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这是孩子无意间的信任
发布时间:2021-05-1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来到幼儿园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园长安排我在小五班带班,刚开始我不叫不上孩子的名字,学号也对不上,总是把自己弄的手忙脚乱,也把孩子弄的好无辜,经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是XXX,我是XXX,”天啊,我该怎么办,于是乎我就把孩子的花名册用手机拍下来,回到家里一个一个记,一边念名字一边想他们的样子,终于被我记得八九不离十了。
我们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叫王梓赫,小名叫跳跳,刚开始到班级后,跟他说话他不回应我,我就主动的跟他接触,时不时的找他聊一下天,逗他一下,慢慢的他只是对我笑笑,再后来会回答我的问题,再慢慢的他会主动和我说话,请求我的帮助,我开始觉得很有成就感,觉得我的方法奏效了,跳跳在我的面前变得活跃了,又笑又蹦又跳,我也很开心。
户外自主活动的开展已经有三个星期了,孩子们玩的很疯狂,大声喊,大声笑,非常放松,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非常的感动,就是跳跳的信任,有一个爬木梯的环节,跳跳想上去,他看看我,对我说:“老师这个有点危险。”我说:“没事的老师会保护你的,放心吧!”我扶着跳跳的腰,并告诉他“手抓牢,脚踩稳,”他开始大胆的往后退着爬,爬过去之后觉得非常开心,觉得很有成就感,来回几次后我告诉他不要往后退,我们试着往前爬,跳跳尝试了几次,很成功,我告诉跳跳我要去看一下别的小朋友,你先不玩这个项目,玩其他的好吗?他看看别的项目似乎不太敢兴趣,没有动,还在继续爬木梯,我就站在旁边看他怎么爬上去,开始的时候,孩子有点笨手笨脚,不知道该迈哪条腿,有点害怕,当他回头看到我在看他的时候,就开始比较大胆的动了起来,反复了几次都要看看我在没在看他,顿时我的心里很感动,这是孩子无意间的信任,他觉得老师在自己是安全的。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无意间的态度,但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觉得自己在短短的四个星期里,能够和孩子建立起信任的关系,真的很不容易,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价值,有了回应,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我心中需要用心呵护的花朵,感谢你们的信任!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信任你的孩子们
教育随笔:信任你的孩子们
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有的抱着我的腿,有的抓住我的手,有的拉着我的衣服,我只能用更大的声音盖过他们,或者一一把他们的手拿开,批评他们一顿,可效果不大。我琢磨老这么乱可不是事儿,于是着手调查其中的原因。
我把几个总爱挤的孩子叫到身边问:“你们为什么排队时总爱挤?”“我想当排头!”“你们为什么想当排头呢?”“当排头多好,当排头在前走,离老师最近,我又把经常当排头的幼儿叫到身边问:“你们喜欢当排头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有的孩子说:“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在每次的活动中,每位幼儿都争着去做,但教师只是选择几个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担任。时间长了,能力强的幼儿只能被动的接受,能力弱的只有羡慕的眼光。
怎样才能使每一位幼儿得到锻炼,又能让他们互相谦让着排好队呢?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于是,我说:“那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我又来问孩子:“大家都想当排头,可排头只能有一个,我们怎么办才能让大家都能当上排头呢?”张雅娴说:“可以看谁的表现好,就让谁当排头。”其他孩子马上反对:“不行,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当不上的。”许子扬说:“可以轮换着当,今天你当,明天我当。”孩子们争论不休。最后我们确定“轮流当排头”。每天选两名小朋友当排头。当排头时要聚精会神。
就这样曾经头疼的问题解决了,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其实大班幼儿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成熟,日常孩子中许多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我们大人不信任孩子,剥夺孩子们的权利,包办代替解决问题。其实我们要做的恰恰是给孩子们一个机会,带领他们发现问题,然后商量讨论解决问题,仅此而已。
教育随笔:这是我带来的
教育随笔:这是我带来的
为了丰富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定期为孩子们开展阅读活动。本周我让孩子们带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到幼儿园来和小伙伴们分享,大部分孩子都带来了。我通过故事和儿歌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分享,并拿出一个空的书架,请愿意分享的幼儿把自己的绘本放到书架上,等到学期结束再带回家。在老师的引导下,放学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把自己的书放到了书架上。第二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几个孩子一直在书架面前转来转去,连开展区域游戏的时候也是这样。在我的询问之下孩子们告诉我他们想拿自己的书,所以一直徘徊在书架前面。到了放学的时候,甚至有个别孩子哭着要把书带回去。
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很差,都喜欢护着自己的图书,不愿意让别人碰。经常会有孩子到我这里来说:“老师,XXX又拿我的书了。”到了阅读活动的时候,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孩子们经常出现争抢。有的孩子带了好几本书来,但他不愿意把书给其他小朋友看,有的孩子没带书就去书架上那别人带的书看。
针对这样的情况,刚开始我不断鼓励孩子们要学会分享,可争强书本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案例,根据现代儿童观的指导,老师和孩子之前的关系应该是平等?,老师不能命令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我遵从幼儿的意愿,让他们拿自己带来的书看,同时请他们找一个好朋友一起看,让他们尝试简单的分享,逐步引导幼儿愿意和他人分享。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我尊重他的意愿,让他自己看自己的书。教师不能“以势压人”,强制要求幼儿去分享,这样的分享并不是出自幼儿的意愿,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反而非常委屈。
教育随笔: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意识
9点10分到9点13分喝完豆浆,你搬起小椅子来到学习区,放下椅子后,拿出七巧板在椅凳上拼了起来。你不停的翻转着七巧板,嘴里说着:“这个辫子是怎么拼出来的呢?”。你把半圆形的七巧板翻转了一下“哈哈,跳舞的小女孩终于拼好了!”
10点40分到10点45分
今天你是值日生,餐前活动时,你看到阿姨消毒完桌子,你就走向餐桶旁,数了六个盘子,摆到了桌子上,接着你又数了6个碗,每个盘里摆了1个碗,检查了一下后,又去拿了毛巾,把毛巾叠整齐放在了盘子的右边,“好,任务完成!”你笑着会倒了自己的位置上。
14点30分到14点33分
下午的绘画活动要开始了。你从大象建构区抱起桌布往你们的桌子走去。你把桌布竖着放在桌子的一头,然后把桌布往另一头铺了过去。看到中间凸起了,用双手往两边抹平。你又来看看桌布,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我的思考:
LL最近的进步还是比较大的,宝贝是一个爱劳动,好学习的孩子。早点后你能主动地进行七巧板的练习,相信你在七巧板比赛中会有收获的。作为值日生,你的责任感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希望宝贝在其他各方面也能如此!
教育随笔:这样的男孩
一天早上我一边和孩子们在外进行晨间锻炼活动,一边迎接着每位来园的孩子。忽然听到哭声,一看原来是辰辰正哭着,爸爸束手无策的牵着他,我赶快上前安慰,并询问怎么了?爸爸告诉我是因为照片还没拍的缘故,于是我耐心告诉他“没事的,今天回去再拍好了”并一边暗示他爸爸可以离去了。可辰辰不肯,死命地攥着他爸爸的手,好不容易他爸爸才脱开了身,快速的走了,这回倒好,他跟我干上了,拳打脚踢,孩子们纷纷说:“不可以打老师的”,边上有家长也这样的说着,他收住了打人的举动,可还是闹得厉害,我一个人不行了,直喊何老师来帮忙,最后合我们二人的力量才把这家伙搞定。
辰辰是小班时就已入园的孩子,一年多时间的接触,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听说他和中二班的洋洋是亲戚关系,可洋洋的爸爸却说还没听过他叫过一声“舅舅”。佳毅和洋洋两人平常总在一起玩,互相亲热的称对方为“辰辰、洋洋”。两家的大人也常走动。但两个孩子的个性却截然不一,洋洋性格开朗活泼,属于非常抢眼的孩子,不管到哪儿他总是很让人瞩目,而辰辰却一点也没感染到,个性格内向,话又不多,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没有上进心的孩子。因为选做小老师时,他高举小手,而真正请他做小老师时为班内的同伴分发餐点,他无动于衷,我反复的叫他的名字,他就像不认识你一样没反应,同伴催他,他也不理人,你说气人不?他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而不像其他的孩子做小老师时那积极的样儿。又如:教授新儿歌时,他和晞晞整堂课都没好好听,提醒他俩多次后,我请他们上前面来学念,晞晞知道我生气了,念得还是很认真的,一会儿就学会了。可辰辰嘴巴还是没有动起来,别说我生气,孩子们看到此情景,也生气了,他们说:“他不念,今天中午别让他吃饭了;一直叫他学,直到他学会念;”等等,别说孩子们的话起了作用,慢慢的他的嘴巴在跟着念了,后来在我和集体幼儿带着他反复诵念下,辰辰终于学会了念这首诗歌了,你说累人不?
正因为上一天我对他爸爸说了,请他拍摄一张辰辰在家为家人服务劳动的照片,他也听见了,可他爸爸那天没拍摄,由于这个缘故,因此一早上演了这一幕。辰辰长大了,知道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了,想成为好孩子了,喜欢被表扬了,我相信辰辰会成长为一个越来越棒的男孩的。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到底是谁的责任
前两天,看电视时,看见一个台在开关于教育的报告会,对此,有些兴趣,于是就仔细的听了听,听完后,觉得说的很多确实很有道理,反思一下自己,有很多做的都不到的地方.
有这样一个例子:爸爸劳动了一天回到家里,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就对他说:孩子帮爸爸端杯水来,三岁的儿子就从桌子上端了杯水准备给爸爸,可能是担心孩子把杯子打碎吧,爸爸就不停的提醒孩子:"小心点,别打碎,小心点,别打碎爸爸就这样重复着对孩子说,就在孩子要走到爸爸身边时,"砰"的一声,杯子打碎了.
我们就对这样的一件事来分析一下.这样的错能怪孩子吗?其实不然,三岁,我想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对于孩子,三岁是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年龄.爸爸在语言引导上就给了一个错误的引导,爸爸对孩子说别打碎了杯子,给孩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爸爸这么说,其实,孩子的脑袋里出现的情形就是打碎杯子的情形,这样的情形想多了,想不打碎杯子可能都困难了.其实是家长在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把杯子打碎.
那到底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呢?这个爸爸应该正面的来引导孩子,他可以对孩子说"小心点,拿住了,小心点,拿住了."这样的话,这个孩子的脑袋里出现的都是把杯子拿住的情形,这个时候,孩子即使摔了一跤,可能也会把杯子拿住的.
在教育孩子方面,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想想自己,可能也经常出现这样负面引导的情况,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还真得多学习学习.
教育随笔:“束手无策”的孩子
昕昕是我们班能力比较强的幼儿,特别是他的逻辑思维非常好。在放假期间,他还在家通过看“汉字不用教”,认识了很多个汉字,真是厉害!
但是,这么“厉害”的昕昕也有弱点。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让小朋友们按照幼儿用书作业纸上的图案:火箭、轮船,用已有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拼出火箭和轮船。拼好后还要数一数你用了多少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一段时间后,很多幼儿已经完成了这项作业。但是我看到平时做什么事情都很棒的昕昕却还是低着头在苦思冥想。当我走过去的时候,他抬头红着眼睛,切切的对我说:“老师,我拼好了,对不对啊?”我走过去一看,轮船是拼对了,但是相对较难的火箭没有拼对。而且他的图形都没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看上去整个图形显得有点“凌乱”。于是我慢慢帮助他将火箭也拼出来。
其实,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昕昕虽然很爱动脑筋,但是遇到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他就不愿意动脑筋去做,特别是动手方面。比如画画、折纸,昕昕这方面能力都不是很强,需要慢慢的引导。
一个人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大人不是,小孩更不是了。孩子们只会在幼小的时候表现出他们哪方面能力较强。但是不加以引导就会出现“方仲永”这样的悲剧。所以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很重大,引导不好就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教育随笔:孩子间的摩擦
教育随笔:孩子间的摩擦
这段时间,总有家长来和我们老师反映,孩子回家后,总是告诉他们,在幼儿园有小朋友打他们,听到这些,觉得有些奇怪,平时看见他们都是在开开心心的做游戏,也没有小朋友来告诉我们说有人打架啊.
既然知道了,那在平时游戏的过程中,也开始关注起这个问题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真的有人打人,还是孩子杜撰的呢,慢慢的看出了一些端倪,原来,孩子们在课间,都喜欢在一起玩抓坏人的游戏,小朋友们一起选定一个或者是几个坏人,然后,小朋友们就一起去追逐这些选定的坏人并把他们抓回来,到了中班,孩子在力度和速度方面都有所进步,有的孩子可能无法控制好自己的力度,在游戏的过程中用力大了一些,跑的快了一些,不小心撞到了别人或是抓别人的时候过于用力,这样,被撞的孩子就误以为是别人在打他.喜欢回家的时候告诉爸爸妈妈.
在了解了情况以后,就和全班的孩子一起进行讨论,怎么阻止这样的情况再发生呢?孩子们都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了这个方案:就是,在玩的时候,如果别人不是有意的去打你,撞你,而是在游戏的过程中碰到了你,那么,别人和你道歉,你接受别人的道歉,如果别人是故意打你的,请你告诉老师,老师会处理,但是,也请你在游戏的过程中小心一些,尽量不要去伤到别的小朋友.
进行讨论以后,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果然有所好转,不再去不顾后果的相撞,打闹.也没有回家告状的现象了.
教育随笔:相信孩子
班里的孩子因为是小班刚入学的关系,所以有很多的宝宝的自理能力较弱,在家长有的家长包办的较多,导致孩子依赖性较强。
下午区域活动过后,小朋友们都在收材料盒子,浩浩坐在建构区的地垫上,他两只眼睛直直的、懒懒的坐在那,我走过去说:“浩浩咱们把鞋穿上好吗?”浩浩说:“我不会穿。”“老师帮你好不好?”“好呀!”只见浩浩费劲的蹬鞋,也蹬不进去,最后穿了鞋穿了10分钟,才把鞋穿好。我们因为这个事情,也跟家长做了沟通,浩浩妈妈说:“他就是不会穿,还得麻烦老师帮忙。”我们说:“我们肯定是要帮忙的,可孩子的自理能力咱们也得提高啦!”
过了一个星期,浩浩不会穿衣服,说:“老师帮我穿衣服~”我说:“你可以让轩轩帮助你。”浩浩高兴的说:“好哇!”浩浩穿完衣服,跑来跟我说:“老师,轩轩帮我,我帮轩轩把衣服也穿好了!”我说:“你真是个爱帮助人得好孩子!”浩浩很高兴,他还说,我帮晴晴穿衣服去!
又过了一个星期,放学的时候,我想要帮浩浩穿衣服,浩浩说:“老师,我自己穿。”只见他把自己的衣服穿好,走过来说:“老师,你看我把衣服穿上啦!”我笑着说:“浩浩,你真能干!衣服穿得很整齐啊!”
老师和家长都不能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阻拦者”。要让幼儿真正掌握并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和家长要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多多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