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随笔:看谁滚的远

发布时间:2021-05-14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

看到我准备的小圆柱、瓶子、长条木质积木等,孩子们的兴致来了。郑瑞问:“老师,你拿来这些东西干什么?”明博说:“我看是要做游戏吧。”杨浩成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啊,我想做。”我说:“今天这些圆柱宝宝和瓶子宝宝要出门去玩,他们要比赛,看谁滚的远,我们来试一试。”

孩子们分组选好材料,开始操作。第一次操作,区一根表面光滑的的长条木制积木、一根表面粗糙的的长条积木,用小积木搭成两个高度一样的斜坡,将两个相同的空瓶放到坡道上,从上面滚下,观察哪个瓶子滚的远。第二次操作,选择相同表面的坡道,搭建两个高低不同的斜坡,将两个装有相同水量的瓶子放在坡道上,同时从上面滚下,观察看哪个滚的远。孩子们非常认真的操作着,一边操作一边讨论,观察后得出的结果是:同样的瓶子在同样高度的斜坡上滚动,光滑的坡道滚的远,粗糙的坡道上滚的近。同样重量的瓶子在高度不同的坡道上,高的坡道滚的远,坡道平的滚的近。第三次的操作活动开始了。将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沙子的瓶子,放在坡度相同、表面光滑程度相同的的坡道上,看哪个瓶子滚的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不同的瓶子在相同的坡道上滚动,平子重的滚的远,瓶子轻的滚的近。

我又让孩子们利用班里的比如圆柱形彩笔筒、小圆柱积木等会滚动的物体,继续探索滚动的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及物体重量的关系,孩子们忙忙碌碌,不亦乐乎。活动结束了,孩子们意欲未尽,还在谈论着观察中的发现。

简单的操作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索、观察中了解了科学现象,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你是谁?


每天早出晚归,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的妈妈都要多,你是谁?

每天一起游戏学习,一起疯狂嬉戏,他们爱围着你团团转,搂腰抱腿的腻着你,你又是谁?

每天吃喝拉撒,怕谁撑着,又担心谁挑食饿着,一天8杯水喝够了没有,这时你又成了谁?

每天要检查谁的口袋里有危险品,摸摸额头、看看嘴巴,谁又精神不佳、肚子疼了,你是谁呀?

每天和他们相依为伴,从刚见面时教会他们离开妈妈,到三年后又要教会他们离开自己,接受这种揪心的别离,你到底是谁?

一天、一年,时光荏苒,他们来了又走了。花开花落,物是人非,而你依然在那里坚守,我想知道你是谁?

把爱全给了他们,自己的孩子却眼里噙着泪,这么狠心的人,你是谁?

不用说,也不需要说,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解释,她们心甘情愿的将爱扎根在这片沃土,固守着那份清贫,无怨无悔!

教育随笔:会滚动的玩具


教育随笔:会滚动的玩具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到各自喜欢的活动区自主活动……只见莹莹小朋友来到了益智区。选择滚一滚这个活动,莹莹认真地观察框子上的图片,并用手指指着小框上的图片说道:“这个是能滚动的玩具,这个是不能滚动的玩具。”莹莹将装有玩具的筐放到自己面前,开始仔细地进行分类。啊!找到了这个可以滚动的玩具,说着莹莹拿起了弹珠,放到了贴有可以滚动的筐子里,并将筐子中的所有弹珠都投放进去。继续寻找,好半天都没有进行下一次的投放。

于是我走到她的旁边对她说:“是遇到什么问题了么?”“老师我找不到可以滚动的玩具了。”“你可以先找不可以滚动的玩具,剩下的我们可以再进行下一步分类。”“嗯嗯,好的,老师。”只见莹莹低下头开始寻找不能滚动的玩具,正方形的积木不能滚动,长方形、三角形的积木也不能转动,莹莹将其投放到不能滚动的筐子里。

可是操作不一会又停了下来。“老师,剩下的这些我分不出来了。”只见筐子里还剩下陀螺、瓶盖、圆柱形小木块。“你可以分别拿出来试一试,看看哪个能滚动。”莹莹将圆柱形小木块放到桌子上开始试验,“老师这个是不能转动的玩具。”“莹莹,你可以再试试,把小木块儿竖起来试试看。”

“老师,老师,这个小木块可以滚动。”“嗯,莹莹你可以试着换个角度去试试玩具会不会滚动。”接着莹莹拿出瓶盖在桌子上尝试,并将瓶盖投放进可以滚动的筐子内。

莹莹又拿出了陀螺,在桌子上尝试后想要投放进可以滚动的筐子里。“莹莹,我们刚刚选择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朝你推动的方向前进,你看小陀螺可以么?”她想了想说:“不可以,可是陀螺可以转动。”我说:“对,陀螺是可以转动的物体”。于是,莹莹将陀螺投放到不可以滚动的框里。

很快莹莹完成了分类投放,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莹莹很高兴地问我:“老师我厉害么?”“嗯,莹莹很棒,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帮玩具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她满脸自豪。

《指南》中指出: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会遇到困难,教师适当地介入,在活动中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操作,感知物体是否可以滚动,尊重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科学性的活动中发展孩子的探究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尊重幼儿能力,对幼儿游戏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吸引幼儿目光。让幼儿喜爱益智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里,我观摩了英国插画大师科奇•保罗执教的“小贝挖宝”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师需要从上课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来当“模特”,只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种“壮观”的场面,大师面露难色。停顿片刻之后,他眼睛一亮,问孩子们:“今天有没有人过生日?”只见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可还没有等他的话音落下,旁边的另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道:“不对,你刚刚过完生日!”两人的对话惹得现场听课的教师哈哈大笑。到底该选谁来当“模特”呢?茫然的大师把选择的难题交给了班主任教师。年轻的班主任教师立刻回应,一抬手便指定了一个小姑娘来当“模特”。于是,在其他孩子的叹息声中,大师开始上课了。

虽然我只是坐在下面听课,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位班主任教师是依据什么选择的呢?我不禁联想到另一个场景:早晨升国旗时,教师发现升旗手因病缺席了。“让我来吧!”好几个孩子跳跃着,争先恐后。教师的目光扫了一圈,用手一指,说:“你去升旗吧!”只见那个被选中的孩子兴奋地奔向升旗台,其他的孩子则悻悻然沉默不语。之后,落选的孩子们照常唱国歌、做早操,丝毫没有异常。看来大家都已经习惯于这样的选择与被选择了。

确实,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选择谁”这样的问题。同一个提问,选择谁来回答?每日升旗,选谁来担任升旗手?值日生工作该由谁先来做?游戏中出现争执时,该听谁的?谁来定规则?这类选择折射出不同班级的不同文化氛围,而和谐的班级风气与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可以采取“轮流制”进行选择,如“轮流回答”“轮流表演”“轮流游戏”等,让孩子们轮流当值日生、升旗手,这样一个也不漏,一个也不少,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皆大欢喜的方法确实能够做到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适合采用“轮流制”的办法,如同本文开头大师遭遇的选择谁当“模特”之场景,显然就无法“轮流”。但毕竟面对了,那么,该如何解决才好呢?

当下,诸如“以儿童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等教育理念都已被教师熟稔于心,在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反复强调要理解与尊重儿童,出现了许多如“保护”“接纳”“允许”等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呢?

幼儿园的屋顶农场丰收了,教师带领中班的孩子们去挖土豆。孩子们一边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大声嚷嚷:“发财喽!发财喽!”土豆被挖出来了,教师让孩子们数一数究竟有多少个土豆,接着又说:“你们有38个人,一人一个土豆还有多的,怎么办呢?”孩子们回答说:“今天没来的小朋友,我们给他们留着吧。”教师又说:“但还是多了2个呀!”一个孩子想了想说:“婷婷和朗朗营养不良,让他们多吃点。”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

原来,一旦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立刻会收获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现孩子想法和愿望的方法,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口服心服”的办法。

在大师的课堂上,面对选择的难题,或许年轻的教师更在意的是在那一刻快速作出决定,让现场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故此情此景尚属情有可原。但我还是建议事后教师要记得“关注”,不仅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更应该深入思考,找寻今后应对此类“选择谁”的棘手问题的适宜方法,以此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皆大欢喜的“轮流制”,还是出自孩子的“口服心服”法,对于一位幼儿教师而言,我相信只要心中装着孩子,时时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教育随笔:谁的嘴巴本领


每次吃饭都好像是文静的一大难题,每天都是她最后一个把饭吃完,现在是冬天了,饭到最后都是冰冰凉的,吃了很容易生病,所以我也想过一些办法来激励她快点吃,但是都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午餐时间又到了,孩子们都一个个洗手拿筷子开始自己的午餐,每个孩子都在认真的吃着,只有文静一会儿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一会儿在玩弄自己的筷子。“文静快点吃哦,今天如果小朋友都吃完了你还没吃完,老师就带其他的小朋友去睡觉,让你一个人在这吃了,吃不完不允许睡觉。”我走到她旁边生气地对她说。过了一会儿,大部分孩子都吃完饭后,可是文静的碗里面的饭才吃了几口。“你的饭怎么还有这么多?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呢,今天就不能睡觉了?”我故意跟她说。文静只是看了看我,没吱声。旁边的仇薇也还没吃完,我突然灵机一动“你和薇薇比赛看看谁的嘴巴本领大好不好?”薇薇点了点头,文静虽然不说话,但是她还是低头一口一口地大吃起来。虽然后来她还是输给了薇薇但是吃饭比开始还是快多了。

下午吃点心时,文静突然走到我面前“老师,我和薇薇比赛,看看谁的嘴巴本领大好不好?”“好啊,等一下我来看哦。”没过多久,文静就走到我面前“张老师,我吃完了。”“原来你的嘴巴本领这么大呀?”听后我用一种较夸张的口气对她说,并奖励了她“笑脸花”。她高兴极了。

跟她奶奶入园交流中,知道文静在家吃饭也很慢,总是由奶奶喂着吃,针对这一情况,与奶奶达成共识,奶奶在家尽量不喂,鼓励她自己吃,在幼儿园老师用一些表扬鼓励方式引导她。在这以后,文静吃饭再也不是最后一个了。

教育随笔:找谁都一样


教育随笔:找谁都一样

过完3岁生日的凯凯9月1号准时到幼儿园报到了。从他家长的言谈举止和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这孩子在家中一定保护的太好,恐怕受不得半点委屈。果不其然,开学两个星期了,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有固定的座位,上课、睡觉时不能随便讲话等规则。只有他,今天坐这儿,明天坐那儿,高兴的时候,就来两嗓子。

这天上课,一开始时凯凯坐的好好的,在听完一个故事后,他唱起了我们刚刚教的《拍拍小手》,虽然吐字不是很清楚,孩子们却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有几个还跟着他一起唱了起来。我不得不停下讲课整顿纪律,好不容易,孩子们都静下来了,凯凯又开始了他的“教室大游荡”。看着他小小的身影,我轻轻地说“凯凯,坐到座位上去。”“不坐”凯凯头也不回的回答。“快去坐,别的宝宝要坐你的椅子啦。”“不坐,不坐”。我只得强行把他摁到椅子上,可我还没转身,他又离开了椅子。没办法,我把椅子端到前面说“凯凯不想坐椅子了,老师把椅子收回来。”没想到,小小人一下子被激怒了,一边哭,一边追在我后面“啪啪”的打着我屁股,嘴里还一个劲得说“不坐,不坐”。凯凯萌萌的样子把孩子们逗笑了,而我,在那一刹间几乎要放下绷着的脸,抱起他说“咱不坐就不坐”可是想想班级常规的建立,想想孩子的未来,我还是硬下心来说“不坐,椅子就不好拿走”

在和我纠缠一阵后,凯凯把目光转向班里另一位老师——韩老师身上,他快速跑过去:“抱抱”韩老师平时最见不得孩子哭,看到凯凯这模样,韩老师不假思索的丢下手中活就准备抱他,我连忙假装咳嗽一声,在我示意下,韩老师说“老师要抱听话的宝宝,不听话的宝宝我是不会抱的”说完,韩老师装着急忙到外面干活的样子走出了教室。凯凯求助无望,只能站在那儿流泪。我心疼啊,但我知道绝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前功尽弃。大约过了5分钟。凯凯走过来搬起小椅子走向自己的座位。打这以后,凯凯上课时再也没有离开过座位。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戏,而小班新学期常规的培养又何尝不是一场戏呢?你是否感觉孩子们很聪明,当你严肃地批评一个犯错误的宝贝时,他的眼睛不会盯着你,而是班上另外的老师。因此,常规建立之初,班级老师的要求要一致。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犯错误看谁都没用,哪个老师都批评。做了错事没关系,要敢于承认,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教育随笔:谁来做披萨


教育随笔:谁来做披萨

烘培坊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区域,连续几天都人员爆满,常常超出规定的8个人。大家都对游戏同样地充满期待,而参与人数又是有规定的。既不想浇灭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又不能制定了规则而不去执行,正当老师都左右为难时,这群聪明懂事的孩子们,让我看到了他们自己的不同解决方法。

那天下午我们班进行了区域活动,就在孩子们都进人各自区域活动的时候,不一会儿就听见从小厨房传来了孩子们的争吵声:“我要做一个披萨,是我先拿到的。”“不行,我也要做一个披萨。我都没有做过!”原来是乐乐和兜兜为了谁先做这个披萨争得面红耳赤。只见乐乐将做披萨的机器紧紧的抱在怀里不撒手,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在活动之前老师已经给小朋友们说了,不能抢玩具,要一个小朋友玩完让下一个小朋友玩,要互相谦让。因此我并不打算介入孩子中,而是躲到了不远处暗暗观察,看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会儿芊芊过来了,她看着争吵的两人想了想说:“你们俩别抢了,一人玩一会儿吧!”这时乐乐也提出:“你先玩吧,等会再给我玩!”兜兜对乐乐说:“那我们一起来玩吧。”两个小朋友又变成了好朋友一起制作批萨。

通过这件事情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这一个片段中的成长,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想法触动着我,也影响着他们自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圆满地解决了“谁来做披萨”这个问题。往常只要孩子们出现一点问题我们就会出面制止,不让事情继续发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发生问题时多一些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他们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充满智慧。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谁之过?》


在漫长的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的,这样孩子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些家长也会有此疑问,最近就有家长反映,孩子越大了越不听话了,动不动还发脾气,回家光知道玩,看电视也不学习,没法管了。

每当听到类似抱怨的话,我们自己先想一想,先去问问家长: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孩子光想着看电视、玩?为什么孩子喜欢独处?为什么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相信以上问题有很多家长都遇到过,但这些真的是孩子错了吗?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意识到了,孩子并没有错,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成人的影子,孩子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与家长有关。孩子不听话时,你问清孩子自己的意思了吗?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吗?当孩子不喜欢学习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引起孩子的兴趣了吗?当孩子在看电视、玩的时候,你有没有去管束?你忙的时候,有没有说过“一边玩去,看电视去”的话吗?当孩子想和你说话时,你在干什么?当孩子将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你时,你是否只是以冷淡的态度去回应?

以上问题,家长问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纯真的天使,当他们出现以上情况时,我们成人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每次都指责孩子的错。我们要适时的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习《车轮滚滚》随笔


今天我们学习《车轮滚滚》一课,我首先出示了具有不同纹理的车轮让小朋友观察,并请小朋友将看到的画纹用手指随着画出来,我本来想直接说出各种花纹的不同,可一想,还是应该让小朋友多多发挥。所以我没有说话。小朋友们的手画着画着,子裕小朋友说:“就像大海一样的。”这句话太形象了,其他小朋友立刻有的共鸣,高兴地拍起手来说:“是呀,就是像大海一样的。”

这时有个小朋友发现了我手中的另一张图片,问:“老师,这个轮胎上面怎么没有花纹呢?”我问:“爸爸、妈妈开的车的轮胎上有没有花纹呢?”“有啊,但和那个不一样。”“哦,那如果轮胎上没有花纹可以吗?”子裕又马上说:“不可以,因为那样就跑不快。”我说:“小朋友,如果咱们教室的地面上有水,咱们在上面走会怎么样呢?”“容易摔倒。”小朋友们抢着说。“那为什么会摔倒呢?”“太滑了。”“是啊,地面上有水,很滑,我们容易摔倒。如果车轮胎上没有花纹,那会怎么样呢?”“那会很滑的。”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看谁穿的最整齐 教育随笔:看谁穿的最整齐 对于孩子们不会穿脱衣服这个现象,我进行了仔细的反思,虽然孩子们年龄小,自理能力比较薄弱,但我相信他们还是能够做到的。为了鼓励孩子们的自己穿脱衣服,我想了很多方法。 一天起床后...
    2021-06-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教案《看谁滚得远》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滚动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2.学习记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自制坡道若干...
    2020-09-15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你是谁? 每天早出晚归,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的妈妈都要多,你是谁? 每天一起游戏学习,一起疯狂嬉戏,他们爱围着你团团转,搂腰抱腿的腻着你,你又是谁? 每天吃喝拉撒,怕谁撑着,又担心谁挑食饿着,一天8杯水喝够...
    2021-04-28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会滚动的玩具 教育随笔:会滚动的玩具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到各自喜欢的活动区自主活动……只见莹莹小朋友来到了益智区。选择滚一滚这个活动,莹莹认真地观察框子上的图片,并用手指指着小框上的图片说道:“这个是能滚动的...
    2021-04-2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里,我观摩了英国插画大师科奇•保罗执教的“小贝挖宝”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师需要从上课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来当“模特”,只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种“...
    2021-04-29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看谁穿的最整齐 对于孩子们不会穿脱衣服这个现象,我进行了仔细的反思,虽然孩子们年龄小,自理能力比较薄弱,但我相信他们还是能够做到的。为了鼓励孩子们的自己穿脱衣服,我想了很多方法。 一天起床后...

2021-06-16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滚动速度与摩擦力、斜坡角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2.学习记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自制坡道若干...

2020-09-15 阅读全文

每天早出晚归,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他们的妈妈都要多,你是谁? 每天一起游戏学习,一起疯狂嬉戏,他们爱围着你团团转,搂腰抱腿的腻着你,你又是谁? 每天吃喝拉撒,怕谁撑着,又担心谁挑食饿着,一天8杯水喝够...

2021-04-28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会滚动的玩具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到各自喜欢的活动区自主活动……只见莹莹小朋友来到了益智区。选择滚一滚这个活动,莹莹认真地观察框子上的图片,并用手指指着小框上的图片说道:“这个是能滚动的...

2021-04-29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选择谁呢 一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里,我观摩了英国插画大师科奇•保罗执教的“小贝挖宝”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师需要从上课的孩子中选出一位来当“模特”,只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种“...

2021-04-2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