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杰出的7种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8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的教育问题想让孩子出类拔萃,父母首先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方式。有7种教育方法,是培养出色孩子的基础,父母们千万别错过!
1、语言教育,孩子需要学习语言
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2、知识教育,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需要大人的帮助,而更深入的认识就非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
3、生涯教育,孩子需要认识人生
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
4、思想教育,孩子需要培养智慧
智慧大部分是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着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5、品格教育,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做事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做人做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着孩子,所以更要从小抓起。
6、创意教育,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7、气质教育,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
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像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清凉剂。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谦让》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能用到的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小编特别编辑了“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谦让》”,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标题: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谦让》
导读:
在当今社会,尊重他人、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乐于分享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教育孩子学会谦让是培养他们成为友善、有同理心的人的重要一步。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学会谦让的有价值的笔记。通过了解和实践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出尊重和关心他人的美德。
正文:
1. 观察榜样:
孩子学习和模仿他们看到的行为方式。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成为孩子学习谦让行为的榜样。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这将激发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 培养同理心:
教育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与他们一起观察和讨论他人的感受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同时,鼓励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意识到谦让的重要性。
3. 分享并合作:
教育孩子分享并与他人合作会增加他们对团队合作的价值认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分享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谦让之心。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朋友一起制定规则和目标,并通过分享资源和互相帮助的方式实践谦让。
4. 鼓励积极的自我反思:
帮助孩子发展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反思是培养谦让行为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并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显得谦让。鼓励孩子提出行为改进的建议,并表达理解和鼓励。这样的实践将增强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意识,并激励他们改进和提升。
5. 多方位奖励:
通过奖励机制,我们可以鼓励和加强孩子学会谦让的行为。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例如小礼物、奖章,也可以是非物质奖励,例如口头表扬、特殊待遇。奖励不仅会让孩子感到肯定,也会增加他们学会谦让的动力。
总结:
教育孩子学会谦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观察榜样、培养同理心、分享合作、积极反思和多方位奖励等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谦让的习惯和态度。这些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将为孩子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和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成为友善、关心他人的社会成员。让我们一起努力,引导孩子学会谦让,为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谨记最让孩子伤心的四种行为
导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家长的举止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成长,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切莫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让孩子伤心。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父母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二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跟着一群小混混胡闹,你看不见啊?”赵明(化名)的父亲大声嚷嚷。
“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而赵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母亲见到赵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赵明关掉电视,在一声高过一声“你不负责任”、“都是你的错”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出……
杨甫德说,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杨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杨甫德说,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问题三
父母溺爱,孩子放纵
古代有个人从小恣意妄为,他的父母从不加约束,结果他**后因杀人被判极刑。临刑前,他提出想再吮吸一次母亲的乳头。
出人意料地是,母亲揭开衣襟后,他竟然狠狠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嚎啕大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
这个故事看似极端,但却让人们看透了溺爱之祸。杨甫德接受采访时说,一味地溺爱轻则让孩子缺乏主见、不善与人沟通、没有能力应对危机,重则导致孩子放纵无度。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这会造**际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要想让溺爱型父母有所改变,其实没那么容易,杨甫德表示,能提醒父母的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家长要试着“狠”下心,拒绝几次孩子的过分要求,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责罚,让孩子和家长都形成“奖惩分明”的习惯。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梁月竹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别让孩子的任性成为一种习惯
导读:家长都宠爱自己的孩子,多数孩子多少都会有点任性,但是家长面对孩子任性千万不要纵容,别让任性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尔出现任性的行为,那么,别着急,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任性的情形,行为就很可能会成为习惯,到那时,就算你多付出几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彻底矫治了。所以,对你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几位妈妈们的体会和建议很值得你参考。
璐璐妈(化名):一个双休日,我领着2岁多的女儿逛商店。我兴致正高时,女儿却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怎么哄都不管用。没办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从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发脾气,原来和我感觉不一样。
建议一: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为是否可以理解,接下来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编者:其实璐璐的行为算不上是任性,可要是不理解孩子,反而责怪她任性,那她也许真会因为你的强化而“任性”了。)
洋洋妈(化名):有一次就要吃饭了,儿子非要吃果冻不可,我拒绝了他,他就大声哭闹起来。我使个眼色给丈夫,我们先后走进里屋,把他一个人留在客厅。开始,他仍然大声哭喊:“给我果冻!”过了一阵,哭声低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听不见声音了。我们出来一看,他正在那儿玩手指呢!后来,我和丈夫有了默契:每当他任性哭闹时,我们照旧做自己的事,不理他,当然事后,少不了要给他讲讲道理。儿子闹了几次后,以后就很少出现这种行为了。
建议二: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必须狠下心来,一次也不能迁就,一旦给了孩子用任性来要挟父母的成功体验,以后就麻烦了。
欣欣妈(化名):有一天,欣欣从幼儿园回到家时,我正在赶一篇文章。他凑过来闹着要我给他讲故事,给他讲道理也不听,我有点火了。孩子一开始默默地流泪,见我没理他,就哭起来,怎么哄也哄不住,闹腾了半天,最后还是给他讲了个故事才算罢了。静下来想想,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他一天没见到妈妈了,我为什么就舍不得那点时间来满足他的合理要求而要等他犯性子呢?以后,我通常会认真满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实在太忙的时候,就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先对他提出请求。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很少再跟我犯拧。
建议三:以合理的方式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满足不了也可以在孩子之前先行请求体谅。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孩子任性发脾气了再来答应孩子的要求。
俊俊妈(化名):六一节,孩子爸爸给他买了一辆自动坦克。邻居小朋友都很羡慕,想和他一起玩,孩子却傲慢地拒绝了:“这是我爸爸刚给我买的,我还没玩够呢。”我赶紧劝说,可他就是不听,还和我大闹起来。就在我们吵闹之际,那几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玩具玩起了集体游戏,说说笑笑地很开心。这时,儿子不闹不吵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最后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那以后我学精了:经常给孩子创造一些集体活动的机会,孩子独霸玩具的任性行为越来越少了。
建议四:预防因自我中心而导致的孩子任性,让他和同伴一起玩耍、活动是捷径之一。比如平时经常请邻居的小朋友到家里;适时地放孩子出去找伙伴;多带孩子走亲访友等。
尽量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导读:从孩于的角度说,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那是最大的安慰。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这种心理需要:可我们有些家长,似乎不太懂得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孩子一说什么,不是漠不关心.就是加以嘲笑,如此孩子怎么会不关闭自己心灵的闸门呢?
要想让孩子和你讲心里话,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倾听才行。
孩子不跟父母讲心里话,要论原因,怕一大半在家长。
从孩于的角度说,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那是最大的安慰。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这种心理需要:可我们有些家长,似乎不太懂得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孩子一说什么,不是漠不关心.就是加以嘲笑,如此孩子怎么会不关闭自己心灵的闸门呢?
怎样倾听孩子的话呢?这也是有讲究的:
第一,不要冲动、武断。一般讲,孩于有好事都愿和父母讲。孩子遇上挫折,或是有了苦恼,才不愿和父母讲,其实,这也是家长造成的。一讲好事,家长就高兴;一讲坏事,家长就冲动。久而久之,孩子便学会不和家长讲心里话了。因此,家长一定要冷静,比如孩子回家说:“妈,老师让您明天到学校去一趟。”如果家长一听就冲动上了:“又出了什么事,是不是考试不及格,你又给我丢人……”那么,孩子自然不会信任体;如果家长平静如初,说:“知道了。”去了以后田来再和孩子谈,孩子自然会信任你,觉得好事坏事,家长都可以接受。
第二,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体态。表情是一种语言,体态也是一种语言。如果孩子在说话时,你面无表情,或是背对着孩子,孩子恐怕以后不会跟你讲心里话了。因此.家长应表情柔和、平静,眼睛看着孩子,或坐下来,面对着孩子,身体微微前倾。这样,孩子才有情绪和你讲他那小心眼里的苦恼和欢乐。
第三,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表情关达,还应不停地点头;或是用“嗅”“是的”一类的话语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听。在孩子刚开始叙述时,家长更应停下手里的事,关注他。比如孩子说:“今天我特生气……”家长便应停下来问他:“是吗?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呢?”引导孩子说下去。
第四,孩子说得太简暗或不清楚时,可以平静地提几个问题。比如孩子说:“某老师讨厌我。”但又说不清楚,你便可以平静地问孩子:“你怎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举几个例子看?”引导孩子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千万不要训斥孩子:“什么事情都说不清楚!”或是着急,“到底出了什么事情?”那样的话,孩子以后也害始和你讲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