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要让孩子太听你的话

发布时间:2021-04-25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您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您会满意吗?虽然您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您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我认为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您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您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您没有成功,人们就说您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问他:“您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您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您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创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不要总想让孩子听话


不要总想让孩子听话

常常听到有妈妈和我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怎么和他说什么都没用”“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怎么讲道理都没用,惩罚也没用,过了就忘了”“他一哭全家人都投降了”。

每每听到这些话,我都感到由衷的难过,我难过的是一个可爱聪明的孩子正在被成人肆无忌惮的随意改变着,他终将会变成毫无特点的另一个翻版!

我努力地发现中国现代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根据我早年针对西方儿童所做的个案追踪调查,似乎发现了一些端倪,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常用一种方法叫做“Time-Out”是英语中的一个词汇,本来用于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然而,在许多美国家庭里,这已经成了父母用来“惩罚”犯错孩子的方法,翻译成汉语就是“计时隔离”,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关禁闭”。

你的孩子有被真正的尊重吗?一位美国母亲及她的两个孩子驱车外出。一开始,母亲只忙着和6岁的大孩子交谈。一会儿,3岁的小孩子就开始在座位上故意发出响声,甚至还用脚尖踢前面的东西。母亲明白了,对我笑着说:“他不高兴呢。”然后,她立即向小儿子道歉,并且马上改变谈话题目,两个孩子很快都开心起来。我想,“计时隔离”之所以这样奏效,是因为这种做法与孩子平时所受到的待遇有着极大的反差,所以才能在心理上给他以极大的震动。

小惩戒为什么不起作用?美国法律规定,孩子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或看护,幼儿园还明文规定:老师的职责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不能凭老师的意愿随便遏制孩子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少会感到被冷落或孤立无援。所以,一旦被隔离,被冷落,就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强大的威慑力。所以在美国“计时隔离”成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法宝”。而在中国,这样的小惩戒似乎没什么效果,加以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还没有真正的被关注,他们没有绝对的权利和自由,不能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耳边充斥着家人的呼唤声是常有的事儿。那么,“计时隔离”这样的方式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似乎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慢慢的,孩子变得不再有所顾忌。

建议:1、不要再说“妈妈生气了!妈妈不喜欢你了!”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建立错误价值观,他们的乖巧是为了赢得成人的开心和喜欢。

2、不要再对孩子说“不可以……”你只要让他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孩子就不会因为无所事事而捣乱了呀!

3、给予孩子真正的关注!让他知道,他不是附属品,他有被尊重的权利,这样他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让你的孩子听你的话


孩子,即使在伊呀学语的一两岁,也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也有自尊。因此,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要求,如要他去睡觉、收拾好玩具、去洗手、小声说话或者不要打狗、别乱跳的时候,只把他当作一件无意识的物体来驱使,就有可能遇到抵抗;而如果使用艺术性语言,使他感觉到自己被你所喜欢、所尊重,他往往就会很快地顺从:

不可否定

当你向孩子发出“不要去!”“不许吃!”“把它扔掉!”等等否定其当时行为的要求时,他会感受到压迫或者打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赖情绪。因此,当你希望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时,最好把否定语改为肯定语,别对孩子说“不许你这样做”,而是要说“你可以那样做”。

例如,当他抓住毛茸茸的小鸡要放到水里游泳时,你可以说:“哎呀,你想看动物游泳吗?笼子里那只小鸭可厉害啦,它游得比小鸡好?你抓来试试看。”这样一来,他往往就会放下小鸡去抓小鸭。

当你看到孩子在水泥地板上翻筋斗而担心他摔伤时,你可以说:“你上次在海绵软垫上翻得很好看,到上边翻一下给我看看。”

当你看到他拿你的唇膏来画画时,不必厉声制止,而是可以说:“邻居那个小明画的花很好看,他用的是彩色画笔。咱们家也有,你要吗?我拿给你。”

几个选择

一般情况下,当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时,如果只提供一条途径,别无选择,他会感觉到拘束;而如果提出几条可容他选择的途径,他就会产生“由我拿主意”的自豪感,就会积极行动。

例如你想让他洗澡,可以这样说:“是洗澡的时候了,你是要淋浴呢还是要盆浴?”

天冷了,要他添衣服,你可以说:“这件衣服真漂亮。你是自己穿还是让我来帮你穿?”想让他弹琴,你可以说:“老师安排你今天弹琴20分钟。你想现在弹呢,还是中午弹,或是等到晚上弹?”要开饭了,你可以说: “你是先喝汤还是先吃饭?”这样一来,他就不觉得你是在强迫他,而是在征询他的意见,想抵赖也不好抵赖了。

设置比较

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上进心,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给他设置几个比较,往往会促使他的行动。

很晚了,他还不肯睡觉。怎么办呢?单纯的命令是不行的。你可以说:“已经11点钟了,小明已经睡了。他明天有良好的精神做游戏,很可能拿冠军。”

当他兴冲冲地在卧室踢球时,你不必强行制止。可以说:“昨天小亮在球场踢球,踢得很远,很多人喝彩!”

他写字潦草,你可以说:“你写得比表妹快,可是她写的比你整齐。”

赞扬别人,实际是对他的引诱和推动。

针对行为

无论孩子犯了多严重的错,我们都只能让孩子明白,我们不赞成他的行为,而不能否定孩子本人。当孩子把鸡蛋当球甩烂在地上,骂他“真蠢”,他肯定不服气。而如果说:“你把鸡蛋甩烂在地,咱们中午就没鸡蛋吃了。怎么办呢?”这样一问,他就知道自己错了。他往楼下人家的雨棚上淋水,你如骂他“没道德”,他可能会顶回来。而如果说:“楼下那户人家正在睡午觉,水声可能会把人家闹醒。”这么一说,被批评的是水声而不是孩子,他就容易接受。当他拿一家人的午餐肉肠去喂狗时,你说:“都6岁的人了,人狗食还分不清楚!”他可能会反怨你为何不事先告诉他。而你如果说:“以后记住:人吃的放在冰箱里,狗吃的放在纸箱里。”他可能就会笑嘻嘻地说“记住了”。

别总是怨孩子不听话,有时,也需要想想自己原因。同样的事物,调换一个角度就不同了,同样的,一句话,换种说法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诸位家长不妨试一试。

孩子太不听话了,你会怎么办?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不听话就大声训斥,再不听就打屁股”。

打孩子似乎依然是家长们心中最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但是在孩子的接触范围越来越广,心智发育越来越成熟的现在,打孩子并不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让他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带来很大的不利。

1.打孩子为宝宝做了打人的榜样

家庭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争端的训练营,打孩子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示范,即处理争端可以用侵害性的方式。

2.打孩子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和评价

父母花大心血对宝宝自珍自爱的培养,容易在呵责和责打中消失,使孩子认为自己是坏孩子。

3.打孩子贬低了父母的价值

贬低了父母的角色,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却同时削弱了持久的威严和孩子的敬重。

4.打孩子损害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情

打孩子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了鸿沟,之间的亲情受到了消极的损害,甚至影响到家庭关系。

5.打孩子可能会导致虐待

体罚是逐渐升级的。当你以为打屁股只是“小小的”惩罚,但却可能在你强硬的手和孩子坚决的态度之间角力过程中,

升级为对孩子的虐待。打屁股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虐待的前奏。

6.打孩子并不能改进孩子的行为

打孩子的目标是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正确的制止孩子错误行为的方法是,要在孩子的内心建立起他自己不再去重复错误行为的坚定信念,

即鼓励孩子形成内在的自我控制。

但打孩子并不会在形成内在控制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只会增加孩子的屈辱感。

7.打孩子激起父母及孩子心中的怒火

孩子们依靠自己独特的对公正的判断方式,常常觉得打孩子是不公正的。

不公正感会加剧孩子心中的屈辱感,伤害其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心中的怒火增加。

8.打孩子给孩子留下痛苦的回忆

孩子闹孩子被打的记忆将会破坏原本对于成长经历的美好回忆。这对人一生的心里感受而言并不美好。

9.打孩子存在长期不良影响

除了会对孩子的肉体形成创伤,其危害还包括引起交际障碍、心理困扰,引起父母与子女沟通障碍,对他人实施侵害性行为增多等长期性不良影响。

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听话。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好与坏,可用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那么,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下面听听两位儿童教育专家的说法。

孩子的“听话”与“不听话”

郑州大学心理系教授许慧说,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听话的孩子方便管理。这也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潜意识里更喜欢听话的孩子的原因吧。

许慧说,这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孩子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越大,自身经验不足,需要成人的指导才能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来,孩子如果“听话”也许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受伤害。

另一方面,孩子不但是一个主动探索的个体,又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处处听话,自己就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选择的机会,更没有自身经验积累的机会。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相对降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如果还把他们看成小孩子,要求孩子什么都听成人的,这时就会出现问题,孩子会反抗成人的管教,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与家长合作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教研室主任杨海燕看来,把“听话”与叛逆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他认为,从儿童心理学来讲,孩子太听话或者太叛逆,都是不正常的。所以说,强强爸爸的朋友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孩子的培养,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

许慧教授说,实际上,我们这里的“听话”,不是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希望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那么怎样培养与父母“合作”的孩子呢?

第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独特的个体,不要把孩子看做控制的对象,允许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犯错,帮助孩子矫正错误,这样孩子自然就会与你合作。

第二,孩子情感和行为的独立是孩子长大、成熟的标志,并不意味着孩子与你作对,非要不听你的话。

第三,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不要从小就要求孩子长大后实现大人未完成的心愿,这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经常说:“你能行,我相信你的能力。”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但在尝试的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孩子会很重视你的建议,合作关系自然形成。

第四,要允许孩子与成人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孩子与父母争论。让孩子参与家庭或学校里的重大事情决策,这是对孩子价值的认可,孩子会觉得你尊重他的存在,那么,他也会重视父母的建议,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凡事与父母沟通、充分与父母合作。

第五,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孩子脑子里逐渐建立一个行为判断标准,孩子按照这个标准,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

如何教育太听话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与生性活泼、叛逆的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就文静、听话、乖巧。这类孩子的家长如果不注意,可能会使他们太内向、太顺从、太娇气,缺乏独立意识和探索能力。

那么,作为这类孩子的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呢?

杨海燕说,对于生来听话、乖巧内向型的孩子,首先要允许他的个性存在,不要强求改变他。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生活本领时,确实需要大人的照顾和帮助,父母一定要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能只考虑为了锻炼孩子,而不顾及他们现有能力而让他们自己去做,长此以往又会使孩子形成焦虑型人格。

其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环境影响孩子,使之成为一个既听话又讲道理、既文静又活泼、既乖巧又有独立性的孩子。这种理想的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急不得,也急不来。

杨老师还提供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参考:

(1)鼓励孩子大胆触摸家里的物品。将危险品、不能动的物品收拾好,其他物品让孩子去触摸,如电话、电视机、电脑、音响、手机等等,只要孩子有兴趣,不要限制他,让他去学习使用。孩子在自由模仿和探索中,其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动手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

(2)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扬和支持孩子的主见,并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

(3)不轻易批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一般不指责他,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探索精神。

(4)不溺爱孩子。乖巧、听话的孩子,如果太溺爱,就会有性格懦弱、依赖性强的“毛病”。

太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不听话的才会更有出息!


中国人一直崇尚“好孩子”。在中国人眼中,好孩子的标准无非是“成绩好”、“乖”、“听话”,孩子不必有太多自己的主意,听家长的话就行了;相反,调皮捣蛋,凡事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不可否认,“成绩好”、“乖”、“听话”这样的评价标准有他的合理之处,但具备这些优点的孩子,将来真的就会出人头地、成龙成风吗?

答案却是不一定。因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地“听话”也是有它的弊端的,相反,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反而会更加有“出息”。

一、一味地“听话”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都喜欢根据自己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来教导孩子,让孩子走他们的“老路”,孩子也并不反抗,并照着父母说的做,这就是“盲从”。虽然父母在阅历与经验上,都比孩子要丰富得多,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在变化,如果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性格,就强迫他去做一些他或许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孩子也许迫于父母的威严也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他们就“被盲从”了,也就代表他们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二、一味地“听话”让孩子没了主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父母更爱自己,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留给孩子,所以孩子们往往对父母都是敬重甚至崇拜的。当父母在某件事上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为孩子做出决定时,孩子也许会不悦,但是他们完全信任父母,相信父母都是为自己好,也就听之任之了,这就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也会让他们养成惰性,更习惯依赖父母。

三、一味地“听话”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由于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就成了父母手心里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出于安全考虑,或者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父母会阻止孩子干一些事情,把孩子的“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中;也有的父母习惯用暴力来解决此类问题,这不仅会压制孩子的创造力,也给孩子做了不良师范,更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我们不如逆向思维一下,不要以把孩子培养成“乖”孩子为标准,适当地“放养”孩子,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不仅学会听话,更要懂道理、讲道理。这时候,父母怎么改变就尤为重要了。

一、尊重孩子,不要老想着控制他/她。父母要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地位去对待,不要总摆出一副长辈架势,用长辈的威严去震慑他/她,而是要像《爸爸去哪儿》中的林志颖和张亮父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低姿态去了解他们,不随意替孩子决定事情,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他们想做的事。

二、允许孩子自主选择。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父母与孩子也是一样,双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到“亲密有间”,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留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还是不放心,可以在旁引导,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兴趣爱好。

三、允许孩子有不同于父母的见解。父母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可以在某些事情上给予孩子一些建议,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能和他们愉快地沟通,然后交换想法,从而通过这种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四、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父母是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的,所以在给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生活能力。虽然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养尊处优的,但是父母绝对不能溺爱他们,要让孩子去艰苦的地方体验生活,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不仅能在生活上独立,也能在精神上独立,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脾气甚至欲望。

五、鼓励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常言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家长不能因为一些未知的事情就去否定孩子的现在,要鼓励他们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因为新事物的吸引力是父母无法给予的,它们的魅力也是孩子无法阻挡的,当孩子走进大千世界,他们肯定会拥有一生难忘的体验。

一言以蔽之,太听话未必好,孩子懂道理最合适。现在“听话”的孩子一抓一大把,怎样让孩子懂道理、讲道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同心协力,创造出一种新的相处方式,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很长时间以来,“听话”都被当成好孩子的必要条件,守规矩、顺从的孩子总是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称赞,而顶嘴、执拗的孩子往往被批评和惩罚。

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顺从的孩子虽然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容易流于平庸,而那些能跟父母顶顶嘴(特别是在逆反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这些可爱往往也是走向卓越和成功需要具备的品质。

1.更有主见,不盲从。不听话的孩子往往能意识到“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知道事情有一种以上的选择,这说明他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这种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成为墙头草,而往往能成为意见领袖。

2.更独立,不依赖。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有“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的意识。他们不喜欢被包办,喜欢自己动手,行动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不断增强。

3.更抗压,不做“玻璃娃娃”。对孩子来说,父母老师的权威性不言而喻,能够在师长面前勇于表达自我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气、更抗压、更能经受挑战。

4.更有创造力,不做复制品。多听话便少用脑,相反,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更喜欢动脑子,因此更具备创新能力。

5.更会表达,不做闷罐子。有些家长抱怨孩子顶起嘴来“歪理一套一套的”,其实这些“歪理”正是孩子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阐明自己的理由。用语言与外界世界多次沟通、反馈后,他们往往能语出惊人。

孩子不听话要正确教育


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有出现一段不听话反抗家长的时期。比如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

但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父母如果能把宝宝当成独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议,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这才是天伦之乐。

相关推荐

  • 不要总想让孩子听话 不要总想让孩子听话 常常听到有妈妈和我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怎么和他说什么都没用”“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怎么讲道理都没用,惩罚也没用,过了就忘了”“他一哭全家人都投降了”。 每每听到这些...
    2020-11-23 阅读全文
  •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自家的孩子很听话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实,孩子盲目的“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又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
    2020-06-08 阅读全文
  • 让你的孩子听你的话 孩子,即使在伊呀学语的一两岁,也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也有自尊。因此,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要求,如要他去睡觉、收拾好玩具、去洗手、小声说话或者不要打狗、别乱跳的时候,只把他当作一件无意识的物体来驱使,就有可...
    2022-01-07 阅读全文
  • 孩子太不听话了,你会怎么办?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不听话就大声训斥,再不听就打屁股”。 打孩子似乎依然是家长们心中最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但是在孩子的接触范围越来越广,心智发育越来越成熟的现在,打孩子并不会使孩子...
    2020-09-29 阅读全文
  • 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对我班,对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
    2021-10-15 阅读全文

不要总想让孩子听话 常常听到有妈妈和我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怎么和他说什么都没用”“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怎么讲道理都没用,惩罚也没用,过了就忘了”“他一哭全家人都投降了”。 每每听到这些...

2020-11-23 阅读全文

自家的孩子很听话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实,孩子盲目的“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又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

2020-06-08 阅读全文

孩子,即使在伊呀学语的一两岁,也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也有自尊。因此,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要求,如要他去睡觉、收拾好玩具、去洗手、小声说话或者不要打狗、别乱跳的时候,只把他当作一件无意识的物体来驱使,就有可...

2022-01-07 阅读全文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不听话就大声训斥,再不听就打屁股”。 打孩子似乎依然是家长们心中最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但是在孩子的接触范围越来越广,心智发育越来越成熟的现在,打孩子并不会使孩子...

2020-09-29 阅读全文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对我班,对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

2021-10-1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