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经历
发布时间:2021-04-28 幼儿美术课教案 幼儿园美术课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美术课教案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经历
女儿正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幼儿园上学前班。从她3岁进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几乎两年的美术课上,我都去担任美术助教。在国内的时候,我曾经在高校学前教育系担任美术教师,所以亲历美国幼儿园的美术课,感受颇多,姑且记下,给国内的同行和家长一点小小的借鉴。
"小画家加小音乐家"
第三堂课:音乐画
记得有一天,我5岁的大女儿从幼儿园回家,嘴里念念有词,用她稚嫩的声音在唱一首怪怪的歌,我留心听了听歌词,不是小孩的歌,就问:"宝贝,你唱的是什么歌啊?"女儿说:"是LadyGaga。"我心想,什么怪名字?但假装知道地说:"啊,原来是LadyGaga啊,你们老师教的?"女儿眼睛一亮说:"老师没教,是老师在我们画画时放的音乐。"说完就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小家伙的高兴样儿让我顿时满心好奇,撇下炒菜锅一个箭步蹿到电脑前,去Google查询LadyGaga。好家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是个脸上红黄绿蓝、打扮得前卫十足的女子。
还有一次,听孩子说起JustinBieber,我根本不知道JustinBieber是什么人。女儿说:"他就会唱baby,baby,baby,Oh。"似乎一副很讨厌的样子。我说:"又是你们画画时老师放的音乐吧?"女儿点点头。我心想,这美国老师搞的什么把戏,老是让孩子画画时一心二用。[活动范文吧 f236.CoM]
终于在一次担任美术助教时,我亲身经历了,美术原来确实可以和音乐很好地结合起来。
举例:音乐画课堂实录
老师这天选了两首歌和一首轻音乐。第一首是TaylorSwift的《Fifteen》,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第二首是黑人歌星TaioCruz的《Dynamite》,这首歌动感十足,朗朗上口,劲歌热舞,风靡全美。第三首是鬼节(万圣节)的音乐,听起来有点恐怖。老师首先将这两首歌和一首音乐在录音机里播放了一遍。
结束后,老师说会重新播放一遍,并且提醒小朋友说:“大家仔细听好,体会一下这三首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老师再次播放音乐,所有的小朋友都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甚至眯起眼睛,教室里安静极了。播放到《Dynamite》时,有的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开始扭腰摆臀,有的还打起响指。当鬼节的音乐响起时,小朋友又变了一副样子,有的小家伙故意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捂起耳朵。
音乐结束后,小朋友们一个个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就在这时,老师在每个人的桌上放了3张纸、一些彩色铅笔和油画棒。
老师说:“刚才大家都听得那么起劲,现在请大家把你听到的三段音乐或者你的感觉画下来,一张纸画一首音乐。”
老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迅速拿起笔“奋笔疾书”:有的落笔潦草、狂放,有的则慢吞吞、中规中矩;有的线条是弹簧状的,有的是交叉状的;有的用蓝色表现宁静,用黑色表示恐怖……笔触、线条、色彩表达之准确与深刻,连我这个职业画家也自叹不如。
看了小朋友的表现,我只有赞叹的份了!原来在美国学校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绘画活动--音乐画。
音乐画有两种,一种就是把听一段音乐的感受用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画下来;还有一种就是小朋友在画画或者做手工时,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来营造气氛。老师播放的背景音乐不光有当今优秀的流行音乐,还有古典名曲,不光有儿童歌曲,还有民间音乐。为什么要进行音乐画?为什么要把这两种基于完全不同的感觉通道生发出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这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音乐与美术都是艺术,但分属不同的领域,似乎没什么交集,但其实两者是融会贯通的。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位同时精通绘画与音乐的艺术家,他认为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它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与绘画都有节奏;音乐与绘画同样有比例关系;音乐与绘画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他的见解得到众多艺术家的认同。
把音乐引进美术课的教学中,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生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寻找绘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学生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了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就可以变成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是给人听的,但是小朋友也许就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动人的图画。音乐画能让小朋友对艺术的理解升华到更高的一步。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美国幼儿园的另类课
我们中国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唯恐孩子吃不好,穿不好,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而美国却大相径庭,他们甚至给孩子准备了“要饭课”……
我到美国讲学,闲来无事,和美国马里兰州的朋友杰克一起去接他上幼儿园的儿子,发现他儿子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让我大吃一惊:杰克在美国属于中产阶层,怎么孩子会面有菜色?
“乞丐课”扮乞丐“我在幼儿园里做‘乞丐’,”孩子神气地说,“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着说,“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
“做乞丐?”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孩子上的这是什么幼儿园啊?”
杰克开着车,笑着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幼儿园里正在搞一个为期3天的“要饭”课,旨在让孩子们学会珍惜粮食,同情穷人。整个幼儿园里,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穷人、乞丐和流浪汉,他们在这3天里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这些孩子第一次尝到了挨饿的滋味,老师还在旁边进行解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有100万无家可归者,而在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乞讨为生。
“那些人很可怜,”杰克的儿子说,“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感受。”
“好儿子”,杰克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头,“这次‘忆苦饭’看来没白吃。”
虽然我觉得这种忆苦思甜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但还是感到残酷了些:要知道,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正是需要营养、长身体的时候,忆苦思甜,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耽误了孩子长身体,却是一辈子的大事。
奇怪的饥饿疗法然而,杰克却认为,3天的饥饿,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损害,而一次这样的忆苦教育,却会让孩子得益一生,同时也会对世界的整体形式,完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杰克的儿子还曾经参加过一个“体验饥饿”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家首先进行抽签,抽到的签上面写着“15”这个数字,那么就意味着,他可以成为占世界15%的富人,吃的饭菜非常丰盛,还有专人服务。如果上面写着“25”,则意味着他是世界总人口中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要是抽到“60”,那么他就代表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而且还得耐心排队等候领取属于自家的那一份。
参加完这个活动,杰克的儿子再也不在餐桌上挑三捡四了。而且,对自己的零食,也分外爱惜起来,能节省下来的就尽量节省下来,说是要留给那些还在挨饿的穷人。原先他可不是这样的,无论什么样的零食,几乎都是吃一半扔一半。
“这是与众不同的饥饿疗法,”杰克转着方向盘,把车倒进车库,“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
“小孩子的世界,本来就是简单的。”我对杰克的说法不敢苟同,“人为地复杂化,会不会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过爷爷那个年代的生日“当然不会。”杰克下了车,邀请我到家里做客,“今天是我儿子的生日。”
美国人对孩子的生日是非常重视的,通常会请孩子的小朋友和亲朋好友在一起聚聚,准备美味可口的蛋糕和各种餐点,可是,我今天看到的情形却完全不同。餐台上摆着一个大纸板,纸板上写着“过爷爷那个年代的生日”。餐台上的食物,显得简单而粗糙,饮料竟然也是最便宜的。
杰克的爸爸坐在餐台旁,满脸笑容地看着自己的孙子。
他很开心,孙子竟然接受他的建议,按他那个年代的做法,过一个简单而热闹的生日。节省下来的钱,自然纳入了孙子的“小金库”,不过,与他那个年代不同的是,他的孙子把“小金库”里的钱,全部都捐给了海啸中的灾民们。
儿子在美国上幼儿园的那些事
儿子在美国读书也快四个月了,他很喜欢上学。就这几个月的时间,谈谈我的感受。
就我而言,对幼儿园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饮食问题、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问题(担心传说中的体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
1、就师资而言,美国显然资源丰富。他们班上10个学生,有的班只有8个,有的班11个,但基本就是这么多,绝对不会一个班3,40人。按年龄分班。一个班上有两个老师,一个主管这个班的,一个是辅助的。如果是碰上瑜伽或者舞蹈课程,就是专职老师上这个课。
2、就硬件条件而言,美国土地大,房子大,他们幼儿园就没有二楼。室外运动场所有两个,一个是有滑梯、千秋,沙坑之类的地方;另一个地方就是专门玩水的场所,到了夏天,所有孩子都穿着泳装在这里玩水,很high。这在中国大城市来说,没有这么大室外娱乐场所,也是没办法。
3、吃饭,基本跟中国一样,有早餐、中饭、点心。每天必须配置的有牛奶和水果。吃多少随你便,你可以不吃,也可以吃两三份。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每天“日志”上记录吃了多少而已。我家孩子有四次没吃早饭,我就问他,他说他忙着玩玩具去了,忘记吃了。被我批评之后,就没有这个现象了。
4、经常有人说美国小孩小时候就是玩,很开心;中国小孩课业负担太重,幼儿园就开始写字,学拼音什么的,中国小孩太可怜了。其实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幼儿园也有教学内容,他们幼儿园开设的课程有西班牙语(作为外语学习),数学,英语,艺术,形体,运动,科学(计算机)等等,而且几乎每天都有这些课程。但他们的课程教学形式是寓教于乐那种方式,而且对孩子没有任何考试和比较负担,每个孩子老师都以鼓励为主,所以大家没有觉得很枯燥,也并不觉得学习是负担。
比方说,西班牙语,我们做父母的根本不会,自然也无法辅导孩子,几乎从来不管,也无所谓他学没学会。数学,他们现在学简单的加法,10以内加减;艺术,基本就是唱歌、瑜伽、美术课程;运动就是球类等室外运动;计算机课程每天都有半小时,有个专门的IT教室,里面有10台液晶电脑;英语,就是学字母和单词。他都学了一个学期了,字母才学到K,我LG对这点很不满意。所有的课程,都没有测验、考试,家长好像也不会去刻意的“验收”学会了多少。
5、美术和瑜伽课程,我想在中国可能就是兴趣班才会有的,在这里被作为普通课程在上。至于孩子画画会了多少技巧,瑜伽学会多少动作,我从来没在意过,可能我们家孩子在这方面也没什么天分,所以我也懒得关注。呵呵。
6、学校活动,基本没有领导讲话,园长致辞之类的。万圣节,每个小朋友都打扮的非常有个性,学校邀请家长一起来学校玩;圣诞节,他们就穿着普通园服,排练了8首歌曲,然后到了时间家长就去篮球室(临时表演场所)去看孩子们大合唱,每个孩子都参与。从来没有说哪个孩子唱的不好就不参加。
7、美国也有兴趣班,交费去学的那种,这一点其实跟中国一样,在兴趣班学的就会比较专业一点。听说有的三岁多就送去学芭蕾舞的。很多华裔家庭的孩子会报中文学校,到了周末就去上课,回来学习写中国字什么的。
8、孩子基本听不懂英语,而且作为特殊外来人员,难免也会受到一些本地小朋友欺负,但是除了头几天,后面他还是很喜欢上幼儿园,我想这跟幼儿园所有工作人员对孩子的和蔼态度有关系。我每次去接他的时候,都会先在幼儿园逛一圈,偷偷观察一下其它班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基本没有发现训斥,骂人等现象。我家孩子每次放学除了跟本班老师再见,还会跟其他老师、前台等“givemefive”。每次来接他放学,都觉得他玩的挺开心的。每天4:30PM以后的时间,就是小朋友自由活动时间,就是在一个规定的场所,玩各种各样的玩具,每个人可以自己随便玩,也可以几个小朋友自发的做游戏。可以躺在桌子底下,没人说。我每次去接他,他都会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再走。
最后说到作业,他们课堂上的作业每天老师都会放在他专用的文件袋里,家长自己去取;一天的学习和活动日志也会放在里面;偶尔有需要回家做的作业。我看了他的作业,都是英文描述的,我问他怎么看得懂,他说“mandy辅导我做的”,也就是说一对一的教导孩子。我想这在中国,一个班30多个学生,老师是没有这么多精力的。
9、他们幼儿园的玩具真的蛮多的,我看过一些积木,感觉挺环保的、质量挺好;书籍也挺多,除了本班上有书架,还有一个专门的阅读教室。
10、他们幼儿园对孩子禁止的行为就是“嘲笑他人的缺陷”之类的,具体我不记得了,当时入园手册上写的几条,大概算做行为底线吧。
美国幼儿园孩子的“要饭”课
“我在幼儿园里做‘乞丐’,”孩子神气地说,“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着说,“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
“做乞丐?”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孩子上的这是什么幼儿园啊?”
杰克开着车,笑着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幼儿园里正在搞一个为期3天的“要饭”课,旨在让孩子们学会珍惜粮食,同情穷人。整个幼儿园里,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穷人、乞丐和流浪汉,他们在这3天里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这些孩子第一次尝到了挨饿的滋味,老师还在旁边进行解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有100万无家可归者,而在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乞讨为生。
“那些人很可怜,”杰克的儿子说,“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感受。”
“好儿子,”杰克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头,“这次‘忆苦饭’看来没白吃。”
虽然我觉得这种忆苦思甜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但还是感到残酷了些:要知道,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正是需要营养、长身体的时候,忆苦思甜,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耽误了孩子长身体,却是一辈子的大事。
而杰克的父亲却不这样认为,一次亲身经历、有着丰富内涵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不可多得,身体可以以后补,而孩子的成长也不在乎几天的营养补足,孩子的感受丰富了,才能更好的爱朋友、爱乞丐、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或许,这才是中国教育可以比较和思考的问题:是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要,还是孩子的心灵成长重要?
看看美国幼儿园的品德课
看看美国幼儿园的品德课
在美国,品德教育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课。尤其是幼儿园对孩子们的品德教育,简直是融入到每个生活细节中。
我带着豆豆去小区晒太阳时,经常见到一对美国父子,孩子是个脑瘫儿。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是玩球,父亲把球丢出去好远,然后两人比赛看谁能先把球拿回来。一天,草地上来了一群小孩,他们本来分成两队比赛踢球。但是看见这个脑瘫孩子,他们就邀请他一起参加比赛。比赛变得非常简单,就跟父子俩玩的游戏一样,把球丢出很远再捡回来,但他们把丢球、捡球的游戏变成了接力赛,因而更加好玩。当小男孩跑去捡球的时候,无论是对手还是队友都为他加油,一切都是那么真诚,又那么自然。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动了,这些孩子才七八岁,但是他们却懂得尊重他人,宽容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慷慨地给人带去欢乐。
刚到国外时,我有一种感觉:美国的残疾人特别多。后来才发现,那是因为他们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不会受到歧视,所以才会经常出来活动。美国的幼儿园,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带孩子们去特殊儿童学校,与那里的儿童一起游戏、学习。幼儿园老师会告诉他们:那里的每一个孩子,和你们一样,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上帝从他们身上拿走了一样东西,是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爱。他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但是更需要得到尊重。
所以,当孩子们到了特殊儿童学校,不是去“献爱心”,更不是高调的“做秀”,而是真正地与那些有缺陷的孩子们共同生活,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一起策划节目,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回去后,他们还会继续保持联系,成为很好的朋友。去过特殊儿童学校后,豆豆就交了一个新朋友。跟我说,这个新朋友虽然走路不太方便,但是他对恐龙特别有研究,豆豆对他很崇拜,很长时间里,都把他挂在嘴边。我想,这就是美国幼儿园教给孩子们的精髓:每个人身上,不管他身体是否有缺陷,都有值得我们尊重的地方。
除了尊重和友爱,幼儿园还很注意教育孩子们其他的品德,譬如守时。豆豆上的幼儿园,有一项规定是不能迟到,如果超过规定次数,园方有权利不再招收这个孩子。当时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幼儿园不就是带一帮三五岁的孩子玩各种游戏嘛,有必要这么守时吗?
然而,这个规定却真是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家长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都要在门口的签到单上签到,并写上到达时间。如果超过了规定时间,幼儿园的大门就锁上了,你的迟到就会记录在案。这个幼儿园其实很温暖很有爱,每个老师都非常的和善,但对于屡屡迟到的家长,老师真会很严肃地提出批评,同时会告诉你,守时守信是孩子进入社会必须学会的第一件事,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靠父母来训练如何把握、遵守时间,只有守时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守时的孩子。
因为这项幼儿园铁律,我从那之后没有迟到过,豆豆也因此养成了做事利索、守时守信的好习惯。只有3岁的他,常常在我赴约会前就提醒我:“妈妈,你要快一点儿,要不然会让别人等你!”这是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美国幼儿园的品德课,习惯用活动来代替说教。几乎所有美国幼儿园都会举办类似卖饼干的活动。孩子们去商场销售饼干,卖饼干所得的收入,捐给无家可归的孩子或是穷困国家的儿童。豆豆的幼儿园每年都有几次这样的活动,3岁的孩子尽管还要父母带着他们出去兜售,但是,之前,老师们会给他们做一系列的功课,让他明白:我要鼓起勇气,战胜害羞,因为我卖出饼干(糖果),可以让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拥有一个家!孩子的内心特别单纯,这些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无疑是最好的品德教育。他们既锻炼了自己,也明白了要与人为善,对有困难的人施与援手。
美国幼儿园的品德课,让我感慨良多。我和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从小到大,上了无数节思想品德课,背过N遍行为规范……但是一考完试,那些“品德”就跟着书本一起被我扔在了角落里。确实,品德是不能强加的,只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变成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我们的品德课,或许就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吧。
移民妈妈美国育儿的“痛苦”经历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时,儿子小州7岁。后来她又生了女儿凯莉、儿子三猪。现在,他们一家住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仨孩子分别上高中、小学和幼儿园。
蔡真妮大学念的是师范,在国内当过老师,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美国生活后,异质文化的冲击,使她的育儿方法不得不改变,先前习以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拧了过来。
经历过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后,蔡真妮真切地领悟到了中美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咱们拿孩子当“物”,他们把孩子当“人”
出于职业习惯和当妈的责任,来到国外,蔡真妮特别留心人家是怎么管教孩子的,通过点滴生活小事,细细地品味观察着。
“老外当父母的,特别尊重孩子,跟小孩说话,父母都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从小就让孩子自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到人家做客,主人拿东西给小孩吃。这时,一般中国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妈发话才敢动手。老外的父母绝对不表态,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决定好了。
“看他们给小婴儿换尿布,妈妈嘴里会唠唠叨叨的:宝贝,我要给你换尿布了,可能你会有些凉呵,没关系,马上就好。咱们会觉得,小婴孩能听懂啥呀!可人家从孩子很小时起,无论对孩子做什么事,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父母总是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美国这些年,蔡真妮说她没见过一个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着喂饭的,都是自己吃。几个月能抱住奶瓶时,就自己抱奶瓶喝,等到一岁左右,大人给系个大饭兜,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盘小碗,坐在小孩吃饭的特制椅上,用手抓着吃,抹得到处都是。
“我家老大生在国内,老二从小是姥姥带的,吃饭那叫费劲儿,都是追着喂的。等到三猪时,我自己带得可轻松了。说了你可能都不信,我家三猪现在3岁半,饿了,能自己烤面包、抹果酱吃,拉开冰箱自己倒牛奶喝。凯莉9岁,早餐都是自己弄,吃完了上学去。老大更不用说,从高中开始我就没给他做过早饭,而且到了周末,他还会为全家人做顿早餐呢。老外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像咱们,只要孩子学习好,生活上的事老妈全包了。”
有了三猪后,蔡真妮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有五六十人,全是在家带孩子的母亲,每周活动一次。大家聚在一块,分享育儿心得,带着孩子一起玩。跟这些美国妈妈比,蔡真妮感觉美国妈妈对孩子更放手。
“咱们见孩子摔了,会赶紧扶起来,她们不。两岁小孩摔趴了,妈妈顶多看一眼,该干嘛干嘛。像我女儿小时候跌倒,姥姥不仅要去扶,还要哄着,什么东西磕绊的,还得打那东西几下。这样其实会让孩子有一种心理,不管出了什么错,都怨别人,是别人的责任。老外不这样,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是你的责任。摔痛了吧,下回该知道注意了。”
在“妈妈俱乐部”里,蔡真妮不断地进行比较,自我调整,有意识地接受美国好的育儿观念。她说跟这边华人妈妈比,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但与美国妈妈比,还差得挺远。
美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
美国历来把培养科技人才,尤其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进行经济竞争的重要条件,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向儿童进行社交学和科学的早期教育。下面简单介绍美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
一、科学教育的目的
通过科学知识教育,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其发挥创造力,从小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有关于动物、植物、非生物、天体气候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等。教师对不同年龄班儿童进行的教学则要求排列出符合季节性的课程,并有系统、按顺序进行连续性教学。例如:
春季:介绍和比较气候与衣着的变化。
讨论母兽对幼兽的照顾。
示教及观察植物的栽培和生长。
比较水、沙和土的特征,并从教学和操作、游戏中学习蒸发、吸收、流动等的概念。
夏季:比较一年中人的衣着、活动,植物生长,动物习惯的变化。
介绍昆虫(如蝴蝶、飞蛾、蜘蛛等)和蚯蚓。
比较夏天和秋天的水果、蔬菜。
介绍食物、水、阳光对生物生长的作用。
秋季:植物的变化,如颜色变化、落叶、汁液减少等。
动物行为的变化,如迁居、贮藏食物等。
收割:收割的方法,食物的保管等。
气候变化:温度、雨与露、衣着等。
冬季:对照比较动物习性和种族。
对照比较秋、冬季节里昼夜、衣着和食物方面的不同。
介绍热的需要:太阳和人造热源。
介绍干燥和蒸发、光和热等。
三、科学教育的方法
(一)创造教学条件
包括许多方面,诸如准备各种动植物以及非生物的实物或标本,教学用的工具、图片及容器等,提供一块供儿童进行种植活动的园地,等等。
(二)建立幼儿园的科学中心
一般是每个班开辟有一个便于进行科学教学和供儿童活动的科学中心,中心里设有动物角和植物角。动物角为儿童提供照料动物的机会,并让他们通过喂食、换水、洗笼等,学到饲养动物的基本常识,从中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植物角以便于儿童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三)开展玩沙、玩水游戏
主要是通过玩沙、玩水游戏活动,不仅使儿童玩得愉快,而且还能从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以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四)儿童烹调
儿童很乐意自己烹调出可口的食物,通过烹调能发挥儿童的综合能力。
(五)科学小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儿童得到了科学结论,理解快,印象深,教学效果明显。
四、美国现代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无统一的儿童科学教育大纲。教师可自由选择科学教育方案,制定适合本园和本班儿童的科学教育计划。
(二)儿童学科学的重要方式是个别的科学探索活动,其中教师的指导很少。
(三)非正式教育机构为儿童科学教育提供条件、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儿童科学教育网络。
(四)儿童科学教育与早期阅读、艺术等密切联系。
(五)儿童科学教育中实施认知、技能和方法、态度、情感三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