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实施家教要巧用心理效应

发布时间:2021-04-21 小班家教 幼儿家教故事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而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

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发,抚抚孩子的肩,弹弹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巧用心理效应 激发孩子情感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批评的后果: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欣赏的奇迹: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心理点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爱抚的疗效: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象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冷漠的伤痛: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点评: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

家长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掸掸孩子身上的土 (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教育中的神奇心理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或教育者,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家长巧立规矩实用技巧


把“NO”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什么是最关键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当你的孩子马上就要咬别人的一刹那。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你总把“不”字挂在嘴边,他听多了一定会烦,很可能加剧他的抵触心理,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

孩子天生喜欢做决定的感觉。如果你能在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给他决定的机会,他就会非常高兴。比如让他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早餐吃点什么等等。对于像打针吃药,上车出发这种事,你应当坚持立场;但如果他执意要穿一身古怪的衣服出去玩儿,或者阴天戴顶遮阳帽的话,你就忍一忍吧,既然你希望他自己做出选择,就把权力“下放”得彻底一点。

当你严厉地批评完孩子之后,别忘了安慰一下他

与他所犯的错误同样重要的,是你在“教训”他之后,别忘安慰安慰那个“受伤的小心灵”,告诉他尽管你不喜欢他的行为,但你依然爱他。

为了确保所定下的纪律得到切实执行,与惩罚同等重要的是随时发现他做得好的地方,并奖励他们。事实上,无论对孩子还是我们自己,保证遵守纪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续加深印象。你越是频繁地让孩子注意到纪律条例(通过表扬,偶尔惩罚),越能减少孩子“越轨”的可能。随时随地观察,用表扬来代替批评。把“不要”换个方式来表达,比如:“不可以打架”换成“你今天对小狗非常温柔!”

专家剖析教育技巧——心理疏导


在主题为子女教育的讲座上,全国十佳心理教师、首师大桂林附中心理辅导中心主任高永金,从心理疏导角度剖析孩子教育问题。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无师自通的

高老师认为,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在讲座中,他批判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比如分数高乖巧即是好孩子、对孩子过分关爱、物质刺激是万能法宝、“棍棒之下出孝子”等。

他认为,家长首先要走出“教育无师自通”的误区。“不少父母认为没必要花精力去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加之从父辈那儿得来的一些教育观念,每当在孩子教育上遇到困惑,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造成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那么,分数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高老师觉得不一定。他说,家长要走出重智育、轻德育、轻实践的误区,走出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与心智发展规律的误区。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和读书成绩,会忽视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人格、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

高老师觉得,家长要走出过分保护孩子的误区。此外,过分干涉孩子的行为也要不得。孩子在玩,一些家长不断提醒甚至大声喊“这样玩不对,那样玩不行”;玩的时间太长,该停下了,又喊“坐地上太凉,要拿个垫子垫上”。长期下来,会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上学后不能专注听讲和做作业,发展到最后就是多动症,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以至厌倦学习、讨厌父母。

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烦恼

相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家长了解之后能有针对性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烦恼。高老师详细介绍了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台下的家长们听得很认真。

婴幼儿时期是早期智力开发、行为习惯培养、心理素质教育的时期。如果放松教育,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再进行矫正就十分困难。高老师举例说,幼儿和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越好,对他后期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与人交往的顺畅会打下坚实基础。7个月时,孩子能辨认父母的特征,被别人抱时会认生地哭,家长就要赶快抱回来,不要让他产生恐惧。

他认为,小学四年级、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是心理成长的三个重要阶段,家长们要高度重视,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一是开始进入难以指导的叛逆时期。二是只要指导得当,大多数开始喜欢看书。三是“自我”观念开始成形。“孩子不愿意再被当成小孩子看待,家长就不要强求他一定要听自己的话,可以给他时间思考,让他看看应不应该听从家长的意见。引导孩子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对孩子喜爱但有损健康的事,如迷恋网络游戏、崇拜各种明星等,家长不能粗暴地禁止,而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激发他们对歌舞、绘画、舞蹈、书法、下棋、体育的兴趣。”

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上讲是进入了一个断乳期。青春期身体变化大,孩子的情绪波动也大,自控能力较差。没有刚进初中的新鲜,也感觉不到初三的升学压力,学习积极性会有所下降,有的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兴趣爱好狭窄,女生爱看言情小说,爱打扮,男生沉迷网络游戏等。

高老师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反叛心理很强,家长要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予以理解和宽容,不要大惊小怪。在教育方法上更要讲道理,态度不要太粗暴,语言不要挖苦。不过,看言情小说和沉迷网络游戏这两样,家长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到了高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有些学生严重偏科,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对此,家长要正确对待成绩波动,始终做孩子的坚强后盾。一旦出现反常状态,家长一定要重视,和孩子谈谈或者找老师交流。要关注孩子的交往圈子,加强对孩子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人际交往的感受和技巧。

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器

到底怎样做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呢?高老师认为,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原则:理智施爱、欣赏鼓励、期望引导、因材施教、心灵沟通。他强调,期望是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积极力量,但期望要掌握尺度,不要期望过高,要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桃子。

在讲座中高老师给现场家长支了几招:

一是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器”。高老师说,“望子成龙”是我们的期望。但期望不等于现实,神童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是普通人。“器”是有用之物,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精可粗,无时不用,都为世间所需。“望子成器”不是降低了要求,而是符合了实际,是什么材成什么器,是小马驹就让他跑得更快,是牛犊就让他负重而道远,不该强求孩子都成“龙。

二是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家长要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要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熟悉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听取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家长还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好人生路,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是与孩子多交流。多和孩子谈心,但不要再加压。孩子们在心智上多已逐渐成熟,他们已能够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长能做到的,应该是把家变成一个避风港,一个让孩子能够放松的地方,让孩子在家得到放松与调整,使孩子增强自信心,自觉地排除困难。

他最后说,优秀的家长站在山顶上,成竹在胸引着孩子登高峰,事半功倍。负责的家长站在山腰间,陪着孩子攀高峰,事几功几。糊涂的家长站在山脚下,晕头转向跟着孩子摸高峰,事倍功半。孩子尚未成熟,我们仍需努力。若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必须天天向上。

这段话得到了很多的掌声,被很多家长记在本子上。

家庭教育要用心 而且要用对心


“家长可以尝试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和他们一起学习、进步。”昨日下午,九江镇石江小学家庭教育高峰沙龙论坛之“言传身教,我们在行动”在学校礼堂举行,专家从实例剖析、行为点拨等角度教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如何陪伴孩子读书学习?如何处理孩子的调皮行为?如何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支持?石江小学通过校内学生的三个纪实视频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一年级学会煮饭,三年级学会炒菜,五年级就一个人在九江生活。”在五(2)班学生林培园的纪实视频中,由于父母外出中山打工,他不得不一个人洗衣服、打扫卫生甚至看病吃药等生活琐事。

“虽然爸爸妈妈不在我身边,但他们一直都在我的心里,不曾离开。”林培园说,自己有时也会感到孤单害怕,但爸爸曾经说过:“小时候我也像你一样,一个人洗衣做饭,我能行你也一定能行。”正是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叮嘱,让林培园就算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单无助。

“家长总是抱怨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教养孩子。相比之下,更没时间的林爸爸和林妈妈为何能教育好小培园,而且还是教育得这么好?”华南师大副教授高广方反问现场观众,“其实,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用心,而且要用对心。”高教授说,林爸爸无论是带小培园到厂里亲眼见证父母每日汗流浃背的劳作过程,还是偶尔电话上谆谆教诲,都可以看出林爸爸在家庭教育上的用心和细心。除了强调心灵支持的重要性外,尊重孩子、身体力行一样是言传身教的重要典范。

“不同的纪实短片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学生家长杨淑明表示,她也想向视频中的爸爸学习,回去带着孩子一起练书法,不再让他一个人学习。看了教育视频感触良多的家长崔先生表示,希望这种既有感动又有收获的论坛能多开。石江小学校长陈海燕说,为了让学生家长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学校将在日后开展相应的普及论坛,帮助家长实现“我们在行动”。

相关推荐

  • 巧用心理效应 激发孩子情感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
    2021-12-18 阅读全文
  • 教师心得:利用“流动随笔簿”实施有效管理 利用“流动随笔簿”实施有效管理 “流动随笔簿”,是我园教师共用、相互传阅、用以记录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以及反思的活页记录簿。每学期我们给每个年级准备一本“流动随笔簿”,学期初从一班开始流动,两天后到二班,...
    2021-05-08 阅读全文
  • 教育中的神奇心理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
    2021-11-30 阅读全文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近期有没有在寻找一些读后感范文?很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沉浸在其中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展现出读者对书籍的全新角度和理解。我们整理了关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的最新资讯,供您参考。以下的建议仅供您参考!...
    2024-01-24 阅读全文
  • 家长巧立规矩实用技巧 把“NO”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什么是最关键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当你的孩子马上就要咬别人的一刹那。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你总把“不”字挂在嘴边,他听多了一定会烦,很可能加剧他的抵触心理,变得越来...
    2021-04-08 阅读全文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

2021-12-18 阅读全文

利用“流动随笔簿”实施有效管理 “流动随笔簿”,是我园教师共用、相互传阅、用以记录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以及反思的活页记录簿。每学期我们给每个年级准备一本“流动随笔簿”,学期初从一班开始流动,两天后到二班,...

2021-05-08 阅读全文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

2021-11-30 阅读全文

近期有没有在寻找一些读后感范文?很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沉浸在其中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展现出读者对书籍的全新角度和理解。我们整理了关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的最新资讯,供您参考。以下的建议仅供您参考!...

2024-01-24 阅读全文

把“NO”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什么是最关键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当你的孩子马上就要咬别人的一刹那。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你总把“不”字挂在嘴边,他听多了一定会烦,很可能加剧他的抵触心理,变得越来...

2021-04-0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