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风儿做游戏"的活动反思
发布时间:2021-04-27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反思 幼儿园做的室内游戏大全导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今天的活动在户外展开,我带着幼儿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来去无踪的风儿做游戏,活动中我除了为幼儿提供了体验和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为其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因此,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兴趣很高,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活动。
在第一环节“找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很快地发现了风,有的孩子说我看到了红旗在飘、有的孩子说我的头发在动、有的孩子说我到了呼呼的风声……,孩子们在找找说说中发现可以用各种感官找到风的。
在第二环节“需不需要风”时,引导幼儿用心去感受各种自然现象,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并开动脑筋想出需要风和不需要风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的自主、自由的活动,有了宽松的氛围后,孩子们就能更好的发挥,有的孩子在奔跑、有的在用老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在弄出风来,有的孩子索性脱下衣服扇了起来,这部分孩子都在想办法制造风,而另外一部分孩子却再躲风,有的都在大型玩具后面、有的都在垫子后面、有的都在墙角边等,孩子们想出各种办法不让自己北风吹到,孩子们分享了大自然的美妙,体验了大自然的魅力,有了这些经验后,我就与孩子们一起来讨论“风会不会变,怎么变?”“你喜欢什么样的风”“我们人类利用风来做什么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我会做衣服》活动反思
一、教育目标与流程
本次教育活动,我们设计的是美术活动《我会做衣服》,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并提高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的的能力。教育内容和教学材料都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在制定目标时,我们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参考《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教师资源手册,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并充分尊重幼儿的表达方式和结果,让幼儿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学流程也较流畅,幼儿兴趣也很高,活动效果较好。
二、教学技术
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以参观幼儿的好朋友丑娃娃“笨笨”的服装店为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请幼儿说一说“笨笨”的衣服为什么卖不出去,它和我们的衣服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办法能使“笨笨”的衣服变漂亮,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它。对幼儿的发言,我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赏,对于幼儿对创作材料的选择,我也不多加干预,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肯定,以此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力,增强其自信心。
三、教学情景布置
在漂亮的展示板上布置了“笨笨”的时装店,使色彩单一的白衣服与多彩绚丽的时装店产生极大的反差,突出衣服颜色和样式的单调。活动室四周的柜子上摆上色彩鲜艳、图案可爱、造型别致的衣服,使幼儿能随时看到,方便幼儿观察与对比。
四、教学管理
由于是帮助自己的好朋友“笨笨”设计服装,所以,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再加上本次活动是让幼儿自己进行创作并独立完成的活动,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种类比较多,在给幼儿创作空间的同时,也给幼儿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幼儿在活动时也十分认真与投入,教学秩序较好,使得整个活动顺利进行。
五、教具应用
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上衣、裤子、背带裤、裙子等衣服供幼儿选择,创作材料方面,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水彩笔、小印章、油画棒、还有各色皱纹纸、蜡光纸裁成的彩条、小花,以及方便胶、双面胶等。由于准备充足,幼儿在活动时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而不受其他幼儿的干扰,所以,效果较好。
六、幼儿反映
本次活动是让幼儿自己进行创作并独立完成的活动,整个活动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幼儿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部分幼儿的想象力较为丰富,手指小肌肉群发展较好,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较快地设计出色彩绚丽、图案好看、完整的作品。有个别幼儿只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无法在纸上做出充分的表达。但总体来说,幼儿自己的感觉都很好,完成作品后,个个笑眯眯的,我对幼儿的作品给予积极的肯定的答复,肯定每个人的作品,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七、师生互动
在活动中,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油画棒进行创作,教师在活动中,能给予有困难的幼儿以适当的帮助,提高幼儿作业时的自信心,作品完成后,教师对幼儿作品极大的赞赏和肯定,使幼儿在心里感受到教师对他的认可,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八、家长反映
对幼儿此次的作品,家长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关注与肯定,对孩子作品中看不懂的地方,及时与幼儿、教师共同进行探讨,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回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
九、教学态度与精神
在新课的实施中,我一直都认真对待每一个活动,做好每个活动的准备工作,利用休息时间为幼儿制作游戏材料、操作材料。活动后,多想想“为什么?”,这个活动成功了,我会继续地努力,争取下节课更好的效果。
案例:智力游戏《走迷宫》活动反思
一学期一次的公开课比赛又将开始,为了上好这次公开课,我多方收集资料,寻找孩子感兴趣的题材,最后我把目光集中在孩子最爱玩的走迷宫游戏上,并为本教材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通过玩走迷宫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同时根据本活动的需要,精心准备了多幅颜色鲜艳、生动形象的迷宫图,走迷宫竞赛中奖励用的红、黄五角星等,供游戏中使用。
活动开始,我以“小兔迷路需要找回家的路”的故事清洁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孩子们兴趣极高,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顺利地进入本活动的中心环节:走迷宫比赛,我把孩子分成5个小组,共闯四关,走迷宫的内容一关比一关难,路线要求是一关比一关复杂,要求孩子们充分发挥集体精神,那组走的又快又对,哪组即可得到一颗五角星。在这四关比赛中,第二组和第四组孩子表现得很突出,同时得到了三颗五角星,第一组、第三组
幼儿各得到了一颗五角星,第五组幼儿一颗也没有得到。为了给予胜出组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我请全体幼儿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同时为他们颁发奖品,每人一颗红五星,幼儿个个兴高采烈,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使幼儿在高潮的氛围中自然结束了本次活动。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表面上看去是一节不错的公开课,但不能细细推敲,却发现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在整个活动中,我的观察力和指导还远远不够。比如:本活动中,我没有即使发现第五组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致使他们组孩子的锐气大减,自信心全无,以“0”颗五角星结束活动。当第二关比赛结束时,他们还没有得到一颗五角星,这组好几个孩子都发出了请轻的叹气声,参与竞赛的情绪低落了许多,而这时我没有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只顾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反应。当比赛结束时,他们一颗五角星也没有得到,孩子们情绪异常低落,没有了一点斗志,而我只是简单地说出一句“没关系,下次努力”来对待他们,显然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诚然,孩子们必须有承受挫折的能力,但《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我却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反应,忽视了孩子主体性的发挥,大大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中心心。在活动中,我们不能只为教学而教学,为了一个好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应做好“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角色,真正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题,及时鼓励、引导孩子,让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全面发挥。
2、在活动中,太过分强调“掌声”。比如:活动中,第二、四组孩子同时得到了三颗五角星,我就请孩子们给予他们掌声,予以鼓励,得到的却是稀稀拉拉的掌声,我又强调孩子们再鼓一次掌,虽然报以热烈的掌声,但细细分析,那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鼓掌、叫好吗?不是,那时孩子感兴趣的是五角星颗数的多少,怎样才能赢得下一关的比赛,而不是去为别人喝彩、鼓掌。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某个幼儿有突出的表现或明显的进步时,教师及时引导孩子为他鼓掌,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无疑能有效的激发他的自信心、成就感。可以说,恰当的运用掌声鼓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但运用不当,也会产生负效应的。现在我们很多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活动室掌声不断,看起来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就出在:掌声成了一种形式。
其次,当幼儿正确回答问题后,是否一定要用掌声来鼓励,应因人因事而异。如:本活动中,第二、四组孩子表现突出,可以给予适当的掌声,而对于张五组孩子,这时更需要大家的掌声,,来鼓励他们的斗志、志气,给予他们自信心,及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以加深孩子对问题的认识,争取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第二、四组孩子掌声获得过多,反面会使他们沾沾自喜,滋长骄傲的情绪。
还有一种掌声,也值得一说。有的教师在自已示范朗读或表演以后,就向幼儿提出,:“老师唱得好吗?给老师鼓鼓掌!”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孩子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任人操纵的小木偶,他们的感情是纯真而丰富的。当他们看动画片时,会不由自主地鼓掌、叫好,被有趣的情节同、精彩的画面所吸引。同样,当他们被老师美妙的歌喉、动人的舞姿、绘声绘色的讲述感染时,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用不着老师去“索取”。如果老师不能感染孩子却硬要他们鼓掌,这就成了强人所难,就得重一点,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案例:对自主游戏“蓝月亮餐厅”活动的反思
自主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参与体验的同时,充其自主性,培养其多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颇受孩子喜欢的活动。这次游戏活动来源于孩子,小班孩子爱玩橡皮泥,他们会用各色橡皮泥借助各种现成的模子制作各种糕点,水果等,孩子们做了品种多样的食品,食品多了,该把它送到哪儿去呢?于是,“蓝月亮餐厅”就在及时满足孩子的当前需要中开张了。在这次游戏活动中,为了达成在游戏中初步会分工协商,坚守岗位这一目标,我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游戏材料,如:厨房的煤气灶、盆和鱼、萝卜等,在游戏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自己学着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他们在整个游戏活动中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厨房的厨师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杀鱼、一会儿切水果等;服务员不停地忙碌着,顾客们迟迟地不愿离开,“加工点心的”工作人员更是坚守岗位,做完一件又一件点心。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乐此不疲,贯穿始终。
在游戏中,也出现了一点问题,厨房里的游戏材料——两个灶台只有一个煤气罐,因游戏材料不够,我在活动之前想如果出现争夺煤气罐的情况,让一位小朋友用其他物代替即可。但两位厨师一进厨房就为了一个煤气罐而争夺起来,互不相让。见此情景,我及时地鼓励他们谦让,请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其中一位小朋友想出了去娃娃家借一个,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了下去。可见,自主游戏是自由度较大的活动,在游戏中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教师不仅要做一位观察者,更应做一位引导者。这样,孩子们的创新会让游戏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中成长。
在活动中,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次活动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孩子,但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还缺乏游戏的经验,在游戏中有的幼儿不太会与同伴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服务员在招待顾客时,显得有些呆板,缺乏热情,甚至不说话就把东西端给顾客了。我想出现这种情况与小班幼儿的经验相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多进行经验的交流,及时的进行提炼小结。同时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中积累经验,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逐渐提高。
案例:主题活动“风来了”反思
案例
新学期刚开始不久,某天中午,随着阿姨推开门,挂在教室顶墙上的装饰雪花、小鸟挂件在刹那间飘动了起来,孩子们见了,欢笑着,不停地叫着:“噢~~~~,小鸟飞啦~~~”“噢~~~~下雪啦~~~”,看着孩子门兴高采烈地模样,我想,关于风的问题,也许就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热点,可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于是,我就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那里来的呢?”,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说是天上的神仙吹出来的气,有的说是从海洋上刮过来的……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并没有给予回答,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孩子们去收集关于风的一些资料,然后再来讨论。在确定了风来了这个主题之后,我制订出了这个主题的实施框架: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风从那里来;第二部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第三部分让幼儿收集资料,讨论风的好处和风的坏处。
在实施第一部分的时候,多数的幼儿向父母询问答案,还有的幼儿则通过翻阅图书和上网查找获得信息的,在交流的时候,答案仍然很多:风从南方来的;风从大海上来;风是由高低气压形成的;风是空气对流形成的……面对各种答案,我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扇子、小纸条,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实验。实验如下:
实验1:扇扇子
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扇子扇动了什么?扇动了空气形成了什么?
实验2:吹纸条
思考:我们吹动了什么才使纸条动起来了呢?
通过争辩、实验、讨论、总结,使孩子获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在孩子知道风的形成之后,通过制作风车和玩游戏《风车转转转》,让幼儿想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让幼儿地体会到空气流动快,风就大,空气流动小,风就小;还通过放风筝,幼儿真实地感受风的存在和风产生的力量;通过找找风在哪里,使幼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风的存在:我看见树叶在抖动;大风把我家晒的衣服给吹走了;风把门给带上了;风会翻书;风吹来的时候,小风铃就叮叮当当地响了;我的头发给风吹乱了……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交流着,在他们纯净的眼神中闪现着因发现而喜悦的辉光。
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实施,孩子们对风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时,我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风对于人类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孩子们开始起了争执,于是,我组织幼儿进行一场辩论,来说说风的好处和坏处。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和自身对于风的认识,在辩论中,正反两方各执己见,如在辩论龙卷风的时候:多数的孩子认定它能摧毁房屋等,因此对人类有危害,但是有的幼儿在收集资料时知道了,龙卷风带来的大量雨水,可以缓解干旱,所以认为龙卷风对人类也有益处。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提升了孩子的经验:使孩子知道风对于人类而言有很多好处,也有坏处,我们要想办法减少风的危害,让风为我们人类服务。同时还通过吹画梅花,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风为我所用的快乐,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勇于探索发现的种子。
分析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教育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孩子越小,就越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探索型主题活动“风来了”就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更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制作;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案例:《大和小》主题活动反思
在进行〈大和小〉主题活动的四周时间里,我班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观察、实践、感知等方法入手,开展了一系的与大小有关的活动,如“大小配”、“大犀牛、小晴蜓”“大脚印、小脚印”、“我变小了”等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活动中,幼儿对很多东西由小变大的“变化”如“事物变变变”的结果惊叹不已。毛毛虫会变成蝴蝶,通过放大镜观察很多东西都变大了、打气筒会把气球变成不同的造型、加工爆米花和制作棉花糖的过程更让他们惊喜!
本主题我班还能充分调动每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请家长收集幼儿小时候的衣服、鞋子和现在的衣服和鞋子,爸爸的鞋子和幼儿的鞋子等等,家长的支持,为我们的主题顺利开展创作了条件。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利用环境、实物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而且为每位幼儿提供了许多亲身参与及实践的机会。如:美工区让幼儿尝试绘画大孩子和小孩子,大房子和小房子,在户外活动让幼儿玩大球和小球。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寻找周围大的东西和小的东西等等,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对大小的感知,也了解了不少的有关大小方面的常识。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有人说:“大象很大!”有人又说:“鲸鱼比它还大!”有人说:“蚂蚁很小!”可是,还有人说:“跳蚤比它还小!”其实,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大和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对幼儿而言,他们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而且还要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对“大”和“小”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比如,一大团棉花外地人表看起来比高尔夫球大,但是高尔夫球却比棉花重。我们不仅仅就外表的观察就对事物做出判断或下结论。通过这主题活动,我们让幼儿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是很重要的。
案例:科学活动:《瓶罐和盖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主要是让幼儿根据瓶口和罐口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盖子与瓶罐匹配,让幼儿尝试盖紧盖子的方法,让他们学习拧、按、旋等技巧,发展他们的手部小肌肉。
活动前我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型号、款式的瓶罐,活动中我让幼儿比较两个一样的瓶子,一个有盖子一个没有盖子。幼儿观察后就发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当幼儿在七嘴八舌的说瓶子身上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等特点时,张圳辉马上说:“老师,这个瓶子没有戴帽子,”其他小朋友一听也注意到了,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幼儿,让幼儿知道所谓的“帽子”就是瓶子的盖子。我在筐子里找了一个小一点的盖子,拿起来故意说:“我找到这个瓶子的盖子了,”幼儿听了我的话马上纠正我:“不对不对!它那么小,瓶子那边那么大盖不住。”我指着瓶口问他们:“这是瓶子的什么?上次我们有说过了,”有几个小朋友马上说:“老师,这是瓶子的瓶口。”我马上引导幼儿回忆瓶子的结构,并让他们告诉我是如何知道这个盖子不是那个瓶子的,让幼儿发现了瓶口、罐口大小的不同与盖子有关,要选择合适的才能盖好。
接下来我让幼儿动手操作,让他们在筐子里找瓶罐,再根据瓶口、罐口的特点来找盖子。幼儿在刚才的环节中就知道了寻找的关键,所以很快就找到了。但是问题也出来了,许多小朋友都不懂得如何将盖子盖紧,他们马上要来我这里寻求帮助,我引导他们发现瓶罐口的螺纹等特点,让他们试一试用按的、拧的、旋的等方法来试一试,幼儿在我的引导与鼓励下马上进行了尝试,并很快找到了方法。
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与我的引导下大部分都达到了活动的设计意图,不过,如果瓶罐的种类更多那幼儿的空间会更大,更有利与幼儿的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