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学会不说谎
发布时间:2021-05-12 幼儿园观察记录 区域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观察背景:
我看到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谎而抓狂。“我的教育全白费了,他竟然学会了撒谎!”、“他这么小就学会撒谎了,以后可怎么办?!”。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经常性的撒谎,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也是很不利于孩子以后和其他人接触的,使孩子失去了做人应该讲究基本的诚信礼仪,慢慢的,还有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我们班今年新来的霍妍郡小朋友,会无意间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
观察案例:
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我请小朋友们自主的整理自己手中的彩笔及图册,并排队将彩笔放进笔筒,图册放进书架。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自主整理材料,个别小朋友需要老师提醒完成。当所有小朋友收拾完毕后,我们正准备组织孩子们喝水、入厕,却突然发现最后一桌有几根彩笔没有放回笔筒,在我的多次询问提醒下,有几个小朋友告诉我,是自己放忘记了,可郡郡小朋友却说:“我放了,这根彩笔不是我的,是涵涵的。”接着我问涵涵,是不是她不小心忘记了,涵涵很有自信的告诉我:“老师,我放进笔筒了。”并且瑶瑶老师也证实看见涵涵小朋友的确放了。可郡郡小朋友又接着说是果果小朋友放的,怎么也不承认是自己忘记了,这时嘟嘟小朋友说:“我看见郡郡没拿彩笔就跑了”。我就再次问郡郡小朋友,可这时她却告诉我:“老师,那个小朋友她不坐好”,以此来岔开话题。
现象分析:
见到这样的情况,我想再这样问下去,肯定是不会有结果的。孩子之所以会不肯承认,宁愿说谎是什么原因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下班和郡郡妈妈取得联系,并告知事情经过,了解到孩子在家也有这种情况,犯错后不愿意承认错误,并扯开话题来逃避。父母由于工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爷爷奶奶带孩子较多,当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时,父母一般都是批评为主,而爷爷奶奶觉得孩子还小,不用和孩子多计较,而父母也没有过多干涉,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当做错事情的时候,会害怕批评,想保护自己,于是采取最简单的逃避办法,任凭老师反复询问,他们都否认。
采取措施:
1、换位体验:为了帮助孩子克服撒谎的不良行为,我请郡郡小朋友当小老师,创设情景事件。当她来帮忙收材料,我特意请一名幼儿说自己交了,这不是她的,肯定是郡郡没交。而她来告状时,我什么都没说。当她第二次收东西时,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到第三次时,郡郡小朋友心急如焚地来告诉我:“老师,洋洋怎么会这样?明明是她不对,她却始终不承认,还说是别人不对。”我的精心安排在郡郡的身上有了强烈的反应。本来为大家做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可是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反而被小朋友冤枉,郡郡心理觉得很难过。我抓住她此时的心理感受与她耐心地交流,告诉她:“以前你不也是这样吗?明明是你做得不对,却从来都不愿承认,还推到别人身上。你想想看,别人会难受吗?”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通过这各方式,让她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到撒谎时别人的心理感受。这样,她不愿认错的不良行为也渐渐得以改正。
2、家园共育:私下里我与她的父母通过交流,让她们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并请她们配合老师,在家中也要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的生活要多参与,并请爷爷奶奶也适当对孩子严格一点,犯了错一定要指出来。通过批评加讲道理,让她明白,犯了错,勇于承认错误并不断改正,就是好孩子。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幼儿观察记录:谁都不爱我
幼儿观察记录:谁都不爱我
“老师,超超打人了!”“老师,超超把我的玩具弄坏了!”每天都会有很多小朋友来向我告超超的状。今天,成成又哭着跑来说超超偷偷拿了他的机器人,并把机器人弄坏了。这让我想到昨天的一幕:妈妈来接超超,因为妈妈阻止他去拿别人的玩具,他竞然不停地用拳头打妈妈。面对这样一个破坏力和攻击力较强的孩子,我的耐心和容忍正在逐步瓦解,并生出几分失望和愤怒。所以,当黄谊嘉在我耳边再一次说超超要抢他的玩具还打了他时,我心中的怒火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我一把将超超扯到我的跟前,严厉地叫他看着我的眼睛,要他说出我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会很生气,还问他今天干了些什么不对的事情。在我一连串的追问下,超超开始变得沉默起来。,然后我又问他昨天为什么要打妈妈,如果连最爱的人都要打,以后还会有谁来爱他。谁知听到我如此发问,超超的眼角涌出了泪水,带着一脸难过的表情愤愤地说:“谁都不爱我!”
超超在班上属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产生谁都不爱他的感觉呢?是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吗?还是觉得没有一个人爱他,所以用破坏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是因为他的调皮,经常听到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否定的、消极的,有时甚至是威胁的,所以幼小的心灵便觉得在他的周围没有一个人是爱他的?难道这就是他每天调皮捣蛋的理由吗?也许上面的原因都有几分,但无论如何,如果超超一直觉得没有一个人爱他,对自己的评价一直很消极,必将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心理健康。
于是,我赶紧纠正他说:“妈妈和爸爸是爱你的。”“谁都不爱我!没有人喜欢我的!”他继续哽咽地说道。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的心很痛,便赶紧抱住他温柔地对他说:“如果你以后能在拿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之前,先向他打声招呼的话,我相信别的小朋友一定愿意借给你的。”这时,班上很多幼儿纷纷说:“我会愿意借给他玩的。”我又接着对他说:“如果你有礼貌一点,其他小朋友都会愿意和你做朋友的,老师和他们都会很爱你的。”超超对着我点了点头。
虽然他点了头,但我知道在他内心里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并不会马上改变,要让他有所改变,还需要关心他,用一段较长的时间去用心观察和引导他。接下来,我开始仔细观察超超。我发现超超控制不住自己、很少能安静下来的原因,好多时候是出于他对某一样玩具强烈的好奇心。当他拿到别人的玩具后,总是很投入地探究玩具的玩法,所以有时会弄坏,另一方面,他也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常常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就去动别人的玩具,争执、打架、告状便是这样发生的。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让他先观察小朋友是怎么样向别人借玩具的,同时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然后再鼓励他用他所学到的方法与同伴交往。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他逐步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每次当他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我都会及时地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状告超超的事件明显减少了。
一天下午离园时,超超妈妈对我说:“老师,超超是一个很皮的孩子,很难管的,辛苦你了。”这时,超超大声地诡“妈妈,今天小朋友都夸我很棒的!”说着还请旁边的小朋友为他作证,旁边的小朋友纷纷表示赞同:“今天超超很聪明的。”我也真诚地对超超妈妈说:“超超的好奇心比较强,但他很聪明,我们都很喜欢他。”同时我向超超妈妈建议,无论多忙,都要抽空多陪陪孩子,对孩子的调皮和破坏行为要换一个角度思考,要分析他的目的和动机,鼓励他的好奇心和探索,同时给予恰当的方法引导。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家园的配合,超超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积极了,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超超的转变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面对那些“惹事生非”的孩子,教师应以一颗宽容之心接受他们,并仔细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以适当的方法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逐步改变自己。
幼儿观察记录:不要玩石头啦
观察目标
1.学会了“钻、爬、跳、跨等技能,并在玩中发展幼儿的身体技能。
2.合作交流,考验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观察记录
上午的游戏活动时间开始了,大部分小朋友们都认真的在听活动要求,然后愉快的开始进行游戏活动啦!有的拿着枪进行训练,有的开始钻地龙,忙得不亦乐乎。却只见赵思语等几个小朋友却站在原地不动,还不时的回头讲话,我看见了,连忙上前去提醒,可又过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在后来的活动中,别人都玩的特别兴奋,只见他们俩不停地在后花坛中玩花、玩草。
分析评价
最近在早晨的户外活动中,赵思语也很喜欢到后面的花坛中去玩,当我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时,他们说要找小石头,把小石头都放在一起,所以每天喜欢到草、泥土中去找。
支持策略
1、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游戏活动来教育所有的孩子,引导他们认识到积极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可应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开展与此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有趣的动植物”,帮助孩子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此方面的小知识。
3、在户外活动中,可带领他们幼儿园的一些花、草植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4、希望父母每天都按时送孩子入园参加晨间体育活动。
观察记录《雨欣不想玩游戏了》
时间:**月**日
地点:幼儿园活动场地
观察对象:雨欣
观察教师:韩老师
观察过程1:
今天,我们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做老虎和猴子的游戏。班里20个小朋友参与游戏。游戏时间大约30分钟。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与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我们给游戏创编了细节,如:老虎要抓小朋友们了,老虎肚子饿了,猴子爬树上了,猴子抓桃子了等等。小朋友们在创设的境界中忘我的活动着,开心极了。当然,我也不忘加入到小朋友们中间,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可是在游戏进行了大约10分钟的时候,雨欣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不想玩了。”“为什么不玩了呀?”“就是不想玩了。”自己一个人主动退到旁边,不再游戏。
活动分析:
我对她的主动退出感到奇怪,我想了想,是不是与以下原因有关:雨欣胆子小,害怕老虎的情节;另外,雨欣体质较弱,跑得慢,老被别人抓住,而自己不希望被别人抓住。
活动过程2:
又过了几天,因孩子的要求,我们又玩起了老虎和猴子的游戏。针对上次雨欣不愿意参加游戏的原因,我对游戏规则做了调整:每人有一个固定的追捉对象,并给雨欣固定了一个旗鼓相当的“战友”。这次,雨欣这次没有退出游戏,而是快乐的加入其中。当她把对手抓住时,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抓住她了!”看到她脸上愉悦的样子,我为她感到高兴。她努力了,她成功了。
分析与对策:
由于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各不相同,她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个体情况区别对待,让幼儿体验成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树立自信。
观察笔记《不哭了》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对象:杨**
观察地点:小班教室
观察方法:个别跟踪
观察内容:不哭了
过程: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杨**小朋友来了,他是刚转来两天的孩子,他哭着对奶奶说:“奶奶放学接我啊”奶奶说:“好的,奶奶接。”我走过去拉着他的小手,摸一摸他的头,然后又亲亲他的的小脸蛋,对他说:“老师最爱见你了,你才来还不习惯,时间长了就会好的,不哭了,你看其他小朋友都过来和你玩了”他看了看情绪慢慢的稳定了,在我的正确引导下,骑着小松鼠木马坐在上面玩了起来。他过了一会儿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低着头对我说:“老师,我不哭了”。真好,我开心的笑了。
分析:
杨**从小家里大人都溺爱他,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更何况他才来上小班,马上不太习惯,总是离不开大人,在幼儿园里,他和小伙伴们、老师的共同生活中,幼儿园的生活不能像自己家那么自由,情感和需要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他来园情绪就不太稳定。
采取措施:
1、让家长紧密配合,不能一味的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做到恩威并施。
2、坚持每天去让孩子来园,把孩子送到老师手里后,马上离开。
3、创设安全,愉快的氛围,引导同伴和他做好朋友。
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选择陆续进入区域。在美工区内毅毅很快发现了新添置的材料——印台。他随手拿出一张纸,用右手的大拇指蘸足印泥,然后印在纸上。随即,他哈哈的笑起来“指纹,我的指纹”。毅毅的发现和情绪很快感染了角内其他小朋友,顿时,一场摁手印比赛就开始了。你印一个,我印一个,很快,一张纸就印满了。再拿一张纸,又认真地在纸上印着,个个脸上一幅得意,满足的样子。我静观事态的发展。果然,在他们印到第三张时,浩浩首先有了突破,“看,旋涡(螺形纹),呜……”边说边用手使劲地在空中绕着。超超接着说“我变的大风,好大的风……龙卷风”。“我这是花朵……”。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渲染着自己的作品。于是我紧接着引入活动,提出要求:让指纹娃娃变魔术。接着就“放手”让孩子自由表现,大胆发挥了。可很快我就发现,大部分孩子在纸上大气地摁上一通手印后,就不知所措,有的拿起勾线笔就在指纹印上涂起颜色来、飞飞小朋友更好,就用手指蘸着印油在纸上一笔一笔画起来。于是我启发到:好好看看,你们的指纹娃娃像什么,如果添上几笔就会更像的,如果像蜗牛,那还差哪个部分呢?大胆的试一试,你们一定能行。虽然这样,我还是感觉到大部分孩子很茫然的样子,只有几个能力强的小朋友能添画几条光线画成太阳和小花。
思考与分析活动的开始可以看出,小朋友是非常有兴趣的,可是为什么后来却不能表现出来?“为什么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经验而不能充分表达?为什么我‘放手’给孩子创造的自由而孩子的作品是那样的缺乏想象,没有生气?”我觉得非常的沮丧。于是我坐下来寻找问题的症结。通过分析,我意识到:也就是在“想表现”与“实际的表现技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此时迫切需要老师的及时帮助。《指南》指出:在活动中孩子之所以失去表达兴趣,之所以作品平淡缺少生气,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对活动缺乏了解。策略与措施在幼儿初次接触这个活动,老师应及时进行适宜的“出手”,对幼儿进行手印想象画的相关经验进行启发和诱导,可以通过提供图片引导观察和概括,引发幼儿思索:怎样印画出更多的东西?这些都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帮助,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避免孩子表现出的茫然、无措。
大班观察记录
实录: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陆续的上床睡觉了,只见仇垲瑞小朋友在床上翻来覆去不睡觉,不但不睡觉,还影响了和他一起睡觉的冒林玲和吴亦凡。我用眼神让他不要影响别的孩子,他安分了一会儿,不过时不时地还用小手敲敲床边。我知道这个孩子平时喜欢“戴高帽”,就表扬了已经睡下去没有声音的小朋友,然后说:“我们已经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相信你们都会安静地快速的睡午觉的。”接着又说:“仇垲瑞最乖了,老师相信他一定会好好睡觉,不影响别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没睡下的小朋友都快速的睡下了,仇凯瑞也变得安静下来。不一会,所有大的孩子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中了。
分析:仇垲瑞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很讨人喜欢,可是就是太活泼了。每次睡觉总是最后一个,不是在床上闹,就是和边上的孩子说话,对于这样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睡觉时,要有教育机智和技巧,利用孩子喜欢表扬的特点进行教育,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幼儿在沙坑游戏中的交往能力
实录
户外混龄游戏开始后,赵逸晴和兰伊朵带好手环来到沙池,赵逸晴用小铲子把沙装进竹筒里,可是竹筒比较细,光用铲子装沙需要很久才能装满,于是边上的兰伊朵找来了剪好的牛奶桶,利用漏斗的方法,很快把竹筒装满!紧接着,赵逸晴做起了竹筒饭,兰伊朵说:“这个都是饭,没有菜吗?”赵逸晴:“我们可以采一些。”于是她们将饭倒入竹扁内,做起了味道可口的竹筒菜饭。看到赵逸晴在竹扁上印出自己的手印,兰伊朵对我说:“老师,我们可以给竹筒饭做成小动物的形状,我妈妈给我蒸的馒头就是小动物的形状。”教师:“可以啊,你们去材料框里找一找有没有倒模工具。”兰伊朵找来了一直“小乌龟”工具,尝试把“竹筒饭”放到工具里再倒置过来,拿起工具的一瞬间,她们俩期待着,可是第一次失败了,于是有继续尝试,3次之后,终于成功做出了“小乌龟竹筒饭”。
分析
孩子们在沙坑中的游戏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的主题因同伴、材料等不断丰富延伸。沙坑是小班孩子喜爱的活动场地,低结构的沙能在孩子对游戏情节的想象中变成食物、宝藏等,玩沙的工具也有各种不同的用处,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也在不断地想象和创造情景。小班孩子从独自一人游戏慢慢发展成为结伴游戏,继而向合作游戏发展。从最初的赵逸晴独自一人做“竹筒饭”、到两人合作烧“竹筒菜饭”,再到最后的给“竹筒饭”做造型,我看到了她们渴望伙伴及交际交往的能力,这一种互帮互助良性的交际循环。
策略
1.沙工具的低结构、多样性。玩沙的工具不局限于传统的塑料玩沙工具,丰富玩沙材料,可以从孩子日常经验中的物品入手,如: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卫生间里的毛巾脸盆等等,可以从低结构材料入手,如:木棒、皮筋、白纸、易拉罐等等。
2.经验知识的丰富。孩子对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一定观察,从做“竹筒饭”可以看出孩子对超出生活经验知识的渴望和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在课堂内外寻找契机渗透科学、知识,丰富孩子们的日常经验、拓宽孩子们的精神领域。
3.游戏主题的明确。今天的玩沙游戏,老师并没有规定主题内容,属于“散养式游戏”。孩子全凭个人喜好、想象,自由游戏。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开始前,丰富孩子们的经验、知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延伸,也可明确符合生活经验的场景,让孩子在同一个经验情景中互相开展游戏。
“蚂蚁”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
观察对象:全班幼儿
观察记录:
开始并不是人人都对找蚂蚁有兴趣的,当徐伟贤和薛孙乐发现了蚂蚁,并把消息告知大家:“你看,蚂蚁在墙角尼,好多好大的!”“蚂蚁在吃我的饼干屑!”“老师,蚂蚁找到了好吃的东西,抬不动,会请其他蚂蚁一起来帮忙,合作抬!”……他们发现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此,在之后的时间里,幼儿都要求积极的寻找蚂蚁。而当他们又发现蚂蚁的一些新情况时,立即激动得开心地讨论起来。幼儿渐渐地发现,蚂蚁热爱群体生活、团结互助的优点。
分析:
其实大多数幼儿都看见过蚂蚁,所以开始对蚂蚁并不感兴趣,但当有人找到后,他们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于是开始了寻找观察。这就是幼儿最自我的主观思想,当遇到一件事物,他们首先想到就是我早就知道了,还要找么。但由于他们只是接触过,并没有自己仔细观察过,没有感受其中的乐趣,于是当有了一个领头羊后,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还有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答案的方式,我觉得既开放了幼儿的天性,也让幼儿学会了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