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你是最棒的
发布时间:2021-05-03 教育随笔 什么是教育笔记 小班教育随笔孩子们的笑容是甜美,孩子们的爱是纯洁的,孩子们的心是甜甜的。
航航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不仅学习好,创造能力也好。尤其是在画画时,他能大胆的放开自己得手,自如的绘画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在画的过程中还会时不时的告诉我,他画的是什么?如果给他一张纸,告诉他要求,只要你不说停他就会一直画下去。想象力丰富的他,课下很爱戳记别人,每次戳别人还都说是不是故意的。孩子们会时不时的对我说“老师我爱你”我也会回他们一句“我也爱你,顺手摸摸他们的头,有时还亲亲他们”。孩子们都愿意老师抱自己,认为那是老师爱自己。记得有一次我要报航航的时候,他拒绝了,当时我还感到很不好意思,孩子拒绝我,是不是不喜欢我呢?随着日子的逐渐增长,和孩子们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也开航航始和我亲密了,有天突然他很快的从我身边闪过,说了一句“老师我爱你”,就飞快跑开了,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自从那以后,航航开始跟我说,“老师我爱你”,但有时还会不好意思的举动。
老师相信,随时间的增长,他会越来越棒.【f236.coM 活动范文吧】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你真棒
表扬,是对幼儿言行的一种肯定与称赞。也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对幼儿认识什么是好、坏、什么是善、恶,提高是非观念能起到直接作用。它能使幼儿明白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并使优点和长处得到巩固和发展。还能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获得欢愉,从而更加努力自信。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倡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教育手段。它能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但是表扬如果运用得不当,也有它的弊端。
1.易使幼儿形成悦人型人格倾向。教师是幼儿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与态度会被幼儿当做自我评价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某些幼儿会注意教师的好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取悦于教师。长此以往,这类幼儿容易形成悦人型人格倾向而缺乏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长大后,他们因为缺乏内在的评判标准,情绪易受别人态度与评价的左右,因而常常生活得不快乐,不自信。
2.易使幼儿形成好胜好强,追求完美的人格倾向,降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好胜好强、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失败,不允许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甚至听不得别人受表扬。这类幼儿大多因为受到过多表扬而过分追求完美,受不了挫折,将来也不会生活得太幸福。
表扬——有时以一种极其休闲的方式出现,好比吃瓜子吐壳。如看到孩子的图画,可以不假思索地说一句“不错,画得很好”,或者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声“你真乖”。这样的表扬在上班八小时内可以频频出现,不费力、不用心、不讲究技巧,只要嘴唇运动。说者无心,听者高兴。
表扬——有时也会被说者以隆重推出的方式出现!这就好比穿正装,经过洗、烫、配、整等步骤,这才亮相。这样的表扬,不滥:一般都是预备好的,经过思考和计划,表扬的语句也是颇费一番斟酌。有时在集体面前进行,有时以单独谈话的方式。这样的表扬都是老师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说者有意,听者激动。
应该说,一个善于表扬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懂得给予孩子温暖和鼓励的好老师,是一个愿意给孩子阳光,让他们灿烂的好师长。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表扬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表扬要及时
及时表扬时效,不仅在教师运用的当时而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对幼儿积极向上的心理,愿意听教师的话,做好事的热情等是一种“助然”,否则,会因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即应“热处理”。任何借口的拖延或遗忘(即使事后在想起)都会使幼儿认为在老师并不想表扬自己,而降低表扬作用。从而使幼儿在以后的做事中不会再那么的积极认真了,对老师也会有一种不感正视的感觉。
二、适量(度),不能从感情出发带有任何随意性
“适量”是指教师评价的公证性与客观性。如:幼儿非值日生,但去帮助值日生做事情,教师讲话时,既要肯定其积极性,也要指出这本是值日生的“本职”,“你把地扫的真干净,我替值日谢谢你。到你自己值日时以相信你能更主动更积极,对吧!”如果按以下说法则改变了表扬性质,反而容易引起矛盾或纠纷“你扫地可真认真,真干净呀,我看值日生也没有你干得好,他也该向你学习。”“适量”的掌握,要从幼儿行为本身价值产生的效果与周围关系的全方位地考虑,如果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降低教师说话的力度,如果增加其容量,则易产生副作用——“我做的就是对”而成为是骄傲的资本。“适量”还表现在对不同水平幼儿的不同程度的表扬中均应含有更多的鼓励;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幼儿,表扬应含更高的要求多而滥的表扬,即不适的量(度),对幼儿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使幼儿滋长不良的品格——易形成自己独慧,他人皆蠢,自己独美,他人皆丑的盲目骄傲的心理。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表扬的三个作用:“鼓励作用、导向作用、批评作用,”以利更好的运用。表扬的形式,从表扬的对象及场合看有个人和集体之分,在实施时,有一“加减”法则。面对全体幼儿时,教师应对获得成功多的幼儿注意减少表扬的次数;对获得成功少的幼儿则增加表扬次数。面对一个幼儿时,教师应该对这个幼儿较易获得成功的方面减少表扬次数,降低表扬的档次;对较难获得成功方面的,则增加表扬次数,提高表扬的档次。在幼儿对某件事有了兴趣及十分自觉时,应适当减少表扬,在表扬时,教师应注意将幼儿的活动动机升到“兴趣”上来,而不是为了得到成人表扬和奖励。从表扬的内容上看,可有八种。简单判断式表扬;说明式表扬;动机性表扬;态度性表扬;期望性表扬;性质性表扬;对比性表扬;说理性表扬。应注意的是,同样的表扬对不同个性的幼儿起的作用不同,就是同样的表扬,对同一幼儿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表扬水平,交换表扬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为幼儿所接受。
三、表扬对事不对人
在教师表扬幼儿的时候往往爱指向幼儿本人,而不在乎他所被表扬的事与物。从而会使幼儿觉得“名不副实”。例如:幼儿的字写的很好,教师可以说:你写的字真好,那么幼儿听后就会意识到他的优点是字好,以后他也就会继续坚持下去。如用下种说法,就把表扬的意义扭曲了。“咦!你真棒!”教师所表扬的对象都是幼儿所做的事与物,而不是幼儿本人。由于幼儿缺乏自我评价能力,教师所对幼儿的评价可能成为幼儿自我评价的依据。因此,教师对幼儿过多的直接称赞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依赖性。所以说教师越是表扬、夸奖,幼儿们就越依赖教师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决定。同样的道理:博取更多的认同成了幼儿衡量价值取向的标准,因此就产生了恶性循环。
四、表扬指向提高是非的认识水平
表扬的性质是对幼儿言行的肯定,应适当的表扬。幼儿受表扬,说明在所表扬的方面做的好、做的对,这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为了使幼儿分辨是非,教师一般要讲清为什么教师要表扬,这也是幼儿在实践中得到的来自教师的理性认识。由此得出,表扬看似容易,做却非易也,只有合理的运用了表扬这一手法,他将会在幼儿学习中带来无穷的努力与坚定的自信心。还能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获得欢愉。
教育随笔:我最棒
今天的艺术活动中,我教小朋友画画—(我帮妈妈绕线线,需要用水彩笔。当我请宝贝们拿起水彩笔时候,我发现宝宝们什么样的拿笔姿势都有,大把攥的、毛笔式握法的……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握笔姿势我想如何引导这样小的孩子去掌握正确地握笔姿势呢?这时候我想起我们平时做手指游戏——(小蜘蛛)游戏时经常先让幼儿用双手分别作出小****的姿势,班里赵锦涛小朋友就很爱用小手做出“八”,或者是“****”的姿势,我赶紧对孩子们说:“老师有个好方法叫笔宝宝听你们的话,看。”我用手比出了“八”的手势,孩子们有的说:“老师,****;老师小蜘蛛……”我说:“对了,老师比出了这个姿势,你们看,我把笔放在这两个手指中间,用这两个手指夹住我们的笔宝宝,笔就拿好了。”于是,我示范用这个姿势在纸上画起来,孩子们高兴的纷纷比起了“小****”的动作来模仿拿起笔,我观察到借助“八”动作来拿笔这个方法孩子们很易于理解,所以他们模仿起来效果也比老师一个一个矫正动作要顺畅的多。看着孩子们纷纷的拿好笔开始做画,我感觉得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握笔技巧,减少了他们因为不理解而苦苦练习正确拿笔的烦恼。
实践证明正确拿笔的意识对于婴班的幼儿来说,需要接受的东西越接近于他们经常能做的、能看到的事情,就更容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易于被他们接受。“****”是他们经常做的手部动作,尤其男孩子更爱模仿。因此这些决定了这个方法更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对婴儿的教育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到是否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喜欢的事情入手,那样幼儿就容易掌握。
教育随笔:你是谁?
每天早出晚归,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的妈妈都要多,你是谁?
每天一起游戏学习,一起疯狂嬉戏,他们爱围着你团团转,搂腰抱腿的腻着你,你又是谁?
每天吃喝拉撒,怕谁撑着,又担心谁挑食饿着,一天8杯水喝够了没有,这时你又成了谁?
每天要检查谁的口袋里有危险品,摸摸额头、看看嘴巴,谁又精神不佳、肚子疼了,你是谁呀?
每天和他们相依为伴,从刚见面时教会他们离开妈妈,到三年后又要教会他们离开自己,接受这种揪心的别离,你到底是谁?
一天、一年,时光荏苒,他们来了又走了。花开花落,物是人非,而你依然在那里坚守,我想知道你是谁?
把爱全给了他们,自己的孩子却眼里噙着泪,这么狠心的人,你是谁?
不用说,也不需要说,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解释,她们心甘情愿的将爱扎根在这片沃土,固守着那份清贫,无怨无悔!
教育随笔:孩子,你贴的真棒!
在一次区域活动时间,我跟随吴**和李**来到美工天地,“今天你们想做什么?”他们说“今天想做一幅毛线粘贴画。”毛线粘画是我们这周刚刚学习的一种艺术展现方法,孩子们很感兴趣,我们也将材料投放的区域中来。不一会儿他们就将图纸设计好了,吴**设计的是秋天的大苹果,李**的是好吃的螃蟹。我对他们表示“画的不错,开始粘贴吧。”
我转了一圈过来再次观察时,发现两人粘贴的效果还是有出入,李**很细致的用一根根蓝色的毛线粘贴着螃蟹的细小的脚,剪刀、毛线、固体胶三样工具在她的手里应用自如,而吴**呢,大大的圆圆的苹果里乱七八糟的粘着几根红色的毛线,有的长有的短,毛线一会儿横过来,一会儿竖过来粘贴,一点儿也不好看,时不时的还和边上的小朋友说上几句话,我站在他旁边提醒他,做事情要有耐心,找到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粘贴,毛线长的可以剪短了粘帖,再好好试试看吧。
李**是个女孩子,相对于男孩子来说应该细致一些,平时在家里经常帮助奶奶做些小事,所以动手能力比较强,能自如的运用剪刀胶棒,制作好螃蟹,就是颜色搭配还有些欠缺,而吴**小朋友性格大大咧咧的,毛躁得很,专注力不能持久,没有经验。
从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动手操作,不怕困难,不放弃,有耐心的完成作品。同时还需要引导幼儿美工区还有更多的毛线,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好它。
宝贝,你真棒!——教育随笔四篇
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
今天,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对此,女儿早已期待已久了。我虽是从事幼教的,但作为妈妈,我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在此之前,我已和女儿做过交流,如上幼儿园后不能待在妈妈班里,因为妈妈班里没有你的小凳子,你的在小班里等。
总体来说,女儿今天表现还是不错的,送到李老师班里后,她就主动来到娃娃家,老师找来其他孩子跟她玩,趁宝宝玩得投入,我离开了。离开后,我仍有些不放心,因为女儿自小从未离开过我们一家人,所以……,但来到我班里后,和孩子们活动起来后,我便忘记了自己的担忧。九点上操,远远地,我看到女儿在沙池边玩,我没过去,女儿也没看到我,直到做完操,我过去询问一下情况,她看到了我,只是走到我身边问了一句:“妈妈,你去哪儿了?”“我去了我班,中午放学,妈妈来接你。”我说,她答应着。王老师告诉我:“她自进入活动室就没坐到板凳上。”我明白了,一切对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她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所以宝宝并不依恋我,为此我很放心。孩子一天下来也很高兴,这就是宝宝第一天上幼儿园愉快的一天。
因为有你,我们很快乐
孩子自小从没有离开过我们一家人,所以孩子对家人很是依恋,没想到,孩子今天表现不错,对此我很欣慰,也很感谢我的同事对孩子的悉心照顾。
离园时,我接到孩子,孩子是高兴的,我见此更为开心。“晶晶,今天来上幼儿园好吗?”我问,“好”孩子说。“今天玩得开心吗?”我问,“开心”孩子接着说。我继续追问“明天还上幼儿园吗?”“还去”。“那你今天都学什么了?”“今天,我学了玩玩具,还有发贴画。妈妈,你看,我也有贴画。”孩子往上推了一下帽子,的确在额头上有一个红色的贴画。我还没来得及夸一下,孩子接着说:“妈妈,老师没给那个小朋友。”“那是为什么呀?”我问。“妈妈,那个小朋友抓破了另一个小朋友的手,老师就没给他发贴画。”孩子告诉我。我说:“就是啊,小朋友要团结友爱,不能打架。”“妈妈,我不抓你和爸爸了,因为我们是好朋友,要不爸爸妈妈就不跟晶晶玩了。”我突然感觉孩子长大了。
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家人,一家人都笑了。谢谢你,我的宝贝,因为有你,我们一家人每天都很快乐。
宝贝,你真棒!
晶晶上幼儿园也有几周了,她和老师们也都熟悉了。因为孩子很活泼开朗,老师们也很爱逗她。
记得几天前,因为幼儿园不就餐,王老师离家远,中午时间又短,她经常在园凑合一顿,我和孩子就有意邀请她到我家吃饭,就因这个,老师们都逗她。一天,张老师逗她说:“晶晶,我也去你家吃饭吧。”孩子说:“你去了,那欣彤姐姐想妈妈怎么办?”“那叫欣彤一起去呀。”张老师说。孩子说:“那欣彤爸爸也想你们。”“那好说,叫欣彤爸爸也一起去。”张老师说。孩子高兴的拍着小手说:“太好了!”开始,大家还以为孩子不愿意让他们去才故意那样说的,没想到那是孩子故意设的局,其实她很愿意别人到我家来,平时也经常主动邀请小朋友到我家来玩,还记得有一次,逸敏到我家来玩,说要走,她连忙说:“姐姐,我给你倒饮料喝吧!”结果逸敏真的不走了,孩子就是用这种方式挽留住了逸敏。
我觉得这很好,她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同时我也发现,孩子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宝贝,你真棒!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给妈妈的妈妈送甜蜜
我的女儿
教育随笔:一根棒棒糖
教育随笔:一根棒棒糖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需要多少甜才能填满?
这是《奇葩说》的一个辩题。我不曾看过这期节目,但这个问题迅速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以至于我在许多文章都读到了。
没想到,这个问题已经不仅是有个不幸原生家庭的中青年人的困惑,而是向前延伸,来到了非独生子女的我的学生们中间。
这学期伊始,我感觉到班级女生小寒的作业变得马虎了,课堂也不举手了。虽然她的学习表现不算名列前茅,但上学期她对我说起自己理想的样子我还记忆犹新。今天上课,我再次观察她,在我讲课的时候,她坐在位子上不紧不慢地喝水,平时我是不允许学生课上喝水的,但是她眉头紧身,似是身体十分不适的样子,我便问了句“小寒哪里不舒服?”,她看了我一眼,有点惊讶,但没有说话。过了几分钟,我又看她,她正拿着围巾,就着下摆的流苏编麻花辫。
放学的时候,我追上了她,摸摸她的头,感觉一下她的体温。旁边的女孩告诉我,老师,她没有生病,就是心情不好,上课走神,英语课回答问题也没有答上来。
我看看小孩,依然眉头紧锁。我想起来,上学期她曾经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妈妈终于生了个小弟弟,于是问她,是不是最近爸爸妈妈比较忽视你?说着,我把胳膊搭在了她的肩头,像搂着她似的。
这个动作让小寒眼睛一亮,忽然就卸下了防备,说,我妈妈总是把弟弟妹妹的错怪在我头上……
我一时感慨万千,只好安慰她:大人有时候也有做不对的地方,因为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也是因为他们也遇到了困难。但是你渐渐大了,你可以好好地对待自己。
小寒看了我一眼,我竟然觉得那眼神里孤苦的神色少了。也许我那一搂,让她感觉到了被呵护的感觉?下午的时候,我想起自己包里有根棒棒糖,那是我的孩子给我带的。我把它送给了小寒,小寒很不好意思又很开心,我说,希望这跟棒棒糖,能给你带来快乐。
生活很难,我希望能成为学生心里的那点甜。
教育随笔:捧与棒的教育
如果说捧是赞赏、那么棒就是责罚。赞赏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能使人心情愉快,信心倍增;责罚就是照耀人灵魂的巨镜,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使人进步。赞赏对行为的巩固作用和责罚对行为的减缓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恰当地运用赞赏和责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攻击行为。
赞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肯定和认同。恰当运用这一手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可以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或错失良机,或不讲原则一味地“戴高帽了”,则会误导孩子的成长。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怎样有效地实施赞赏呢?
一是要抓住时机、讲究策略
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的同时,就是赞赏的最佳时机。及时的赞赏,是对其行为的一种肯定,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自豪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特别是那些发展迟缓的、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孩子,更需要赞赏和表扬。当孩子在老师一次次肯定中建立起自信后,自身能力就会随着兴趣的增长而增长。但表扬并不是越多越好。精当的赞赏能留给孩子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在听不到赞赏的时候自觉保持良好的行为。
二是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赞赏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对孩子进行赞赏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活动的程度。赞赏的前提是老师与孩子的平等关系,而不是以老师的期待和愿望作为孩子的行为准绳。应基于孩子的发展状况,恰如其分地评价孩子的行为,使其正确认识自身活动的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
孩子的个性、能力的差异,以及情绪的波动等因素,往往会影响老师赞赏的效果。性格外向、能力较强、情绪稳定的孩子,往往对老师赞赏的态度显得无所谓一些;个性特点与之相反的幼儿则往往更在乎老师的表扬。因而,我们只有不断观察幼儿的反应,认真反省,并与幼儿建立心灵的默契,才能避免不当之赏。
三是要把握赞赏的气氛与言词
幼儿园是对孩子进行集体教育的场所。一般说,公开表扬、集体舆论往往会起到幼儿良好行为的作用。因而,作为老师,经常在集体中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公开表扬、言语鼓励或评选好孩子,使每个孩子都学有榜样,凡事想到别人,关心别人,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分享。谁做到了,谁就会受到欢迎。
赞赏孩子时要避免夸张的意味。“你真伟大!”——孩子听了不能领会自己什么地方应受到夸奖。“老师看到你把玩具从地上捡起来放回原处,你做得很好。”——这样的表扬,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大家有利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到了巩固。“你成了画家了!”——孩子当时听了可能沾沾自喜,但是,碰到画不好的时候,便很容易对自己的绘画能力产生怀疑。“你画的小猫真可爱!”——类似如此适当的赞赏,才会使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
幼儿园的孩子对“知、情、意、行”的道理认识和行为处在最基本的启蒙阶段,因此,在他们身上表现的缺点和不足是很正常的。作为老师,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予以必要的批评和责罚也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责罚必须讲原则,有分寸、重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施以行之有效的责罚呢?
(一)是要充分保护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现代教育理念下对孩子的责罚迥然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责罚。它不是声色俱厉的训斥,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而是放下老师的权威和架势,把尊重、保护孩子作为责罚教育的第一原则,真心实意包容和理解他们的过错,与他们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以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基于这样的原则,教师必须注意:第一,责罚尽可能在私底下进行。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又能取得较好的责罚效果。第二,责罚的是行为而不是人。责罚人,只会引起抵触情绪,孩子反而弄不明白为什么挨批评,需要改进什么。责罚行为,才会使孩子明白为什么被批评,如何改正。这样,既清楚明确,又保护了儿童的自尊。
(二)是要注意语言、行为的分寸
其一,虽然责罚教育是对事不对人,但又必须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开朗、一贯淘气的孩子,责罚可稍重些;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责罚时要注意语气和缓些,态度温和些。其二,要避免倚轻倚重。过轻了,往往收不到责罚的效果;过重了,又往往致使孩子产生敌视、回避、逆反心理等不良后果。其三,要自觉禁用训斥、讽刺性的教育忌语。否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爱到极大的伤害。其四,不能威胁孩子。以防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可怕的阴影,带来不该有的恐惧和不信任感。
(三)是要多在“巧”字上下功夫
多年的幼教工作实践告诉我:一种“巧”的责罚方法或“巧”的责罚语言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真不知要比“重型炮”和“机关枪”强多少倍,下面的例子足以证明这一点。
前年冬天天气较冷的时候,班上有几个孩子老是迟到。一次,我“逮”着几个迟到的,让他们站在前面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唱一首歌。几个孩子表演完后,下面的孩子使劲地鼓掌。那几个孩子感到又高兴又惭愧,再也不敢迟到了。如此对迟到的孩子采取“罚”唱歌或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育,给孩子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全班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论是“捧”还是“棒”都能够“杀人”。赞赏和责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运用恰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作为担负幼儿教育的老师,要在正确运用赞赏和责罚的基础上,辅之以其他切实可行的手段,使孩子对良好的行为持有更积极愉快的态度,从而点燃他们心中的憧憬和理想的火种;对不良的行为坚持正确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进他们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持有初步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努力克服缺点,取得进步。
教育随笔:你是我的好帮手
刚刚接手这个班级,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了近一个月,其中苦甜参半。虽然这些调皮的小家伙让人不太省心,但更多的是我慢慢发现他们优点后的喜悦。大班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强,而且他们也十分喜欢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案例一:小班长
其实,小班长每个班都会有,他们会帮忙组织小游戏、邀请孩子吃饭、整理图书角等等,是老师的好帮手。我们班也不例外,不过我们还请小班长做小主持,利用班级离园时间来主持班中的才艺秀,没想到一些平时在班内比较文静的孩子倒是主持得不错,在大家的掌声中他们也找回了自信。
案例二:整理物品
涛涛在我们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他对其它的事情都缺少兴趣,很少能集中注意力做什么事情,但是唯独对整理东西情有独钟。于是,我们索性投其所好,班级中哪里需要整理了,我们总是先请涛涛来整理,这样不仅让他能够集中思想做一些事,而且更让他感受到他是被需要的。
其实,只要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做,或者说我们请孩子来帮助我们,这对孩子来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被人肯定的快乐,更是对其能力的一种锻炼,让我们多对孩子说一句:“你是我的好帮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