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掉小孩做事粗心的毛病
发布时间:2021-05-11 幼儿园粗心的小画家说课稿 怎样教育孩子 睡前故事哄小孩孩子“粗心”似乎是个很普遍的问题,这让很多父母都很头疼。有些家长往往只是埋怨孩子粗心的毛病,有的还会因此打骂孩子,但这样往往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通常,家长只注重孩子在学习上的粗心,却忽略他们生活上的粗心。其实,孩子在生活上的粗心更容易导致学习上的粗心,孩子在生活上的粗心与父母过分关爱孩子、包办代替有着直接的关联,有粗心毛病的孩子的父母应当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深思。
那么,要纠正孩子的“粗心”,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良好的知觉辨别能力
让孩子去发现各种细节上的变化,培养他们仔细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并要求他们把比较的结果,用语言大声地讲出来,以巩固知觉培养的成效。【Zy185.com 范文资源网】
具体来说,可以给孩子提供“找相同点”和“找不同点”的图画;看到树叶上的一只小虫,可让孩子仔细看虫子身上有几个花斑、几条腿等。
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通常,孩子的思维缺乏可逆性,难以从不同角度考虑同一问题,需要成人给予指导。父母可将两根等长的棍子,前后错开放在孩子面前,问他们哪一根长。有的孩子可能认为上面一根长,有的孩子则认为下面一根长。这时,你可以引导孩子换一个角度看这两根棍子,并告诉孩子:说上面一根长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只注意到棒子左端的情况,当让他们同时再看右端的情况时,结论就变了;讲下面一根长的情况则相反,孩子只注意到右端的差异,而忽视了左端。因此,要让孩子学会注意到木棒的两端,也就是看一个事物要看得全面、仔细。
三、锻炼注意力
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和辨别,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孩子经常分不清衰、衷、哀三个字的写法,可以教他们“横为衰,竖为衷,中间有口诉悲哀”;对刚学拼音的孩子来说,难以区分b与d 的不同,可以让孩子临摹写得大一些,因为大的字母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较大,把细节给放大了,可加深印象。家长还需注意:孩子看电视正在兴头上时,尽量不要强行将孩子关进房间里学习,因为这时的孩子根本无心学习,要知道心不在焉,是会错误百出的。
四、纠正“马大哈”
要改掉孩子粗心的缺点,家长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首先,反省自身是否存在相同的问题并加以注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父母平时经常表现出马虎大意的言行,孩子极有可能效仿。所以,父母必须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训练。如针对孩子总是没耐心听大人把话说完,父母可以在说话的时候,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强迫孩子集中注意;并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进行鼓励。最后,为孩子创造适当的环境帮助他克服这一不足之处。例如,准备多个储物抽屉,坚持督促孩子分门别类把物品放好,使之逐渐养成有条理的好习惯。
总之,纠正孩子粗心,是一件细致、艰难的工作,需要家长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不可急躁,更不可责骂。因为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往往情绪紧张、兴致全无,只会变得更加粗心。对动手快于动脑、事先缺乏仔细观察和全面思考的孩子,父母要帮助他们提高认知能力;对已经形成粗心习惯的孩子,父母则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知觉、思维和行为模式。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怎样让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
问题1: 怎样改变孩子磨蹭的坏习惯?
我的孩子已经5岁了,活泼但也任性。现在他在上学前班,每天催他吃饭是件让我头痛的事,无论饭菜是否合他胃口,他总要吃上1小时,我们再催也没用,即便打一次也只能好一天。
还有就是他想要的东西总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管我骂他还是不理他,他都能一直跟我磨。希望杨教授能给我一些建议,帮我孩子改改这些坏习惯。
从你来信讲的情况,孩子的磨蹭习惯主要在吃饭和穿衣上。
吃饭是孩子本能的需求,自然是很要紧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我们在平时没注意“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养成教育即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如果平日你容忍他吃饭时东张西望、看电视,不想吃时甚至向他乞求央告,这些日常行为容易使他形成一个概念:吃饭不是我的事,是大人要我做的事。
改正的方法很简单,看你敢不敢施行:每次吃饭前,告诉他吃饭的时间,即大人吃完后,最多再等他10分钟,到时便毫不犹豫地撤掉他的饭碗。他会说:“爸爸,我还没吃完。”你就告诉他:“不要紧,下餐再吃快一点就行了。”估计他会哭闹,但家长如果坚持,并且中途不给他吃零食,我想,要不了几次,他就不磨蹭了。
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阶段,吃饭对他来说当然十分重要,但一两餐没吃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如果这样能改掉一个坏毛病??孰轻孰重,家长肯定明白。
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他想要的昂贵物品,如果属于不合理要求,一开始就要予以拒绝,中途不能变卦;如果是合理要求,也不要马上满足。
比如,“妈妈,我要一个写字板。”细想一下,这个要求合理,但请不要立即下楼去买。你可以说:“好,妈妈会买,但要等你表现好了,挂了三朵大红花,我们再买。”为什么要“卖关子”,在心理学上,这叫“延时满足”。让孩子懂得等待和忍耐很有必要,况且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他会更珍惜哦!至于你说的“一直跟我磨”,做家长的难道磨不过孩子?为了教育好孩子,你得耐着性子跟他磨,一旦你举手投降,即宣告教育失败。
问题2: 孩子爱上了夜里学习,怎么办?
节假日,我发现5岁的儿子白天很少自觉自愿地拿出书本来学习,但每天晚上到了九十点的样子,他就开始拿出书来看,或者拿出油画棒来画画,很认真,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我现在不知道该不该阻止他,我该如何引导他?因为我小时候上学就有晚上学习的习惯,而且看到杂志上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想学习的时间。杨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注意到一点,很有意义,孩子的兴趣最高点是画画,家长应该顺应这种中心兴趣,要主动为他创造条件,鼓励他把中心兴趣发挥到极致。很多孩子还没有或还没有被发现他们的中心兴趣,故父母无从下手,而你的孩子居然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件好事。
另外,幼儿养成一个固定时间学习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可以形成一种静态活动的条件反射,对培养他安静专注的习性大有好处。我们提倡这种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将这个固定的学习时间段选在了夜间。有一点应注意:在夜间9点至11点之间,脑下垂体将分泌一种生长激素,这种生长激素只有在他睡眠的状态下分泌才最有效。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将有可能影响他的身高。因此,建议将孩子夜间学习的时间段往前稍微推一点,既可保持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延续,同时又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问题3:
孩子的叛逆让我头疼,我该怎么办?
儿子已经3岁半了,聪明可爱,能识两千个字,记忆力非常棒。但最让我头疼的是,他非常叛逆。比如“和”字,他非要读“贵”,“跳跳蛙”非要读“丑小鸭”。我要是读正确的,他就大哭大闹,有时我气得动武,也一点不起作用。在上奥尔夫音乐课时,他竟和老师唱反调,好话坏话都说尽了,买了好多玩具车来讨好他,当时他妥协了,但没过多久,又恢复原样。杨老师,我儿子怎么了?以后他会变成什么样,我都不敢想,帮帮我吧!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孩子的反抗是自我肯定与自我保护的综合表现,也是独立性萌发的必然结果,3?4岁是孩子成长中第一个心理反抗的巅峰期,4岁以后会逐渐消失,也就是说当孩子慢慢建立起独特的自我,并能从服从别人的行为中得到满足时,就会变得合作了。
在反抗期,假如你运用权威使之服从,结果将适得其反。下面给你支几招,肯定好使!
1. 转移法
如果孩子执意反抗,你可以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是采取强制措施,更不是威胁或利诱。比如“和”他非要读“贵”,你可以说“和为贵”,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句十分有用的话。然后你可以给他讲讲“将相和”的故事,把这件事转移过去,你不用担心今后他会把“和”始终读成“贵”。
2. 网开一面法
在孩子的所有反抗行为中,我们只要反对那些少数肯定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其他行为不必计较。比如他执意要去摸烧在煤气灶上的开水壶,你必须严厉制止。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是非感,知道某些行为家长是坚决反对的,他会引起重视。如果所有事情你都与他对着干,他也会“破罐子破摔”,反正爸爸妈妈反对我所有的诉求和行为,我不如反抗到底。
3. 关爱法
要使孩子服从,家长须多些关爱,缺乏爱的家庭更易滋长孩子的叛逆行为。如果家长平时不关心孩子,等他有反抗行为了,才注意他,那他会以“反抗”作为武器来唤起家长的注意。
4. 鼓励法
假如你希望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再发生,你可以干脆忽视他的错误行为,而着重赞美他正确的行为。
最后,切忌命令式话语,可多用祈使式话语。比如,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你命令他收拾干净,他会反抗。试着这样说:“来吧,我们比一比,看谁把更多的玩具放到盒子里?”
请做好思想准备:孩子6?7岁时,第二个反抗期又要来了,之后,还有最让你头痛的第三个反抗期——青春期。别怕,运用智慧,我们是可以让孩子顺利度过每个反抗期的。
问题4: 女儿气量小,怎么办?
我女儿5岁,上大班,在幼儿园非常听老师话,在家也挺听话的,但是,我觉得她会动不动就跟别人生气,很小气。
平时她喜欢跟两个和她一起上学的小朋友玩,但如果在他们玩的时候,来了其他小朋友,她的两个玩伴和新加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她就不高兴了,怎么劝也不肯和他们玩。但是如果她的两个玩伴不在的时候,她也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
另外,她会选择性地和其他孩子玩,如果那孩子很调皮、弄坏过她的东西,她下次就不肯再跟他们玩了。
还有,她不允许我帮其他小朋友做事,比如给他们拿书包、扎头发??一旁的阿姨见了,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她就哭着要走。
麻烦杨老师告诉我,遇到这些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呀。
应该这样分析,把孩子气量小作为一个问题摆出来的家长,他们自己的气量往往比较大,因为如果家长本身气量小,是不会把孩子气量小当成问题的。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既然父母气量大,在单位有谦让精神,在家里上让老下让小,怎么孩子就不受到这种好的影响呢?
关键是,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切让给她,使她觉得这种“天经地义”的事在外面也应如此。上述例子正好说明这点,别的伙伴弄坏过她的东西,她下次就不肯再跟他们玩;其他小朋友做事,她就不乐意。所以,孩子气量小,还得从家庭教育做起。可以让她把她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先从家庭内部成员做起,进而扩大到邻居和社区的小孩。另外,家长气量大的行为应当着孩子的面做出榜样,邻居家来借东西就热情地借给人家,还有,不要给孩子特殊待遇,使她淡化“自我中心意识”。
孩子气量小,还表现在与伙伴相处时有点“小心眼儿”,比如她平常跟一两个小孩玩得好,另外有小朋友参与进来,她就不高兴了,怎么劝也不肯和他们玩。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用豁达大度的态度和气量来影响她,可以这样对她说:“噢,原来是这么一点小事儿呀!咱宝贝不在乎,来,咱们一起玩,人多玩得有趣些!”
如何改掉孩子拿粗心当借口的毛病?
“粗心”是什么?当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会而不对、会而不准、会而不全”,做错了、做偏了、做漏了、不规范,等等等等,被扣分,老师和家长就会一言以蔽之,痛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学生自己也捶胸顿足,我本来都会,怎么又“粗心”了。
“粗心”就这样,成了一个沉重的壳,每个孩子都背负着它,甩也甩不掉。每个孩子又把它做挡箭牌,考不好的时候,自我安慰一下:“我又粗心了,不然就…”挡箭牌掩盖了真实的问题,沉重的壳也让孩子们背负不动。而“粗心”呢,实在也是替它的远亲近邻背负了若干的锅。
我们不要拿“粗心”做借口,掩盖了背后的真实原因。重复的提醒小心、认真、仔细,别马虎、别大意、别粗心,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因为他并不知道怎么去做到小心认真仔细。
现在我们通过现象到来分析原因,再给出解决方案,并推荐给家长日常训练的方法,今天我们换个角度看待粗心,更好的改善它。
对于粗心,我们这样理解它:
1、粗心是结果,不是原因。不是因为“粗心”做错,而是有其它原因导致“粗心”
2、“粗心”的本质,是态度、是能力、是习惯,甚至是人格特点
3、“粗心”,经过系统训练,可大幅度改善,当然很难趋于零
孩子在作业和考试中的粗心
从现象分:马虎、大意、疏忽、丢三落四
1、读题阶段:看错读错(比如凸透镜读成凹透镜,千克看成克),读偏(理解不准),读漏题(比如最少两种方法的两种没看见,取g=10没注意,甚至一小问没看见)。
2、解答阶段:抄错写错(乘号抄成加号,漏写负号,小数点),计算错,不全面(两问答一问),不规范(辅助线、做图分析,物理不写单位),不准确(问东答西)。
从产生原因分:不上心、不用心、不细心、不认真,不能行
1、方法习惯型:读题跳跃,先解后读,手快大于心快;计算口算,跳步计算;不做草稿。
2、态度忽视型:陈题轻敌;小作业不重视;松懈状态;差不多心理;侥幸心理。
3、考场因素型:心理紧张;考场状态敏感(外界干扰);临场状态。
4、学习能力型:不熟练、掌握不透彻(似是而非),关键点不敏感,综合能力(读题时信息提取、理解)。
5、注意力型:精细能力差(很难发现细微差别);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一心多用);专注能力弱。
改善流程:记录→归因→对策→训练
1、记录现象:发现“粗心”现象,回忆当时真实场景,按照“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现象”,记录“粗心”发生时的真实场景,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
2、分类归因:过一段时间,对记录的现象,分析“为什么发生”,原因直追到细枝末节。有可能多种不同现象,最后归为同一原因;也可能一种现象,不同的发生情况下有各自的原因。比如说就简单的计算错误,是跳步、还是移项、还是看错了符号、还是抄漏了数字,跳步属于思维习惯不好,移项错误属于技能敏感性不强,看错符号属于精细能力弱、抄漏数字属于当时当时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3、找出对策:针对一种原因,思考“怎么办”就能克服。比如说就计算的跳步和移项,别以为重视就行,其实是你思维定势,不良习惯根深蒂固,只能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笔算,像二年级小朋友一样回炉计算,直到你思维定势改变。将这些小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醒目的地方。
4、重点训练:在一定时间内,让醒目的便利贴在眼前频闪,唤醒大脑注意,直到大脑自觉意识。就像走路见了红灯,下意识停下脚步一样。严格按照便利贴的提示执行,坚持“这样做”尽管有可能暂时降低效率,但是一旦改善,今后的收益回报可是大大的。
作业或考试中的常见粗心训练:
1、小低年级精细化训练,注意力训练(可通过日常生活、注意力专项训练),含注意力分配。
2、阅读训练(特别是各科目读题),指读、默读、划重点,关键词敏感性训练。
3、意识上重视,重视,再重视。就像红灯、斑马线,在大脑里形成肌肉记忆,下意识重视。
4、好习惯:计算,草稿纸。检查。日常作业如考试。眼不见陈题,只有新题。准确度不高的时候,放慢速度,先练习持续保持正确的能力。
5、能力,能力,能力。熟练度足够,速度足够,见识量足够,灵活性足够。打破固定思维(比如跳步)。系统能力训练(比如作文前花3分钟整理思路)。
6、引入检查单机制。比如计算的验算。
有的孩子,考试中很少粗心,这类孩子一般在平时作业中就认真细致。平时作业马虎大意、不细致、不认真,到考场上是不容易一下子就不粗心的。所以,平时的学习习惯、作业习惯,很重要。另外,生活中重视细节、有序做事、专注力的培养,幼儿阶段的感统协调训练,都是和学习中的“粗心”有关系的。只有下定决心,不怕烦难,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粗心”。
除了孩子在作业和考试中的粗心,父母们又何尝不是呢?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事务繁杂而分神。
妈妈在厨房里的“粗心”
为了便于妈妈们理解,帮助孩子,做为对照,举几个道理相通的厨房做饭的例子。我在厨房里,经常犯些小错误,出些小毛病。我在厨房出过那些小事儿?糊锅,炒菜忘了放盐,切了手,烫过,打了碗,煮饭有沙子……
这算粗心了吧?反正这种情况一出现,老妈通常都会说,你注意点,你小心点,你认真点。我呢,老妈百般叮咛,但“粗心”的毛病也还在,不时冒头。后来有一次烧坏了一只锅,痛定思痛,下决心改悔,终于能让家人安安心心吃饭了。
怎么痛改粗心的?
老妈认为我“粗心”的那些事儿,全部列出来,深挖原因,主动对策或者强制对策。按原因到现象举例:
1、心不在焉:一边炒菜,一边想事,结果忘了放盐,或者倒酱油没止住(≈注意力不集中)
2、一心多用:烧着菜,想着要用几分钟,抽空看了下手机,忘了时间,糊锅(≈不专心)
3、敷衍了事:批量洗菠菜,结果根部泥土没洗干净,吃菜咯牙(≈马虎,态度不认真)
4、方法不当:竖切胡萝卜,没抓稳,切了手(被斥为不小心,实际≈方法不当,不熟练)
5、缺少经验:学人做米酒,煮糯米饭,放水不足,饭太硬(被斥为不用心,实际≈不会)
6、不看细节:煮绿豆粥,没检出来绿豆中的小石子(≈大意,不细致)
7、习惯不好:不提前剥好葱姜蒜,放了油才切葱,经常油温过热焦了葱(≈流程、习惯不好)
8、相似混淆:盐和糖装在同一个调料盒的分格里,想放糖放成了盐(被斥为不细心,实际≈辨识度太低,被忽视)
9、能力不足:有一次饭后收拾,两手各端一摞碗,端不住摔了一摞(被斥为不小心,实际≈超能力)
10、负载过大:一盆汤装的太满,从厨房到饭桌撒了一路(被斥为不小心,实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1、特殊情况:油热了正想炸鱼,电话铃声响起,一着急,整个鱼掉进过来,烫了手(≈突发事件应激不好)
基本上就穷举完了。这些,一般都会被老妈归为厨房中的“粗心”。当我把原因再归类的时候,其实就只有几个大类:不专心,态度上应付,标准流程和习惯不好,能力不足或超负荷,突发事件应激不好。
实际上,现象是接近的,原因是不同的,有主观有客观,有内因有外因。改善的办法,就是:
意识上:用心。专注力,注意力,做饭就是做饭,这时候做饭高于一切,手机、电话、工作中的烦心事,统统一边去;
态度上:认真。细致。菜、米洗干净,不偷懒,不敷衍;
方法上:优化。效率集约化,提前准备好辅料,不至于手忙脚乱;
能力上:提高。熟练熟练再熟练,技巧技巧还是技巧,做不到的分两步,不会的多练手;
习惯上:一个是厨房行为习惯,一个是厨房思维习惯,比对老妈的好习惯来改
大约从有意识强调开始,几个月后厨房“粗心”就大大减少,少见踪影了。其实爸爸们也会存在粗心的问题,想想自己开车的时候是不是也时长有一些粗心的问题?总之所以对于孩子,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粗心”的理由。找出自己娃的原因,再针对性克服解决。
怎样改掉孩子写作业拖拉的毛病
第一,尝试让孩子自己承担拖拉做作业的后果。
当孩子等到最后一刻才去做作业,这时家长不要对孩子唠叨或批评,也不要出于不忍而替孩子完成作业,而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可能是因为作业做的匆忙,错误太多而受老师批评;可能是时间熬的太晚第二天听课没精神,等等。当孩子尝到这种后果之后,再问孩子自己的想法,是否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以及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
第二,提前与孩子一起制定好明确的“家庭作业时间表”。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放学回家之后的时间安排,活动安排,比如放学回家后是先休息,还是先写作业?家长在哪个时间段有时间帮孩子解决作业难题?作业写完后可以什么方式来放松,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以及几点要确保能上床睡觉?一旦有了明确的规定,家长就要严格要求孩子落实执行。
第三,用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孩子开始写作业之前,可以让孩子自己预估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作业,然后用闹钟定时,作为一个激励措施。这样孩子看到不断流失的时间,速度会不自觉加快,同时思维也会变得敏捷。如果按时完成作业,可以适当表扬孩子或奖励孩子;如果没有完成也不要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比如,不要说“你看,没完成吧”诸如此类的话语。鼓励孩子再接再厉,或下次做出合适的时间安排就行。
第四,不要强加给孩子额外作业。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比较大,许多家长在孩子做完作业后总想让孩子多学一些,于是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习题练习。如果孩子自己觉得需要多做些练习,那他自己可以选择需要练习的科目;但如果孩子不愿意的话,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反叛心理,其实得不偿失。
第五,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
就像大人工作,有人喜欢戴耳机,有人喜欢安静无干扰。孩子做作业也一样,有些孩子喜欢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而有些孩子喜欢鸦雀无声,安安静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即便孩子写作业时开着音乐或电视,也未必在真正听里面的声音,未必在受着干扰,相反,一些音乐还会促进人的思维活跃性,反倒有助于思考。
怎样让宝宝改掉拖拉的毛病
1. 要让宝宝建立时间的观念
宝宝的时间观念是慢慢形成的,在具体认识“时间”以前,TA不知道什么是浪费时间,什么是准时,家长和宝宝的沟通因此也就容易出现误解。
家长应善用孩子所能理解的事物,将时间观念带进生活中。比如:和宝宝一起做一个只有时针的大时钟,把钟表上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床、面包、玩具等,或者是把现成的贴纸,贴在相应位置,表示此时间要做的事情。
2. 每种行为都会产生行为结果,
要让宝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吃饭自然会饿,不及时穿衣自然会着凉,早晨赖床自然会迟到,东西乱放自然会找不到……这些结果是伴随行为自然产生的,叫自然的行为结果。
家长只需提供机会让宝宝体会自己行为的结果,宝宝自然会从不当行为的结果中得到教训。比如:早上起床,上学的时间,让TA自己掌握,每天早上就叫三次,过了时间,上课迟到,让宝宝自己承担后果。
3. 生活作息有规律,并带动宝宝严格执行
要宝宝从小就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给TA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这样,TA就可以知道,每天妈妈起床后TA也应该起床了;吃过午饭后就应该午睡……这样就会加强宝宝的时间观念。
另外,如果家长本身的生活就没有规律,宝宝在认识时间、遵守时间方面就会无所适从。家长答应宝宝的事要做到,说好六点起床绝不赖床到七点;说好五点去接TA回家,就不要让TA等到五点半。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时注意办事麻利,不要拖拖拉拉。
4. 通过生活习惯“比赛”训练
通过训练缩短宝宝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
比如:和家长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宝宝觉得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TA,让宝宝觉得自己能做得快。
让宝宝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或者让宝宝与别的孩子比赛,可以给孩子腾出一个比较大的房间,让TA邀请小伙伴到家里玩,比赛做家庭作业、画画等,宝宝可以通过“比试”提高做事的速度,克服磨蹭、拖拉的毛病。
5. 和宝宝一起量化分析时间,
宝宝的进步要予以表扬
建议家长与宝宝一起来制作一份时间使用的表格,宝宝每主动完成一件事,统计一下用时是多少,通过这种有意注意会让TA感受到时间的有形性。
通过阶段性的时间统计,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做时间的量化分析,让宝宝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表现,在家长的鼓励和表扬下增强做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TA的时间自我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