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要随便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发布时间:2021-04-29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幼儿好故事 教师教育随笔记录

导读: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们应该改一改“看谁最安静!”“看谁动作快!”“看谁最神气!”诸类的评价口号了!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天早晨,张海川被妈妈送到幼儿园。“早上好,张海川!”我迎上去和他打招呼,令我诧异的是他在抹眼泪。“怎么了,有不开心的事情?”我话还没说完,张海川“哇”的大哭起来:“妈妈早但来接我,早点来、、、、、”我诧异转向他的母亲,他妈妈说:“不只怎么搞的,这几天都不肯上幼儿园,以前可不不这样啊”。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班是我新接的一个班级,老师告诉过我几个好孩子的名字,其中有他,说他是个好孩子。连续几天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老师不需要提醒他什么,小朋友面前我也没少表扬他,这样的好孩子居然不想上幼儿园!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

你看他每次吃完点就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不吵不闹,知道上课了还那么神气;上课时,小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举手发言也特别积极:玩玩具、做游戏时也特别懂事,和小朋又们很友好相处;游戏结束了,会把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成了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张海川真棒!”“老师喜欢张海川!”这样的话每天都会重复。久而久之,在老师的表扬下,孩子的脸上没有了以往的笑容,而是多了一份严肃,一份认真,以及好孩子这个称号带给他的压抑。

孩子的自我评价标准主要来自成人。幼儿园中,老师具有绝对权威,每一次的表扬对孩子来说都是对他行为的一个强化。而现在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多局限于“神气”“动作真快”之类的语言上,孩子也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坐神气、听话才是好孩子。为此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孩子的标准,在老师单调的表扬声中,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状态,被老师冠予的高帽子成了他的紧箍咒,他怎么还能快乐起来呢?

好孩子不只是乖孩子,我想我们应该改一改“看谁最安静!”“看谁动作快!”“看谁最神气!”诸类的评价口号了!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二、自信又回来了

一向主动自信的王一文,突然变的退缩起来,即使自己很熟悉的问题,回答起来也结结巴巴的,活动区游戏时,看着其他小朋友玩的热火朝天,他却躲的远远的。原来,一文最近胃不舒服,不断的倒气。一文是“打嗝”大王,小朋友的取笑,伤了一文自尊心,使他远离伙伴,封闭自己,产生了胆怯、自卑的不良心态。

为帮助这个孩子找回自信,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首先亲近他,消除他的心理压力。我比以前更多地抚摸他,亲近他对他微笑,使他觉得老师欣赏他,喜欢他。其次,调整同伴关系,树立一文的威信,为了使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我组织了“小朋友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办”主题谈话。教育幼儿换位体谅他人的痛苦,并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对一文的点滴进步,及时的在集体面前肯定表扬,并利用他善讲故事的优点,经常让一文在大家面前讲,使一文在同伴的赞扬和教师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一文的朋友逐渐多了,他的性格变的活泼、开朗自信起来了。

看来,要为孩子找回自信,首先要找到根源,才能因材施教。

三、悄悄话引起的思考

一天,正值中午班,大部分幼儿都已经进入甜甜的梦乡。忽然听见有两个小朋友正在说悄悄话,于是我轻轻走到他们的床边,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我告诉你,今天囡囡非要用她拿的西瓜霜换我带的药,但是她吃了我的药却说没有西瓜霜好吃,又苦又涩、、、、、、”

听到这里,我心一震:药怎么可以随便换着吃?我马上叫醒囡囡小朋友问事情的原由,囡囡吞吞吐吐地告诉我“我看到秀秀小朋友带的药是黄颜色和蓝颜色合起来的,非常好看,我就用西瓜霜跟她换了,可是吃到嘴里又苦又涩,吞进肚里里也很难受。”我把那个颜色漂亮药片拿来一看,原来是红霉素片。吃多了会恶心呕吐。幸亏囡囡只吃了一粒,我忙给她喝了几杯开水,照顾他睡下了。

起床后我教育幼儿,药千万随便换着吃,如果哪个小朋友有病需要中午吃药,一定要把带来的药交给老师保管。

“悄悄话”引起我的思考: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个细小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的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母亲般的爱与关怀撒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不要随便给孩子物质奖励


育儿观念:不要随便给孩子物质奖励

——《教育漫话》阅读笔记(1)

我小时候,爸妈常这样激励我:好好学习,这次要是考了第一,爸妈一定给你买什么什么。记忆中,最大的一次物质奖励是考上初中后,家人给我买了一块双狮的女表(父母一定攒了好久吧)。在村中学,那算是数得着的好表,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类似于这样与成绩挂钩的奖励,在中国家庭中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一茬茬的孩子就这样在物质的诱惑下慢慢成长。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不是有很强的虚荣心,反正我有,而且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培养正视它的勇气,目前依然在努力改正的路上。

读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时,我被某些章节的内容震撼了。如果我的妈妈,多年前能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妈妈看到这本书就好了。这本书,写作于17世纪,至今依然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版发行。

“看到他念了书,就用美味酬劳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诺给他镶有花边的领巾和漂亮的新衣服;你给予的这种种报酬和奖励,不就是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是他应该追求的,从而鼓励他去向往这些东西,使他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放在这些东西上面吗?除此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所有好的行为都用物质来奖励,这是不是也在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东西就是物质?我们应该用尽一生的精力来追求它?再也没有比物质更值得我们付出的了?当然,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中,父母一辈子都在为生存奔波,他们视吃好穿好用好为成功人生,对子女的要求也大抵如此。对于穷人来讲,价值观的问题远不如生存的问题那么迫切。作子女的,当然不能苛责父母,但应以此为诫。

和我同龄的一位妈妈说:“我小的时候,没玩过什么玩具,也没穿过好衣服,现在有能力了,什么都想给孩子买好的。小区里的孩子有什么,我家孩子一定得有,不能亏了孩子。”

我听了觉得十分耳熟:哦,原来我小的时候,我妈妈也经常讲这样的话,不过把“小区里的孩子”换成了“邻居家的孩子”。

为什么在养育孩子上,历经那么多年,竟然没有丝毫进步呢?我们依然在用物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以为这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

近日,读到一则故事:

一对年轻的夫妇,想给他们快满周岁的儿子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可是,送什么好呢?一番思量之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个早晨,换上工作装,一人手拿一把铁铲,去自家院子里开始挖地。

他们工作很繁忙,只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挖坑。一天一天地积累下来,几个月后,院子里终于出现了一个挖得规规矩矩的坑。年轻夫妇在这个坑里填入沙子——一个很漂亮的沙坑便出现了。这个沙坑便是他们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令儿子快乐极了,小家伙每天都在沙坑里拿着小铲和小桶跌跌绊绊地玩沙子,那个沙坑带给他的童年乐趣,就像沙子一样多得数不清。

这个小男孩就是现在的日本皇太子德仁。

“孩子的玩具不应该全部通过购买得到。不买玩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儿童常常由于购买而拥有过多的玩具,从而养成一种见异思迁、贪多务得的心理,内心总也不得安宁,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却时时都在追求更多的东西,对自己已有的东西总也不感到满足,在说话之前就学会了骄傲、虚荣和贪婪。……殊不知,从小奠定节制欲望的良好基础,乃是成就知足常乐的幸福人生的一条捷径!”

“孩子的玩具要自己做,至少也得自己努力试着去做。在幼儿眼里,一颗光滑的石子、一张纸、一串钥匙,乃至任何拿在手中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东西,都很好玩,其好玩的程度并不亚于那些要花大价钱买来的玩具。”

对孩子而言,物质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有能力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不能随便拿物质当奖励,以免在无形中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比物质带给人的幸福感更强烈、更持久,比如和孩子一同旅行,一同涂鸦,一同放声高歌,一同傻笑不止,再或者,依偎在一起说说悄悄话……

不要给孩子扣上“胆小鬼”的帽子


一岁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见人就笑,很讨人喜爱。满以为他会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没想到到了两岁,丁丁却越来越沉静,总是喜欢躲在爸妈和爷爷奶奶身边,不愿参加同龄小朋友的游戏,对人家给他的新鲜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他就是胆子太小!”丁丁爸妈言语中常常透着无奈,但心理专家表示,孩子胆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导不善造成的,应该自我反思和纠正。

“家长总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就会使孩子从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从而更加依赖父母。”广州众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心理咨询师黄家良说。一两岁是孩子学习和模拟的重要时期,父母应该多鼓励他们去尝试,而不是禁止、阻挠。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要乱跑,就会编一个被坏人带走或被可怕动物吃掉的故事,结果老令孩子睡觉做噩梦,害怕外出,以致变得离群、孤单,对其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黄家良说,要锻炼孩子的胆量,首先要在安全的范围内适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对灶台上的火感兴趣,建议家长拿着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上,让他感觉一下高温再收回来,随后问问孩子痛不痛,告诉他离火更近手会更痛,所以不要随便玩火,等长大了再学用火,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过于害怕,又能让他们了解火的危险性。

其次,要注意亲身示范。没跳过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紧张,即使看人家跳得高兴,自己也不敢尝试。若是家长先跳给孩子看,再把孩子带上一起跳,在这个过程中教导他、帮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并喜欢上这样的游戏。

专家提醒,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强,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

不要随便嘲笑孩子——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一定要教给孩子:不占便宜是教养


有一次坐高铁,身上带了点小饼干,正吃着,发现过道上一个小妹妹盯着我手里的饼干,一脸渴望。被她的样子逗乐了,随手拿了一包说:“小妹妹,拿去吃吧。”

本来她已经向我伸手,最后反而又缩了回去,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然后说:“妈妈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哥哥我不要了。”

这么小的姑娘都知道占人便宜不对,我想这便是教养吧。

还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也知道:关于父亲用三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不占便宜的意义。

第一次: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

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

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

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

“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最后一遍。

“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

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爸爸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儿子一脸无奈。

第二次: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

“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

“不后悔?”父亲问。

“不后悔!”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面还有一个蛋。

父亲指着蛋说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

第三次:

又过了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

“那我不客气了。”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地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

儿子意外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蛋。

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吃亏”的事,实则是帮孩子传送“教养”和“修养”的道理。而这两种人在社会上不会混的很差。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随便占便宜,假如非拿不可,最低限度也会说一声谢谢。

“教养”和“修养”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每个父母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这样的品性和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走的更高更远!

请教育孩子勇敢说出来:“住手,不要随便摸我!”


近日,一个名为“平顶山两岁草莓”的微博倍受关注。该微博称,自己两岁多的女儿“草莓”在幼儿园遭性侵。今年以来,南京、海南、贵阳等多地发生女童疑被性侵案件。幼儿性侵案频发引发家长担忧和社会关注。

教育部、公安部等去年已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犯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性教育课程势在必行。然而据“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家长对“性教育”多持“遮遮掩掩”的态度,不少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性安全教育几乎为空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缺位。专家建议,由熟悉犯罪人心理和作案手法的司法部门介入中小学和幼儿园性教育,将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应加强幼儿性教育专业化设计。

幼儿性侵案“熟人”多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失灵

5月初,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门依法批准逮捕了一名涉嫌猥亵儿童的犯罪嫌疑人。

据承办该案的检察官李娟介绍,该案是典型的利用熟人便利条件,对幼童实施侵犯的案件。“理应被呵护的孩子频频惨遭黑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作案人一般都是他们所熟悉的人,让他们放松了警惕。”

据“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家长一般在对孩子做自我保护教育的时候,多是“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而常常忽视教育孩子对身边熟人保持一种应有的警惕。

贵阳中东十五幼儿园园长谭艺玲告诉记者,大多数幼师都没有幼儿性教育的经验,幼儿园也没法开设专门课程,对孩子缺乏系统的性安全知识教育。遇到尴尬的问题由老师临时引导,或依赖儿童自发的性启蒙和少数家长的家庭教育,早期性教育确实存在很大的“盲区”。

贵州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娄小韵说,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多集中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等方面。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家长对于“性教育”多是持一种“遮遮掩掩”的态度,这导致一些孩子哪怕受到了侵犯都不能正确的意识到自己遭受的是什么性质的侵犯。

性侵案拒绝私了司法介入性教育“一举两得”

针对幼儿性侵案频发态势,贵阳市南明区检察院近日在贵阳市六一幼儿园开展了一堂性教育实验课,结合性侵幼童案件的共性,这堂法制教育的主题定为“不要随便摸我”。

检察官李娟节选了美国作家珊蒂·克雷文著、茱蒂·柏斯玛绘制的《不要随便摸我》绘本中的图画,引导孩子认识所谓的“身体私密部位”就是游泳衣所遮挡住的地方,引导孩子了解虽然他们被教导要听大人的话,但有些大人用威胁和利诱方式进行的行为是不对的。

“如果有人用看小猫、吃好吃的、看电视等等来要和你们玩秘密的触摸游戏,一定要大声的说出:‘住手,我不喜欢你这样做!并且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孩子们听的很认真,在检察官讲故事的时候,课堂出奇的安静,还会替图画中的小女孩担心,并且一起喊出了“住手,我不喜欢你这样做!”

贵州省教育厅、人民检察院、公安厅等今年下发的“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犯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安、检察机关对发现的可能有未成年人被性侵或者接报相关线索,无论案件是否属于本单位管辖,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先行进行调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被害人、保护现场等。

娄小韵说,司法介入性教育和预防性侵害教育的优势在于,让少儿了解遇到侵害的正确选择是告诉家长或老师,而家长和老师只能选择报警。这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多样化,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不好讲”莫“不敢讲”课程设计期盼专业“对味”

放眼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法、加、澳等国均已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推行性教育。在美国,一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会用游戏的方式向儿童解释“什么是性骚扰”,以及如何应对,如何求助和如何自我保护。

娄小韵说,目前我国幼师专业几乎都未开设专门关于幼儿性教育和性安全教育的课程,仅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学习时有所涉及。未来有必要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或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中明确规定性教育的章节。

贵阳市六一幼儿园小(5)班学生家长丁杰说,如果没有提示性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对他人接触身体敏感部位往往不会反对,一般多是害羞。因此教幼儿一些防止侵害的意识和技巧是必要的,也让他们明白不能去侵害他人。

王蓉说,从性教育实验课开展的情况看,注意口吻表情、注重故事性的呈现,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都能很好的接受,值得推广。但这类课程的专业性一点也不弱,对授课幼师需系统培训,课件也可以进一步专业化设计。

李娟认为,性侵犯预防教育,对检察官也是一个挑战。如何说孩子们能懂,如何说家长不会反感,如何表达、引导孩子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效果。但绝不能因为这个课题不好讲,就不敢讲,导致孩子们在面对黑手的时候无所适从。

娄小韵表示,网上曾经流传一段时长1分钟的儿童性教育短片,其有趣活泼的风格、适当的尺度都符合国人的文化传统定位,在将来的课件设计中值得借鉴。

给孩子把尿好不好?


给孩子把尿好不好?最近带着xx跟很多妈妈在一起玩,于是讨论起关于给孩子把尿的问题了,很多妈妈说给孩子把尿不好,又有很多妈妈说把尿才好呢,为此一直争执不下,可是把尿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个问题我也不懂,因为关系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我也去网上查了一下,可是网上的争议也挺大的。据某些专家说把尿既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而说好的一方却说把尿非常好,不但可以提升亲子关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思,而且把尿会让孩子更舒服,对皮肤保护也好。爸妈最好在宝宝0—4个月大期间开始给宝宝把尿。

我家里有两个孩子,而且两个孩子的养法完全不一样,**小的时候是不把尿的,家里也没有人可以帮忙,也为了家里不那么乱糟糟的。而xx却是完全相反。

生xx的时候是在xx的外婆家,xx的外婆是个非常传统的人,她一直都认为把尿对孩子好一些,而且还省钱,特别是xx现在是夏天,如果不把尿还很容易引起痱子和红屁股,所以自从xx生下来的第一天,就开始给xx把尿了。

对于把尿的有点和缺点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先来说说缺点吧,因为孩子尿尿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时候尿了不到5分钟就又要尿第二次,有时候却又间隔时间很长,所以经常会尿到身上,而屋子里也经常乱糟糟的,要经常去打理,所以要经常留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而把尿的优点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思,对皮肤也好,特别是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而且也省钱。不过如果要把尿的话,一定不能强制性的把尿,有的小孩不愿意的时候,父母不停的在那里把,不到不目的不罢休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抗拒。

把尿对对于健康来说究竟会怎么样我也不懂,所以我不发表评论。其实父母可以根据自己每天的观察和条件来决定给孩子把尿还是不把。我家xx现在是习惯了,每次她要想要尿尿的时候都会叫出来,虽然是一个“啊”字,但是音量会比平时提高很多,这样的话我会在第一时间就去给她把尿,除非没有听见,而xx也会等一会,如果太长时间没有回应她才会尿裤子。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偷偷买了玩具,然后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让孩子写事情的经过。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个人带孩子很累,现在孩子又不省心,一个人感觉好委屈,就开电脑找到了育儿群,来找妈妈们诉诉苦。

本来他的孩子很老实、很乖巧,但是前一阵搬来了两个新邻居,邻居是从乡下来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邻居家的孩子有偷过家里钱的劣习。本来她觉得孩子有了新玩伴会开心一些,但是现在自己家孩子也跟着学从家里拿钱去乱买东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两个玩伴玩,但是又担心伤害孩子。很纠结,很矛盾。

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时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可有时我们又怕孩子长大了就会远离我们;有时我们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这位妈妈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过的快乐,跟着胆大的孩子玩锻炼孩子独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对手,会跟着学坏。

可能是我的两个宝贝现在都比较小,对于选择玩伴上还没有过多的经验,现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谁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气,但是对于那个烦恼的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九岁了,九岁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对的行为和错的行为他也能进行区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长时间呆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

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是属于自己的,当然玩具也应该自己选择,九岁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说除去上学、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影响应该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点影响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确的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当然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去帮助玩伴改正缺点,还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义感呢。毕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坏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为习惯家长没有培养好。

虽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小错误和不好的习惯,也不用太介意和纠结,只要孩子们玩的开心就好。当然最后我也建议那位妈妈,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让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可以让给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相关推荐

  • 少给好孩子戴“高帽子” 一天早晨,包熙媛被奶奶送到幼儿园。“早上好,包熙媛!”我迎上去和她打招呼,令我诧异的是她在抹眼泪。“怎么了,有不开心的事情?”我话还没说完,包熙媛“哇”的大哭起来:“奶奶早点来接我,早点来”我诧异转向...
    2021-01-04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扣帽子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好,而且最好优秀于别人,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殊不知,如果在这过程中,不能清醒认识到自身教育并做出反省,往往成了父母的“自以为是”,对管教孩子有害无益,虽然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
    2020-08-03 阅读全文
  • 不要给宝宝戴“小偷”的帽子 导读: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必定会经历许多风雨。作为家长,我们既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又要有菩萨的仙指(因势利导)。一起努力吧! 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偷这个概念,拿走别人的东西时,她们只...
    2021-11-20 阅读全文
  • 不要随便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
    2020-11-17 阅读全文
  • 不要随便束缚孩子的举动 在幼儿园里,由于孩子太多,不管老师再细心,有时也难免照顾不过来。于是,在孩子午睡时,我一般就要求孩子脱外衣、外裤、鞋子睡觉。袜子不要求脱,因为好多孩子脱了都容易弄掉,到起床时,往往让老师到处的帮他们找...
    2020-12-23 阅读全文

一天早晨,包熙媛被奶奶送到幼儿园。“早上好,包熙媛!”我迎上去和她打招呼,令我诧异的是她在抹眼泪。“怎么了,有不开心的事情?”我话还没说完,包熙媛“哇”的大哭起来:“奶奶早点来接我,早点来”我诧异转向...

2021-01-04 阅读全文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好,而且最好优秀于别人,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殊不知,如果在这过程中,不能清醒认识到自身教育并做出反省,往往成了父母的“自以为是”,对管教孩子有害无益,虽然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

2020-08-03 阅读全文

导读: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必定会经历许多风雨。作为家长,我们既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又要有菩萨的仙指(因势利导)。一起努力吧! 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偷这个概念,拿走别人的东西时,她们只...

2021-11-20 阅读全文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

2020-11-17 阅读全文

在幼儿园里,由于孩子太多,不管老师再细心,有时也难免照顾不过来。于是,在孩子午睡时,我一般就要求孩子脱外衣、外裤、鞋子睡觉。袜子不要求脱,因为好多孩子脱了都容易弄掉,到起床时,往往让老师到处的帮他们找...

2020-12-2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