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换位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08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换位思考
孩子犯错是很平常的事情,对大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错误。当孩子犯错后,换一个角度看孩子,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孩子犯错往往喜欢逃避职责,这样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一个不敢应对自己错误的人,无法承担重任,也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我们班上孩子,在以前,犯错是不敢主动承认的,原因很简单,怕老师责骂。之后,有同学犯错了,我没有直接骂,而是讲出他犯这个错误的后果,引导他们。此刻渐渐有人,发展到,只要自己犯错,都会主动和老师说。这些是我比较欣慰的。
小武,经过一年多教育指导,学习上用心性不稳定,纪律上改变很多,不会无缘无故去打人。上个星期五,他第一个,早早的来到学校,能够看出他对学习的激情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自己冲动性格,在没有钥匙的状况下,一脚把门锁头踢坏了。这件事,我在班上问起时,他一一承认,但是,当应对要和他爸爸讲的时候,他却退缩了。
活动课的时候,他来办公室找我,一副犯错后悔悟的表情。“老师,你能把烂掉的锁头给我吗?”我不明白他要干嘛,但是尊重他的意愿,把锁头给他了。之后,小平跑到我的办公室说:“老师,门被小武修好了。”我好奇的问:“怎样修的?”“用笔修好的。”我准备看看小武的杰作,走上楼梯看了。用笔壳虽然插不稳,但是,也能够把门闭合。在那里,我看到了孩子小小的创造力。如果,鼓励他继续发挥自己的脑袋,发明创造,他将越来越聪明。
小平告诉我,小武害怕让他的父亲明白这件事。我特意接近小武,和他聊天,告诉他,他能主动承认错误,并且试图想办法自己解决,是一个十分有担当的人;修复门头,虽然不实用,但是,也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如今,就差应对了,你不敢跟父亲讲是因为不敢应对你爸爸。怕他明白后的反应,或者是害怕父亲失望。其实,只要你的态度诚恳,并且告诉他不会再犯错了,他是不会怪你的。主要是自己要做到。事后,他采纳了我的意见,他父亲也主动给我打了电话。
在这件事上,我并没有因为这个孩子的错误而生气。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育孩子的错误,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错误。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2020教育随笔:换鞋的故事
践行《指南》的教育教学实践
换鞋的故事
一天早上接园的时候,杨杨奶奶和我说,现在天气热了,想让杨杨换一双薄一点的鞋,可是不管妈妈和奶奶怎么说,杨杨也不肯把脚上的这双冬天的鞋换掉,所以杨杨奶奶找我帮忙,想让我劝一劝他。
杨杨小朋友平时在班里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孩子,话不多,很温柔的小男生,在家里会有点小脾气,让家人有点没办法。我想如果我直接找到杨杨谈话,以老师的威严说一些话让杨杨换鞋,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我应该引导杨杨自己改变想法,自愿去换鞋才是最好的。于是我想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他。
教学活动时间到了,我组织全班小朋友安静下来,准备和小朋友们聊聊天。
“小朋友们,我问大家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大家一定都知道。”
“什么问题?”小朋友们充满了好奇。
“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四个季节。”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哪四个季节呢?”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不同的季节我们穿的衣服一样吗?”
“不一样。”
冬天我们穿羽绒服。夏天我们穿背心和短裤。夏天我们穿裙子……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
“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同的季节我们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现在是春天,我们穿一件秋衣,一件外套或者是一件衬衫就行了,到了冬天,温度很低,我们就要换上羽绒服了。夏天到了,天气好热呀,我们又换上了短袖、短裤,小女生也穿上了漂亮的裙子。”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我们穿的鞋子一样吗?”
“不一样。”
孩子们又积极地回答起来。凉鞋、皮鞋、靴子、运动鞋、毛毛虫鞋……
“如果你有一双冬天的靴子特别漂亮,你也特别喜欢,到了夏天你还能一直穿这双靴子吗?”
“不能,那么热,脚不就捂坏了嘛!”一个小朋友回答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起来。
“那如果你有一双夏天的凉鞋也很漂亮,到了冬天还能穿这双凉鞋吗?”
“不能。”
“是的,不能。冬天如果穿凉鞋脚肯定会冻坏的。”
“小朋友们,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温度不同,穿的衣服、鞋子也是不同的。小朋友们要知道按天气变化来选择自己的装扮。而不是喜欢哪件衣服哪双鞋子就要一直穿着。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这次集体谈话就在说说笑笑中愉快的结束了。
活动结束后,我来到杨杨小朋友的身边,蹲下来轻轻的和他说,现在天气热了,我们应该穿薄一点的鞋子了,可以吗?杨杨点点头,接着轻轻靠在了我的肩膀上,我也轻轻地吻了他的脸颊。
第二天,杨杨来幼儿园的时候换上了一双薄一点的鞋,我感觉到了莫大的安慰和自豪,还有强烈的成就感。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生活,解决孩子们大大小小的问题。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喜欢和孩子们做朋友,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聊天,我喜欢和孩子们无话不说,我喜欢帮助孩子们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我喜欢孩子们围着我吵吵闹闹,我喜欢孩子们安静的听我讲故事。作一位快乐的幼师,我无比骄傲!
教育随笔:以真心换真心
教育随笔:以真心换真心
在经常与其他老师交流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作为一名幼儿园班主任老师应该怎样做好家长工作,我其实也没有什么样的具体做法,因为每位家长不一样我们相对的措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工作没有常法,但是有秘诀——以真心换真心。
在我看来家长工作要做好首先我们要认真细致的了解孩子。因为幼儿园的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踏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父母亲人总有顾虑,孩子在园内表现如何呀?吃的好吗?睡的香吗?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的一日活动表现才能够与家长有话说。“你们家孩子吃饭的时候总喜欢用手抓饭吃是不是?”“对对对,老师,你观察的真细心。”一句话打开了家长的话匣子,接下来就是体现老师专业性的时候了,根据这一问题,给家长一些专业性的建议“可能孩子的小肌肉发展不是很灵活,回家多练习孩子的抓握能力,注意孩子拿勺姿势,这对孩子手部肌肉发展很有帮助。”这样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家长会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幼儿不断进步。
在细致了解给出建议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后期的约谈。给出针对性建议之后的一段时间后,要进一步观察幼儿,并对家长进行约谈。“这段时间过去了,咱家孩子吃饭有了很大的进步,你发现了吗?这肯定与你在家多关注有关。”“我也发现了,现在在家几乎不用手抓饭了。”“在幼儿园里还是有这样的行为,不过有所改善,这就是好的开始。我们应该继续严格要求,多练习。陪孩子可以玩一玩‘舀豆豆’的游戏,增加难度。”给予家长前一段工作鼓励的同时给家长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家长也会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老师有针对性的反馈。
第三步多鼓励孩子。在与家长沟通的同时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妈妈老师今天又表扬我用勺子用的好了!”当孩子这样自豪的向妈妈说出这样话的时候高兴的不仅仅是孩子,更高兴的是家长。家长会想“老师看到了孩子的进步,老师很关注我的孩子。”
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之后孩子慢慢变好,家长对老师也会信任,而这些则是用老师对家长对孩子的真心换来的。在老师很多个这样的真心之后家长还给老师的也会是真心。
教育随笔:让点名换种方式
每天早上的点名成了一种惯例,小朋友对点名也就是随口用一句“到”就完事了。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在点过自己后,就开始注意力不集中了,开始左右讲话,这点很令我苦恼。
无意中,在一篇杂志中看到,一位老师的点名方式非常不一般,她要求小朋友在听到自己名字后,立即起来说一句广告词,小朋友兴趣非常浓。我在想,这种方式用在我们班能否见效呢?第二天早上点名时,我把这种点名方式说给小朋友听,不过,我没让小朋友非得说广告词不可,我要求他们说一句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对老师说,也可以是对小朋友说,还可以说说你喜欢的人、事、物等等。
一下子,小朋友思绪打开了。开始点名了,我发现平时感觉上课不怎么样的小朋友竟然能说出一句话,在我的提醒下,并能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天早上,我发现通过这种点名方式,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了,因为大家都在思考着我要说一句什么话?或他会说什么?过程中,我时刻提醒小朋友要把话讲完整,讲通顺,虽然我用这种方式没几天,但我相信,这种方式能带给幼儿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
由此,我感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要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各种模式,这样才能更加吸引我们的幼儿,让他们更加积极的配合我们的各项活动。
教育随笔:换种方式试一试
根据园领导的安排,今年我带小班,多年来我带惯了大班,已经熟悉了大班孩子的日常活动,对于大班各个环节的活动已游刃有余了。现在面对哭闹不止的小班孩子,我却不知该怎么办好了,抱抱这个,那个又来争着要抱了,而且越哭越凶,记得当时我嗓子都哑了,可是还是没辙,这可怎么办?
一天,我忽然灵机一动,当哄劝不起作用时,用“试一试”的方法看看如何。书函就是一个特别能哭好闹的孩子,不管哪个老师来哄劝,总是不听,当老师来抱她的时候,还抓伤了老师。于是,当她再次入园时,我就对她说:“书函,如果今天你不哭,老师会很高兴,你和小朋友们也会很开心,老师还会抱抱你,而且还会奖励你一颗小星星,不信你就试一试。”第一天的实验还算有效,第二天早上,书函来到幼儿园刚想哭时,我就立刻提醒她:“你试一试不哭看看老师高兴不高兴?”她抹了一把即将掉出的眼泪没有哭,我高兴的表扬了她,还抱了抱她,亲了亲她,并问:“你看老师高兴不高兴?”“高兴。”随即她也笑了。后来我连续用这种方法坚持了一段时间,书函再没有哭过,而且还变成了一个活泼、懂事的好孩子了。
孩子年龄小,遇到新鲜的事物或环境,总不能自如地去面对,那感觉就像一个人坠入了无底洞似的,感到很无助,想想自己小时候离开妈妈的那种感觉,就更能体会孩子们此时的心情了,这是很正常的。此时,成人的安慰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它能化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而且他们会把你当成最信任的人,不几天就会跟在你屁股后面成了你的“小尾巴”,不信,你不妨也试一试。
教育随笔:换种角度看孩子
教育随笔:换种角度看孩子
刘**是我班有名的“惹事大王”,每天都会有很多幼儿告他的状,于是只要一有空我就让他跟着我,我到哪儿他就到哪儿,处处约束他、管制他、限制他的活动,以减少他闯祸的次数,可时间一长,我发现这个办法并不可取,而且还有些适得其反的感觉,你越管他,他就越跟你唱反调,但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那天,孩子们已开始游戏,一转身我发现身后的刘**不知去了哪里,我怕他又要出什么新花样,就马上去找他,结果发现他正扒在美劳区的地上捡别的幼儿剪下的废纸,我决定"放纵"他一次,只见他把那些碎纸撕成差不多大小的正方形,然后把这些正方形小块连起来,稍加装饰后居然就变成了一列火车,没想到几张废纸那么吸引他,他会玩的那么津津有味。虽然那火车并不起眼,没有买的漂亮,可整个过程刘**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专注,那么的投入,好像是完成一项重要工程。那列火车其他孩子见了都说好,都争着看,争着玩,受到大家的表扬和赞许的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表现出奇的好,一直到游戏结束,都始终管好自己。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我决定还他自由,给他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天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刘**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一件不起眼的小东西,转眼之间就可以让他变成一件好玩的东西。可见,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作为教师不能用同一要求,同一标准衡量他们我们应了解他们的喜好,给他们适当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随笔:换一种方式点名
幼儿园里每天早上吃完早餐后都会点名,点到名字的小朋友就会大声喊:“到”可有意思了。有的答“到”的声音又细又高。有的答“到”的声音又粗又大,而有的孩子答“到”的声音又细幼小……从小朋友答到的声音里就知道这个孩子的性格,不用看就知道是谁的声音。但也有孩子答“到”时老是心不在焉。
班上有个男孩叫健健,这个孩子个性强,每次点他的名字他总是一动不动,有时甚至喊几遍他也无动于衷。于是我说:“咱班的健健今天没来吧,那中午就不给他分饭了。”说完我偷偷的瞄了他一眼,他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刚想批评他忽然一想,对这样的孩子不能批评,说不定会造成孩子恐惧的心理,于是我换了一种口气:“明天点名时,我选一个今天答到最快,声音最洪亮的小朋友来点名。”果然后面的孩子答到时声音又大又快。第二天,我选了易荣轩来点名,孩子们果然一个比一个答得快就连健健也自觉的加入答“到”的氛围中,过了几天他也站在前面点小朋友的名。现在孩子们在每天早餐后都争先恐后的主动点名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有时候我们应该改变教育方式,换一种孩子感兴趣的方法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样也许会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教育随笔:爱思考的好孩子
爱思考的好孩子
前两天的活动课结束时,我们班的小骏小朋友突然走到我旁边跟我说:“老师,我能考你一个问题吗?”我笑着说:“当然可以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过了几秒钟,很腼腆地说:“猩猩最怕什么线?”我在脑中思考了几秒,没有反应过来,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就对他说:“你稍等下,老师等会儿再告诉你答案,可以吗?”他点点头走开了。
那天上午我一个人在组织活动。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我只能把小朋友们稳定下来才能去回答他的问题。这段时间内总有小朋友不停地打小报告,一刻也停不下来。等我真正能有思考的时间时,那已经是所有小朋友都躺下来安静的休息的午休时间了。这时我再去想小骏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他所说的“猩猩”到底是动物猩猩还是天上的星星。为了准确理解他的问题,我走到他的床旁轻声问了句:“你问是动物猩猩还是天上的星星啊?”他回答道:“是动物猩猩。”听了这个回答,很快我就知道这个脑筋急转弯的答案是什么了,因为猩猩喜欢吃香蕉,所以它肯定不喜欢平行线啦。当我走过去跟他说了这个答案时,他有点失落,同时也露出了失落的表情。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发问的能力,如果做不到,也请善待每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
教育随笔:排队引发的思考
教育随笔:排队引发的思考
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请保留此标记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
“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