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岁半宝贝的语言沟通
发布时间:2021-05-04 两岁半读幼儿园合适吗 幼儿故事7岁 幼儿故事2岁导读:一岁半的宝贝,如果说话早的应该可以说很多话了吧!可然儿并不属于说话早的孩子,在我的期盼加焦急中、在全家人的“辛勤栽培”中、在然儿自身的“聪明好学”中,好在现在也可以“照葫芦画瓢”的说出好多话了,只是有时候说出来的话,令人费解。
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然儿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听到召唤,我得赶紧凑上前去领取命令,细声细气的问声:“儿子,有没有尿尿?”很多时候得到的答案是然儿晃着小脑袋懒洋洋的吐出一句“没有!”,再问:“喝不喝奶粉?”,接下来听到的多是然儿一声憨憨的笑,再加上一个字“嗯!”“咕咚、咕咚”一大瓶奶粉儿子没几下就给搞定,然后拿着空瓶子,往你面前一摆,二只小手一摊,拉着懒洋洋的长调,告诉你:“没!~”床上的功课基本完毕,顶多躺在被子上再放赖一会,小家伙便会不安份起来,站到床边,用手指着地上,表情严肃又焦急的说要求“下地!”,所以你想继续躺在床上睡懒觉的事,只能到梦里想去吧!
儿子的命令就是“圣旨”,是万万不能违背的,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给穿好衣服,穿上袜子和鞋子,把他扔到地上去“自由活动”,要不然等待你的就是一连串委屈的哭声了。
一般只要七点多一点,然儿姥姥就要来家里“接班”了,只要门铃一响,然儿肯定会第一个冲到门边,见姥姥一进屋,然儿便会热情的叫上一句“咬咬”(这是然儿叫姥姥的特有发音),随后跟上姥爷进来,然儿又会亲亲的叫上一句“咬爷”(咬字意义同上),叫得姥姥、姥爷是心花儿怒放!
家里所有的人都拿然儿当宝贝一定对待,有什么好吃的,大人舍不得吃,也都得给他留着,特别是姥爷,只要和然儿在一起,就想给他这个那个好吃的东西往嘴里塞,只可惜然儿也不是每样都可以接受的,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问他吃不吃,他会非常高兴的告诉你“七”(然儿对吃的发音),遇到不喜欢的,即便是拿到手里也会给你递回来,然后摇摇头告诉你“不七”。呵,还挺有个性!
今年沾了奥运的光,结婚的新人也特别多,特别是一到周末,周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然儿似乎对这个声音有些恐惧,一般听到响声,不管当时是在做什么,肯定会一下子扑到你怀里,然儿瞪着眼睛,小手指着外面,一本正经的告诉你“炮炮”,意思是告诉你,外面又放炮了,大人这时候肯定会一把把他搂在怀里,然后心疼的问“怕不怕”,小家伙会很无奈的低声告诉你“怕”,“怕”这个字,发音还是挺标准的!
当然,然儿现在会说的话还远不止这些,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一般只要大人教他学说的什么话,他基本上都可以模仿的差不多了,有的说的还有模有样,有的就不太标准了,如果不是你教的他,他要自己说出来,你还真不知是什么意思。
只是有时候看着这个一本正经的小人儿,站在你面前,象那么回事儿似的,用语言来和你沟通,而且可以听懂你说的话,按照你语言的指示去行动,感觉真的很幸福!想想看,或许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也不过如此吧!哈哈,不过这种感觉,可能只有妈妈才能体会的到哦!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1岁内宝宝语言发展的指标
0-3个月
1.听觉比较敏锐,听到新奇的声音会停下正在做的动作;
2.不同类型的哭声代表不同的意思;
3.能用眼睛看着说话者大约30秒种左右;
4.成人和他面对面交谈时,能作出相应的动作或“语音应答”。
4-6个月
1.能够对声音持续注意并寻找声音的来源;
2.能分辨熟悉与陌生,愤怒与友好等不同的语言、语气、语调并作出反应;
3.愿意玩有声响的玩具,喜欢玩躲猫猫游戏;
4.喜欢听母亲的声音,会用语言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5.活动时口中常发出“咿呀”学语声;
6.会对镜中自己的影像说话。
7-9个月
1.听得懂自己的名字,听到叫他,会寻找声源;
2.理解并执行成人用强调证据说出的话,如“不行”,“不可以”;
3.能够辨别家里人的称呼和家中常用物品的名称。
4.能够和成人玩一些语言游戏;
5.已会发出一些非语言的语音,并极力模仿别人的发音;
6.开始学着用动作来与他人“交流”。
10-12个月
1.理解并执行一些简单的命令式语言;
2.得到成人的鼓励或肯定的语言,婴儿会不断地重复;
3.努力模仿成人发出的新语音;
4.用动作表示各种意思,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
5.初步理解一些新单词(如日常用品、家人称呼,常发生的动作等);
6.能够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
跟宝宝沟通需注意什么?
孩子抗拒学习的心理之谜
有个六岁的女孩,在幼儿园上大班,可是她偏偏喜欢去小班上课,她不愿意学习,就愿意和小班朋友一起玩。
还有很多孩子不喜欢课程学习,抗拒学习?家长给孩子买很多礼物,给很多物质刺激,或者用语言训斥,这些能制止孩子抗拒学习情况的发生吗?不能,因为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懂”得很多,我们需要发现孩子这个现象背后的心理秘密。
【孩子对学习的身心需求】
孩子对学习的身心要求包括:生理及活动的需求;被爱、被关怀;归属感;自尊心;好奇心:成就感。形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从下到上,表示的是先后顺序。
缺乏爱,学习难出色
(1)按照这个表,首先是被爱与被关怀,孩子的学习和思考就像一扇门,当孩子觉得自己缺乏安全感、缺少关怀的时候,这扇门就会关闭。
棍棒之下不出好成绩
(2)孩子总会在学习中犯错,比如做错了数学题,有的家长很恼火,教给孩子正确方法,对孩子讲:“你懂不懂?”孩子答:“懂了。”家长很负责任地说:“你会不会了?”孩子答:“会了。”家长终于长舒一口气,可是发现孩子依然会做错了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家长训斥时,孩子的回答并非出于内心,而是应急的机械性反应。孩子并非明白了家长的指导,而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应付家长,进行自我保护。所以,棍棒下面出不了好成绩,训斥对提高孩子成绩没有任何积极帮助。
对孩子不要赞美,要鼓励
(3)成就感对于学习非常重要。孩子的成就感是外在对他的支持和认同。但是要注意赞美和鼓励的区别。
赞美孩子是消极的,因为1.着重外在评价,会让孩子过分依赖他人评价;2.教孩子和别人比较,只为个人的目标而努力;3.孩子为得到称赞而努力表现,会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取悦别人。4.若得不到称赞,容易因放弃而失去信心。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1.着重内在评价,肯定孩子自我能力的发挥;2.帮助孩子肯定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贡献;3.借外在的肯定与鼓励,形成孩子内在的动力,进而培养主动负责的习惯;4.引导孩子从自我肯定中,提升自尊与自信,建构正向价值观。
【亲子沟通三步骤】
(1)两个心理学公式
孩子为什么会在学习中感到焦虑呢?心理学公式如下:
想象+孤独+无能感=焦虑
孤独是没有安全感,长期被人误解就会产生无能感,被打骂就会自贱自卑,这些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焦虑。
如何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心理学公式如下:
想象+沟通+精熟=创造力
以下我通过2个心理测试,来帮助大家掌握培养孩子的心理学方法。
【潜意识测试】
1.有一个问题:“世界是……”你分别写出三个答案。2.然后把题目中的“世界”换成“我”,“我是……”后面的答案不变,你就会发现自己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这个测试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当前的心理特征。
【沟通心理游戏】
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撕掉一个圆的部分。虽然大家听到的是同样的一个指令,但是,做出来的结果却都不一样,这说明“沟通”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对孩子不要认为我对孩子说一遍,孩子就能够明白,我们要非常重视和孩子的沟通。
(2)对宝宝要“立刻回应”
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我们不要立刻满足他的要求,而是要立刻回应,分为三个步骤:
1.“停”,家长暂时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注视对方,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2.“看”,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和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行为。
3.“听”,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并以简短的语气,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出来。
(3)损害自信心的4个方式
父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有4个方式:
1.权威式的教育,会导致孩子畏首畏尾;
2.保护过度,会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
3.期望过高,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
4.完全否定,会让孩子无法活出真正的自我。
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注意:
1.了解并完全接纳孩子,帮助他建立自信与成就感;
2.不要保护过度,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3.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4.维系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站。
与幼儿沟通的6大方法!
首先,善于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共鸣,如孩子告诉您他在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您可以称赞说,“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如当孩子告诉您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气愤时,您可以说,“你很生气甚至想打他,是吗?但你不能这样做,你可以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您可以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您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您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善于发现。发现是沟通的关键。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善于思考,注重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发现孩子能够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及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不错!”孩子第一次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真有主见,就像个雄辩家。”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说教、指责,要“哪壶先开提哪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您沟通,还能提高沟通的质量。
第三,要童心未泯。家长如果没有一颗童心,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孩子游戏时,您可以与他一起游戏,一起比赛,使孩子觉得您是他的朋友和伙伴,沟通自然会水到渠成。
第四,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如果用“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好吗”之类的语言开始谈话,允许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讲完,并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助他分析问题所在,孩子不仅会自觉地承认错误,还会对您更亲近。
第五,要有耐心。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幻想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
幼儿的气质类型通常可以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容易型的儿童比较容易沟通,而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儿童,由于情绪比较消极,很难对环境和父母及老师感到满意。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困惑、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
第六,要讲究一个“信”字。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儿童心理医生林达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妈妈因为6岁的女儿不愿与她沟通,便领着女儿去进行心理咨询,结果发现原因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秘密”,在晚饭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家庭其他成员,结果哥哥姐姐们以此来取笑她,从此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家长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