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与幼儿个别交谈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1-04-29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与幼儿个别交谈是了解幼儿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与幼儿的交谈呢?
1.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选择好话题。在谈话时要有灵活、机智的策略。
2.尊重幼儿的态度,要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3.与幼儿交流首先需要教师从权威地位转为与幼儿共同分享平等交流的地位。(正能量句子 WWw.277433.coM)
4.给幼儿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无拘无束,自然亲切的气氛。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一日工作非常繁忙和紧凑,可能没有多少时间都静下心来,和孩子进行一次有目的地谈话。但其实,幼儿每天点心、就餐、自由活动以及入园、离园等时间都是为教师个别交谈提供了理想的机会。例如:离园时,由于有的家长工作忙,会来得迟一点,这时候幼儿看见其他小朋友都走了,心里有点着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与幼儿进行交流:“你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幼儿回答:“在公司工作”教师:“哦,你妈妈今天肯定忙,不要着急,一会儿就来了,你喜欢你妈妈吗?”幼儿“喜欢,我妈妈可漂亮了,有长长的头发。”这时候没有走的幼儿都站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我妈妈怎么,怎么••••••”一会儿家长们都来了,幼儿们高兴地和教师说再见,离开了幼儿园。也就是在幼儿离园这短短的几分钟,一次教师预先计划的个别交谈结束了。由此例可见,个别交谈不在时间长短,只要教师有此意识,机会是不少的。
个别交谈不一定是教师发起的,幼儿总想把那些在他们看来很有趣的事告诉教师,谈话也就成为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经验分享等,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交流要成功进行都要求教师耐心地倾听,对幼儿的谈话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态度,让幼儿感到“老师认为我讲得很有意思”尤其当幼儿口齿不清的时候或谈话内容含糊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听下去,不能中止交谈,如果时间不够了,教师要用“真想听你讲,可是放学的时间到了,明天再讲给我听,好吗?”这类谈话来结束。
总之,与幼儿个别交谈,对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个别幼儿交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我们幼儿教师要自己在保教工作中培养这种能力,并在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同时也将自身的素质推向新的更高境界。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师与幼儿个别交谈的能力
与幼儿个别交谈是了解幼儿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与幼儿的交谈呢?
1、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选择好话题。在谈话时要有灵活、机智的策略。
2、尊重幼儿的态度,要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3、与幼儿交流首先需要教师从权威地位转为与幼儿共同分享平等交流的地位。
4、给幼儿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无拘无束,自然亲切的气氛。
有的教师说:“每天这么忙,哪有时间与幼儿个别谈话。”其实,幼儿每天点心、就餐、自由活动以及入园、离园等时间都为教师个别交谈提供了理想的机会。例如:离园时,由于有的家长工作忙,会来得迟一点,这时候幼儿看见其他小朋友都走了,心里有点着急,这时候教师就走上去问其中一个幼儿:"你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幼儿回答:“是医生”教师:“哦,你妈妈今天肯定忙,不要着急,一会儿就来了,你喜欢你妈妈吗?”幼儿“喜欢,我妈妈可漂亮了,她打口红,还有长长的头发。”这时候没有走的幼儿都站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我妈妈怎么,怎么。。。。。。”一会儿家长们都来了,幼儿们高兴地和教师说再见,离开了幼儿园。也就是在幼儿离园这短短的几分钟,一次教师预先计划的个别交谈结束了。由此例可见,个别交谈不在时间长短,只要教师有此意识,机会是不少的。
个别交谈不一定是教师发起的,幼儿总想把那些在他们看来很有趣的事告诉教师,谈话也就成为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经验分享等,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交流要成功进行都要求教师耐心地倾听,对幼儿的谈话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态度,让幼儿感到“老师认为我讲得很有意思”尤其当幼儿口齿不清的时候或谈话内容含糊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听下去,不能中止交谈,如果时间不够了,教师要用“真想听你讲,可是打铃了,回头再讲给我听,好吗?”这类谈话来结束。
总之,与幼儿个别交谈,对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个别幼儿交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我们幼儿教师要自己在保教工作中培养这种能力,并在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同时也将自身的素质推向新的更高的境界。
教育随笔:谈小班幼儿的交往
教育随笔:谈小班幼儿的交往
早晨,妍妍的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教室,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孙老师早!”“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也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硕硕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硕硕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的,平时我看见她们两个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孩子来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但孩子的交往经验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就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教育随笔:谈中班幼儿的交往
早晨,妍妍的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教室,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孙老师早!”“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也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硕硕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硕硕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的,平时我看见她们两个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孩子来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但孩子的交往经验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就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教育随笔:沟通的艺术
身为一线老师的我,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有欣喜也有困惑。深知家园配合的重要,于是努力与家长耐心沟通。反思曾经沟通时的一幕幕,有时因教师出于责任心,与家长说明一些孩子存在的“问题”,以温馨提示的形式告诉家长,想得到家长的配合,但家长却不以为然,觉得老师有点小题大作,使家园沟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让老师觉得有点儿无奈。
家园的和谐沟通是一门艺术,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心中有孩子,心平气和地与家长沟通。面对不同的家长,我们应选择性地运用一些策略,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浓浓的责任心。让爱在老师与家长中传递,并发挥爱的正能量,去影响每一个家长,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真诚沟通是前提。教师要热情、真诚、主动,教师要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切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理解、支持。
2.育儿知识勤宣传。《指南》的颁布有效地指导幼儿园和家长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通过提出3岁~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们了解3岁~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老师可以结合《指南》向家长进行宣传。不可否认目前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重生理发育轻心理疏导的现象存在,有些家长忽视孩子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拔苗助长,严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没有积极引导,这些消极因素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合适的方式,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动员他们参与幼儿园的开放活动、亲子游戏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建立家园之间良好的互动。
3.捕捉细节夸优点。在家园沟通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一日活动中幼儿有价值的细节,并及时反馈给家长。不要笼统地说:你的孩子今天很乖,今天表现好的。类似的沟通不能打动家长,而给人一种敷衍的感觉。巧妙地描述活动的细节,能深深地打动家长,然后以细节来说明孩子的优点,就更有说服力,这样会让家长看到老师工作的踏实,并感受到老师的专业性。如:这几天中为了教会杰杰使用剪刀,我有意识地在美工区投放了画有不同粗细实线的报纸,让他在区域活动时剪一剪面条,要求不断掉,他小心翼翼地剪,一开始总会到一半时就断了,终于剪成功完整的一根,他激动地拿着那根又细又长的面条给我看,我奖给他五角星,杰杰可高兴了。我把这个情境讲给他妈妈听时,妈妈点点头,也很赞同老师的做法,相信这次沟通将会使家园的合作更顺畅。
4.温馨提示要适宜。幼儿园有个别孩子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如争吵、争抢玩具等,面对孩子的不足,我们应选择与家长沟通的适宜时机,不要在接、送时有别的家长在场的时候沟通。如特意安排家访,用婉转的语气写个小纸条,指出孩子的不足,再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家长共同配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园沟通是一门艺术,只有建构在爱的基础上的家园桥梁才能通向心灵深处。让我们用爱开启家园沟通的和谐之门,聆听孩子的成长故事,谱写家园共育的和谐篇
教育随笔:与孩子“交心”
孩子们喜爱的幼儿节目、动画片,我们有时会不屑一顾;孩子们想再仔细看看、动手摸摸的演示材料,我们却常常把它们深藏柜中;孩子们提出的许许多多问题,我们往往轻描淡写地一句话带过。如果长此以往,不善于与孩子“交心”,来自童心世界的思想火苗就有可能被我们掐灭。
与孩子“交心”,前提是我们也要有一颗童心,不以成人的目光看待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倾听、呵护童心。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都试着以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去和他们交流,分享他们的发现、快乐,也努力帮助他们化解恐惧、不安……通过一次次地与孩子“交心”,我发现,孩子们很愿意向我表露他们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频频向我展露纯真的笑容。
童心是与幼儿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觉得不但要有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童心。
每个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最近孩子们议论最多的是《喜羊羊和灰太狼》,一议论起来,一个个可来劲了,有时因为一个细节把小脸都争红了,我也爱看动画片,象《猫和老鼠》,《金刚葫芦娃》等,我都看了不止一遍,动画片我每天不误。
一天耿笑颜、唐睿轩等一些小朋友正在议论“喜羊羊和灰太狼”,我走进去和他们一起议论起来,开始他们一愣,一个个惊慌失措的看着我,随后便兴奋地同我一起讨论起来。看着他们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可高兴了,因为此时我知道,我和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距离。一次范晨阳的妈妈对我说:“我们唐睿轩回家很高兴地说‘我们老师也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我很喜欢我们老师’。”
是的,我明白我与孩子之间没有距离,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童心是与幼儿沟通的最好桥梁。从那以后,我和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了,心贴的更紧了,让我们所有的幼儿教师都架起与孩子之间的那座童心桥吧!
先做“朋友”再做老师
在幼儿园里,我就是孩子的好朋友,我通常是蹲下身子并以真诚的态度和孩子说话的。在与孩子对话时,我常以“我”自称,并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
一次,我要求孩子自带玩具来幼儿园玩。吴禹贤对我说:“老师,上次天天拿了我的小西瓜玩,可是他还没还给我,他把我的玩具拿走了。”话刚说完,天天马上就接口说:“我没拿,我已经还给你了。”两个孩子一个说没还,一个说已经还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我了解到,是天天喜欢苏苏的玩具而不肯还给吴禹贤,并否认是自己拿的。我想,我应该找天天好好谈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我找来天天对他说:“天天,我跟你说一件我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我很喜欢一个玩具,可是我自己没有,所以我偷偷拿了同伴的玩具不还给她了。现在我长大了,我觉得自己那时候做错事情了。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做错事后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那样的话,大人仍然会很喜欢我们的。”
我以自己小时候曾犯过的错误为类比,与天天“交心”,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我的真诚,结果,天天马上向吴禹贤道了歉并把玩具还给了苏苏。我觉得如果教师肯放下姿态、蹲下身子与孩子“交心”,信任和关爱孩子,那么我们就掌握了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不要“我以为’,要用心听孩子
有好多次。我以“我以为是那样的”去揣度孩子,结果误解了孩子;有好多次,我用“我以为是那样的”去代替孩子的真实想法或去评价孩子,结果我发现我远离了孩子的真实内心世界。因此,我试着摈弃“我以为”,而以“心”去倾听孩子,结果我逐渐走进孩子多姿多彩的童心世界。
一次绘画活动,孩子们按要求在画夏天里的趣事。有的孩子画的是小朋友在游泳的情景,有的孩子画的是吃冰棍的情景,还有的孩子画的是观察小蝌蚪的情景……我看见浩浩在画纸的右上角画了一个紫色的太阳,我以为是浩浩认错颜色了,顺手拿起一支红色的蜡笔递给他,但浩浩没有用。我凑近他耳朵旁轻声问他:“浩浩,你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啊?”“紫色。”“为什么要画紫色的太阳呢?”“因为昨天我戴着妈妈的太阳眼镜,看到的太阳不是红色的了,有点紫色,很有趣的,张老师你也去试一试。”
原来如此。世界本来就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只是一时失却了童心的我们无法感受到。就让我们耐心倾听吧,世界会回复本来美好的面貌。
抓住与孩子“交心”的机会孩子渴望与老师亲近,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喜爱,无论表现出何种言行,孩子都是为了能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教师应该给予回应,以充分与之“交心”。
当孩子遇到困惑时,需要我们和他们“交心“,当孩子间发生矛盾时,需要我们和他们“交心”……平时我会努力抓住机会和孩子“交心”。如,每天给女孩子梳头的时候,我会和她们聊天,也会邀请男孩子在边上和我们一起聊天。我还经常利用孩子午睡前、带孩子出去散步时和孩子“交心”,以拉近我与孩子间的距离,也让自己能更多更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人们也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孩子感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教师的话就很容易被接受,师幼间就容易擦出理解、信任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陶行知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童心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走进去,教育的真谛就会展现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
幼教随笔:要重视个别教育
在实践中,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基础,它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喊出来的,是通过脚踏实地辛勤劳作去实现的。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要重视个别教育,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
我们中三班的孩子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谈,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新学期来了一个不爱说话小女孩,很少和大家一起玩。有一次我看到她抱着玩具坐在角落里自己玩,我便走过去蹲下来轻轻的问她:“冰心,你在和小兔玩吗?”她听完我的话马上抓紧了玩具小兔。我又靠近了她一点说:“冰心,老师不带走你的好朋友小兔,只是想摸摸它也和它做好朋友。”听完我的话,孩子犹豫了一下,我再次靠近她一点说:“你教教老师怎样和小兔做好朋友,我很喜欢你和小兔,我们一起玩好吗?”听完我的话,孩子又犹豫片刻后轻轻地碰了碰我的手,从她那开心的笑容中我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从那以后,我常常和她接近,摸摸她的辫子,和她说说话。我知道我和孩子间的距离慢慢拉近了。很快的我又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并不是内向的孩子,她在自己游戏时候的热情并不亚于其他孩子,我开始想办法,有一天区域活动的时候,我对所有小朋友说:“小兔想请小朋友一起帮它搭一个漂亮的房子”,这时我注意到冰心无助的眼神,我蹲下来拉住她的手说:“我相信冰心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做。”当冰心看着自己和小朋友共同搭起的小房子时,再一次开心的笑了。经过几次努力后,冰心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最重要的是顺利的渡过了“焦虑期”,和老师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在实践中,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基础,它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喊出来的,是通过脚踏实地辛勤劳作去实现的。
幼教随笔:游戏中的艺术 艺术中的杰作
游戏还在继续……杰作尚未完成……
案例一:"你知道吗?我昨天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很灵的车!""是吗?什么车啊?""我爸爸告诉我说是奔驰的,你知道挖?""奔驰我知道的,我爸爸也很喜欢的,以前我坐过的……"在一次角色游戏中,聪聪和张翔云两人反坐在两把小椅子上谈论着。"我们也来搭一辆车好吗?我们开出租车。"说着,聪聪用两把小椅子一前一后地拼搭成了一辆小汽车。两个人绕有兴致地开起了出租车。聪聪坐在前面,张翔云坐在后面。聪聪把小椅子往前搬动一下,张翔云就跟着想前挪动一下。就这样,两个人虽费力但快乐地开着他们的"出租车"……反思:和孩子们闲聊时发现他们对车子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但知道许多车子的名称,还了解不少有关车子的配置等。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从书本上能吸收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而从大自然与大社会获得的知识是活的和直接的。"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结合二期课改的活动内容,我们走进了新教材的主题活动--在马路上。由此,我们展开了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孩子们去消防队参观了消防车;去马路上寻找各种车子;在教室里建造起了马路和高架;还收集了大量关于车的书籍。经过这样一场车辆大革命,孩子们的兴趣完全投入到了主题活动中……案例二:盛盛、辰辰、聪聪等人翻阅着其他孩子带来的有关车辆的书籍,不停地感叹着:"你看,这辆车很灵的!"辰辰说:"我们也来做一辆吧!"聪聪问:"我们就是用小椅子搭出来的,可是一点也不方便的……"辰辰说:"我看到的小汽车都是前面两个位置,后面三个位置的,像你这样一前一后的,不对的!"于是,大家忙着搬椅子,前面放两把,后面放三把。不一会儿,辰辰所形容的车就造了出来。正巧5个孩子都坐了上去,大家很是高兴。都争着说要开去什么地方。这时,娃娃家里的妈妈--嘟嘟大喊:"下雨啦!快收衣服啊!"做在副驾驶上的张翔云说:"下雨了!快开雨刮器!"驾驶员聪聪说:"没有雨刮器的!挡风玻璃也没有!"这时,盛盛说:"走!我们去材料箱找找看,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做的。"反思:孩子们能想到运用其他材料来自制车子的创意非常不错,可是无奈,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这时,我在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要把材料直接推荐给他们吗?还是多放一些在材料箱里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呢?如果我想让他们选择的材料他们没有运用怎么办?这时,"活教育"启发了我,让我在犹豫中决定:在材料角中投放多种材料,不过我所准备的只是教师自己的预备,而不能替他们件件都准备停当,因为儿童是可以不假思索的来享受的。我们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必须要考虑幼儿驾御游戏材料的自由度,以及幼儿在游戏中作用于材料的方式。于是,我在材料角中投放了布、罐头、箱子、积木等多种材料。案例三:角色游戏一开始,龙龙、辰辰、聪聪、张翔云就围在材料箱旁寻找着,聪聪说:"布头好象有用的……可以挡在前面的!"龙龙一声不响地拿了很多积木块;辰辰拿了一块纸板,他们各取所需。等他们各自拿完材料后,一起来到了教室最空的地方,把材料放了下来。聪聪首先问:"我们该怎么搭呢?"……大家想了几秒钟后,龙龙说:"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用小椅子的,把椅子先搭好!""对!"大家都同意后,纷纷搬来了椅子,前面两个,后面三个。可是聪聪拿来的布该怎么放呢?本来说要挡在前面的,可是根本没办法撑起来。聪聪、辰辰和龙龙尝试了很多次,可是都失败了。其他的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来用他们的材料。这时,我走近他们,问一句:"昨天你们不是说要有雨刮器的吗?"张翔云连忙说:"对的!"我接着说:"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有个顶啊?"聪聪经我这么一提醒,笑笑说:"是的,我们怎么没想到啊!张翔云,我们去那个箱子来!"反思: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开始有了一些头绪。他们开始想到要用合适并且合理的东西来完成他们的计划。对我来说,在幼儿游戏时,教师的介入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什么时候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一直是我思考的。怎么来把握这个度呢?幼儿游戏无时无刻不在"尝试错误"中获得经验,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尝试中获得情感与智慧的平衡,这就是游戏的本质。所以,我就找了一个切入点,在他们要放弃之前和他们进行了一次交流,给予适度的支持和帮助。案例四:自从选择了用箱子来做主要材料后,孩子们似乎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他们在材料箱里找了一张塑封纸做挡风玻璃;把两根长长的积木当作雨刮器;找了两个小盒子,粘在车头的两边,说是后视镜;他们用笔在车头上写了一串数字,聪聪说这是车牌。做完这些,聪聪和张翔云得意扬扬地做进了他们的车,准备玩起来。突然张翔云叫了起来:"怎么没有方向盘的啦?"聪聪不假思索的说:"我来画一个!""还要在旁边画个空调和一个可以放音乐的喇叭!"两个人商量着,最后聪聪在箱子的里面画上了这些东西。反思:孩子们越来越会找合适的材料来进行代替,他们在游戏中自我满足着,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很有成就感了,因为急需看到结果,所以他们认为他们所造的车子已经成功了,已经不需要再加以修饰了。所以,根据陈先生对于课程组织的分析,我把他们现在所造的车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小结,对他们进行了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的兴趣继续维持。并再进一步的对他们引导,此时,我把谈话式的引导改成了观察事物的引导。我带孩子们再次来到了马路上,让他们看看马路上的车和我们造的车又什么不一样。结果,孩子们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发现了很多东西!我想,这就是源自幼儿真实生活中的课程,更能够揭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意义。案例五:从马路上回来后,孩子们采取了大规模的行动,他们觉得我们的车也应该有颜色,于是我们给他们提供了颜料和刷子,他们乐此不疲地做着粉刷匠;他们觉得我们的车也应该有牌子,于是他们讨论并一致决定要给我们的车装上宝马的牌子;他们觉得我们的宝马车也应该有天窗,于是他们自己在车顶画了一个长方形,挖了一个洞;他们觉得我们的车里也应该有安全带和排挡,于是他们找来了绳子和积木……虽然大家一致同意要把它变成宝马车,但是宝马的标志怎么画呢?聪聪能大致说出一点:"好象是……"张翔云说:"我也忘记了!"聪聪连忙想到来问我:"袁老师,宝马车的标志怎么画的啊?"我装傻笑笑说:"呵呵,我不知道呀!你们查查资料吧!"我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他来到了图书角开始翻书(收集了很多有关车的书籍),可是怎么找也没找到宝马车的图片,孩子们有些失望了。此时,我悄悄的把动动叫到身边,让她把她带来的那辆宝马的模型车去拿给聪聪他们。当聪聪,张翔云,盛盛看到模型车后兴奋的叫了起来:"对啊!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呢!"他们围在一起画下了他们的宝马标志……案例六:随着一步步对车的细致化创作,他们对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开始想到要有引擎和排气管;刹车和油门。他们找来了奶粉罐头和卷桶纸的芯子,把它们一个个的接起来,一直从车头接到车尾;当他们正享受着自己的杰作时,他们发现先前做的后视镜不能反光,看不到后面,于是他们找来了大大的扇贝壳;当他们想5个人一起坐进去的时候,他们发现后排的空间太小,挤不下;当他们想把玻璃窗变成自动上下开关时,他们发现自己造的门很容易坏……反思: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直是我在游戏中提倡的。我间接的帮助他们,不让他们失去信心,鼓励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在"做中学",重视"做"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陈鹤琴认为"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做,是与理论相结合的做,做更能使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用。案例七:反复改造了这辆宝马后,孩子们对自己的杰作相当满意。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参与这个游戏,但又考虑到游戏的效果,同时游戏时的人数不易太多,所以大家决定在造一辆一样的车。可是,之前没有参与制作的天天、冯汇一等孩子遇到了和聪聪、张翔云等孩子刚开始时遇到的相同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而聪聪、张翔云、辰辰又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不能一直帮助他们。怎么办呢?这时,天天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们把它画出来吧!我们看了就知道了!"此时的聪聪和张翔云他们很有成就感,他们一口答应了,每个人都去拿了一张画纸,认认真真地画起了制造图纸,做起了记录。反思:幼儿在游戏中做也做了,学也学了,他们下意识的开始了他们的记录工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个经验的回顾、整理和总结。在记录的时候,虽然天天、冯汇一这些孩子只需要一张图纸,但聪聪、张翔云、盛盛、龙龙每个人都画了一张,这,我是赞成的。在同一游戏中,有许多活动要几个人合作的,但也有许多活动需要平行操作,个体独立进行的,在他们这个游戏群体中可以有个别幼儿做领袖,也可以所有的幼儿都是领袖。此时,孩子们对他们的车的热爱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游戏还在继续……杰作尚未完成……
教育随笔:幼儿交往的重要性
教育随笔:幼儿交往的重要性
早晨,妍妍的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教室,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曹老师早!”“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也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硕硕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硕硕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的,平时我看见她们两个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孩子来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但孩子的交往经验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就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