话,出自最亲最爱最信赖的妈妈的口!我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伤害了我最爱的宝贝稚嫩的心!我这么对待他,他也这么对待小朋友,将来他就这么对待爸爸妈妈!对不起,宝贝,妈妈错了!
点评:真是个好妈妈!做为父母,勇于承认错误并纠正错误,难能可贵。
其实,像我这样吓唬宝宝的妈妈很多,今天把我的心得写出来,是想告诫妈妈们慎用这种教育方式。如果给宝宝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我们将后悔莫及!我想这种伤害一时半会是不会显露的,但它潜伏在灵魂深处,将来对宝宝的人格、家庭、婚姻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要用圣洁的母爱来感化宝宝,用真善美的情感来净化宝宝的心灵!让他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真诚、善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点评:真正爱孩子的妈妈懂得:妈妈的诚信可以换取宝宝的诚信,妈妈的谎言所得到的决不仅仅是宝宝的谎言。要培养心智健全的宝宝,除了要有一颗母爱之心外,还要从我们一点一滴的行为做起,自己不说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答应宝宝的事情就力求做到,当实在无法做到的时候,也要给宝宝一个合理的解释,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真诚可信的。这才是好妈妈真正的爱的表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学会给孩子的表现做点评
学会给孩子的表现做点评出差三天回到家,发现**表现欠佳:玩玩具,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拒不收拾,全部奶奶代劳(事实上,奶奶收得没有他好,他自己收,很懂得分门别类了);索要零食,要求看动画片,遭到拒绝,甚至只是晚了一点满足,便涕泪交加;啃人,咬人;在墙上和地上乱写乱画……
实施温情主义没能奏效,我又没忍住,对他大加呵斥。说:“**,你刚才的表现很不好!”
等睡足了觉,调整好了生活状态,这才明白过来,自己又犯了错了。身心俱疲之下,耐心本来就有限,何况**两周多,正是淘气得了不得的阶段。明明是自己没发现这些,却认定孩子表现不好,真是太过份了。
现在心情平静下来,不免就想,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其实真的太高了。我自己三十有三,工作十多年,结婚也快十年,而且一贯来很注重自省,可是,犯的错误,身上的缺点,又何其的多啊?总是要求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否则便是表现不好,这是对孩子的苛责啊。
其实谁都不想表现不好,谁都希望天天都有人夸奖,孩子可能特别想表现好的,但压力一大,表现如何好得起来呢?
于是想,得允许孩子有表现不好的时候。这样,他才能真正稳定地表现得好。
但每天,或者每隔若干天,都在孩子和自己都心情平静的时候,给孩子的表现做一个点评,可能是个不错的办法:宝贝,你今天玩了积木后,把它们收起来了,而且收得很快,这样做真好!你今天早晨不想喝牛奶,把牛奶倒在地上,还差点把杯子摔掉,妈妈打扫了很久,这样做不太好。不过呢,每个人都有时候心情不好,妈妈相信你下次不会这样做了。妈妈很爱你……
这种点评,掌握好了技巧,让孩子分清了正错和错误,又有充分的理解和爱,应该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孩子如果有以下3点表现典型是缺爱
孩子如果有以下3点表现典型是缺爱
航航生活在一个离异的重组家庭里,他被判给了爸爸,但是他爸爸又重新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并且有了一个小宝宝,所以他平时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偶尔会回来看他。
在平时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都特别的乖巧,能够自己按时起床去学校,但是只要他爸爸一回来看他,他就会很任性。晚上要和爸爸一起睡,第二天还会赖床,让爸爸给他穿袜子,会在爸爸面前撒娇,想爸爸对他多一点关爱。
其实他就是缺乏父母的爱,本身就缺母爱,这父爱爸爸还又有了一个小宝宝,把他的父爱又分走了一大半。所以在爸爸回来的时候,他就会做一些无理取闹的事情,让爸爸对他多一点的关爱。
他知道爸爸陪他的时间不多,所以他希望爸爸能够多照顾他自己的情绪,能够多陪陪他。一般孩子有几下以下表现就说明孩子缺爱。
过于懂事,在外不自信
一些孩子是特别的懂事,想要做好每一件事,能够赢得他人的赞许,这样的孩子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吸引到别人的注意力,但往往这些还是在外面是比较自卑的,因为孩子内心是缺爱的,导致他内心的缺失。
孩子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偶尔的调皮气人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是完美的小大人那则是缺爱。
太过于看重他人的看法
一些孩子很在意别人对他自己的看法,他在人前都会小心翼翼的,很会察言观色,注意到别人的神情,别人一皱眉,他会赶紧不说话,乖乖的站在一边低着头。这样的孩子活得太累了,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察言观色虽是个褒义词,但是用在这些孩子身上,恰恰说明了孩子会察言观色说明孩子内心有恐惧感,缺乏真正的安全感,缺乏关爱。
爱啃手指头
不少孩子都有啃手指的习惯,根据心理学家测验,小孩子啃手指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平时宝妈们要多注意孩子有没有啃手指的行为,如果有要及时的改正,并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不要让他自己一个人长时间的呆着。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几个表现,家长要多多留意孩子,在平时给孩子多一些关爱照顾,要多注意孩子情绪上的变化,哪怕工作再忙,也要记得回家后给孩子做一些互动,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说妈妈今天好想他,你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这样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你家孩子有这些表现吗?
不要善意的谎言抹杀了孩子的童真与快乐
女儿个性天真、活泼开朗,喜欢交朋友。小班时期,女儿每天都会把幼儿园的事情,一字不漏的“复制”回家。诸如学了什么本领,老师讲了什么话,哪怕是挨了批评,也会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最近,我发现女儿好像变得沉默了,对自己的一日表现回答也是支支吾吾,有时竟然一问三不知。有时同事告诉我今天批评她了,问她有没有这回事她也会说“没有”,更不要说向我“汇报”事情经过了。这是怎么啦?从什么时候开始小班那个天真、可爱的女儿不见了,女儿开始逃避回答了。问得次数多了,被我逼急了,女儿一句“你电脑里不是可以看到吗?”让我思索起事情的缘由。
刚进入中班几周
,同事反映女儿在上课时管不住自己的小嘴巴,喜欢和旁边的小朋友说悄悄话。一日放学女儿来找我,我正好在园长办公室打印资料。这时,女儿看到了电脑的监控图像,就惊奇的叫了起来:“妈妈,这不是楼下我们的传达室吗,你看,小朋友都被接走了,你们的电脑怎么能看到楼下的事情呀?”当时我故作神秘的说:“是啊,我们的电脑你在教室里上课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呢,你以后上课可不能说悄悄话,要认真学本领哦!”女儿虽有点将信将疑,但还是认真地点点头。
事后几天,我还适时的把一些同事与我交流的情况,当做“视频所见”告诉女儿,女儿果然是认真了不少,说悄悄话的情况也有所改善。但有时也会问我“妈妈,你今天电脑开了吗?”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正是女儿的不安。
现在,女儿学会了逃避回答,好像还变得有点“心机”,呵呵!看来我这个家长的教育方法问题还真不小啊。我想,正是我善意的谎言让女儿在自由的学习生活中有了被“监视”的感觉,变得对自己亲爱的妈妈也有所保留了,这样怎么能解决好问题呢?而同时留意平常我们老师的带班过程中不是也常有这样的情景出现吗?如某小朋友在家中迷上了看动画片,家长屡次教育无果的情况下会寻求老师的帮助。“某老师,你有望远镜的是吧,可以看到我们家的宝宝在家中乖不乖”,说完还朝老师眨眨眼。这时老师也会做个顺水人情说:“对呀,不看电视了,明天就给你奖一颗五角星”。或者是:“晚上,我给你妈妈打电话的哦!”一句善意的谎言,本是想让孩子改正坏习惯,却从未去想到在彼此交换着“善意的说谎者”角色时,在无形中让孩子在家中也多了一份约束,在幼儿园活动中多了一份忐忑。这样教育出的孩子会快乐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在这里
,让我们对孩子说声“对不起”,不要让这些善意的谎言抹杀了孩子的童真与快乐。
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能有以下几种或多种情况,而且屡教不改。
1.好动,坐不住,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想入非非,老走神。
2.粗心,马虎,差错多,拖沓,磨蹭。做一会作业就要活动一下,去洗手间、吃点东西什么的。上一会课就要说会话、做点小动作等。
3.对所学的东西(和所做的事)不感兴趣。
4.自控能力差。上课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如玩钢笔、抓耳挠腮等。
5.上课时常想与同座位说话,不能专心做作业,影响别人。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能遵守课堂纪律。
6.写作业速度慢,写字倒着写,如写5、6倒着写。把数字写反,汉字少笔画。
7.情绪容易波动。脾气暴躁冲动,不能推迟需要的满足。一件小小的事在他身上反应强烈,情绪激动,并好长时间平静不下来。做事难以持久,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
8.不喜欢阅读文字书,经常爱看漫画书,并乐此不疲,显得与自己年龄不符。
9.只爱做具体的数学题,而不爱解决与听、说、读、写、记有关的作业。
10.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11.与人说话时,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12.在生活中行为懒散、做事被动、经常丢三落四。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弄脏)。
13.常常不愿意或逃避需要用脑的事情,遇事易冲动,好发脾气;
14.严重的可能就是ADD--注意力失调症,尽快找专业医院。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今天对孩子没耐心,就别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震惊很多人!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11、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
12、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13、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14、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
15、如果你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16、如果您被孩子控制了,是因为您不敢严厉管教,总是哀求孩子。
17、如果您的孩子撒谎、骗人,是因为您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
18、如果您的孩子冷漠,攻击他人,是因为您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
19、如果您的孩子有暴力行为,是因为您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孩子不爱表现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因分析:
很多孩子都不爱表现自己,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每个人都先天具有特定的气质:有的内向文静,有的外向活泼。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在人多的场合不爱说话,可能是孩子的气质是比较内向的。
2.孩子从小到大都不爱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孩子不够自信。通常,孩子最初不敢参与活动,这样容易导致他在遇到机会时退缩,从而失去机会,进而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能力难提高,最终造成孩子遇事更爱退缩的消极的循环。
3.孩子在家里不是那么内向并有点暴躁,这是因为孩子对外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较少获得关注和满足,所以内心就更为敏感。因此,他会在熟悉的人和环境中表现得有些暴躁。
首先,孩子因为性格原因而不爱表现,家长可以这样做:
家长并不需要刻意去改变她的生活方式,也不应该对孩子不爱表现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避免使孩子觉得不爱表现就不对,从而使孩子自卑和焦虑。
其实,内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内向的孩子生活空间相对较小,这使他们的精力相对集中,观察事物仔细认真,做事情相对有耐心,喜欢做深入一些的思考。同时,他们更容易建立温和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愿与人竞争,不会对他人产生威胁,更容易使人信任,而这种信任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
因此,家长首先应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其次,对于孩子因为不自信而不爱表现,家长可以这样来做:
1.让孩子多做事,并把事情做成。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也会逐渐自信起来。可以从生活中的事情开始,从孩子喜欢的事情开始,在小的范围内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然后一步步地扩展,让孩子去做更多的事。这样,孩子就能进入“尝试——成功——更有信心尝试”的良性循环中,自信心自然就会加强。
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或逐渐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使孩子有可能成功的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
2.引导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这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同伴交往时,孩子能学会一些交往、合作的意识与技能,知道该如何表现;同时,交往本身也是孩子表现自己的过程。这样,同伴给孩子的一些肯定与鼓励,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
3.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孩子的竞争和合作意识,您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篮球、排球等。
另外,家长朋友需要注意的是,要给与不爱表现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内向胆小的孩子对别人的态度特别敏感,他们在外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较少获得关注和满足,在家里就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体贴。
总之,家长对待孩子应该足够耐心,并以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前提。因为一味地抱怨孩子、强行扭转其性格有可能适得其反。每一种个性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他的优点与不足。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扬长避短,使孩子发展地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