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外国父母认为的“错”

发布时间:2021-04-19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幼儿外出活动方案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中国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我眼中的国外父母与中国父母


每天早上开车去公司的路上,总是能看见形形色色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都各有特色。堵车的时候把车窗摇下,隐隐约约也能听见骑车的父母在不断叮嘱身后的孩子“下学别乱跑,在原地等妈妈来接!”“中午多吃点!”“上课别说话……”孩子们就坐在后面一直嗯啊嗯啊地应和着。虽然同样是爱孩子,但是加拿大的父母却与我们的中国父母有着完全相反的两种观念。

在加拿大的时候,某一次和同学去滑雪,曾经在那里见过一对父母。当时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一个年纪不大的小男孩在中级道,滑过雪的人都知道,中级道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应该是比较有挑战的一个坡道了。那个小男孩穿着不大的滑雪板,嘎嘎悠悠地走到起点,然后东摇西晃地滑了下去,滑了没多远就摔倒了。他又赶忙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又继续滑了下去。这时候,那对父母在做什么?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样子,慌忙冲过来扶起孩子,呵护备至,嘘寒问暖?他们反而站在我身旁看着自己的孩子笑得很开心。那表情,如同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作出笨拙而可爱的事一样,很喜欢也很满足。

还有一次是去游泳。当时一个孩子的妈妈在泳池边上的躺椅上晒太阳。她的儿子,看起来年纪很小,身高也就一米左右的小男孩在不远处的儿童游泳池边玩耍。一个儿童游泳池的水深或许只到成年人的大腿?甚至更低。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就不一样了。突然,那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整个人横栽到了水里,当时把我吓了一跳。谁知到那孩子扑腾几下,呛了几口水后,居然找到平衡站了起来。这时候他的妈妈才有了一些反应,她满意地竖起大拇指对自己的孩子说“Good!Good!”

或许这就是加拿大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在加拿大生活的那些年,对于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逐渐开始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观念!他们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被人保护,被人呵护,而是从很多小事上培养孩子不依靠别人的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的不是被爱,而是接受现实、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回头想想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只需要放手,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不用每件事都巨细靡遗的为他们安排好、打点好,我们只要去信任孩子,给他们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或许他们会犯错,但是小时候的小小挫折要好过成年后的一败涂地吧?

不只加拿大的父母,很多西方的父母都喜欢告诉孩子,等价交换的道理。只有自己付出一定的代价,无论是家务劳动,心爱的玩具还是合理的规划,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不劳而获,没有从天而降。我曾经在超市见过一个加拿大妈妈,她的孩子很想要货架上的某一种东西,但是她没有买给她。孩子就围着她,不停地哭,这位妈妈发现向他说明不买的道理后似乎没有用,然后就任凭怎么孩子如何地哭闹,却连看也不看,扭头便走。孩子哭到一半,发现妈妈不见了,又歪歪斜斜地跑到妈妈身边,又开始新一轮的“哭闹”。这个情景,想想其实是很可爱也很有意思的。以哭做要挟似乎是孩子的天性,对涉世未深的他们来说,记忆中最鲜明的两个表情恐怕也只有哭和笑了。他们用哭来表达自己想要某样东西的迫切和焦急。但是那位妈妈,却用行动告诉孩子,哭是没用的。也许换了中国父母,早就冲上前帮孩子擦眼泪了,并且爽快地答应孩子的要求,无论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其实理智的想想,那个妈妈的做法也是用心良苦,哭是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可以是为了开心,也可以是为了悲伤,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就没什么用了。尤其是当孩子长大以后,眼泪,只对在乎自己的人才有用。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了,身处这个残酷而现实的世界,眼泪无法帮他解决任何的困难,如果饥饿难耐,如果走投无路,如果仕途坎坷,流眼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西方的父母确实就是这样,在观念上,他们喜欢用现实并且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这与中国家长心肝宝贝似的教育方式却截然相反。当然,身为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我们却从没细想过,这些溺爱会把孩子的以后造就成什么?什么都要适度,包括爱!

国外父母的幼教


德国 环保教育从小开始

在德国,处处都能感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优美。德国人养成爱护公共卫生习惯,是法治的结果,更是从小教育和熏陶的结果。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之一,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就包括"降低自己的需求以有利于社会"、维护令人舒适的雅致的环境"等。

日本 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上学以后,许多学生课余时间都要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中国的孩子胆小少有创新,与中国父母长期庇护不敢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有很大关系。有人说,未来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而孩子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父母家教方法的竞争。学学国外父母教子成"人",让孩子自立,对我们来说是会大有好处的。

法国 家长重视艺术教育

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有关权威调查表明:52%的家长认为艺术启蒙和艺术训练是使学生由失败转向成功的良方;72%的家长认为艺术科目应该成为学校真正的教学科目;92%的人强调指出,艺术科目对开发儿童的智力十分重要。

法国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承认经常接触艺术对他们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艺术教育有一个特殊之处:使理解力与敏感性、创造性与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并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艺术教育能刺激孩子的鉴别能力,最近还有实验证明,孩子会一种乐器,对他们数学能力的开发极佳。

有关专家还认为,艺术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法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所以长期以来法国一直在文化方面充当着国际领袖的地位,使大多数企业在美学、设计和创意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初为父母时脸上掩饰不住的微笑;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时,母亲眼中那小心的目光以及父亲与子女嬉戏时的场景———这些都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文化的界限。

但是,尽管如此,我在中国的生活也告诉我,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

很少能听到中国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中国父母的表达方式含蓄、间接,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他们宁愿采取间接或至少非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比如说,为孩子缝补衣服或做顿他(她)最喜欢吃的饭菜等。比较而言,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她)、有多关心他(她)。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体来讲,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同样,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我很少看到中国父母亲吻刚放学回来的孩子,或者拥抱周末回家吃饭的已成年子女。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这是中美两国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第二个不同。

中国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外,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美国父亲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嘴里说出来,就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看来,不情愿以这样“不谦虚”的方式赞美孩子,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尽量避免这么做。

由上述差异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种区别,那就是前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后者则鼓励孩子当一个“梦想家”,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课上,而美国父母(还有美国教育制度)则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强调孩子的未来发展,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当然,这也能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朋友的GRE分数都比我高)。

中国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决定的

在对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两国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输了不同的观念。一般来说,中国家长更强调家庭是一个整体,而美国父母则注重培养孩子更强的自我意识。举例来说,在中国,父母通常都不鼓励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在家庭中所处的长幼顺序,如哥哥、姐姐等。这种叫法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来决定的———如他是某人的弟弟或她是某人的姐姐等。当然了,这种关系也明确了家庭责任。而在美国,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称呼兄弟姐妹的“头衔”,而是直呼其名。虽然他们当然也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一种相当微妙,但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

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我还观察到,中国父母———尤其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国父母更容易娇惯孩子,因此社会上才会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而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教育孩子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比如说,一个很小的孩子走路时摔倒,中国父母马上就会去抱他(她),而美国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没事,就会让他(她)自己爬起来。再比如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随着孩子长大离开家,他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如此,但如何处理新的关系,两国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从历史上来说———即使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中国的家长都倾向于鼓励孩子长大后也不要远走高飞,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父母传统上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子女表达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质上和感情上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就近照顾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外)孙子或(外)孙女。

比较而言,美国父母更鼓励孩子成人后“展翅飞翔”,即使这意味着子女为了工作或跟随男女朋友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国外。在这方面,我的家庭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我父亲和3个姐姐住在美国3个州的4个不同城市,我呢,现住在中国(来中国以前,还在俄罗斯住过4年)。我妈妈过去常常说:“如果你们所有人都住在我隔壁,我就会纳闷:‘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要不然,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机会,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里呢?’”

话又说回来了,在我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爸妈都探望过我两次,我每年也都回家和他们一起住一个月。此外,我每周还会接到家里的电话,而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一般来说,美国父母也不期望孩子在他们晚年的时候提供经济帮助。原因之一是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来讲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但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多数的美国父母都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的财富应该朝一个方向流动,即留给下一代。在这点上,我还是觉得我的家庭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的父母像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父母一样,负担了我大学期间的全部费用。几年后的一天,我向他们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结果我父母对我说:“你报答我们的惟一方式就是为你自己的孩子也提供同样的,甚至更好的机会。”在美国的家庭里,钱是留给下一代的,而不是给长辈的。美国父母都不想依赖子女,也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这在中国人听来,无疑会感到相当奇怪。但这确实是中美两国父母教育子女的又一差异。

看来,虽然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方式上确实有很多不同。我在这里还想说明一点,我上面阐述的普遍的文化差异只能一概而论,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例外。显而易见,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在抚养子女的方式上,肯定与宁夏和江西的农民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上述比较都是以北京为标准的,而不是宁夏。

虽然上面谈了很多差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中美两国父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愿意为子女的幸福做出牺牲,同时也都热切地盼望子女过得更好!

父母的错误行为易成反面教材


幼儿园里,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交通规则。老师拿出一个画着红绿灯的图板,指着红灯提问道:“可可,你能告诉老师看到红灯该怎么做吗?”“停车!”可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又问道:“雅儿,你说说看到绿灯该怎么做啊?”“向前走!”雅儿的回答也是干脆利索。老师同样点点头,再次提问:“桐桐,看到黄灯该怎么做呢?”“加速前进!”“桐桐,看到黄灯应该减速而不是加速。”老师耐心地纠正桐宝的错误,可桐宝似乎并不认同,坚定地反驳道:“可是爸爸每次看到黄灯都是加速的呀!”唉,“榜样”的力量!

爸爸妈妈们容易忽略的错误行为

宝宝天生善于模仿,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自然成了他们的首要模仿对象,宝宝的言语、行为、衣着、姿态,甚至生活态度、处事方式无不带着父母的影子。所以,当您对宝宝的某些行为大为光火的时候,请先认真想想是不是自己无意中做了“反面教材”,当了宝宝的坏榜样——

错误行为一:找借口

“勇于担当,不找借口”,是桐妈对桐宝的基本要求;“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做错了没有关系,但要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改正”,这是桐妈常挂在嘴边教训桐宝的一句话。可没想到有一天这话竟成了桐宝教育桐妈的说辞,话说那天,桐妈收拾桌子,不小心将一杯水洒到了桐宝的画上,怕桐宝哭闹,桐妈便“恶人先告状”批评起桐宝来:“你怎么画了画也不知道收起来呀,随便乱放,看洒上水了吧……”“妈妈,做了错事没有关系,但要勇于承认。”桐宝认真地看着桐妈。那一刻,桐妈真切地意识到自己错了。

纠正方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大人做错事也在所难免,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既然自己定的规矩没能做到,就更应该诚心诚意地向宝宝道歉了。有的父母会担心承认错误有损家长的威信,其实恰恰相反,适时的道歉能让宝宝对您更加信服,还可以让他懂得“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错误行为二:言而无信

“言而无信”是爸爸妈妈们最易忽略也是最常犯的一种错误,“宝宝乖乖听老师的话,放学时妈妈给你买棒棒糖”,可放学时,听话的宝宝却没有等到他心中所念的棒棒糖;“宝宝认真练琴,周日爸爸带你去科技馆”,可到了周日,认真练琴的宝宝却没能去参观科技馆……爸爸妈妈们可能早把这些随口的许诺抛之脑后了,可却给宝宝树立了一个“言而无信”的坏榜样。

纠正方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爸爸妈妈们在做出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承诺前也要三思自己是否能够兑现,一旦许诺了就要努力实现,如果确有原因不能实现的,也一定要向宝宝道歉并说明原因。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总是开些“空头支票”,这样做不仅会令宝宝对您的信任大打折扣,还会使他们变得不再听话。另外,父母也不要总把物质奖励作为让宝宝配合或努力的条件,这样做也许能收到不错的短期效果,但长此以往,会使宝宝失去自觉性和主动性。

错误行为三:撒谎

“撒谎”往往是爸爸妈妈们最不能容忍的错误,可有时爸爸妈妈们自己也难免会撒些小谎,例如,为了推掉一个不想去的应酬而谎称身体不适;言不由衷地称赞他人,等等。不要认为自己的谎言出于善意或无伤大雅就不算谎言了,在宝宝眼里撒谎就是撒谎,没有什么区别。

纠正方法:育儿育己,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宝宝的同时,也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一旦谎言被宝宝发现,千万不要回避或敷衍了事,更不要试图为谎言寻找借口,应当向宝宝坦承错误,并用实际行动予以改正,消除对宝宝的不良影响。

错误行为四:乱发脾气

“不发脾气、不打人、不哭闹……”当您反复告诫宝宝要学会控制情绪的时候,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时常会对宝宝大发雷霆、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

纠正方法:当宝宝犯错时,爸爸妈妈们要先尽可能地平息自己的怒气,然后再指出他们行为的不妥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要呵斥更不可打骂,因为这些不仅对宝宝认识错误毫无帮助,还可能使他们形成粗鲁、暴烈的性格。

国外父母的理财教育妙法


下面,为您介绍外国家庭在教育小孩理财的各种妙法。

美国

美国家长将理财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相应的教育要求,如:3岁时,能辨别硬币和纸币;4岁时,应知道钱币的不同面值,还要认识到个人是没有能力把所有商品买下的;5岁时,知道钱币的等价物;6岁时,能数大量硬币,并能找数目不大的零钱。

美国家长允许孩子使用零花钱,为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主做出消费决定。他们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学会赚钱、花钱、与人分享钱财,将有利于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以后也更能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法国

在法国,孩子3~4岁时,“家庭理财课程”已经悄然进行了,父母会教孩子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6岁起,父母每年都会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零用钱;10岁左右,父母会在银行为孩子设立一个“独立账户”,并划入一大笔钱,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地“理财”。

“独立账户”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因为一旦拥有自己的账户,父母可能不再“定期”给零用钱了。放心授予“经济权”的同时,父母对账户须进行合理、适度的“监控”,既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也不能事必躬亲、样样过问。

英国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针对孩子进行的理财教育也很有特点,如:5~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和用途;7~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在英国,大多数银行部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30%以上的英国儿童会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金融机构。

日本

在日本,很多家长会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用钱,还会告诉孩子,用钱要节省。在给孩子买玩具时,爸爸妈妈会清楚地表态: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孩子长大以后,有的家长会要求孩子记录每个月零用钱的收支情况。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外”们也不例外。让我们放眼世界看看世界各国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们的“龙”、“凤”的,或许你能得到些教育孩子的启发。

美国父母重视孩子的独立性

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以美国最为突出。美国儿童自两三岁起便独居一室,如果孩子有恐惧心理,大人便买一种专门的灯,安在孩子的卧室里,彻夜亮着驱逐黑暗。父亲或母亲临睡前到孩子房间里道一声晚安就走了,孩子则抱着娃娃之类的玩具自己入睡。孩子稍有自理能力便要自己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间。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在幼儿园,几个月大的孩子就会独自喝奶,2岁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饭。

英国的餐桌教育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庭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一般两岁时孩子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英国人杜绝孩子偏食、挑食。如果孩子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孩子喜欢的这道菜收起来。他们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不好的性格。

英国“餐桌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使其具备各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通过孩子对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孩子的独立性。

法国父母从小就尊重孩子

在法国,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怎样想的,听完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对孩子指手画脚,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父母在决定买一些日用品的时候通常会征求孩子的意见甚至让孩子来选择,孩子在从小被人尊重的同事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本篇的目的是想给各位父母一点启示。通过比较,还是很容易发现,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多了点,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怕孩子受到伤害等,过多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老外”学习一下,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各种优秀的品质。

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抗冻训练”


欧洲: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北欧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冬泳,还有用冰水给孩子擦身的镜头,看着这些场景,家中的老人连忙说“这样孩子不要的生病的啊?”可是,从那些小宝宝的面部表情看,他们对寒冷表现得毫无畏惧。另外,丹麦、挪威的众多家庭还喜欢在寒冷的季节,带着孩子到空气清新的郊外玩耍,让孩子多接触冷空气。

日本:日本父母培养孩子的抗寒能力其实是很出名的,他们的孩子衣服总是穿的比成人少,就连冬天的校服也是露出小腿的。

法国:巴黎有一所幼儿园,所有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在一个室外的大阳台上睡午觉,不论春夏秋冬,天天如此。冬天,当气温降到零下10℃,幼儿园老师会把孩子裹好后照样睡在阳台上,他们不仅没有冻着,身体还越来越健康。

澳大利亚:在冬季的澳洲,常常可以看见父母们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逼人,但没有一个父母大惊小怪的。

相关推荐

  • 我眼中的国外父母与中国父母 每天早上开车去公司的路上,总是能看见形形色色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都各有特色。堵车的时候把车窗摇下,隐隐约约也能听见骑车的父母在不断叮嘱身后的孩子“下学别乱跑,在原地等妈妈来接!”“中...
    2021-04-21 阅读全文
  • 国外父母的幼教 德国环保教育从小开始 在德国,处处都能感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优美。德国人养成爱护公共卫生习惯,是法治的结果,更是从小教育和熏陶的结果。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
    2021-04-20 阅读全文
  •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2021-04-19 阅读全文
  • 父母的错误行为易成反面教材 幼儿园里,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交通规则。老师拿出一个画着红绿灯的图板,指着红灯提问道:“可可,你能告诉老师看到红灯该怎么做吗?”“停车!”可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又问道:“雅儿,你说...
    2021-12-22 阅读全文
  • 国外父母的理财教育妙法 下面,为您介绍外国家庭在教育小孩理财的各种妙法。 美国 美国家长将理财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相应的教育要求,如:3岁时,能辨别硬币和纸币;4岁时,应知道钱币的不...
    2021-04-27 阅读全文

每天早上开车去公司的路上,总是能看见形形色色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都各有特色。堵车的时候把车窗摇下,隐隐约约也能听见骑车的父母在不断叮嘱身后的孩子“下学别乱跑,在原地等妈妈来接!”“中...

2021-04-21 阅读全文

德国环保教育从小开始 在德国,处处都能感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优美。德国人养成爱护公共卫生习惯,是法治的结果,更是从小教育和熏陶的结果。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

2021-04-20 阅读全文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2021-04-19 阅读全文

幼儿园里,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交通规则。老师拿出一个画着红绿灯的图板,指着红灯提问道:“可可,你能告诉老师看到红灯该怎么做吗?”“停车!”可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又问道:“雅儿,你说...

2021-12-22 阅读全文

下面,为您介绍外国家庭在教育小孩理财的各种妙法。 美国 美国家长将理财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相应的教育要求,如:3岁时,能辨别硬币和纸币;4岁时,应知道钱币的不...

2021-04-2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