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把机会还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02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午餐时间到了,王老师把菜拿到教室,说今天我们吃虾,我和王老师一起分好了饭菜,这时王老师开始帮小朋友剥虾皮,我问她为什么要剥,那么多虾等老师都剥完饭菜都凉了。她说孩子们不会剥,我马上制止了王老师的做法,告诉她,把机会为什么不让小朋友自己试一下。
每次吃下的时候,有好多的小朋友都会说:“老师我不会剥”,我说现在老师教你,请你拿起虾,先把虾头摘掉,再把虾腿摘下来,最后把虾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现在就可以吃了,孩子们都忙着自己剥虾。
后来我将这件事情讲给家长听,家长的反应就是我家的孩子肯定不会剥,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现在的小朋友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孩子的动手机会少之又少,有些家长是怕孩子做不好,干脆就自己包办,孩子在家就是衣开伸手,饭来张口。
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个人做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好的,你不让孩子尝试去做的话,怎么知道孩子做得好不好,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需要老师和家长去培养,而做家长的应该创造机会给孩子去锻炼,千万别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只有把机会还给孩子,孩子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把快乐还给孩子
教育随笔:把快乐还给孩子
橙橙小朋友昨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脚后跟被自行车夹到里。她妈妈再三叮嘱近段时间不要让他参加户外活动,为此,我对他格外关注。
今天户外活动时,我照例带领孩子们到室外进行律动和体育游戏,恩熙跑过来说;“老师,橙橙来上学了。”我看到橙橙,未加思索地对他说:“橙橙,你脚不好就不用了,坐在那花园边上看小朋友做游戏吧。”听了我的话,刚才还兴高采烈的他忽然脸色阴沉了下来,慢吞吞地转过身子,往花园那边走去……
橙橙的瞬间变化让我猛然醒悟;离开集体,他并不快乐!我迅速改变了想法:“橙橙,等一下!老师还要请你帮忙。今天的游戏请你当红绿灯,好吗?”我说。橙橙爽快地答应了。“红绿灯”是这个游戏运动量最小的一个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虽然橙橙站在原地,但他扮演得很投入,看得出他很快乐。我决定,次后无论做什么游戏,都要跟橙橙安排一个合适的游戏角色,即使没有合适的,也要为他创造一个合适的角色。
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的感受,在不经意剥夺孩子的快乐。如果我今天忽略了橙橙的变化,就不可能了解橙橙的感受,橙橙也就不可能享受到集体游戏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变化,深刻体会孩子的感受,真正理解、尊重孩子,还他们快乐!
教育随笔:把主动还给孩子
对于语言活动,特别是故事活动,我们一般的常态套路是老师讲述然后帮助幼儿分段分析故事情节,最后整理再讲述一次故事。在本次活动中我在目标中增加通过猜测的方法预知故事内容,想着这种新的套路是不是能带来幼儿不一样的感觉,活动导入其实便开始了猜测,猜一猜谁会来报名考试,每个幼儿都各抒己见,有的说“啄木鸟”、“蜂鸟”、“鸵鸟”、“猫头鹰”,也有很多幼儿猜中了“麻雀”,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慢慢猜中了“大雁”、“鸭子”等。此时幼儿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到了最高点,他们急切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就把故事讲了个大概。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那亮闪闪的眼睛和争先恐后地发言,还有一些小小的争执。接下来,我把故事完整地讲述一遍,中间还请幼儿配合表演一下,再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一堂活动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优势:
1.把自主还给了孩子。活动中我没有象预先设计的那样,分段欣赏故事,再看图片讲述,而是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自己猜测讲述故事的情节内容。
2.认可幼儿的多角度讲述,让其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问题的引导。
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体验了自主的快乐,获得了成功感,但孩子体验过这样的活动后再开展其他基本套路的语言活动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所以教师还是在教案设计的时候多花心思,认真备课,认真审议什么活动适合幼儿,能促进他们发展。
教育随笔:把机会给每一位孩子
教育随笔:把机会给每一位孩子
我们班是新中班,所以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走,离老师最近,能帮老师干活,还能得到表扬……”。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喜欢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有的孩子说:“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教师只是选择几个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间长了,能力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能力弱的只有羡慕的眼光。
教育随笔:把发言权还给孩子
在课堂上,总能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部分幼儿踊跃地举手发言;一部分幼儿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很期望老师提问却不举手;还有一部分幼儿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教学之余,我经常想:同样是同龄的孩子,为什么语言表达潜力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了能更好地鼓励幼儿勇敢地在群众面前表达自我的意愿或想法,充分指导、肯定他们的发言,帮忙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不敢在群众中发言的畏惧心理。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大(二)班两个老师设计不一样的游戏与活动引导其他不怎样敢在群众面前表现的孩子参与进来,孩子们的表现潜力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此同时,我们努力抓住每一个随机教育或与孩子谈心的机会,让孩子们明白我们不只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好朋友,其他的小伙伴也一样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
经过一段时光的努力,大部分幼儿的在群众表现自我的欲望都有所增强,语言表达潜力也提高了不少。只有一位小朋友仍像是躲在一个的自我小空间里,他就是吴**。吴**很少说话,能够一天不跟老师交流,也不与小朋友一齐玩耍,性格显得有些孤僻。老师向他询问一些事,他则表现出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不知如何回答老师,也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回答教师的问题。吴**与人交往的潜力很让我担心!于是,我们找到了家长,向他们询问了吴**在家的日常表现。吴**妈妈说,吴**在家很乖,很听话。我们推荐吴**妈妈在家也创造一些让锻炼吴**社交潜力的机会:如外出时与孩子比赛谁最有礼貌,主动向他人问好;比赛谁最勇敢能自我去问售货员买一些东西等等。但还没说完,妈妈就说:“他哪敢呀?他从来不都与陌生人说话的!”
听了家长的话,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正因为家长过度的爱护与帮忙,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少了家人的提醒,孩子就不知如何独立去应对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情、陌生的问题!如果一向这么下去,孩子的未来将变成怎样样?他该如何应对学业的难题?如何掌握生活的技能?他会与人交往吗?这些难道是家长们期望看到的吗?孩子真的是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吗?还是一向以来孩子的心声已由父母家人的过度爱护所“代言”?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真诚地呼吁家长们:把孩子的发言权还给孩子吧,让孩子做自我的主人!
教育随笔: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刚看到宣传活动内容的时候,我感觉今年的宣传活动没啥意思。毕竟,孩子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游戏。细细研究下来,我发现,我的观点错了。一直以来我们所认为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游戏。用成人的眼光所看到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
既是幼教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妈妈的我有天无意间问我的儿子:“幼儿园一天里你最喜欢什么时候啊?”原以为他一定会说是自由区域活动的,结果他却说:“最喜欢吃完午饭自由活动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里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可以跟小朋友们讨论植物大战僵尸……听到这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也许,那些我们认为的游戏根本就不算游戏,也许我们对孩子的干扰实在是太多了。
在教研活动中,我将心里的疑惑说出没想到好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触:自己精心设计的娃娃家无人问津,孩子们更热爱用纸盒搭建的简单厨房;费劲制作的玩教具孩子们根本不买账……经过几次探讨,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实验,让孩子自由探索,自由发挥。一开始,我的心是忐忑的。害怕孩子们会无所事事,害怕他们举着木棒打到对方。但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原本想放在娃娃家里的美食被孩子们当成“外卖”进行游戏。原本放在益智区里的PVC管被孩子们拿到建构区当做房子的框架……一个个意想不到就这样发生了。
我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的我可以跟我的伙伴们一起跳皮筋,一起翻花绳。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踢毽子打沙包……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电子产品,即便是孩子也是整天抱着手机、Ipad玩游戏。孩子们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各种电子游戏。父母更是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为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孩子们游戏的权利早已被剥夺。
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的挚爱。孩子通过玩游戏锻炼肢体的灵活度,刺激大脑的发育。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人的想法,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体会游戏的乐趣。
我希望我们小时候的编花篮、翻花绳能让这一代孩子传承下去;希望看到更多的孩子在茶余饭后能凑到一起跳皮筋、打沙包;希望听到孩子们那欢快的笑声;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少给孩子报几个特长,少玩一会儿电脑游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们。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童年只有一次,让我们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快乐游戏。让游戏真正点亮孩子的童年。
把机会还给每个孩子
不管是哪个班的孩子,能力总会有强有弱,总有那么几个懂事、能力又强的孩子围着老师,帮助老师或小朋友拿书、拿活动器械等等,老师也会非常放心地让他们去完成这些事,从不用特别叮嘱,久而久之很多事也已经成了习惯。可也总有那么几个小调皮,不是这个闯祸了,就是那个又有了点小麻烦,以致有时候老师焦头烂额、精疲力竭。
今天一早带班,五六个孩子来得比较早,正好保育员老师要把消毒好的杯子放到杯架里,我随口问到:“谁愿意帮助老师劳动?”“我!”定睛一看,是小雨。虽说是女孩子,可淘气是出了名的,学期初刚来带班时就有耳闻。“不行的,她不识数!”耳边传来了保育员老师的声音。是吗?我愣了一下,大班孩子还不识数是比较少的,家长们早就教他们认、读、写了,还有一部分对十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没有问题,个别还会百以内的加减法了。“让她试试吧,看看到底行不行。”转过头,我对小雨说:“你可要看仔细哦,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或小朋友帮忙,先去把手洗干净。”“嗯!”小雨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任务。可能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吧,她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从桶里拿了一只杯子跑到杯子架那边,认真地核对着数字,终于找到了3号架子,把杯子放了进去。我忙不迭地夸她:“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到了!”小雨高兴地跑到桶边又去拿杯子,我提醒到:“这么跑来跑去会很累的。”她低头一想,把桶拎到了杯子架边,我乘机又给了她一个大拇指。只见她拿了一只杯子,看了一下数字,把杯子放进桶里,又拿了一只,看了一下,又放进了桶里,怎么回事?我悄悄一看,原来上面的数字都是两位数的大数字。她肯定是不会,看着她忙忙碌碌地找小数字把杯子放好,我不动声色地继续夸奖着她。终于把小数字的杯子都放好了,她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请佩佩来帮忙行吗?”“你遇到困难了吗?”“嗯。”“什么困难?”“我不认识这些了。”“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数字仔细再找找看,也许能找到的,试试吧!我们一起来找一个。”这一次,她拿的是32号杯,仔细核对了好一会儿,她郑重地把杯子放到了23号架子。“你为什么要把这个杯子放到这个架子里呢?”“它们一样的。”“哦,我看看。嗯,都是数字2和3。那你看看2和3排队的位子一样吗?谁在前面,谁在后面?”经过再次地核对,她最终为32号杯子找到了架子。看着她兴奋地笑脸,涌上心头的不仅是高兴,更多的是反思。
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某个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大班了还不会自己铺被子、系鞋带。作为老师,反思我们自己,当孩子不会铺被子系鞋带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了解孩子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给他们动手锻炼的机会了吗?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习惯于把许多机会给个别能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因为他们可以不用我们担心,漂亮地完成任务,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身边还有一群一样需要获得锻炼机会的孩子们。每个孩子和我们想象中的是有差距的,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撇掉想当然的想法,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行的,经过锻炼都是能干的,虽然他们的成功有时候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但也许只是一两句的提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把各种机会还给每个孩子,给他们动脑动手的机会,给他们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使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断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感、满足感、自豪感!
教育随笔: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小班幼儿刚入园的时候,由于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同时他们没有过过集体生活,也缺乏相应的规则意识,因此经常会看到个别幼儿上课突然就离开了座位,老师在说话的时候孩子也在下面随意说话。
刚开始,面对这些乱说话的行为,老师有可能还会耐心的劝说孩子,给他们说道理,有问题要举手说。但时间一长,就慢慢的失去了耐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的反应就是“暴力镇压”。当然我也犯过这样的错,每当孩子上课说话时,我不管他说的是什么,直接来一句“小嘴巴闭闭牢”“一二三不说话”等,强行把孩子们想说的话堵回去了。
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孩子天生不爱受约束,爱发言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而我们老师因为自己缺少更多的耐心,因为个别幼儿的乱说话,就否定了大部分幼儿的发言,阻止幼儿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不合适的。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说的确实是没有意义的话,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是这样。因此作为老师,我们看事情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能一概而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孩子发言的时候不光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丰富了他的想象力,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而我们老师用这种不恰当的方式驳回他们的发言,这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非常不好。最严重的是,这样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阻碍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想象力的提升,时间长了,孩子慢慢的就会不爱发言,不愿发言,也不敢发言了。这也会导致孩子的想象力变得越来越匮乏,学习的积极性也慢慢下降。这样子的后果多严重,多可怕啊!
因此,当我们面对幼儿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能因为我们不恰当的行为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作为老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请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细心。教师要学会倾听,给幼儿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大胆自信的发言吧!同时,规则是重要的,需要不停地告诉孩子“有话举手说,老师能看见,会请你说的”“老师请一个坐的好的小朋友来说”。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小班幼儿年龄小,需要不停地提醒,一件事可能需要说很多遍他们才能记住,多一些耐心。
教育随笔: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昨天还是花骨朵,今天早上却开成了一朵美丽的鲜花,孩子们围着刚刚盛开的鲜花,都高兴的赞美鲜花的美丽,还商量着怎样给花浇水。
下午上课前,园长把我们召集到一起问我们谁把这朵花撕下来了?虽然园长在说这话的时候满含笑意,但也带着愤怒,我们几个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为别的,就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达到目的。
这是我们幼儿园今年春天盛开的第一朵鲜花,难怪园长如此心疼,况且我园一直在搞文明礼仪活动,怎能容忍孩子们如此行为。我们几个“研究”了一下,这朵花刚撕下不久,也许是中午孩子们吃过午饭后,趁老师清扫卫生不注意时撕的。可是问过大班的孩子们,他们没有承认的。我想:大班的孩子已经很懂事,不可能这样做。我将视线转移到小班孩子的身上,这时,我忽然想到了“志欣”,会不会是他?他平时很调皮,而且刚才他还围着花恋恋不舍得回到教室。
于是我把他到跟前:“志欣,幼儿园里的花是你撕的吗?”志欣没有回答,我想十有八九是他干的,便厉声说:“是不是你撕的?”“不是我,我看到的时候它已经躺在花池外边了,是我把它送回家(花池)的”志欣解释说。“别人怎么没看到,就你看到了,做错了事还不承认。”志欣委屈地哭了。边哭边告诉我,这件事真的不是他干的,还说他们班浩浩也看见了。
第二天,为了证实孩子不是在撒谎,我去小班问过浩浩,证实了志欣确实没有撒谎,我还特地看了看“撕”下的花儿,有虫子咬过的痕迹,至此我终于明白,是我错怪了志欣。
我们每天都在教育孩子要诚实,可是有时孩子们的诚实会因为我们的“神圣不可侵犯”而被蒙受“不白之冤”。我们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是有时孩子的正确行为会让我们的“不注意”而被“视而不见”。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聪慧的头脑,还要具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待孩子的“错误”要正确处理,更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