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随笔:从游戏中读懂孩子的需求

发布时间:2021-05-0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角色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独特的游戏形式,通过角色扮演、角色模仿可以提高幼儿对自然、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与其生活相关的成人职业的观察与了解,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

本次教研我们老师结合班级区角游戏分析问题,从角色游戏的功能定位、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指导方式、交流与分享和分析评价五个方面对角色游戏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特别针对以下两个问题跟老师进行了讨论: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现状:

1.角色游戏场面大,幼儿持续的兴趣不长。

2.各区域中的角色受欢迎程度落差较大。

3.孩子的角色意识不明确,不强烈。

4.活动结束后材料无法正确归类归位。

5.无法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

6.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够,导致游戏的枯燥,缺乏整体趣味性。

采取的措施:

1.在角色游戏开展前要先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制定游戏规则。

2.学习幼儿分工合作,互相协商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

3.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并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

4.通过"问题"和"讨论"帮助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游戏情节深入开展

5.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6.在游戏结束时,应与幼儿共同来评价本次游戏的开展情况。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用心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教育随笔:用心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引来了孩子的哭闹,更引来家长的埋怨。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好把孩子们一个个找来,进行类似团结友爱的教育,但一转眼,类似的毛病又会在他们身上重现。

一天下午,正在室内自由活动的郝泽林,一个人在活动室里摆开阵势,似乎在向别的小朋友挑战。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段时间来一个武术表演?我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告诉他们将要进行的活动,孩子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似乎不太相信我的话。我非常诚恳的告诉他们:你们不是很喜欢看武打电视吗?你们不是很喜欢练武功吗?今天,咱们来比试一下看谁表演的最好。孩子们都积极的参与了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告诉他们:你们表演得不错,但千万不能用学来的武功欺负小朋友,今后我们还进行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纷纷表示赞成。从此,孩子们类似这样的纠纷明显减少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爱好,也会有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同时,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也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个体,很多时候他们也需要发泄,教师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给他们提供宣泄情绪表现自我的空间,有利于孩子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愉快。

教育随笔:游戏的解读


幼儿的游戏应该是纯游戏,即不为发展为目的,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而现在很多名义上的游戏都是将发展作为目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什么。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不同在于:认为前者是充分的尊重;后者有干扰,是变质的尊重。文章中还表露:应将区域活动和游戏区分开来。

纯游戏、体验快乐、充分尊重、不应将发展作为幼儿游戏的目的?

“游戏者无为”?我不大同意这样的说法。难道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吗?我想肯定不是的。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都有一定的意义,即使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反复失败,我们也是可以找出相对的意义的。我想:作者应该说教育者不能对于幼儿的游戏做太多的干扰、不能一味强调教育意义、强调发展,这样才更加准确些。幼儿自发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其实这对于幼儿来说已经具有重要的意义了。所谓“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难”,能够自主生成游戏已经是一种能力的显现,我们不应忽视这种本质的内隐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游戏确实都以发展作为目的,力求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什么。我们总是事先设计、安排好一些游戏让幼儿参与,然后看教育目标是否达成,幼儿是否有所发展。我想:要是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即快乐地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又有所发展,那不是很好吗?当然,我赞成作者所认为的:这样的活动并不是纯游戏。纯游戏应该是幼儿自发的、自主体验的、自我获得发展的。我觉得这些只能称为教学活动,因为幼儿教育本来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活动方式的。

我也赞同作者们认为的:应将区域活动和游戏区分开来。是的,区域活动不能与幼儿游戏相等同。区域活动时,幼儿选择的操作材料大部分都是固定的,玩法也基本上都是预定的,这与纯游戏的实质相背离。区域活动归为教学活动应该更加合适。

教育随笔: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叫声中,我们一起来到了活动场地。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猫捉麻雀》,乐乐扮演老猫,小朋友们扮演麻雀,我扮演麻雀妈妈。

游戏开始了,我和小麻雀们在家里一起念儿歌:“小麻雀,唧唧喳,院子里说悄悄话,跳来跳去找食吃,老猫来了也不怕!”念完儿歌,我就带小朋友们双脚跳入菜地找食吃。当我喊到“老猫来了”的时候,老猫就来捉小麻雀,小麻雀们赶快跟着妈妈飞回家中,被老猫捉到的小麻雀就要被关到笼子里。

由于梦馨小朋友在班里最小,跑得最慢,所以一下就被老猫捉住了,关进了“笼子”。

游戏继续开始,这回是博林当老猫,,由于博林跑得慢,一只麻雀也没捉到。扮演小麻雀的小朋友欢呼起来!到现在为止,“笼子”里还关着梦馨一只小麻雀。

游戏又开始了,这回,是于航当老猫,本以为于航会非常高兴,因为于航可是班里的“活跃分子”。可是令我想不到的是于航摇着头说:“老师,我不想扮演老猫。”我一愣:“于航,为什么不想当老猫?”“老师,你不是告诉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吗?你看,小麻雀关在笼子里多可怜!”我回头一看,可不是,“笼子”里的梦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老师”,于航接着说:“咱们玩做客的游戏吧,老猫到小麻雀家做客,小麻雀到老猫家做客,小麻雀到老猫家做客的时候,给老猫带点好吃的,老猫就不会捉小麻雀了,老猫给小麻雀带点好吃的,小麻雀就不用出去找食了,你说这样好不好?”

游戏“做客”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开始了,你瞧,小麻雀和老猫在一起玩得多开心!

教育随笔:把游戏还给孩子


每天迎着清晨的阳光,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看着孩子们脸上的微笑,体会他们快乐的心情,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一天早晨,睿睿妈妈特别激动地对我说:“我儿子自从上了大班,每天早晨特别愿意上幼儿园,即使生病了也要来幼儿园,他说在家没意思”。

作为老师,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充分说明了孩子对幼儿园的依恋,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其实我知道他为什么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老师都会带领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智力游戏、音乐游戏、表演游戏……孩子每天都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所以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每一天都很快乐。有时在路上看到背着沉甸甸大书包上学的孩子,看着他们的背影,我感到很心疼……

游戏才是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孩子在游戏中钻、爬、跑、跳,孩子的身体获得了足够的活动,促进了身体发育;孩子在游戏中要听老师讲解游戏规则、动脑思考,促进了孩子语言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动脑思考能力的提高;孩子在游戏中要与学着与小朋友和谐相处,促进了孩子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和礼貌行为的养成;孩子在游戏中要处理与小朋友的纠纷、矛盾,促进了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小朋友的鼓励,这就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游戏中的磕磕碰碰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成长资源,这些磕磕碰碰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把游戏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

幼儿园中班随笔(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们升上中班后,我们发现他们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无论是上课还是进餐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孩子们不断的嘈闹声中,我们试着去制止,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也曾经尝试放任一次,看孩子们是否有说到自动停止的时候,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寻思恰当的教育方法。

要寻找适当的教育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翻开久违的《幼儿心理学》,我发现这么一段话:“中班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显得非常活泼好动,他们喜欢与人交往、喜欢游戏。”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后,对于孩子们之前的表现,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正确地引导孩子,而不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了。

曾几何时我们因急于布置好教室环境和制作教玩具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又是什么时候脑中只想着自己的工作而敷衍孩子对自己讲的贴心话,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忙着备课、制作教具、布置环境的同时,真应该好好地静下心来聆听童声、研读孩子、走进孩子、支持孩子。只有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才是真正符合孩子需要的教育。

引导

今天林林、星星、超超等几个孩子又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建筑区。近一周来他们已非常默契,有的搭桥,有的搭建公路,有的搭建停车场……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的搭建兴趣渐渐减弱了,有的在玩玩具车,有的则东张西望无所事事。

通过一连几天的观察,我知道这是因为孩子们受生活经验的局限,无法将游戏深入下去。我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孩子拓展游戏内容的好时机。于是,我拿起一辆小汽车放在桥上行驶并故意让车从桥上掉下去。借此问孩子们车为什么会掉下去,怎样才能防止车从桥上掉下去。林林灵机一动,顺手拿起一根作桥面的长条积木立在桥边,当作桥的护栏,我表扬他想出了好办法。然后,我让他也拿一辆小汽车与我的小汽车在桥面上相向而行,两车相遇时,孩子们发现桥面太窄了,林林又赶紧把那根已作护栏的积木放下来作桥面。这时,其他幼儿赶紧去找长条积木,但空手而归。我问:“桥的护栏是什么样的?”小超说:“是一根一根竖起来的。”他的话提醒了大家,他们赶紧找来小圆柱体积木搭起了桥的护栏。

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的汽车从桥上驶过,开上了公路,我继续和孩子们边玩边聊:“哎呀,车多了,很有可能发生交通堵塞,你们有解决的办法吗?”召召建议道:“那咱们就搭一个环岛和一个十字路口吧。”于是,孩子们又忙碌地寻找合适的材料,饶有兴趣地继续搭建……

中班孩子已有一些自主游戏的经验和选取适合的游戏材料的能力。但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游戏往往很难深入,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情节不断拓展:引导幼儿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循序渐进地启发他们挑战难度更高的搭建活动。

时刻注意自己言行

方楠是这学期刚插到我们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日常规范什么都不懂,不知道排队,经常在院子里大小便,还把小朋友的小椅子到处乱搬动……开始时,我们还好言相劝,教她怎么做,但是,时间长了,我们该教的都教了,她却没有一点进步。

今天,孩子们正在给星星涂颜色,她把鲁颖的书撕坏了,我拿着书大声的呵斥她说:“你懂不懂事呀?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书撕坏呢?你把鲁颖的书撕坏了,把你的换给她吧”她抬头看了看我

教育随笔《从“求助”到“互助”》


孩子刚来园时,由于家庭的包办,致使很多事情都需要老师的帮忙,那个阶段,每当孩子们来求助时,我们的要求是:请你对老师说,“老师,请你帮帮我”。到现在,他们的这句话已经说得很顺口了,但我却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孩子们自己能做的事,也习惯性地要求得到老师的帮助,有时候很多孩子围着你,等着你一个个地为他们卷袖子、穿衣服。我思索着:必须逐渐改变孩子对老师的依赖,他们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首先,我要让孩子认同同伴的能力,懂得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好朋友,都愿意、也能够帮助我们。于是,我留心孩子们求助的信息,并及时地发出信号:阳阳的拉链不会拉,哪位本领大的朋友愿意来帮助他?被求助者的对象有了变换,于是,“老师,请你帮帮我”被取而代之的是:XXX,请你帮帮我,孩子也非常踊跃地去帮助需要帮忙的朋友。在午睡前后的穿脱衣服时,我们还引导能力强的孩子,去关心周围的朋友,由此,我们会听到这部分孩子们热情地询问声:谁要帮忙?我来帮助你。在孩子们的互动中,增强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互相关爱与协作的快乐。 

对孩子们不能取代的事情,老师则仍然会欢迎他们对我说:“老师,请你帮帮我”。但,我对他们有了新的要求:首先,我要求小朋友说清楚,你需要老师帮你做什么,这样,可以发展孩子对事情的叙述、表达的能力;其次,在帮忙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方法,从老师的帮忙,逐渐转换为协助,继而让孩子自己练习。

孩子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发出挑战,才会给予孩子更大繁荣发展空间。

教育随笔:游戏中的你们


10:23当我来到珍珠坊,张宇希很着急地对我说:“只有我一个人在用针线缝珠,他们都不用针线缝,一直贴。”我一看,是呀,珍珠坊除了张宇希,其他孩子都在各归各的用黏贴的方法装饰衣服、帽子、袜子。张宇希看着帖珠速度快可能有些着急了。“张宇希,你很厉害诶,你学会了用针缝,而且缝的珠子又非常牢固。”孩子们听到我的夸赞声立马看了过来。“我也会缝,我也会缝!”“那就试试看吧!其实你们也很棒,帖珠速度快,但缝珠会更牢固哦!帖珠的孩子可以试一下怎么缝珠,缝珠的小朋友也可以休息会去帖珠。”听了我的建议,孩子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10:37当我再次来到珍珠坊,发现其中一件衣服很独特“这件衣服是谁装饰的?”“老师,是我想到的,我觉得张宇希缝了珠子过后再给我贴珠,这样我们的衣服会更漂亮,因为我们合作了。”“你们觉得呢?这样的衣服是不是更漂亮了?”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接下来的游戏中,有的孩子也采用了张宇希和赵佳航分工合作的方法。

主观分析:

因为前些天孩子们发现帖珠的方法去装饰方便又快捷,所以在今天的游戏中很多孩子选择了帖珠,只有张宇希小朋友用缝的方法。但由于缝珠的速度赶不上帖珠的速度,张宇希显得有点着急。在我给出孩子们建议后,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完全按照我的建议去做,赵佳航想出了和张宇希分工合作,一个缝一个贴,他们体会到了合作游戏的快乐!

调整策略:

1、在游戏中教师有意的引导孩子互动、合作、交流。

2、游戏讲评时,把孩子们合作后完成的作品展示给同伴看,说一说特别之处。

3、继续引导孩子在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互动与合作。

教育随笔:让孩子懂得体谅


黑米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生,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各方面都很不错的,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他,有时还是老师的小助手。可是,黑米有一个缺点,比较喜欢粘着妈妈,妈妈送他来幼儿园的时候,他总是哭着和妈妈重复说很多的话,你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每次都会和妈妈说“你要早点来接我”。记得有一次妈妈因为下班迟,是一个妈妈的好朋友来接黑米,孩子接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听到黑米在那哭,询问了情况后才知道,黑米不愿和阿姨回家,黑米说:“妈妈答应要来接黑米,却没有来”。于是我把黑米拉到我的身边,和他沟通,告诉他:“妈妈可能因为堵车或者公司太忙,没法及时来接你,你可以跟着阿姨在小区的滑滑梯那玩一会等着妈妈来找你,妈妈肯定也不希望黑米发脾气,你要理解妈妈,妈妈早上要给你做饭,还要送你上幼儿园,多么累呀,有时不能准时来接你,不要发脾气好吗”?黑米点点头,拉着阿姨的手走了。

不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辛劳,这是如今不少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从小受宠惯了,孩子变得娇生惯养,认为什么事情都要满足自己,否则就认为爸爸妈妈不好。因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别人。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用心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教育随笔:用心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引来了孩子的哭闹,更引来家长的埋怨。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好把孩子们一个个找来,进行类似团结友爱的教育,但一转眼,类似的毛病又会...
    2021-05-2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游戏的解读 幼儿的游戏应该是纯游戏,即不为发展为目的,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而现在很多名义上的游戏都是将发展作为目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什么。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不同在于:认为前者是充分的尊重...
    2021-05-02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叫声中,我们一起来到了活动场地。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猫捉麻雀》,乐乐扮演老猫,小朋友们扮演麻雀,我扮演麻雀妈妈。 游戏开始了,我和小麻雀们在家里一起念儿歌:“小麻雀...
    2021-05-07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把游戏还给孩子 每天迎着清晨的阳光,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看着孩子们脸上的微笑,体会他们快乐的心情,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一天早晨,睿睿妈妈特别激动地对我说:“我儿子自从上了大班,每天早晨特别愿意上幼儿园,即...
    2021-05-07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随笔(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们升上中班后,我们发现他们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无论是上课还是进餐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孩子们不断的嘈闹声中,我们试着去制止,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也曾经尝试放任一次,看孩子们是否有说到...
    2021-03-12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用心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引来了孩子的哭闹,更引来家长的埋怨。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好把孩子们一个个找来,进行类似团结友爱的教育,但一转眼,类似的毛病又会...

2021-05-20 阅读全文

幼儿的游戏应该是纯游戏,即不为发展为目的,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而现在很多名义上的游戏都是将发展作为目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什么。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不同在于:认为前者是充分的尊重...

2021-05-02 阅读全文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叫声中,我们一起来到了活动场地。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猫捉麻雀》,乐乐扮演老猫,小朋友们扮演麻雀,我扮演麻雀妈妈。 游戏开始了,我和小麻雀们在家里一起念儿歌:“小麻雀...

2021-05-07 阅读全文

每天迎着清晨的阳光,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看着孩子们脸上的微笑,体会他们快乐的心情,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一天早晨,睿睿妈妈特别激动地对我说:“我儿子自从上了大班,每天早晨特别愿意上幼儿园,即...

2021-05-07 阅读全文

孩子们升上中班后,我们发现他们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了。无论是上课还是进餐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孩子们不断的嘈闹声中,我们试着去制止,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也曾经尝试放任一次,看孩子们是否有说到...

2021-03-1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