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01 幼儿思维发展活动方案 幼儿园思维的活动方案 儿童歌谣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WWW.Yjs21.Com
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低年级儿童虽然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儿童逐步从大声思维(讨论)不断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转变点,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质变”或说“飞跃”,这个质变发生的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当然,其中也有可变性。如果教育适当,关键年龄可能提前,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就指出,这个“关键年龄”可以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反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也可能推迟发生。
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言语,特别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当然,教学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简单的,从掌握言语和经验到思维发展是有一个量变质变过程的,而且这个量变质变过程又常常会由于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儿童学习方法和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具体形象性。
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工具,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词语,训练儿童养成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并培养孩子的朗读、默读和复述的能力。
③教给孩子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
小学阶段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他最容易掌握的那些能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的特征。十岁左右到十三四岁,孩子开始能理解自然现象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掌握没有直观形象作支柱的概念,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比如,一二年级在学习简单的词汇时,都要辅以形象直观的图片,到了五六年级,孩子不需要借助图片都理解诸如社会、制度、纪律等较为抽象的词汇了。
开发儿童的逻辑思维
据调查,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成绩80-90%是良好的、接近的。在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明显拉开了距离,20-40%的儿童出现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成绩落后等学习困难问题,在初中阶段,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让家长苦恼:孩子怎么越大越差劲呢?
其实,儿童的学习能力强弱并非到了高年级才出现分化,而是在学龄前期就已经奠下基础。在一般的教学中,用书本、用语言传授数学知识以及大量的习题练习并不能使儿童的数概念得到真正的发展,反而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及束缚其创造性思维发展。8岁前是儿童数概念、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就是紧紧地捕捉儿童发展的这一敏感时期,以“儿童是通过动作产生认知”为原则,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物化,通过分类、排序、配对等方法刺激儿童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发展,学会在操作中辨别物的特征、量的等级性,建立个、十、百、千、平方、立方、四则运算、等分、倍数、多项式、立体几何等概念,培养儿童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及逻辑性思维的发展,预防上述学习困难的出现,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英语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发展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学什么
What to learn for learning a language?
要学会使用一门语言,理解以这门语言为载体的信息,要能够遣词造句,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至少需要学习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符号形式(form);第二,规则与功能(function);第三,文化(culture);第四,思维的技巧(thinking skills)。
1.1
符号形式
符号形式是语言的外壳,包括听觉的形式和视觉的形式,此外盲文还是一种触觉的形式。对普通学习者而言,必须知道语言的发音,这是是完成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习者还必须知道语言的书写形式,这是完成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基础。对目标语言的学习与应用,首先是对其符号形式的识别,完成形式与含义的对接。
1.2
规则与功能
声音形式的符号和视觉文字形式的符号要构成丰富而完整意义,还需要多个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彼此发生关联,形成连续的符号串,构成意义的单元。英语语言中词汇的彼此链接的规则和单词变形的规则等展示出语言组合的结构,这就是学习者需要熟知的语言的规则与功能。基于符号形式与语法规则进行的意义建构得到的仅仅是意义的表象,语言的含义在语境中生成,受到使用者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的影响,语言使用者共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赋予语言以文化的规则。
1.3
文化表征
仅仅熟知语言的符号形式和规则功能,未必就能娴熟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语言交流需要精确表意,合乎礼节,合乎文化习俗。比如I love you. 三个词,再简单不过了,符号形式和句子结构都很容易把握,要听懂这句话却不是那么简单。讲话的人如何使用重音,就包含着潜台词的心机。但如果重音放在第一个词上,讲话的人要强调的是:告诉你,喜欢你的人是我。如果重音落在最后一个词上,潜台词是:你不要乱吃醋了,我喜欢的就是你不是别人。那如果重音放在中间那个词上呢?这是郑重地告诉你:今生今世,此时此刻,我就爱你一个人。同样是说一个句子,仅仅是重音不同,传递出来潜台词却是不同的,可见用语言有效的沟通,仅仅知道这三个词的音形义,知道这是一般现在时,知道这是第一人称作主语,都不够的,还需要理解情景与习俗。
1.4
思维的技巧
学习者掌握了目标语言的符号形式、应用规则与功能、能体会并了解其文化的含义与禁忌,离运用表达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从我们自身运用母语的情况来看,接受过同样水平的教育,词汇量可能也在同类的水平上。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条理特别清楚,让人一听就懂;有些人说了一大堆,却自己都不知道要点在哪里?有些人的言语开门见山,有些人含糊其辞?有些人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些人可以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的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语言的单元在话语情景中建构意义,受到群体性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影响,这种被群体接纳并采用的话语模式和逻辑框架被称作公共语言范式。一个人掌握的公共语言的范式越丰富,话语的逻辑性越强,越容易被理解,越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帮助儿童学习运用英语,不仅要帮助儿童熟悉英语的符号形式和语法规则,了解语言应用的情景含义与禁忌等,还应到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公共语言范式,以提高思维的技能技巧。
2
如何用英语学习辅助儿童思维发展
How to teach for thinking skills?
2011年《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提出英语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倡导以语言教学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在目标语言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境,倡导真实交流。在目标语言运用交流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表达与陈述的话语范式。
2.1
在目标语言的输入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思考的技巧界定概念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的方法有很多,辅助我们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序列、比较、分类、比如区别真实与虚构、区别观点与事实等。例如要学习单词a tricycle。教师除了直接展示图片或事物,呈现其发音、拼写和意义,还可以通过以下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听取、判断、选择正确答案。
It's a kind of toy. 分类,让这个词汇的含义锁定在玩具范围内。
It's like a bicycle. 比较,与学生熟悉之物对比,支出相似性。
It has three wheels. 细节描述,呈现其主要特点。
当教师说I got a tricycle,学生通过以上思考,可以理解“我得到了一个玩具三轮车。”
教师经常用分类、比较和细节描述等常用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某个事物或者概念,学生慢慢熟练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概念描述。
2.2
从情景对话中提炼某一话题的话语范式
话语范式即是话语表达的规范样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思维框架,辅助学生有逻辑有条理的表达。
幼儿时期宝宝思维的发展
婴儿时期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最初认识,基本上没有思维。到了幼儿期,思维的发展开始萌芽,表现在思维开始和语言相联系。
但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也称这种思维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成人要求孩子回答问题时,他常常不用语言来回答,而是用其行动来表示,例如,大人要求一个2岁多的孩子用语言来回答如何去拿柜子上他够不到的东西时,这对于他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但他可以用实际行动回答你,他会去搬一张凳子,然后再爬上去把东西拿给你。这种思维与行动分不开,也反映了幼儿思维的间接概括能力很低。
抽象的概括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所以一个孩子聪明不聪明与他的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要想孩子聪明,从小就要培养他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具备有广阔、深刻、敏捷的特点,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要强。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发挥他的想象力,促进他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