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孩子,你哭吧
发布时间:2021-05-04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健康领域中提出的目标之一:情绪安定愉快。班级里有一位小女孩轩轩就让老师们非常的无奈,在大多时候,她都是一位安静、美丽的小姑娘,和小朋友、老师们也都相处的十分愉快,可以在当她某些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她就哭的歇斯底里,不听任何人的话,让老师们十分的无奈。
这天早上妈妈轩轩送入园后,轩轩就开始哭,一个劲的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老师轮流上阵的安抚“不哭了,不哭了,老师陪着你”,但是也不起作用,这时候我想起了冷处理的办法,我和其他老师都不再继续安慰她了,我告诉她:“宝贝,你觉得不开心想哭一哭是没有关系的,那老师就给你时间哭一哭吧”,她楞了一下继续大声的哭起来了,我和其他老师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过了一会我发现她的声音变小了,我就拿着一只千纸鹤,蹲在她的面前说:“宝贝,这只千纸鹤呢有一个神奇的魔力,你只要拿着它,就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现在老师把这个千纸鹤送给你,让它来陪着你吧”,轩轩看着千纸鹤,伸出了手把千纸鹤拿在了手上,又看了看,伸手抹抹眼泪,不哭了。又过了一会,我见轩轩已经融入集体和周围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我再一次来到了她的面前,来和她说活她发脾气的原因,让她知道乱发脾气是不对的;如果自己真的不开心想哭了,可以哭一哭的,让自己的伤心跑出来,但是不可以对别人没有礼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出建议: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的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首先幼儿都是有情绪的,有情绪了就要表达出来,无论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找到适当的方式去表达。在自己伤心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哭的权利,哭一哭,一些负面情绪就随着眼泪流走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你怎么哭了
升入中班后,我看到了教室里每一位孩子的成长,以前不会吃饭的孩子会自己吃饭了,以前上学会哭鼻子的小朋友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以前不爱说话的小朋友渐渐地开朗了,看到小朋友们的成长做为老师我也特别的开心。
徐希萌小朋友一直是班里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她经常帮助小朋友收发玩具、分发碗筷,每天进幼儿园都会大声地向老师问好。有一天徐希萌生病了请了两个星期的假。病好后奶奶把她送到教室门口她还不肯放开奶奶的手,嘴里还边说“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我走过去问:“怎么了,怎么哭了”这时她奶奶说:“刚才她爸爸己经送过一次了,送到门口她不肯进来,爸爸又把她带回去了,我又把她送过来了”。徐希萌上幼儿园从来没有哭过,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所以才哭的。等孩子进教室以后我又找这位奶奶谈了谈,奶奶说:可能是在家休息了两周,有了抵触情绪了才会这样。等奶奶走后一会儿她也不哭了。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徐希萌小朋友从那次开始就每天上午大便3次,我观察这个孩子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周还是没有好转,我心里看着着急,问她原因她也总说不知道。
下午放学时我和她妈妈关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她妈妈说孩子在家也是这样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开导她。我和她妈妈也一起和孩子聊了聊主要是从心理上疏导孩子,让孩子不要有压力。为了孩子的健康,周五她爸爸妈妈就带孩子去南京医院做检查,医生说:孩子身体很健康,只是有一些鼻炎。那孩子为什么还是会每天上午大便了3、4次我想可能是孩子有了什么心理问题,所以每天我都抽时间和她聊一聊,听她说一说她在家发生的事,从她的话语中对她进行开导,渐渐地我发现她的大便逐渐正常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每天都能开心的上幼儿园了,我们也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
我想对于孩子的教育学校和家庭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徐希萌妈妈和老师的配合一致,所以孩子才能较快的走出心理的阴影。
教育随笔:我给你洗碗吧
迎着太阳,呼吸着新鲜空气,我在去学校的路上飞奔着,觉得自己特别有朝气,来到园里,便开始了一天忙碌而又开心的工作。
不知不觉中,要吃午饭了,等老师们把饭菜端来,孩子们洗碗手都坐好以后,李秋实很乖巧的说:“我要帮老师摆碗筷”,说着,快速的跑过来,其他的小朋友一看,也都积极的说要帮老师摆碗筷,我立即说:“不用了孩子们,今天李秋实摆,明天你们再摆。每个人都有一个机会。”吃完了饭,收拾碗筷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碗不见了,我就问:“谁看见老师的碗了?”李曼熙说:“老师,我想给你洗碗。”我连忙说:“老师自己洗就行了。”她把碗往身后一藏说:“老师,我会洗碗,你就让我洗吧!”看着她那认真的样子,我不好意思说什么,“好吧,你洗一下给我放到桌子上就行。”等她洗碗,我又重新洗了一遍。孩子虽然洗不干净,但是她的心意是好的。
孩子们都是大班了,都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老师和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可以的,只是有些时候孩子的表达不清楚会使家长和老师之间出现误会,为了避免这些误会,我们就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我们怎么会有损失呢。
教育随笔:不再哭的孩子
阳光明媚的早晨,硕硕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教室,急忙开始玩起了教室里的玩具,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当爸爸、妈妈说:“硕硕乖,爸爸妈妈走了哦。”他犹如被关进牢房般的声嘶力竭的哭喊起来。我突然就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并使劲地将我往教室外拖去。而硕硕妈妈仿佛充满了不放心,又一次回来了。来往几次硕硕更加不愿意进教室里了。
硕硕表现出的分离焦虑比较典型,而她的妈妈又不忍心,做出妥协,这是入园适应期最忌讳的。于是我和妈妈进行了沟通,为了能使她认识到坚持送孩子入园的重要性,我给她举了许多例子,甚至用自己女儿的实例现身说法。为此,每天当硕硕哭的时候,我就会帮助硕硕分散注意力,给他一个喜欢的玩具,或者带着他做游戏,硕硕经常“咯咯咯”地笑起来。我每天都会在离园的时候给硕硕一个小贴画,并答应老师第二天来的时候会开心入园,我会奖励一个他自己喜欢的小贴画。硕硕一天比一天要喜欢上幼儿园了。见此情形,妈妈也相信了硕硕可以解决入园困难,也放心了许多。
帮助孩子尽快克服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闭经的情感体验,我们要做到家园互通,从幼儿个体特征出发,需求适宜幼儿个性发展的策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教育随笔:孩子,你变了
**才二十三个月,年龄在班上的小朋友中小一点,比较调皮(也可以说调皮有点过分了),老师上课他喜欢走来走去,还拿着小汽车在地板上磨擦出“吱吱”的声音。喜欢把教室里的积木一个一个往窗外扔和其他孩子争论时还要打人。
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要苦口婆心的劝说,他答应了一会就没事,给他讲很多道理,做事,但收获甚微,跟家长也经常沟通,但没起到效果,于是我改变了策略。
首先,他能主动参与活动,我就马上表扬他,让他明白,老师欣赏他这种行为。其次,我开始处处留心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寻找合适的时机对他进行教育。后来我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爱帮老师做事情,爱收拾玩具、爱当值日生等。于是我有意安排他做这样的事情,当众表扬,奖他五角星,他心里美滋滋的。做的也更积极了。在这些基础上,我对他提高了要求,他也慢慢的接受了,有一次,活动结束有点晚了,平时我总喜欢请一个小朋友分分勺子,但今天我一看时间,来不及了,我就自己动手分。我正在发勺子时,**跑过来忽然对我说:“张老师,嗯、嗯、嗯。”(这个孩子开口比较晚,最多能说三、四个字)我想他大概要替我发勺子吧,我给了他一些,他可高兴了,一个一个放入小朋友的碗里。当时我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当然,**毕竟是只有二十三个月大的孩子,某些时候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和同伴发生矛盾时,他还会动手打人,有时还要看看我在不在,但他毕竟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此我也意识到,没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细心的饿观察,根据他们自己的特点进行指导。同时还要仔细思考,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教育随笔《爱哭的小孩》
今天,辰辰和林林在玩桌面建构玩具,他们开始玩的很专注,但后面林林想要一个带轮子的积木,辰辰说自己也要用就没有给他,于是林林伸手抢过了辰辰手里的带轮子的积木,辰辰很不开心的大声说:“你给我!”林林说:“我就用一下。”并没有还给辰辰,辰辰立刻就尖叫着大哭起来,“我讨厌你!你是坏蛋!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林林依然拿着积木在玩“你就知道哭,爱哭鬼!哼,我也不和你玩了。”辰辰听了这话哭的更伤心了。
于是辰辰过来找我,我先稳定辰辰的情绪,给他说:“你觉得哭能不能解决问题?你觉得你哭着给我说话我能不能听懂呀?你慢慢的给我说为什么要哭。”于是辰辰慢慢停止了哭声,结结巴巴的给我把事情说了一遍,同时我将林林也叫了过来,我慢慢的给他们梳理,“你们觉得不经过别人同意就拿别人正在玩的积木这件事对不对?”辰辰说:“不对!不能抢小朋友的玩具!”林林也摇头,说:“不对。”我点头,“那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就大哭,说别人是坏蛋对吗?”他们都摇头,“那说别人是爱哭鬼对不对?”他们还是摇头。“这件事情是不是你们两个人都有不对的地方?”他们点点头。
我继续问:“那你们觉得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事情?”两个人都呆呆的看着我,“林林想要一个带轮子的积木对吗?”林林点头,“那辰辰你有几个带轮子的积木?”林林抢着说:“他有四个,我就想用一个。”我紧接着问:“那他同意了吗?”林林没说话,“他没有同意是不是。那你可不可以和他商量一下呢?”林林点点头,我又问辰辰:“如果他和你商量说他真的很想要一个带轮子的积木你可以给他吗?”辰辰想了一下说:“我可以给他两个。”“好啦,那这件事情解决完啦,你们还继续做好朋友吗?”他们点点头手拉手的回到位置上继续玩起玩具了。
很多时候其实孩子知道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不对的,但是他们在关系到自己利益的时候不会去用很好的方法解决,只能简单粗暴的通过争抢的方式,老师这个时候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梳理事情的经过,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遇到事情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会出现更好的结果。
我们不期望孩子一次就能够拥有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但是我们希望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再慢慢的生根发芽。
教育随笔:请你和我合作吧
合作、分享属于幼儿社会领域方面的交往能力,对于4-5岁的中班幼儿来说,是应该有足够的交流分享合作经验,甚至要能够主动寻求合作,愿意分享等等。其实有时候,合作就是从简单的寻求帮助开始,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发出邀请,希望得到帮助的回应。而被需求者愿意给予帮助,能够友好合作。为此,教师特添加了必须要合作才能进行的区域玩具,以期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幼儿问题意识的萌发。
在区域添加玩具中,“跳舞毯”以及“交通规则棋”为合作游戏。“跳舞毯”为一名幼儿提问10以内加减法,另一幼儿计算出答案后跳到相应数字上,一段时间后进行互换。“交通规则棋”两枚棋子一个骰子,分别掷骰子后,执棋子走相应步数然后根据相应交通标志进行调整。
一次区域活动中,进行“跳舞毯”的两名幼儿在友好合作。出题的孩子轻声按照卡片上的题目念着,答题的幼儿在计算跳到相应数字。其中有一题计算错误,出题的幼儿翻过卡片查看了答案后,说:“不对,你再算一遍。”答题的幼儿又想了想,进行了二次计算。出题的幼儿说:“这次算对啦。”又玩了一会后,答题的幼儿主动说:“我们交换吧,这次你来答题。”他们进行了互换,又开始了游戏。
“交通规则棋”处,两名幼儿轮流制骰子,一名幼儿总是碰见“交通规则”中“停止一次”或是“退后2步”等等,他有点不耐烦。他主动与对方商量寻求解决方法。他希望按照步数,从停止点的下一格出发。进行友好协商后,另一名幼儿同意了。
有些时候,材料的添加可以从主观上促进幼儿想要进行合作、分享等社会性交往的欲望,让幼儿在交流探讨等活动中激发其问题意识的产生和表达。
教育随笔:听懂了孩子哭声
某某是我们班的小男孩,他的年龄是小小班的年龄。刚来上幼儿园时,一直不肯来,还哭闹,也不爱和其他小朋友讲话,总是自己独立一个人的。做什么事都不肯动手,还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肯动一下,衣服、裤子、鞋子也不肯穿一下,只等着老师来给他穿。
可过了一学期,现在上小班了。刚开始的一个月还是老样子,要小便了只会哭,不肯用嘴巴说。问他什么是事,他只会哭,也不说一个字。可现在他慢慢地改变了很多。自己也会穿衣服了,也会和身边的几个朋友一起玩了,上课的时候也会跟着一起说,一起念。原来他做什么事,想要干什么,都是以哭来告诉老师的。而作为老师要让幼儿懂得倾诉,现在他慢慢地正在改变了。
原来幼儿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等于他没有想法。而幼儿又不能像成人那样身藏心事,他们会以别的方式来宣誓。如无端发脾气,无理取闹,故意做出一些明知是不对的行为,以哭的方式来告诉他想干什么……凡此种种行为,都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如任其发展,幼儿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交往能力差,不爱表现,不懂得相处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就很难生活。
对于小班的幼儿应该培养他们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让他们从小学会倾诉,对于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培养幼儿倾诉的习惯,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心事。即使幼儿的想法幼稚或者是错的,也要鼓励他们把话说出来。幼儿在这种氛围中成长,就会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感情丰富而且健康,易于融入社会之中。
教育教学随笔:别哭,老师“帮”你
我和孩子们上了一节手工课,是《叶子变变变》,首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树叶,让孩子认识树叶,并告诉孩子这些叶子像什么,再让这些树叶变成我们想象中小动物,引起孩子们制作粘贴画的兴趣。
和往常一样先给孩子们发下制作用的工具剪刀、浆糊、白纸,启发孩子们的想像力,让他们动手粘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个时孩子们制作的兴趣都很高。有的在用树叶粘贴小金鱼、有的粘贴大象、还有的粘贴狮子……等。
唯有我班的隋君宇小朋友,在那里坐着发呆,什么也没做,我走到他的身边,蹲下来问:“君宇,你看别的小朋友都粘贴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你怎么还没有动手做呢?”这一问,孩子却哭了起来。我连忙说:“君宇别哭,告诉老师你怎么了。”问了好一会,孩子才哭着说:“老师,我不会。”看到孩子的眼神,说话的语气,就知道孩子心里是多么的着急,为了让君宇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学会自己粘贴树叶画,我说:“君宇,别哭,有老师在,你一定会的,老师“帮”你一起做。”我让君宇看着,给他做示范,我们共同粘贴了一条小金鱼、一只蝴蝶。“君宇,你看老师给你粘贴的这两幅画,你喜欢吗?”我问。君宇点了点头。看着君宇露出了笑脸,我又给君宇擦去脸上的泪水,说:“君宇,你自己来粘贴好吗?。”孩子很愿意的拿起小剪刀,动手粘贴了起来。很快,在老师的指导下粘贴了一条小金鱼,君宇昂起头笑了。
从这件事我认为作为老师,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孩子的表现力,动手能力有差异,我们应该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用启发、鼓励等方法让孩子在爱与关心中学到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