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幼儿都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发布时间:2021-05-02 幼儿园说课稿我喜欢的动物 幼儿园有趣的什么说课稿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新学期伊始,孩子脸上有的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有的是初来乍到的羞涩。面对他们,教师们亲切地送上柔柔的微笑和暖暖的拥抱。“我们爱孩子,也同样希望他们爱我们。”是啊,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来实现的。做孩子喜欢的老师,可以说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你是幼儿喜欢的老师吗?如何成为幼儿喜欢的老师呢?本期“特别策划”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每个教师都想成为幼儿喜欢的教师。好老师应具备哪些特征呢?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是否就是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太原市71名幼儿园教师和58名幼儿作了调查。
我们对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请教师“列举至少六个你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对幼儿采用访谈法,设计了一些简单、具体的问题,如“你喜欢哪个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她”“你觉得她怎么好”。
教师与幼儿给出的回答多为具体特征,笔者将其整理概括为五大方面:性格因素(如活泼、爱笑、温柔),外貌因素(如漂亮、年轻、嗓音悦耳),生活照顾因素(如像妈妈一样、悉心照顾饮食及睡觉),认知因素(如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和交往因素(如鼓励、尊重)。
一、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与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交往因素”(占34.8%)和“性格因素”(占34.1%)是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的两个主要特征,其他依次是“外貌因素”(占18.5%)、“认知因素”(占6.4%)、“生活照顾因素”(占6.2%)。而在幼儿心目中,“交往因素”和“生活照顾因素”占同样的比重(33.3%),“认知因素”“陛格因素”“外貌因素”则各占23.2%、5.8%和4.3%。
对比发现,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与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除“交往因素”相符,其他存在明显差异。在教师心目中,自己良好的性格与良好的师幼关系是让幼儿喜欢的关键因素,这符合“尊重孩子”“增强自身的榜样作用”的理念。而幼儿在偏重“交往因素”的同时,也很偏爱教师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照顾”。这提示教师要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来交往,还要将他们当作“不平等的人”来照顾。
教师和幼儿在“认知因素”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如今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但有一部分教师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
二、不同年龄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小班幼儿更喜欢教师在生活上给予体贴的照顾,单“生活照顾”一项就占到60%。帮助小班幼儿建立安全感是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关键,也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小班幼儿时应以照顾为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到中班阶段,幼儿对上述五个因素都有所关注,特别是对“交往因素”的关注度有所上升,而对“生活照顾因素”的关注度则有较大比率的下降(以上两项均占33.3%)。另一个较明显的变化是他们对“认知因素”的关注度有较高提升(占23.2%)。这是因为中班幼儿对环境已适应,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交往和认知的需求更高了。
大班幼儿各种需求的分化更加明显,对“生活照顾因素”的关注度已降至20%,认知需求和交往需求则各占25%和35%。教师应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一定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当然这些准备离不开师幼之间的良好交往。
三、男女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在男孩所喜欢的教师特征中,“交往因素”所占分值最高,为37.5%,其次是“生活照顾因素”(31.2%)、“认知因素”(25%)、“外貌因素”(6.3%),他们对教师的“性格因素”似乎不在意。在女孩所喜欢的教师特征中,“生活照顾因素”所占分值最高,为35.2%,其次是“交往因素”(29.7%)、“认知因素”(21.6%)、“性格因素”(占10.8%)和“外貌因素”(2.7%)。对比来看,男孩更注重“交往因素”,女孩更注重“生活照顾因素”,而他们在对“认知因素”的关注程度上并无很大差异。
四、建议
幼儿最喜欢的教师特征是“生活照顾”和“交往”,而教师认为幼儿最喜欢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并能与幼儿良好“交往”。相符部分说明教师正确理解了幼儿的需要,而不相符部分正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另外,教师的“性格因素”受幼儿的关注度虽然比较低,但不能被忽视。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教师榜样这一“潜在课程”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宜的教育。在小班,应更多地给予幼儿生活上的照顾,让他们有安全感;到中、大班,则应多与幼儿交往,促进幼儿获得情感、意志、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根据男、女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既然男孩更喜欢“交往因素”,教师就可以多在交往中传递信息,锻炼他们的能力。而对女孩,教师应通过生活照顾使她们获得安全感并由此信任教师。同时,由于女孩更注重教师的“性格因素”,所以教师可以更多地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感染、教育她们。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你家娃在幼儿园都学些什么
“你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啦?”这是很多幼儿园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所以,各式各样的“抢跑”就出现了:
还没课桌高的孩子学拼音、学算术、背古诗、背单词……有些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待了一天,放学了还要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这么小的人儿,累呀!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老师、家长们希望孩子多学知识、激发潜能,但在高压教育下的幼儿,无疑是“揠苗助长”。
2012年,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但为争生源,让家长们满意,很多幼儿园暗地里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教幼儿写字、认字、算术、珠心算、背诵、学英语等。人生是马拉松长跑,孩子入学是起跑,各位家长想想看,您有必要让孩子抢跑吗?
“我朋友的孩子在其他幼儿园识字都好多了,为什么你们幼儿园都不教识字?”“其他幼儿园都在教孩子算术、拼音,怎么你们幼儿园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官渡幼儿园园长鲁洁说,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似乎在家长们的眼里,孩子在幼儿园一定要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才行,不然就白上了。“现在的父母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有的幼儿园‘小学化’严重,但这恰恰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那么孩子上幼儿园仅仅就是为了学一些知识和技能吗?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观点。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官渡幼儿园园长鲁洁
按孩子天性提供课程
鲁洁认为,幼儿园最重要的部分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锻炼健康的体魄,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阶段并非学习知识的阶段,而应该是按孩子天性,提供匹配的课程。”鲁洁介绍,比如通过儿童图书馆,进行亲子阅读、师生阅读,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通过思维练习,用积木堆积出房子、树木、汽车……让孩子学会阅读图形,知道物体的形状。老师和家长通过引导到协助的过程,让孩子对世界有求知欲——而这是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幼儿阶段真正应该让孩子接触的内容。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鲁洁想告诉家长们的是——家长们改变这一固有思想的时候到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了过多小学知识,进入小学时会觉得:这些知识都学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刚开始成绩可能不错,但因为学习习惯没能养成,最终成绩必然会急速下降。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仁泽幼儿园园长冯琳
实践中健全孩子人格
冯琳认为,在幼儿园里,老师的任务不是教授孩子多少知识,而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用爱去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系统、科学的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在幼儿园期间,让孩子更多地加入体验型、实践型的活动,更利于发挥孩子的好奇心。冯琳举例说,“比如我们会在幼儿园的小菜地上,让孩子们从播种、浇水、除虫到最终收获果实,形成完整的种植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小厨房里把果实加工成食物,不仅享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从中明白生活的道理。把浑浊的水变清澈、认识人民币并学会使用、遇到危险时如何处理……一个又一个的实践活动,不仅会让孩子学会生活技能、激发求知欲的同时,无形中也让他们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升孩子表现能力
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不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又能学到他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获得的本领和经验呢?金玮认为,多给孩子参与活动和小型社会交往,提升孩子的表达和表现能力很关键。
“比如让孩子们在过春节的时候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上孝亲茶,给长辈拜年,说吉祥话;端午节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包粽子,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金玮介绍,在过一些节日时,也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动手装扮成各类角色,同时老师们也精心扮演各种角色,大家一起参与亲子搞怪服装走秀等系列活动,好玩又刺激,更让家长们惊讶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能。
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社会上一些义卖活动、捐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不只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勇敢自信,敢于表达和表现自己的盛开在阳光下的向日葵。等未来置身于更大的环境中时,能从容自如,很好地展示和发挥自我。
这样的父母,老师更喜欢
孩子入园之后,父母身上的责任并非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一方面,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仍然是不能松懈的,父母仍对孩子的教养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做好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桥梁。
所以,家有入园孩子的父母,不仅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同时还得掌握和老师沟通的一些技巧,这样才能帮孩子做好过渡,更顺利地适应校园生活,更好地走向社会化。
今日的文章,我就结合微信后台的典型问题,来聊聊父母与老师沟通的一些注意事项。
既然送孩子进了幼儿园,就要表达对老师起码的尊敬
有些父母——虽然是少数,但的确是存在的,自己有着很优越的社会地位,或者自认为自己在养孩子方面懂得多,再或者本来在现实中就比较高冷,加上一些不良新闻频出,所以往往很难对幼儿园老师心怀敬意。
即使嘴里不说,但是这样的观念一定会体现到我们的言行态度当中。静观育儿微信后台上,收到的一位妈妈的问题,就很有代表性:
我自己一直都很关注育儿这块,所以没对幼儿园怀抱多大期望,只是当做托管的地方。加上因为一些新闻的缘故,对幼儿园老师们的确存在些偏见,在孩子入园一两个月之后,我对孩子的老师也一直都挺淡的(而且平日接送也都是我老公更顺路,他接送的多些)。
今天轮我接孩子,打算要走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主动过来跟我聊天。她提出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我淡淡地跟老师来了句:哦,这些我都知道呢。
那会儿恰好孩子在边上拽我,我就跟老师道谢,说再见了。走之前,我大约看见老师脸上有些没趣,估计是打算跟我好好聊聊的呢?罗老师,我觉着我自己做得有问题,您说是不是?
这位妈妈疑虑得没错,的确有不妥当的地方。因为自己觉得懂得多,也没把老师看得重要,所以才会轻易就把老师晾在一边。
抛开那些新闻事件,既然我们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交给了老师,起码的尊重必须要有,比如老师讲话时要用心听,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老师的谢意,多把自己孩子的进步用积极的口吻告知老师等。
不仅要尊重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助教、生活老师也一样要尊重。父母对老师的冷淡态度,或者对不同老师态度不同,不仅会伤老师们的心,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对老师和学校怀抱的态度。
要知道,老师是除父母之外,孩子生命里另外一个“重要他人”。教会孩子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付出,是父母应该示范、引导孩子学会的一个宝贵品质。
戒除父母自己的分离焦虑,不干扰老师的工作
在9月份孩子刚入园那会儿,曾经有一位玻璃心的妈妈跟我说:
罗老师有个事想跟你说说。我女儿刚入园,很粘我,每次都很不情愿去学校。今天也这样。我看她眼泪汪汪的样儿,心里难受,就忍不住在教室里多待了一会儿。当时我就抱了抱她,跟她耳语几句,想给她多点安慰。可是她的班主任老师,看起来还挺年轻的姑娘严肃地冲我说:妞妞(化名)妈妈,请你离开教室,我们要上课了!我只好尴尬地离开了。因为这老师的一句话,我一整天都觉得不好。这样凶巴巴的老师,把孩子交给她,能让人放心吗?
从这个妈妈的讲述里,可以很明显看出,不仅孩子粘妈妈,妈妈也很粘孩子。妈妈的分离焦虑甚至更严重,以至于传染给了孩子,让孩子愈发不愿意和妈妈分开。母女俩在教室里难舍难分,不但会影响到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而且也的确会干扰到老师的正常工作。
所以,父母最好的做法是,把孩子送进教室、交给老师之后,干脆地道再见,并且快速离开。父母在孩子身边多留恋一会儿,就会对孩子和老师多一会儿干扰。
很多妈妈其实都会发现,孩子明明一个人在陌生环境里玩得挺好的,可是只要一看见妈妈就开始磨叽、腻歪、甚至缠住妈妈不愿意再投入到集体活动当中。这都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一个过渡,是很正常的表现。父母此时该做的,就是在孩子背后“温柔的一推”,帮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怜惜地继续把孩子抱在怀里。
既然孩子已经入园了,父母必须学会信任老师。信任老师并不是看老师是否值得信任(这是你择园时候早就该考虑好的事),信任于父母是一种能力。即使后来,你怀疑老师有些问题,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不公平对待等,也请怀抱信任的态度,认真地听老师如何解释,而不是一腔怒火上来,就把老师推到了自己的敌对面上。
保持跟老师的良好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类活动
有的父母会认为幼儿园也就是玩,旷课逃课也没有关系。还有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生病,甚至不跟老师打招呼就直接好几天不送孩子去学校。再或者遇到学校组织活动,认为无关紧要,并不放在心上。
这都是不合适的做法。
第一,父母最好跟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络、沟通。一个孩子不来上学,也没有音信,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份很大的牵挂。这时,父母发条短信请个假,总可以吧?另外,一般的学校活动,如果父母总认为不重要,不乐意参加,这样孩子每次都不能获得父母的支持,也就自然会影响孩子有效融入他们的新环境。
第二,现在的通讯手段其实很发达,爸妈们有很多渠道去跟老师交流、保持联络,譬如手机短信、微信,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更放松,也更容易聊得深入。比如你若平时没多少机会跟老师当面深聊,就可以通过短信跟老师谈谈孩子的一些习惯、小进步、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帮老师更好地了解、帮助你的孩子。
有时候,若父母方便,甚至可以多问几嘴学校的新活动事宜,甚至毛遂自荐去做自愿者。
你主动融入孩子的校园环境,对孩子是一种鼓舞和情感支持,而且老师们也会非常感激你的。
幼儿园老师们身上都担有很大责任,他们也都不容易。记得我一位同事跟我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每天去接孩子,走在幼儿园感觉就像是游戏闯关。满园的孩子,满教室都是吵嚷声。迎面来的小孩子没几个能够乖乖走直线的,所以你得提防别碰到他们,小心过了一个后面又出来一个。想想自己就接个孩子,尚且如此,老师们一整天对着这些哇哇叫的孩子们,即使再爱孩子,真心也是巨大的挑战。
但凡有过接送孩子经验的父母,应该会对这段话有些体会吧。
人和人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希望老师们如何对待孩子,那么父母首先就如何支持、配合老师们的工作。父母和老师的目标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我们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育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育?幼儿园如何树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教育应该怎么做?如何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解析新东方满天星幼儿园的“在欢笑和爱心中成长”教育理念,探讨幼儿教育的真谛。
要什么样的幼儿教育?
当有记者问莫言九十岁的老父亲,儿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何感想时,质朴的老人却淡定的说:获奖更好!在今天人们都追求成功至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时,老人的回答又让我们值得反思教育应该做什么?
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是学而优则士,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使教育成为获取世俗功利的工具,将人的作用物化了。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给人一种完整幸福的人生,让教育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每个人都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尤其在童年,教育的意义更加重要,中国有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受他/她的童年经历很大影响。所以,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我们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奥地利著名的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博士荣获了诺贝尔奖的“关键期”理论指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
因此,每个宝宝都是天使,我们也必须让孩子在快乐环境中成长,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生活、社会能力,为其成长奠定基础。
孩子的快乐城堡
快乐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通过途径可以实现的心理作用。在营造快乐氛围方面,根据中英双语幼儿园的特色,将幼儿园的环境布置的犹如安徒生的童话王国,并在操场上安装多样的儿童游乐设施,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就能满足各种求知欲,让快乐的气息浸入孩子的生活。
在实现快乐的心理作用方面,开设了认知自我、认知家庭的游戏课程,并引入韩国YOMIYOMI厨艺课,让孩子在游戏中完成一系列的学习。尤其是充分利用中英双语幼儿园浸入式英语教育的特色,通过外教与孩子课堂互动,让孩子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课堂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其实,快乐本质上也是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的教育,就是价值观的树立,正如俞敏洪(微博)老师所说的那样:“我跟我的孩子从来不讨论成绩问题,从来不讨论将来上什么大学的问题,这一切都不是重心。重心在于培养孩子有爱心、善良、积极、乐观、向上、勤奋等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在新东方满天星幼儿园,快乐不是特别时刻的特别表情,而是融入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之中,让每个孩子的微笑都发自于内心,使快乐浸入孩子的生命,让孩子在0-6岁关键期成长过程中,拥有丰富绚丽的人生经历,让童年充满幸福和快乐。
儿童都喜欢卡通片
导读:学龄前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学习和模仿欲望,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很好奇,而卡通片中的种种,都是孩子喜欢的对象。
卡通片之所以对学龄前幼儿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此年龄段幼儿凡事都处于摸索阶段,对任何东西都很好奇,特别是腔调、画面和声光效果,而这3大要素在卡通片里正好特别充足。
要素1:腔调
幼儿之所以爱看卡通片,多半是被卡通人物的可爱娃娃音腔调所吸引,尤其是2~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所以对腔调特别敏锐,很快就会流露出喜爱的感受。
要素2:图案
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思考逻辑的发展还不健全,而卡通人物的构图简单,比较容易让孩子感到可亲近、容易理解,自然而然就会喜欢看卡通。
要素3:表情动作
卡通片里夸张的脸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如果情节内容符合幼儿的生活情境,则更能够吸引他融入情境之中。
宝宝为什么喜欢撕书呢?
妈妈给宝宝买了很多精美的图书,希望宝宝能从书中获得知识和快乐,哪想宝宝一点也不领情,见书就撕。宝宝难道是“破坏狂人”吗?当然不是。宝宝年龄还小,他还意识不到这个举动所造成的后果,他只是觉着好玩。那一声“嘶拉”可以带给他无穷的乐趣。
宝宝撕书的“快感”
乐趣一:声音
宝宝的小耳朵很机灵。随处捕捉周道的声音。大人的说话、美妙的音乐、大自然的声音……数不胜数。突然有一天,宝宝不小心把书页撕成两半。只听“嘶拉”,奇妙奇妙,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再来一次!
乐趣二:抓握
宝宝小手的力道越来越大,正是精细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抓住书的一角,翻开书页,然后用力一撕,小手定会觉得很满足。手指的拿捏让宝宝触摸到各种书的质地,真是“大开手界”。
乐趣三:形状
撕书是一种随意的举动,撕成的形状也各不一样,大的,小的、梯形的、多边形的……各种形状让宝宝眼花缭乱。每一次新书总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难怪宝宝总是乐此不疲。
小朋友最喜欢怎样的老师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力。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朋友最喜欢怎样的老师”,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小朋友最喜欢怎样的老师
小朋友最喜欢有趣、友善而有耐心的老师。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能够用有趣的方式教授知识,通过游戏和互动让学习变得有趣。友善和亲切的老师能够给予他们安全感,让他们愿意主动提问和参与课堂活动。
1. 温和友善:
小朋友喜欢有亲和力的老师,他们愿意和这样的老师建立亲密关系。老师的笑容、善意和耐心都能让小朋友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2. 有趣幽默:
小朋友通过玩耍和学习来探索世界,因此他们喜欢那些能够为他们带来乐趣和娱乐的老师。对于课堂内容,老师可以运用幽默的方式来呈现,带给小朋友全新的学习体验。
3. 耐心倾听:
小朋友拥有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善于倾听他们的话语和想法,能够与他们互动和沟通的老师将受到他们的喜爱。通过倾听,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朋友的需求和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指导他们的学习。
4. 激发兴趣:
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是培养他们学习动力的关键。好的老师懂得如何引导他们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小朋友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学习。
5. 公平公正:
小朋友非常看重公平和正义感,他们不喜欢不公平待遇。因此,一个公正公平的老师能够赢得他们的尊重和喜爱。老师以公正的标准对待每个学生,不偏袒或对某个学生过于严厉,能够给予小朋友一个安全和公正的学习环境。
6. 创造力和鼓励:
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小朋友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