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尊重幼儿人格,创意感性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7 创意幼儿故事 幼儿园跳绳创意游戏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幼儿食品)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YJS21.COM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怎样想的,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创意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是在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或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熟,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只是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在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
德国的幼儿教育注重人性化
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
下面是2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考察德国时看到的德国教育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例证,帮助大家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和安全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洋娃娃,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
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不会干涉他,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他们的回答是———“只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提到了寂寞,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圣诞节的小马
在一个特殊的小班里,10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一位老师上泥塑课。因为圣诞节马上要来到了,老师正神采飞扬地给孩子讲耶稣在马槽里诞生的故事。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小马玩具,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用泥巴做一只小马。一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吸引了我们,他专注地摆弄着泥巴,其他孩子的嬉戏一点也干扰不了他,完全沉醉于自我世界之中。我坐在他旁边,静静地观察他的制作过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练且很有激情。这过程显然使这个男孩快乐。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马终于做好了,小男孩笑了,得意地举起它,让我给他的小马拍照。“还有。”小男孩自言自语,又迅速地捏了一只像直升飞机般的翅膀安在小马身上。“小马又会飞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给小男孩一个无言的赞美。
课后,这个班级的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经过心理医生的测试作出判断后而组成这样一个需要特殊辅导的班。这些孩子并无智力问题,他们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专注某样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天分,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大脑便会出现一片空白,无法正常听老师讲课,德国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黑箱现象”。
这种教学班除了有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孩子经过一到两个学期有效的训练后,百分之百都可以进入正常班级学习,而做圣诞小马的那个金发小男孩便是一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积极鼓励孩子天分的张扬,而又采取措施极早纠正我们称之为“偏科”的学习行为,这是德国教育中人性化感人的一面。
瑞典教子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 人前不教子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做法却正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和行为,真正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尊重!
在瑞典的所见所闻,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在瑞典人眼中,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去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瑞典的父母把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比如,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全都蹲下身来,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这样的动作意在告诉孩子:咱们是平等的。家长在和孩子讲话时,语气也是“和风细雨”式的,绝少那种“命令”式的,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 “你能这样去做,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下自由选择正确的方法或做法。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从不在人前教子。瑞典人普遍认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是一种捷径和重要途径。国内,家长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呵斥孩子,骂些“真没出息”、“真是笨蛋”、“不争气的东西”等等,在国内几乎是司空见惯。
瑞典人认为,这种教育方法,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因为它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会产生终身性的“自卑症”。我们也发现,瑞典父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瑞典,我们看到,孩子们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彬彬有礼,遇事不慌,总能开动筋想出办法,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而且从不 “惧场”。这是瑞典父母长期“尊重教育”的结果。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普兰顿学校的校园内,镌刻着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这大概就是瑞典人“尊重教育”的“理论根由”吧。
育儿心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育儿心得:尊重孩子的天性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的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父母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要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父母应该学会适当放手。
1.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孩子当然喜欢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生活在爸爸妈妈打造的避风港里,但是他不可能永远这样。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2.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
我们应该按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锻炼,这才是父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战胜
即便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要求他尽量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4.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我们大人一样,孩子们在一起时也难免有冲突,而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爸妈说自己遇到什么矛盾时,爸妈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更不应该有爸妈代替孩子解决。
5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父母应该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6.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但是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许多父母对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理解,小的孩子有什么人格呢?其实小孩子也渴望尊重,怎么会没有人格呢?所以,认为孩子没有人格的父母,就不会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就不容易把孩子教育好。
所谓人格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不尊重人格就不尊重人家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许多父母常以自己的“权威”威慑孩子,甚至动之以武,有时让孩子当众出丑。有时稍不随心,就在孩子屁股上烙上自己的手印。
不可否认,父母的愿望是好的,是为了教育孩子成材。但有一个事实你必须明白,你伤害了孩子,让孩子的人格遭到侮辱,孩子对父母失去了尊重和信任,教育的效果就降低了,这样怎么培养孩子呢?
专家们认为,尊重孩子,同时也是尊重自己。因为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尊重父母的人格,在相互尊重中,教育的效果才会明显。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科学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凡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为什么失去自尊,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此,列出某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几种表现,以期引起父母重视。
1.居高临下,指挥一切
父母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
2.宠爱笃深,呵护备至
爱需要理智,宠爱往往走偏。视孩子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高档,穿要名牌。只要求念书,什么活也不用干,即使孩子该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父母包办代替……在这种状态下,孩子还能学会过正常的人的生活吗?做人的尊严被“瓜分”了。
3.训字当头,不许发言
有的父母误把“训”当教育,天天训孩子,有事没事训几句。最令人遗憾的是,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提出不同意见,不能表态:“懂了”,“是”,“我改”。这种情况下,孩子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权利。
4.滥施惩罚,不顾后果
有的父母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调查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有8%—12%的父母对孩子常常采取打一顿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开始害怕,过一段时间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触及皮肉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
以上列出的几种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父母们是否察觉到,的确有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问题。因此,父母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认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下面这则案例不妨值得我父母们学习。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
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学员卡拉巴林。
当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要卡拉巴林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对此并不理解。
十年后,当卡拉巴林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所以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
卡拉巴林说:“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人道的接触。”
从监狱回来的路上,马卡连柯和卡拉巴林并肩而行,同时跟他谈话,但是,所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监狱的情况和有关他过去的事。
有一次,卡拉巴林询问马卡连柯:“请你直爽地告诉我,你相信我吗?”
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我知道你这个人跟我一样的诚实。”
马卡连柯还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这使这位学员深受感动。后来,卡拉巴林终于成了自己老师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和继承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严,父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清除头脑中的封建父母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与孩子,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父母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其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僵,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总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不论孩子的大小,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性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孩子拥有自主权、选择权,独立去完成。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成人可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若完成任务确有困难,成人要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帮助解决。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不畏困难的精神、健康自我意识等良好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法国孩子的幽默创意
C从法国捎来电邮,附上她七岁儿子YY写的一首诗,是为了父亲节,老师让每个小朋友写给爸爸的。YY的诗,题目是:我的小爸爸。
“我的小爸爸/我亲爱的爸爸/没有你我不能活了/你是那么地重要/你真是个好爸爸/我什么都可以给你/你是全世界最好的爸爸/我最爱的小爸爸”
C嫁到法国去有八年了。八年中,她总有些关于YY的故事和我们分享。YY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很多时候,他说的话往往让我们这群阿姨无比惊讶。我们都说他有法国式的幽默,法华混血儿的英俊,长大后必定“为害人间”。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一封电邮。C说当时他们一家三口正开着车在巴黎街上。等候绿灯的时候,突然传来“噗”的一声,是法国爸爸放了个屁。
YY明知故问:“喔,爸爸!那是什么呀?”
法国爸爸回答:“哦,儿子,那是一只苍蝇。”
新加坡妈妈忍笑别过头去,没想到YY竟回了一句:“我还从没听过苍蝇放屁呢,爸爸!”全家哄堂。
去年C到北京来找我,临走时我送了她一张张洪量的光盘。C说她回去巴黎以后常播来听。一天,YY就问她:“妈妈,他唱得真不错,他在唱些什么呀?”
C便给YY翻译了几句歌词,然后乘机问他愿不愿意学中文:“学会中文,你就可以自己听他的歌啦?”C高兴地建议。
“噢不,妈妈!”YY一脸严肃:“那他就会用他的生平故事来烦我,我宁可只听音乐呀!”
YY那些机智的反应好象特别成熟,但他却充满了可爱的童真。像许多法国孩子一样,他相信只要把自己脱落的乳牙放在枕头底下,睡觉的时候,老鼠嬷嬷就会把乳牙搬走,还会赏一个铜钱。
因此当他在学校把掉下来的乳牙给弄丢后,回到家里便一本正经地坐在书桌边,忙着给老鼠嬷嬷写信。信中说自己丢了乳牙,希望老鼠嬷嬷还能赏个铜钱。当然,老鼠嬷嬷圆了他的梦……
我们都喜欢YY,我们都喜欢他的幽默创意,他的童趣,他的单纯和无忧无虑。在YY身上,我们似乎看到许多新加坡孩子没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