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对孩子的“感性”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9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的教育问题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怎样想的,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创意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是家长眼里的心肝宝贝,随着孩子懂的事情越来越多,也开始变得任性起来,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任性的形成原因和对策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个性孩子”的教育
案例一:因为班内见习的老师比较多,孩子们感觉好奇,所以盛饭时,总是个别幼儿大声说话。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老师耐心劝说,但是,有一位幼儿故意躺在地上大叫。
案例二:老师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讲,个别幼儿在下面大声讲话,故意做出令小朋友好笑的样子,等其他幼儿哈哈大笑,他就高兴了,变得扭屁股或挤眉弄眼,老师的课堂秩序变得混乱不堪。
案例三:实习的老师在后面做玩教具,个别的孩子随便下座位去拽老师的头发,目的是引起实习老师的注意或让她们抱一抱。
案例四:区域活动收拾东西的时候,总是看见几个“个别”孩子将积木或手工纸故意往地上扔,有时还踩一下,觉得很好玩。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个别表现比较随性、顽皮,凡是反映较强的孩子特别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不行、不顺就会大吵大闹,常引得老师着急生气。
班内因为有了这样几位个性孩子的存在,班级秩序有些乱。该怎样教育和引导这些孩子呢?我改变了以往的急噪、焦虑,而以平静、平和的态度来对待、解决。
1、调整心态,不与其正面交锋。在孩子情绪激烈的情况下,我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的心态解决事情,以免事情的进一步激化,然后寻找时机,主动地与他交流,分析原因,引导他寻求解决事情的办法,使孩子这种强烈的情绪得以缓解。
2、积极与家长交流,取得理解和配合。针对孩子的情况及时和家长联系,与其交流,传授正确的指导方法,步伐一致来对待孩子的情绪反应,慢慢缓解情绪反应的强度。
3、循序渐进,适时强化。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等到他对待事情情绪有所改观时,我们就及时给予认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进步后的“益处”,增强自信,从而渐渐使情绪反映强度降低。
教你对付任性的孩子
导读: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网友:有什么不依他的话,他就又哭又闹,还赖地上不起来。打骂骗都没用。
育儿专家答疑:您的孩子属于任性,与家长育儿方法有问题有关。
孩子任性怎么办?
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岁的杰克看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他便开始要求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要立即要那玩具不可,而更多的是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实孩子只是想弄清那玩具的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条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如果母亲弄清孩子的这种心理,在表扬杰克为弄清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后,再摆出今晚不可能得到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的情绪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首先不可包办代替,其次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行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孩子任性怎么办?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我的孩子脾气大”、“我的孩子特别任性”。其实孩子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1~2岁的婴幼儿已经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岁以前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处理。对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进行训练,对于不正当的要求也不能与他讨论,因为他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应转移他的注意力,以稳定他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的方法。如果孩子哭闹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好方法,以后就会常用这种方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正确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经常无原则的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对2岁以上的较任性的孩子,家长及时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于孩子的正确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要求要明确的回绝,而且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特别是有老人时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意见常不统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的榜样。
对付任性宝宝的法宝——冷面教育
导读:冷面教育适用于对待孩子的任性、执拗、过错行为,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可施以冷面教育,给孩子冷面孔,冷态度,用冷峻、漠然对待他。
有一则家庭幽默发人深省,说的是夫妻俩吵嘴,丈夫说:“我怎样才能得到自己的权利?”儿子向爸爸建议:“你只要大声哭就行了”,一语道出了绝招,这就是孩子屡试屡灵的经验。
现在,任性的孩子,坏脾气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他们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这样,例如,幼儿园老师就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向老师诉苦说孩子怎样、怎样坏脾气,而老师却惊讶地说:“他在幼儿园里一点也不这样呀”。
想一想,为甚麽孩子多是在父母面前任性,在家里无理取闹,出了家门,父母不在身边就不这样了?这是因为屡屡得逞的经验告诉他们,在家里,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这不是一而再,再而三,迁就、退让惯出来的吗?
当然,对孩子要动之以情,但对“情”的理解不能片面,不是只有微笑、温情才是情,“情”还有另外的一面,即严肃、冷面之情,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或缺的。
冷面教育适用于对待孩子的任性、执拗、过错行为,当孩子不可理喻时,可施以冷面教育,给孩子冷面孔,冷态度,用冷峻、漠然对待他。
有一篇母亲日记写了这样一件事:“……吃饭了,儿子一看没有好吃的菜,就哭闹起来,而后在地上打滚,我去劝说他,但是没有用,我狠狠心不理睬儿子,只顾自己吃饭,这时,父亲回来了,儿子更来劲了,以为父亲会为他打抱不平,不料父亲却说:‘不吃也行,饿了再吃吧’,于是,我们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儿子闹了一会儿,不哭了,慢慢爬起来,坐在一旁观望,我们还是不理他,又过了一会儿,儿子自己走到桌边吃起来”。
瞧,冷面法见效了,为甚麽呢?冷面法是对行为的负面反馈,以冷对热,给火上泼冷水,火势自然会弱下来,直至扑灭。负面反馈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没有用的,是对自己不利的,从而抑制自己的行为。
这次的冷处理是见效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不可理喻的行为,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须知“病去如抽丝”,怎能指望打一针就见效呢?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要一直坚持这样处理。问题行为是会反复出现的,无论哪一次出现,都要一如既往地施以冷面法,不妥协,不让步,这样才会让孩子获得深刻地感受,起到抑制问题行为的作用。切忌一时冷,一时热,心一软就败下阵来,那就会前功尽弃,再施冷面法也无用了。
要一致对待。你看,日记中的冷面法是父母配合默契,才见效的,若一个是黑脸,另一个却是红脸,孩子有了避风港,自然是有持无恐,不但不会就范,还会强化问题行为。
要综合治理。不要孤立地用冷面法,冷面法只是起抑制作用,不能抑制了就完了,应该配合其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后,例如,事后和孩子谈心,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爱他的,但不爱他的这种行为。还可以有针对地讲点道理,表示对他的进步充满信心等,软、硬兼施,才有长远效果。
要寻根究源。冷面法只能治表,对“急性发作”有效,解决实质问题,还需治本,一般来说,问题行为是环境、教育的失误,要由此进行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找到了失误,撤消失误,才能除根,力争不需要施用冷面法了,这才是最好的。
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20条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帮助您解答犹太人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并尝试提出以下的例子和执行计划。
1. 研究犹太.教育价值观:深入研究犹太.教育中珍视的价值观,如尊重、责任感、团结和敬虔。
2. 学习犹太家庭传统:了解犹太家庭中的传统教育方法,如夜祷和安息日活动,以及寓教于乐的节日庆祝。
3. 参观犹太.教育机构:亲自参观犹太学校、中心和犹太.教育活动,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4. 与犹太.教育专家对话:与犹太.教育专家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以及他们如何将犹太价值观融入教育中。
5. 研究犹太.教育经典文献:阅读犹太.教育相关的经典文献,如《圣经》、《塔木德》和《米什纳·托拉》。
6. 组织交流会议:组织与犹太.教育家、家长和学生的交流会议,分享他们对犹太.教育的看法和实践经验。
7. 学习师范课程:参加犹太.教育的师范课程,学习如何教授犹太.教育的核心概念和教学方法。
8. 参与社区活动:积极参与犹太社区的教育活动,如夏令营、学校庆典和义工项目。
9. 学习犹太文化与语言:学习犹太文化的语言,如希伯来语,以更好地理解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和传统。
10. 研究犹太家庭结构:研究犹太家庭结构和家庭纪律,了解他们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11. 发起研究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探索犹太.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如社交能力、道德观念和学术成就。
12. 执行实地调研:前往犹太.教育机构、学校和犹太家庭,进行实地调研,观察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模式。
13. 了解犹太.教育历史:深入了解犹太.教育的历史,理解它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14. 设计犹太.教育项目:结合犹太.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群体的犹太.教育项目,如道德教育和宗教文化学习。
15. 与家长互动:与犹太家庭的家长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和关注点,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16. 举办犹太.教育讲座:邀请犹太.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介绍犹太.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17. 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专家进行合作,比较不同文化教育的异同,寻求跨文化教育的最佳实践。
18. 支持犹太.教育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和支持,促进犹太.教育的研究和创新项目。
19. 撰写犹太.教育专题文章:撰写关于犹太.教育的专题文章,向教育界和社区分享相关研究和见解。
20. 组织教育研讨会:组织犹太.教育研讨会,邀请学者、教育家和家长共同讨论犹太.教育的问题和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